愚公移山出自哪里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哪儿?)

wanfu 麦克百科 73 0

愚公移山出自哪里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愚公移山,移的是河南的哪座山?
《愚公移山》中对愚公居住的地方这样描述的:“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一家子本住在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有两座大山太行山、王屋山挡住了出路。愚公决定带领子孙挖山,后来天帝感念愚公精神,派夸娥氏的儿子将这两座山背走了。
天帝、夸娥氏这种神话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但是大名鼎鼎的太行、王屋二山则是存在的。假若愚公要移山这事真存在的话,凭人力搬山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挖出一条通道还是可以的。去除神话传说的部分,愚公更大的可能就是挖出一条出山的路,而山还是在原来的地方。这座山更大可能就是位于太行山、王屋山交界之处。愚公所移的山就是王屋山,这是多数人都认同的。
王屋山东依太行山,南临黄河,西接中条山,北连太岳山,集雄、奇、秀、险、幽于一体,历代文人墨客都纷纷游览此山,李白曾留下名句“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之所以叫王屋山,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山有三重,状如房屋,像古代帝王皇宫,古代一般皇家的宫殿建筑才可以用重檐的,所以叫王屋。还有一种说法是传说山里面有个很深的洞,洞里非常像帝王的宫殿而得名。
王屋山山清水秀、灵气十足,是道家修炼的极佳之地,是道教全真派的圣地,在汉魏时期被誉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哪儿?

民间传说。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愚公移山出自哪里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哪儿?)-第1张图片-万福百科

扩展资料: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历史中知名的人物,事件发生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的还涉及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

而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结果也常与某些历史、地理现象及社会风习相附会,因而往往给人以它是真实历史的错觉。

但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间传说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愚公移山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

1、“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没有。

2、“甚矣,汝之不惠。”中“惠”通“慧”,聪慧。   

3、“ 始一反焉。”中“反”通“返”,往返。   

4、“一厝朔东。”中“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中“指”通“直”,直达。

6、“无陇断焉。”中“陇”通“垄”,高地。 

二、一词多义

1、 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  

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4、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方: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6、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聚室而谋(表承接)

三、古今异义

1、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4、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5、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7、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四、词类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愚公移山出自哪里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哪儿?)-第2张图片-万福百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写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

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

1、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5、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6、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7、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9、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2、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愚公移山词语解释-道客巴巴

愚公移山词语解释-道客巴巴: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成语解释: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出自:《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示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的精神。

愚公移山成语典故: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

愚公移山出自哪里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哪儿?)-第3张图片-万福百科

你们说好吗!”,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愚公移山出自哪里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哪儿?)-第4张图片-万福百科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

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的之什么意思

“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可不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出自《愚公移山》。
此句是主谓倒装句(即“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把此句翻译成“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
这句话的主语是“汝”;“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可不翻译;否定副词“不”与形容词“惠”(聪明)构成谓语。这句话的主干意思是“你不聪明”。
“甚”是程度副词,作“过分、太、实在太”讲;“矣”是叙述句语气词,可译成“了”,也可以不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