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经典故事有哪些?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关于张仲景故事有什么
1、反对迷信有一次,张仲景遇见一个妇女,又哭又笑的,总是疑神疑鬼,家属提醒巫婆的欺骗,认为这是鬼缠身,要请巫婆为他驱邪。
张仲景观察了妇女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有关情况,然后对家属说,他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市,是受了较大 *** 而导致的,他的病能够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巫婆,千万不要让他们缠住病人,不然的话病人会有生命危险。
后来张仲景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 *** ,为妇女查了几张,过了几天,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疑神疑鬼的症状也完全康复了!
从那以后,一些成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家中解救了许多贫苦人家。
2、坐堂医生
张仲景是世袭的长沙太守,他从小就不喜欢做官,没有官场老爷的做派。他医术远播,但是在封建时代百姓不能轻易地接触官员,官员也不能随随便便的进到百姓家里去。
于是张仲景就在不上班的时候在自己家里开设诊堂,可是这样人数比较少。医生医术的长进和大量的病例是脱不开的,只有不断接触病人,看到不同的病情,才能积累自己的经验。
后来张仲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将衙门大堂当诊所,发布告示出去,初一十五,太守老爷开大堂为百姓看病,这两天他不问政事,就只给人看病。
这一消息公布出去之后在长沙乃至全国都引起了轰动。到了初一这天,他就在大堂上端端正正的坐着,百姓一个一个的进来,他细心地问病人的病情,然后给他们开药。
一时之间救人无数,老百姓对他格外拥护,张仲景初一十五坐堂的名声就这么传了出去,人们对他更加钦佩。
到了后来,这初一十五成了惯例,每逢这天,衙门口聚集了各地来看病的群众,甚至还有人带着行李来,人们称他为“坐堂医生”,以此来纪念张仲景。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生平简介
张仲景,东汉 医学 家。名机,字仲景,南阳湟郡(今河南南阳)人,一说尝任长沙太守,故又称“张长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张仲景生平简介
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 兴趣 ,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 中医 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 治疗 *** 进行了细心的研究。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 收集 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 *** ,结合自己的医疗 经验 ,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分享多种外感 疾病 的专著。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 ***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共计25篇,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
从东晋咸和年间起,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所创造的“六经”分证、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辩证施治的原则,为祖国中医学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的高埠之上。
张仲景(约150~21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人,曾官至长沙太守。他医术精湛,著作也很丰富,由后人收集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著称于世数千年,历来被奉为中医的经典之作,被人们誉为“方药之祖”、“医中之圣”。
张仲景死后被葬在南阳。晋咸和五年(330年)在墓前立碑,碑上题“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后来墓塌毁损坏,碑亦没入荒野。明崇祯六年(1633年),当地的农民在挖土掘井的时候,又得到了晋碑,从而探得了墓地,后来修复墓冢,并加盖墓亭予以保护。
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又在墓地建立了医圣祠。祠的平面呈长方形,墓在院的中部,四周建有过殿、正殿、东西配殿、内经楼、灵枢楼、素问馆、医圣井、梅花轩、荷花池、医林会馆等。医林会馆原来是四方医士聚代表个人观点会分析医学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有香火大会,南来北往,香火极盛。(国家文物局)
张仲景与饺子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很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 天下 ,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 食疗 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 冬至 ,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辣椒 [1] 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 风水 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现在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现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猜你喜欢:
1. 张仲景药方有哪些实用有效
2. 2017初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3. 七年级上册历史试题及答案
4. 2017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5. 成功的医学家华佗
《三国史话》56:医圣张仲景
东汉末三国这个乱世时期,就如同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一样,产生了无数的杰出人物。其中有三位杰出的医学家董奉、张仲景和华佗,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华佗则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被称为“神医”。此一回书评就来看看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约150年~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邓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多处建筑设施。一是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是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医圣祠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博大雄浑,巍峨壮观。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等。大门内十米高为张仲景墓。二是张仲景故里。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建有张仲景纪念塔和医圣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战乱频仍,百姓被迫四处流离逃亡,瘟疫流行,十室九空。张仲景的家族二百多人中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瘟疫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张仲景多年行医游历各地,丰富了对伤寒症的医疗实践。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努力,大约在210年左右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我国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更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之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来该书流传海外,也很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被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知名学者逾千名。邻国日本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10卷,《评病药方》1卷,《疗妇人方》2卷,《五藏论》1卷,《口齿论》1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对病下药医治难症。张仲景平时行医治病,还坚持谦虚地向其他医生学习。古代郎中都有把医术只传给自己子孙的不良传统,很多医术随着时间而失传。南阳有个名叫沈槐的医生没有子女,已经七十多岁了,整天惆怅后继无人导致生病。
张仲景到沈槐家察看病情后,确诊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丸子,外边涂上朱砂,让沈槐一顿吃完。沈槐知道后心里觉得可气又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如此治病奚落一番。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给别人看了几十年病,听都没听说过。”他想起这事就想笑,忧心烦恼的事全抛在脑后,不知不觉中病竟然好了。
后来张仲景专门去看望他,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心中十分惭愧,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医生。
张仲景与中医“坐堂”。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期间当地瘟疫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放下官架子,对前来求医者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使他应接不暇,就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张仲景与饺子的传说。张仲景在长沙告老还乡时正是那年冬天,他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中十分难受。回到家后,张仲景在给人治病的同时,还时刻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上搭了个席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这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面皮包好后,样子很象耳朵,又因为功效就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和两个“娇耳”。人们吃完喝了汤后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现在吃饺子也有一句俗语“原汤化原食”,也是来源于此。
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再冻了。从此有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更具代表性食品,张仲景的名字反而很少有人提到了。
张仲景高尚医德和在医学上的杰出贡献,使他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殊荣。以后的中医医学院校的学生都以张仲景为楷模,他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懈求知和探索。
黄河歌者赞曰:
黄其军
? ? ? 作于2018年5月9日(古历三月廿四)
白话《三国演义》第十回
一代“谋主”荀攸
两征高句丽的毌丘俭
白话《三国演义》第九回
吴国最后的名将陆抗
张仲景名言
张仲景名言如下: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宿疾;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