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其实是失败的吗 惨烈的战争是失败还是胜利
长津湖三次炸桥真实结局
水门桥真实结局:
水门桥经过三次被炸毁后,美陆战一师工兵营营长向补给基地请求支援,通过飞机空投桥梁组件,再造水门桥,最终美军顺利逃脱了。虽然此次阻止美军撤离的任务没有圆满完成,但是三炸水门桥也给当时的美军造成了三次难以磨灭的噩梦。
所谓的水门桥,其实真正意义上并不是一个桥,只是一个类似于大坝一样的建筑,这是当年日本人在这里修建的一个水电站,大坝的顶部凿出了一条路,可以供车辆通行,因此被称作水门桥。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美军从作战的长津湖一带向兴南港撤退只有一条路可以容许大规模机械化美军通过。而这条道路上有一处必经之地十分关键,那就是一座长不过9米左右,宽仅容纳一辆车单行通过的水门桥。在长津湖的之一部电影中主要讲的就是志愿军们打败了号称王牌部队的北极熊军团。据史料记载,在这场战役中,我军共歼灭了美军3191人。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长津湖》现实跟电影一样惨烈,亲历者含泪讲述过往,你了解多少?
影片从多个方面高度还原了长津湖战役,这些还原与亲历者们的回忆完全符合。但从亲历者的嘴中可以得知,这场战役远远比影片中呈现的更加惨烈,一些细节更让人破防。
长津湖之水门桥有多惨烈?应到157人,实到1人,原来这就是钢七连
“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
看完《长津湖之水门桥》,走出电影院,我吃了一颗糖,因为那时候,急需一点甜,才能将我拉回现实。
现实中灯火璀璨,满目喜庆的中国红;电影里炮火轰鸣,满目热血的殷红……是啊,现实是甜的。而电影,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这甜,是那么多人用血肉和生命换来的。
那些年轻的生命,那些清澈的笑容,消失在漫天的飞雪中,消失在密集的枪声中,消失在燃烧的炮火中……
又是一年春节,依然有人抱怨好吃的太多以至于过年胖十斤,依然有人抱怨天气不好影响出游的心情,依然有人争论着春晚哪个节目更好看,依然有人争论着春节该吃饺子还是汤圆……看看,这些话题多无聊啊。但我想,他们一定特别乐于看到我们这样“无聊”。因为这份“无聊”,正是他们拼尽一切想要为我们创造的和平幸福。
我无法评论这部电影好不好看,精不精彩。因为这两个多小时,感觉自己透过巨大的屏幕看到的不是电影,而是 历史 。
我忘了谁是吴京、易烊千玺、朱亚文……看到的只是伍千里、伍万里、梅生、余从戎、平河、谈子为……是千千万万个最可爱的人。
我想,越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越应该记得他们的付出。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土地上的英烈们,他们至死都想回到祖国,回到家乡,却也至死都未曾后退!
他们一定想不到,在七十多年后的这个春节,有那么多人在电影院里看他们的故事,为他们流下眼泪。他们所想的不过是,自己背后是祖国,是家乡,是挚爱的亲人,所以一步也不能退;他们所想的不过是,把该打的仗都打了,留给后辈们一个和平强大的新中国。
你看,并不复杂的愿望,却需要用血肉之躯与飞机坦克对抗,却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其实他们都知道,但依然一往无前,在所不惜。
虽然电影的细节是艺术创作,但志愿军三炸水门桥却是真实的悲壮 历史 。
当时,由于美陆战一师南撤兴南港必走水门桥,因此理论上来讲,只要彻底炸毁水门桥,志愿军九兵团就极有可能全歼美陆战一师,为长津湖战役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对于水门桥的战略重要性,志愿军第20军军长张翼翔曾经说过:“在水门桥,只要给我一门重炮,陆战1师一个也跑不了!”
但水门桥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桥,而是一座废弃的水电站发电机房下方泄洪道的坝顶,并不容易炸毁。志愿军小分队先后3次炸毁水门桥,都被美军工兵及时修复了。尤其是第三次炸桥后,美军从日本定制并空运了8套钢制组件,用降落伞空投,美陆战一师由此逃出生天。
这段 历史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也许中并不起眼,史料中也着墨不多,但在第二次战役的长津湖战役中,却差点改变了战役进程乃至整场战争结局。
其实,电影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水门桥之战,而是每一位志愿军,每一位中国军人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精神。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最坚实的屏障,保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护佑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安康。于是我们操心的只是工作、学习顺不顺利,而不是随时可能面对死亡的威胁;我们烦恼的只是胖了瘦了,而不是能否吃饱穿暖……
多么好啊,这平凡的生活,谢谢你们!
电影《长津湖》热映中,这部影片背后的真实事故的怎样的?
随着电影《长津湖》的热播,也让长津湖战役成功走入大众视野,长津湖战役是我方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中,更具有意义的转折性战役,当时我方志愿军面临的是素质更高、装备更好的美国军队,但是我们还是成功打赢了这一场战争,而且为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