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wanfu 麦克百科 90 0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萨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这次战役开始于1777年10月,在战斗中英军死600人,美方死300人。美国历史上称这次遭遇战为弗里曼农庄大捷。
 萨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英军将领威廉· 萨拉托加大捷
豪将军自一举夺取费城之后,完全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阿诺德发现敌人右翼与中路之间有空子可钻,便协同摩根插入敌阵。 这下敌军顿时大乱,眼看敌军即有崩溃之势,恰巧左翼的里德塞尔驰兵来救,才防止了英军败势。阿诺德马上请求使用后备队,但他的上司盖茨不愿发兵,阿诺德只好就此罢休。 这次战役,英军死600人,美方死300人。美国历史上称这次遭遇战为弗里曼农庄大捷。萨拉托加和日尔曼战役,成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这两个战役之后,华盛顿开始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攻。   1777年,英国新近从德意志召募的一支雇佣军到加拿大,其实力大大加强。为了速战速决,这年九月,英军在柏高英率领下自加拿大出击向南进攻,企图与另外两路英军共同包围新英格兰,切断大陆军与新英格兰的联系。   在遭到美国民兵的迎头痛击后,既得不到另外两路英军的配合,也不能继续前进。10月,民兵们一举把陷入困境的柏高英部包围于纽约州的萨拉托加,并形成人数上四比一的优势。柏高英弹尽援绝,走投无路,被迫于1777年10月17日向美军投降。萨拉托加大捷纽转了整个独立战争的战局,不仅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人民抗英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美国独立战争打了几年,这场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

美国独立战争打了几年?

8年,1775年4月19日清晨,波士顿人民在列克星顿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的之一枪,列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1781年10月19日,华盛顿统率美法联军一万六千余人对约克敦实施围攻,歼灭英军主力七千余人,取得了这次战争的决定性胜利。1783年9月3日,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之一,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777年夏,英军为切断新英格兰同其他州的联系,决心兵分三路南北对进,打通尚普兰湖—哈得孙河谷:一路从安大略湖南岸登陆,沿莫霍克河东进,途中被美军击溃;另一路7000余人由J.伯戈因率领,沿尚普兰湖南下,企图与豪指挥的第三路即驻纽约的英军会师于奥尔巴尼。但豪未按计划北上,反而率军1.8万人南下,于9月26日攻占大陆会议所在地费城。伯戈因孤军冒进,被1.2万美军和游击队围困在萨拉托加(今斯凯勒维尔),10月17日率5000余人投降。萨拉托加之战成为战争的转折点,促使法国于1778年3月对英宣战。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发展为国际战争。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北美人民为什么能赢得独立战争胜利?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也称“北美独立战争”。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大西洋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来的总

督统治。这时的殖民地已经开发了大量的种植园,建立了纺织、炼铁、采矿等多种工业,经

济比较繁荣。

英国 *** 为了增加财政权入,不断增加殖民地的税收,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

的剥削。1765年,英国人又想出个新花样:印花税。他们规定,一切公文、契约合同,

执照、报纸、杂志、广告、单据、遗嘱,都必须贴上印花税票,才能生效可流通。这激起殖

民地人民极大的愤怒,于是,“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等秘密反英组织相继出现,各

地都发生了反英事件, *** 英货、赶走税吏、焚烧税票、武装反抗等等。

这一切引起了英国 *** 的恐慌,他们立即派军队镇压。1770年3月5日,英军在波

士顿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当场打死5名市民,打伤了6人,制造了震惊北美的“波士顿

惨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烧,一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战火即将在北美大陆上

燃烧起来了。

波士顿茶党案
英 *** 取消了印花税,却开始对玻璃\茶叶征税.三个反英组织的人化装成莫霍克印地安人,登上波士顿的茶船,将货物倾入大海。

1775年4月19日清晨,波士顿人民在列克星顿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的之一枪,列

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1775年4月,马萨诸塞总督兼驻军总司令盖奇得到一个消息:在距波士顿不远的康

科德镇上,有“通讯委员会”的一个秘密军需仓库。盖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

军前往搜查。部队连夜出发了,4月19日凌晨,他们来到了离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庄——

列克星顿。

英军在黎明前的薄雾中向前行进,经过一夜行军。他们个个困倦不堪,呵欠连天。忽

然,他们发现村外的草地上站着几十个村民,正手握长枪严阵以待。史密斯知道这些武装村

民就是列克星顿的民兵,北美大陆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叫他们“一分钟人”,因为他们行动特

别迅速,只要一听到警报,在一分钟内就能 *** 起来,立即投入战斗。让史密斯吃惊的是,

这些民兵为什么这样快就知道英军的行动呢?原来,“通讯委员会”的侦察员早就得到了情

报,并立刻在波士顿教堂的顶上挂起一盏红灯。“通讯委员会”的信使,雕板匠保尔·瑞维

尔看到后立即骑马赶到康科德报警。

“射击!给我冲!”史密斯一看对方只有几十个人,原来有些紧张的心情马上放松下

来。他根本没把这几十个衣服破烂的民兵放在眼里,举起指挥刀发出了命令。

列克星顿的民兵立刻还击,猛烈抵抗英军的进攻,枪声震响在列克星顿上空,传出很远

很远。几分钟后,枪声渐渐稀疏,民兵们因为人少,地形不利很快撤离了战场,分散隐蔽起

来。

史密斯初战告捷,非常得意,指挥士兵直奔康科德。英军赶到镇上时,天已大亮,旭日

东升了,但街道上却看不见一个人,家家关门闭户,显得冷冷清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军

进入各家翻箱倒柜,折腾了大半天,什么也没找到。原来,民兵早已把仓库转移,“通讯委

员会”的领导人也隐蔽起来了。

“撤!”史密斯觉得情况有些不妙,连忙下令撤退。这时,镇外喊杀声、枪声陡然大

作,附近各村镇的民兵已得到消息,从四面八方向康科德赶来。包围了正在撤退的英军。他

们埋伏在篱笆后边、灌木丛中、房屋顶上、街道拐角处向英军射击。英军一批又一批倒在地

上,而当英军举枪还击时却连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军一路向波士顿方向退却,沿途遭到

民兵的不断袭击,狼狈不堪。

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最后还是从波士顿开来的一支援军,才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

这一仗,英军死伤247人,民兵牺牲了几十人,剩下的英军弹药耗尽,回想起来也是

心有余悸,他们之一次尝到殖民地人民铁拳的滋味。有个士兵说:“我48小时没吃一点东

西,帽子被打掉了3次,2颗子弹穿透上衣。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

列克星顿的枪声震动了大西洋沿岸的13个殖民地。美国独立战争从此开始

为了联合抗英,北美第二次大陆会议于 6月14日决定,建立各殖民地联合武装力量即大陆军,

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10月13日,又决定建立大陆舰队。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

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战争初期,双方力量相差悬殊。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

殖民国家,拥有世界之一流的海军,驻北美英军约 3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北美殖民

地人口仅300万,兵力不足,装备落后,缺乏训练。但是,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左右了战争

的进程和结局。这次战争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775年~1778年为战争的之一阶段,主战场在北部,英军占据优势。战争开始后,英军

主动进攻,企图迅速扑灭殖民地的革命烈火。其总的战略是:海军控制北美东部沿海,以陆

军分别从加拿大和纽约南北对进,打通向普兰湖、哈得孙河谷一线,以孤立反英最坚决的新

英格兰诸殖民地,然后将其他殖民地各个击破。大陆军因力量薄弱,除战争初期远征一次加

拿大外,基本上处于守势,采取待机破敌,争取外援的方针。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

动进攻,并围困波士顿。6月17日,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顿外围邦克山战斗中首战告捷,歼灭英

军1000人。1776年3月,威廉豪指挥的英军被迫从波士顿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8月底,豪率

英军 3.2万人,在海军舰队配合下进攻纽约。华盛顿率 1.9万人与英军打阵地战,结果损失

惨重,被迫于11月率余部5000人撤往新泽西,英军占领纽约。当年圣诞节前夕和新年之夜,

华盛顿利用英军疏于戒备之机,奇袭特伦顿和普林斯顿得手,俘敌近千人,士气大振。1777

年夏,约翰·伯戈因率7000英军从加拿大南下,企图与豪会师。但豪未按计划北上,反而率

军 1.8万南下,于9月夺取了大陆会议的所在地费城。伯戈因孤军深入,行至萨拉托加地域

时,遭到1.2万美军和游击队的围攻,5000英军被迫于10月17日向美军投降。萨拉托加之役

成了这场战争的转折点,促使法国、西班牙、荷兰先后对英宣战。形势的变化,迫使英军于

1778年6月放弃费城,决心退守纽约。随之,北部战争便出现了僵持的局面。

1779年~1781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主战场转到南部,美军以弱胜强。英军新任统帅克

林顿上任后,利用南部“效忠派”较多和靠近西印度群岛的有利条件,调兵遣将,决心将英

军主力转移到南部,企图对美南部诸州各个击破,并依托沿海基地和纽约遏制北部。大陆军

则力图与法国陆海军配合,控制沿海基地,同时积极开展游击战,打破英军的计划。1778年

底,英军攻取佐治亚州首府萨凡纳,揭开了在南方发动强大攻势的序幕。1779年秋,南方美

军司令林肯会同德斯坦指挥的法国舰队进攻南部英军主要基地萨凡纳,受挫。1780年春,克

林顿率领1.4万英军对查尔斯顿实施陆、海两面包围,迫使林肯部5000余人投降,并缴获军舰

4艘,使美军遭受了整个战争中更大的一次损失。事后,克林顿率英军一部回师纽约,留下

康沃利斯指挥7000英军控制南方陆地和沿海。这就为南部民兵游击队活动提供了方便。大陆

会议委派格林为南方美军司令,谐同摩根到南方开展游击战、先后于1781年1月和3月,在考

彭斯和吉尔福德等地大胜英军,迫使英军从内地向沿海撤退。同年8月,康沃利斯率南方英军

主力退守弗吉尼亚半岛上的约克敦。10月19日,华盛顿统率美法联军一万六千余人对约克敦实

施围攻,歼灭英军主力七千余人,取得了这次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此次胜利导致了英国内阁的

倒台。1782年11月30日.英国新 *** 与美达成停战协议。次年9月3日,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

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这一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

道路,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都有较大的影响。

《独立宣言》中英文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

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

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摘自《独立宣言》

We, therefo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General congress, Assembled, appealing to the Supreme Judge of the world for the rectitude of our intentions, do , in the Name , and by Authority of the good People of these Colonies, solemnly publish and declare. That these United Colonies are, and of Right ought to be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 that they are Absolved from all Allegiance to the British Crown, and that all poli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State of Great Bri tain, is and ought to be totally dissolved ; and that as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 they have full Power to levy War, conclude Peace, contract Alliances, establish Commerce, and to do all other Acts and Things which Independent States may of right

美国独立战争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之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契约奴制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正如列宁所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内战的爆发。

美国独立战争中,大陆军如何以弱胜强

美国独立战争是战争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一支从未经过战火洗礼,乃至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由各州民兵游勇短时间拼凑而成的大陆军,要抗击的是当时世界上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在全球征伐中曾击败过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大英帝国军队。最后的赢家似乎毫无悬念,然而历史的车轮却在北美大陆上拐了个大弯,短短6年间,横行一世的日不落帝国最终折戟于这支可谓是乌合之众的大陆军手中,时至今日,其个中制胜缘由值得我们后世细细探索,重新发现。
1776年,随着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反抗英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运动战火的蔓延,在纽约这个通往北美的必经之地,即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更大规模抵抗外来入侵的战场。
6月29日,英军方面,由45艘战舰组成的海军舰队浩浩荡荡地向纽约进发,作为那个时代横行霸道的海上力量,每一艘战舰都由2000余棵百年巨木造就,配备的64门重型火炮能够以声速射出约11千克重的炮弹,射程可达2公里以上,其造价成本不亚于今日的航空母舰。每艘战舰搭载着数百名实战经验至少是大陆军6倍的英军准备一次性将殖民地独立运动彻底扼杀,另有350艘战舰、战船正越过大西洋火速驰援,准备合兵纽约。
7月2日,大陆军方面,由50名代表组成的大陆紧急会议在费城召开,磋商对策,以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为首的激进派主张脱离英王统治,取得独立,为自由抛头颅、洒热血,不成功便成仁。2天后,大陆会议通过了一项无异于向大英帝国宣战的文件—《独立宣言》。
一个月后,最终汇合一处的庞大英国舰队逼近纽约,400余艘战舰战船一望无际,这是二战诺曼底登陆前,英国海军更大规模的特遣部队。搭载的32000名英军是大陆军的2倍,仅5艘大战舰所承载的火力就超过了纽约城内所有军火的总和。9月,英国舰队炮击纽约,短短1个小时内,2500枚炮弹便令大陆军苦心经营数月的基普斯湾防线荡然无存,4000名英军随即登陆,攻下曼哈顿。20日,纽约陷落,城内一片火海,大陆军溃败而逃,陆续撤往北美腹地,革命前途似乎愈加黯淡无光。

基普斯湾防线的瞬间灰飞烟灭令大陆军对英军的强大刻骨铭心,更加雪上加霜的是12月起适逢大陆军士兵陆续服役期满,感到革命无望的士兵开始大量离开军队,华盛顿在17日的家书里写到:“现在我们的生死存亡,完全仰赖军队能否迅速招募新血。若然不能,我想我们快要输掉这场战争了。”此时的大陆军尤为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稳定军心。
1777年9月,英军由优秀的骑兵指挥官约翰·伯戈因将军从加拿大率军8000南进,200辆补给车装载着84吨弹药,沿哈德逊河行军。伯戈因计划从圣约翰斯南下,深入殖民地腹地,进抵萨拉托加,然后和纽约的得胜之师会军,一同包围新英格兰,切断大陆军与新英格兰的联系,将殖民地一分为二。
然而深居殖民地内陆的偏远地区却成了英军的更大敌人,利用有利地势地形,华盛顿动用了一支与众不同的部队—摩根狙击团,丹尼尔·摩根是这支由500名神 *** 组成的精锐队伍的上校指挥官。他们对地形了如指掌,熟烂于心,在荒山野岭中神出鬼没,其“打了就跑”的反复游击袭扰战术常常令英军头痛不已,而英军在以往的南征北战中只注重正面对决,如今他们的对手却是埋伏在丛林深处的神 *** 。并且每个 *** 都配备了先进的长步枪,这种全新的轻型步枪以德国 *** 为原型,枪管至少有1米长,射程偏差约1.27厘米,结合 *** 们的独特创新,在枪管内设计凹槽以稳定弹道,使得子弹旋转地射向目标,提高命中率和杀伤力。装备长管步枪的神 *** 们可以轻松射杀225米内的目标,这个距离是当时英军滑膛枪射程的2倍,对于这般武器、火力、士兵布阵的优良结合,就如同英军军官乔治·汉格上校所说:“在我的一生中,我从没见过比美国制造的长步枪更好的步枪了,也没有见过比美国 *** 更好的 *** ”。
摩根和其部下决定优先射杀为英军领队的印第安土著,使英军失去了对这片土地最后的了解,成为没有方向感的无头苍蝇。几个月下来,400名领队或被射杀,或因惧怕而停滞不前,英军由此陷入了这超过5个英国之大的深山老林之中,曾经用来制造战舰的树木如今却成了英军行军的路障,森林愈走愈深,摩根狙击团的袭扰也愈频繁,英军的行军速度被迫降为了每天1.6千米,南征之路逐渐变成了6周的梦魇。
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后的第2年,纽约及其大部分沿海城市都被英军攻占,大陆军主力在腹地的荒山野岭里也开始重新集结。他们绝处逢生,伺机而动,随后两军终于在弗里曼农庄狭路相逢。摩根狙击团打破18世纪的战争规则,将准星专门瞄向了英军的指挥官,配合大陆军作战,以英军53团为例,11名军官中除1名幸免于难外,其余10名非死即伤。这个做法在如今看来确实是简单至极,但在18世纪前固化的战场规则束缚中却是难以想象的,而当时的英军军官一般是军队里学历更高的、更优秀的兵士长,他们熟知后勤补给,能够随机应变,顺时而动,是英军在战场上的大脑和心脏。
射杀军官的新战术使英军阵脚大乱,英军内久经沙场的西蒙·弗雷泽将军立刻作出反应,部署防御,陷于重重包围的英军士气为之一振,大有反扑之势。摩根则立马采取应对措施,命令团队里最出色的 *** 蒂姆·墨菲射杀西蒙·弗雷泽将军,准备一枪扭转战局。墨菲连开3枪后击中要害,成功射杀,随后英军群龙无首,迅速溃败,大陆军趁势追击,英军死伤1000余人,史称“弗里曼农庄(萨拉托加)大捷”。此役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坚定了北美人民必胜的信念,华盛顿由此组织大陆军开始大规模反攻。后世研究美国独立运动的历史学家中,有很多认为蒂姆·墨菲那一枪的贡献不亚于美国的开国元勋,当然就历史唯物主义观而言,荣誉应当属于摩根狙击团的每个 *** ,属于那些在全国大小的战事中扮演着渺小却举足轻重角色的 *** 。

萨拉托加的胜利给英国的劲敌—法国,在是否对美国独立运动用兵的天平上投下了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支持美国独立。1778年 2月,法国与美国签订了《美法同盟条约》,法国 *** 以一家私人公司的名义运送大量武器物资到北美,而路易十六也私下向美国借贷20万英镑;3月至4月,3艘法国商船先后抵达北美,向大陆军提供了至少23000支枪械及刺刀、多门火炮和大量军服。
其余原本态度暧昧模糊的欧陆国家见状,也纷纷用行动表明支持美国独立运动的态度:1779年,西班牙对英国宣战,法国同西班牙缔结同盟;1780年2月,俄国宣布中立国船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战国港口之间及其沿岸航行,交战国不得夺取中立国船舶上的敌货。同年7月-8月,俄国先后同丹麦、瑞典订立条约,成立武装中立同盟,约定装备若干战舰,共同对付英军在海上频繁地劫掠、攻击中立国船只的军事行动,形成以武力保护中立权利的军事同盟,而后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等欧洲强国也陆续加盟。海上武装中立同盟的建立使大陆军不再孤军奋战,直至1777年底,大陆军从欧洲大陆获得了约150万英镑的军火,占到了大陆军总装备的90%。同时也使得英军陷入了在陆地和海上,西面和东面腹背受敌,疲于奔命的尴尬境地,使孤立的英军每次用兵和军资调用都捉襟见肘,举步维艰。
在此之后,以法国为首的西欧舰队与英国舰队在北美海域展开了诸如切萨皮克海战、拉塞特斯海战、多米尼加海战等一系列争逐较量,虽然法国海军败多胜少,英国舰队更占上风,但却是极大地遏制了英国海上力量对北美大陆的封锁,策应了大陆军在北美腹地对英军的斗争,有效地减少了华盛顿的压力。就如当时华盛顿给法国舰队司令德格拉斯伯爵和法国代表拉斐尔的信中写到:“您可能注意到了,无论大陆军作什么样的努力,在目前的竞争中,您的海军将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票……我不用冗长乏味的论证,只一句话就可说明战役必须完全依赖于活动在这些海洋上的海军……除非有一支优势海军进行配合,否则陆军是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华盛顿:领袖的力量
然而在彼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机器面前,情况依旧不容乐观,1777年至1778年的冬天,大陆军无法速战速决,持久拉锯之下只能撤至宾夕法尼亚的福吉堡度过冬天,漫长而又恐慌的严冬,不经意中就会军心涣散,斗志消磨殆尽,过去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严冬来临之际,年轻的大陆会议早已没有多余的资金和物资了,五分之一的大陆军士兵没有鞋子穿,补充能量的肉食已经吃完了,面粉仅剩25桶,士兵们将水和面粉混在一起,艰难果腹,同时军中流传的痢疾已经让2000余名士兵倒下了,14000余名大陆军即将弹尽粮绝,消耗殆尽。危机之中,鱼龙混杂的大陆军内部矛盾也随之暴露出来,新兵中60%是罪犯、被解放的奴隶和移民,争抢给养等问题的军中斗殴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哗变。关键时刻,华盛顿的领袖风范和领导力总是能鼓舞凝聚着这支军队。
但是比弹尽粮绝还要可怕致命的是蔓延在军中的天花,美国独立运动爆发于北美史上天花最为流行的时期,并且在当时无药可医。染上天花的士兵身上会出现水泡和疱疹,通过血液扩散病毒,侵入健康细胞,将它们杀死,同时产生更多的病毒,百分之四十的感染者将不治身亡。果不其然,天花刚一出现在福吉谷,就迅速在拥挤的营帐中传播开来。
绝处中,指挥官的决策关乎军队生死,刻不容缓。于是大胆的华盛顿决定放手一搏,豪赌一把,他把军医从非洲奴隶那里学到的接种技术用到军中:他们从天花病人那里采集脓液,然后将其涂抹在健康士兵的伤口上,接种使得感染扩散的速度慢一些,感染1周后,接种者的白细胞会分泌出抗体。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生死攸关,要想存活下来,接种者免疫系统的反应必须要快于病毒的扩散,否则病毒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迅猛传播。
在远离了天花好几代的美洲移民是否对这种病毒有抵抗力,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速度如何,成功率和死亡率各有多少,无人知晓。如果失败,倒下的不再是一个个士兵,而是一支军队,因此华盛顿的决断将决定大陆军乃至这场独立战争的走向。然而最后的事实证明华盛顿赌赢了,天花的感染病例从几千人降到了几十人,接种者的死亡率仅有2%,士兵握着枪重新站起来,恢复了战斗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华盛顿作为军队领袖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决断。

不过要想与强大的英军相抗衡,散漫的大陆军还需成长为真正的职业化军队。1778年,大陆军在挺过严冬和天花的考验后,华盛顿将接下来的一个艰巨任务交给了拥有普鲁士军队背景的弗里德里奇·威廉·冯·施托伊本将军,他要做的就是使刻板的欧式训练及复杂严厉的纪律和大陆军的需要与性质完美适应。
冯·施托伊本先让100精兵掌握了欧式作战技巧,然后每人再训练100名士兵,籍以快速提高战斗力。不仅如此,冯·施托伊本还教会了大陆军对一种新式致命武器的使用—刺刀,刺刀让来福枪兼具长矛的功能,在来不及上膛的情况下,可以近距离搏杀,毫不夸张地说,大陆军对这一武器的掌握和使用在接下来的斯托尼波恩特性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所纂写的《美国军队的队形和训练规程》训练手册中对大陆军士官的任务和职责制定了相关标准和要求,提出士官是“军队脊梁”,他要求大陆军士官要具备迅速准确射击的能力,以够弥补人员伤亡造成的战斗力损失,这些论述成为了大陆军士官任务和职责的中心内容,士官制度对支撑大陆军指挥体系并取得最终的军事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影响一直延伸至今。然而最为重要的是,冯·施托伊本带给大陆军的不仅是新式技能和严明军纪,还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战士的全新态度。
在福吉堡的大陆军卧薪尝胆,枕戈以待之时,另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正在英占纽约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一个有组织的“库尔帕”间谍网利用密码、密写、加密信件、信使、信号站等方式源源不断地向大陆军提供英军的行动、计划、意图等各种情报,而这个情报网的组织领导者就是华盛顿本人,他认为情报搜集工作可以带来“无尽的优势”,并将军费的10%用于情报搜集。当时的英占纽约仍有20%的居民效忠英国,其中的一名纽约商人罗伯特·汤森是坚定的效忠英国者,还为忠英派出版过社论,但在华盛顿的情报网中,他还有个名字叫小考博,代号“夫人”,这一秘密直到1939年才公诸于世。
1781年7月,有人在罗德岛海域发现了法军舰队的踪迹,英军计划从纽约派遣舰队展开突袭,考博意识到必须将这一情报传递给华盛顿,以阻止英国舰队。他们使用一种由没食子酸制成的隐形墨水来进行传递,只有在纸上蘸涂上 *** 亚铁溶液,字迹才会显现。经过层层传递至大陆军手中,华盛顿得知后,故意泄露了一些即将要进攻纽约的文件,又以兵临城下之势佯攻纽约,迫使英军主力留守纽约,使得法国舰队最后安然离开危险区,继续在这场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华盛顿手下最负盛名的还有一名行踪诡秘,被誉为“完美的间谍”,代号“355”的女谍报员,她曾经揭露了企图以2万英镑的价格把西点要塞出卖给英军的大陆军叛变将领本尼迪克特·阿诺德的真实面目,还单枪匹马擒获了英军情报首脑约翰·安德烈少校,使英军的情报网几乎陷于瘫痪。而类似于这种特殊的间谍活跃于英占区许多角落,他们大都单独行动,执行秘密任务,知道其身份和活动的只有少数几人,有的甚至由华盛顿一人直接领导,战后有许多英军将军认为,华盛顿的情报能力要远胜于他的军事能力。
1781年9月,英军原以为会6个月结束的战争已经进入到了第6个年头,这场战争愈发不得人心,耗资巨大,英国在战争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决战的时机也愈发成熟。
于是华盛顿北兵南调,设下疑兵佯攻纽约,实则率主力悄然南下,准备在弗吉尼亚的约克镇大干一场。10月14日晚,在约克镇外围的工事战壕里,17000名美法联军及3100名民兵等待着进攻的信号。此时的大陆军早已今非昔比,焕然一新,训练有素,纪律严明,配备新式武器,与法军相比毫不逊色。同时被华盛顿情报网救于危机之中的法国舰队也在法国海军司令德格拉斯伯爵率领下由西印度群岛调来,进入切萨皮克湾,进抵约克镇城外的海面,并且击退了增援的英国舰队,掌握制海权,切断英军海上供给线。被重重包围在约克镇的7200名英军内无粮饷,外无援兵,已是势穷力竭,只能作困兽之斗。战斗打响后,由400余名大陆军士兵组成的突击队快速冲破英军阻击,与英军进行刺刀搏杀,而后率先攻占9号和10号堡垒,并在堡垒里架起了火炮,联军士气大振,最终成功击退英军,史称约克镇战役,3天后,英军投降。
1782年11月30日,英美两国签署《巴黎和约》的草案,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正式宣告结束了6年的艰苦战争,美利坚合众国由此成为少有的用战争手段脱离大英帝国统治而获得独立的国家,大陆军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赢得了这场本是毫无胜算的战争,其中华盛顿不可替代的领导力、摩根狙击团的突破性战术、欧陆大国的强力干涉、革新大陆军战力的欧式训练、先进的新式武器和精确高效的庞大情报网等都是大陆军绝境制胜的关键所在。

请问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始时间及结束时间?主要事件意义?

背景

美国独立战争(The American Revolution,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1775–1783),也称“北美独立战争”。指1775年波士顿人民在美国来克星顿与英军交战拉开独立战序幕到1783年英军在法国签订《巴黎条约》投降的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波士顿倾茶事件
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 又称波士顿茶党事件。1773年发生的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1773年,英国 *** 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东印度公司因此垄断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其输入的茶叶价格较“私茶”便宜百分之五十。该条例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人们饮用的走私茶占消费量的十分之九。纽约、费城、查尔斯顿人民拒绝卸运茶叶。[5]
波士顿革命分子塞谬尔·亚当斯领导的一个由三组每组50个当地人组成的组织“自由之子”,打扮成印第安人偷偷摸到三艘船上,将船上货物捣毁,并将342箱茶叶倒入港口内。整个过程相当平和及安静。但是此举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英国 *** 下令关闭波士顿港口,将战船和军队驶入殖民地。
前新泽西州州长本杰明·富兰克林认为被倾倒的茶叶应该被赔偿,表示愿意用自己的钱来赔。英国认为这是对殖民 *** 的挑衅。
“不可容忍的法案”
1774年英国 *** 通过一系列“强制法案”(Coercive Acts),旨在加强控制。这些法案虽然是针对麻塞诸塞州,但被北美居民称作“不可容忍的法案”,后来费城等其他港口也陆续响应,终于导致1775年4月的美国独立战争。

他拒绝批准建立司法权力的法律,藉以阻挠司法公正。他控制了法官的任期、薪金数额和支付,从而让法官完全从属于他个人的意志。他建立多种新的衙门,派遣蝗虫般多的官员,骚扰我们人民,并蚕食民脂民膏。在和平时期,未经我们立法机关的同意,他就在我们中间驻扎常备军。
不能使军队独立于民政权力之外
他使军队独立于民政权力之外,并凌驾于民政权力之上。他同一些人勾结,把我们置于一种与我们的体制格格不入、且不为我们的法律认可的管辖之下;他还批准这些人炮制的假冒法案,来到达下述目的:

任东来在《美国历史文献选集》的译文(中国翻译出版公司翻译,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1985)和《1765--1917年的美国》的译文(谢德风等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基础上重译。
《独立宣言》的意义: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由此诞生。
《独立宣言》的精简内容: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 *** 的权利。
编辑本段
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之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奴隶制契约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正如列宁所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及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