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叫慈禧太后,而不是其他名字(慈禧太后的孙子名字)

wanfu 麦克百科 72 0

慈禧太后的孙子名字

我只知道她的儿子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27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
  同治帝在位期间,清 *** 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剿灭了西、东捻的作乱。并且先后平定陕西、甘肃的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史称“同治中兴”。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历1875年1月12日)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19岁。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伺候慈禧太后究竟有多不容易?每天活得提心吊胆

关于慈禧太后,你的印象是什么?也许是奢华的满汉全席都不能让她觉得新鲜,也许是垂帘听政辅佐朝局,但是不管是什么,可能都会自动脑补出一个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太后的形象。的确,慈禧在当时身份尊贵,自然所有人都要臣服,这样的一位太后在日常生活中,宫女们又是怎么伺候她的呢?
金易先生曾经根据慈禧太后的宫女多系赫舍里氏,汉族的名字叫何荣的宫女的回忆,写过一本《宫女回忆录》,作为一个生活在紫禁城中的更底层的小人物,何荣每日里干的事儿就是伺候慈禧吸水烟,但她的回忆,却与政治家,大内侍卫,外国公使的视角大大不同,何荣从生活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残暴,奢侈,嫉妒同时在世界列强的环视和压力下,动不动就责打太监和宫女出气的慈禧太后!
何荣父兄是标准的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她13岁入宫,在储秀宫当差,开始伺候慈禧太后,18岁由慈禧指婚,嫁给了李莲英的干儿子,一个姓刘的负责给慈禧剃头的太监——等于一巴掌,被慈禧推进了火坑之中。
1、宫女不许打扮成妖精
清宫的宫女一定要穿着朴素,要和玉石一样,从里向外透出润泽,绝对不许玻璃球一样,冒着光滑刺眼的贼光,宫女春夏的衣着为绿色,秋冬是紫褐色,哪个宫女一旦打扮成妖精似的,不好意思噼里啪啦地按倒就是一顿板子。
宫女在宫中不许识字,地位比太监还底下,更严格地是不许在宫里乱窜——离开宫门,打死不论,这就是宫里的规矩。左腿发,右腿杀——一条腿卖出宫门,不是砍头就是发配边疆。
2、给慈禧侍寝的宫女最得宠
给慈禧太后值夜的宫女,会领到一个厚实的毡垫,可坐可卧,但给慈禧侍寝的宫女,却不一样,她却没有毡垫的待遇,实在困得受不了,可以靠着西墙坐在地上休息一会。
侍寝的宫女距离慈禧的卧榻不足两尺,对于慈禧夜间起夜、咳嗽、喝水的次数都必须要熟记于心,为太医院的院尹填写平安帖子,提供依据,当然整夜不睡觉,就是她必修的课程了。
3、宫女的手不怕烫
何荣伺候慈禧吸食水烟前,曾经练过半年的端茶杯训练——她将滚烫的茶杯放在右手手心,左手不能停歇,要去干别的活,右手茶杯的茶水一点不能洒,右手的掌心久而久之,就不怕杯子烫了。
4、为慈禧太后试擦化妆品
宫女们白天当值,脸上只需轻轻地敷一层粉,晚会睡觉的时候,反倒可以大量地擦粉,这样可以让皮肤更加 *** 细腻,到了阴历四月中旬,京西妙峰山就要进贡玫瑰花,宫女就要在老太监的监督下,为慈禧太后制造胭脂了。
经过挑花,石臼捣,花汁加明矾着色等工序,最上等的胭脂就做成了。宫女试用,众人瞧着满意,这才轮到慈禧太后使用。如果制不好,或者胭脂的色彩不正,对宫女的一顿责罚绝对是少不了。
5、给慈禧太后熨便纸
慈禧太后用得便纸是最上等的白棉纸,可是不管多么好的棉纸,都有毛刺(那时候做纸的技术不过关),宫女们先是一口水喷上去,然后用铜熨斗开始熨烫,熨得太平,棉纸不好用,熨得不平,毛刺扎人没法用。熨烫便纸,功夫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那得时间的积累,技术的成熟才成。
6、逢年过节四金刚五百罗汉伺候慈禧用膳
比如大年初一,不管是在宁寿宫,或者体和殿,都要摆三桌同样的宴席,天桌摆东,地桌摆西,人一桌被慈禧独占。
外面廊庑下,站着四个老太监,他们就是四金刚;从宫门口外到御膳房,一路整整站着500个手持灯笼的太监,这就是500罗汉,当然他们存在的目的,并不能让慈禧多吃几口饭,或者增加饭菜的好味道,就是摆谱,抖威风,显示皇家的财大气粗而已。
7、只要穿上这双鞋,身价立刻高几倍。
储秀宫中的宫女,都梦想着能穿上五福捧寿鞋,这种鞋上面绣着5只大蝙蝠,鞋口中间,要绣一个圆形的‘寿’字,寿字上面还需坠上一颗珍珠。
作为一个宫女,只有熬上四五年的时间,才可穿上这种鞋,一旦穿上这种鞋,就代表这名宫女是慈禧的亲信,连老太监都要对穿这种鞋的宫女行礼。
总之一句话,伴君如伴虎,宫女们伺候慈禧太后,天天都提心吊胆,要知道,她们的小命离着阎王爷只隔一层窗户纸啊!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到他儿子蒙哥,忽必烈的继位,到清朝嘉庆 乾隆 慈禧太后 末代皇帝傅仪继为次序?

请高人指点从成吉思汗到 末代皇帝傅仪的继位 过程?给您的帮助满意。
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到他儿子蒙哥,忽必烈的继位,到清朝嘉庆 乾隆 慈禧太后 末代皇帝傅仪继位次序?
元朝皇帝谱

太祖铁木真(1162-1227)
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太宗窝阔台(1186-1241)
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昭慈皇后----
(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定宗贵由(1206-1248)
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
(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宪宗蒙哥(1208-1259)
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世祖忽必烈(1215-1294)
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成宗铁木耳(1265-1307)
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武宗海山(1281-1311)
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英宗(1303-1323)
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泰定帝(1276-1328)
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1320-1328)
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文宗(1304-1332)
(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明宗(1300-1329)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宁宗(1326-1332)
(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1320-1370)
(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

明代年表
年号 纪年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年数 死时年龄 世系
洪武 1368 太祖 朱元璋 洪武元年正月(1368.1) 41 31 71 朱世珍之子
建文 1398 惠帝 朱允文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1398.6) 22 4 朱元璋之孙
永乐 1402 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43 22 65 朱元璋之第四子
洪熙 1424 仁宗 朱高炽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 1 48 朱棣之长子
宣德 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 10 38 朱高炽之长子
正统 1435 英宗 朱祁镇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 14 朱瞻基之长子
景泰 1450 代宗 祁钰 正统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 30 朱瞻基之次子
天顺 1457 英宗 朱祁镇 景泰八年正月复辟(1457.2) 31 8 38
成化 1464 宪宗 朱见深 天顺八年正月(1464.2) 18 23 41 朱祁镇之长子
弘治 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 18 36 朱见深之第三子
正德 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 16 31 朱右樘之长子
嘉靖 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 45 60 朱右樘之侄
隆庆 1567 穆宗 朱载后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30 6 36 朱厚囱之第三子
万历 1572 神宗 朱翊钧 隆庆六年六月(1572.7) 10 48 58 朱载后之第三子
泰昌 1620 光宗 朱常洛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1620.8) 39 1月 39 朱翊钧之长子
天启 1620 嘉宗 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16 7 23 朱常洛之长子
崇祯 1627 思宗 朱由检 天启七年八月(1627.10) 18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

清朝的历届皇帝
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

(1):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之一个庙号“太祖”

(2):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之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3):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5):乾隆: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6):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7):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8):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9):同治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10) 光绪: 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醇亲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慈禧太后实际控制。

(11)宣统: 溥仪是醇亲王的长子,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慈禧太后于十月发懿旨,立溥仪为嗣帝,十一月初,溥仪登极,号宣统。
三年后,辛亥革命暴发,宣统宣布退位,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并优待清室,让宣统在紫禁城继续做了十二年的皇帝。

关于大清太后慈禧的出生地,最靠谱的说法是哪个?

虽然,慈禧太后离我们的时代不是很远,但对她身世的记载却非常之少,其余的只能靠民间传说来补充了。

慈禧太后的姓氏是叶赫那拉,属满洲镶蓝旗。其实,我们在一些影视剧中可以看到慈禧太后被叫做“兰儿”,但这并不是她的真名字。因为,历史上的慈禧太后只有姓氏的记录,没有名字的记录。在那个时代,女子在未出嫁前都是深居简出,所以,她们平日里的名字只有家里人知道。等到出嫁后,夫家及其他外人都是称呼女子的姓氏,因此,她们的真实姓名很少有人知道。

即使慈禧太后贵为“国母”,人们也只知晓她的姓氏,而不知晓她的姓名。

在太后生前,称呼“孝庄”是错误的,为何称“慈禧”就没错?

清宫剧中,孝庄文皇后和慈禧太后是两个经常出现的人物。很早的时候,大家就指出了《康熙王朝》中的错误,孝庄一直说“我孝庄如何如何”,这是不对的,因为“孝庄”是她的谥号。谥号是人逝世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用来高度概括一个人的生平,评价他的是非功过。

其实,“孝庄太后”这个称呼,本身就是错误的,她的谥号是“孝庄文皇后”,官方从来就没有“孝庄太后”这种说法。但是在演绎清朝末年的影视剧中,大家一提到叶赫那拉氏,就称她为“慈禧老佛爷”、“慈禧太后”。在太后健在的时候,为什么称呼“孝庄太后”就不对,称呼“慈禧太后”就可以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