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派(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疗法的学派)

wanfu 麦克百科 73 0

人本主义学派(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文丨马克思很有趣

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社会影响较大的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不管如何发展变化,这两种思潮,还是超越不了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

01

科学主义

所谓科学主义,是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兴盛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日益迅速发展,哲学作为一门“悬置”学科逐渐被孤立。于是便产生这样一种认识,哲学研究的世界观问题和普遍规律问题,这些都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假问题”。他们试图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 *** 改造哲学,以“拒斥形而上学”的名义否定哲学的世界观性质,想把哲学变成科学的“副产品”。其中20世纪流行的分析哲学占有突出地位。

分析哲学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提供关于世界是实证知识,哲学不过是对世界的“猜测”,哲学的作用是研究人们怎样以语言表述世界。说白了, 就是把哲学当作一门语言科学 ,科学研究的成果通过哲学这一语言科学来描述和解释,哲学变成一种“文字游戏”。这就是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这一思潮也有好处,因为强调语言的作用,所以让人们增强了对语言的哲学反思,以及对哲学概念清晰的要求。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正像哲学家们把思维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那样,他们也一定要把语言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的王国。这就是哲学语言的秘密。

所以说,无论思想或语言,他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科学主义是在强调从“语言”出发去理解和解释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以唯心主义的方式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

02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有三种含义:

一是特指14世纪后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要素。

二是专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三是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或者以人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主要指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点的哲学思潮,主要包括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和存在主义等。

这种人本主义思潮,刻意忽视现实存在,而凸显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比如,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的核心是“意志”,认为世界是“我”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萨特哲学的核心是人的“存在”,认为人的周围世界是怎样的并不取决于世界本身而取决于人对世界的理解。

这些其实都没有跳出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如果你就意志研究意识,那是心理学,但是你说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世界存在于人的表象之中,这就是哲学;如果你就人来研究人,那是医学、生物学,但是你说人的一般本性、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说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存在,这就是哲学。这两种都是以唯心主义的方式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03

防止两种错误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既不是所谓的科学主义,也不是所谓的人本主义。所以说,想用科学主义或人本主义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以上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分析告诉我们一种 *** ,就是要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世界观和 *** 论来考察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派别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水平上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否认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派别关系,否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存在,妄称“超越”两派对立的虚无主义倾向。

二是防止把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派别关系简单化、模式化、庸俗化的教条主义倾向。 我们反对唯心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是反对或者肯定它的出发点和思想路线,并不是断言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所有命题都是谬误的,也不能说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所有命题都是正确的。 实际上,有些深刻的唯心主义哲学要比粗陋的唯物主义哲学包含的合理成分还要多。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虽然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存在内在矛盾,无法与唯心主义形成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理论,但不能否定它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批判的继承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才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我们不赞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出发点和思想路线,但并不反对科学精神和人本情怀,马克思主义是跟随科学发展而发展的,也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疗法的学派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更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更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 *** 。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更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西方作品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哪些?要结合作品哦~谢谢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 *** 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作“人本主义”,并把他的哲学著作命名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他们都反对把灵魂和肉体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实体,反对把灵魂看作之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但他们所了解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
  人本主义书籍
  ,而不是社会的人。他们不是联系具体历史、联系社会实践来考察人,因而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一词被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歪曲。如德国现象学者谢勒和法西斯主义理论家克拉格斯,就侈谈“哲学的人本主义”或以“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为对象的“人本学”或“性格学”。他们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宣扬非理性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唯心主义理论。
  首先,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前者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一个条件。17世纪以来的基础主义和19世纪末期以来的自然主义并不反对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历史上的人本主义运动是同超自然信仰和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对立的。 撇开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不谈,我们现在讨论当代的人本主义。 人们通常认为当代人本主义即是“主体哲学”(philosophy ofthe subject)。由于哲学家对“主体”的理解并不一致, 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多义的。 如果把导源于笛卡尔的“我思”和康德的先验自我的哲学都看作人本主义,那么新康德主义便是人本主义的典型。我们不谈个别新康德主义者是否属于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哲学家,整个地说,新康德主义继承康德为科学、尤其自然科学(马堡学派)和文化科学(佛莱堡学派)奠立基础的纲领而努力,他们由以出发的自我是一般的、非经验的和非人格的,与人本主义者所强调的经验自我根本不同。并且新康德主义特别重视科学的价值,这恰恰是“科学主义”的特征,同强调个人价值的人本主义大异其趣。   其次,作为“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一派,胡塞尔现象学也可以被称为人本主义。他同康德一样以自我为出发点,力求为科学知识奠立基础。不同的是,他求助于“本质直观”,以描述方式进行其构成客观性的工作。早期反心理学主义使他把逻辑结构看作“真理本身”。胡塞尔的“我思”有别于康德,不是非人格的,但客观性的先验奠基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主体或主体性,却需要多元的、主体间的、原子论般的奠基。难道这样的奠基学说是人本主义的?是的,要是我们把任何“主体哲学”当作人本主义的话。但是人本主义以人的首要性为特征,而胡塞尔则对日常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我”给予现象学“还原”(reduction)。他并不为人的要求作出哲学辩护, 他关心的是要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这样看来,唯心主义现象学不属于人本主义范畴。   第三,来源于现象学的“哲学人类学”的舍勒(M.Scheler)的反 *** 价值哲学强调人格是道德行动的中心,似乎同人本主义一致。但人格主义并不令人成为善和恶的尺度。有的人格主义者理解人格主义是人对于被还原为观念或事物层次作出经常性 *** 并充分注视当代文化危机的哲学。人格主义旨趣的这种变化使它向人本主义方向靠近。但人格主义者仍然不甚重视个人定立其自身的能力,而更重视个人的善于容纳他人和向一个价值秩序的开放。所以人格主义还不是完全的人本主义。但流行于美国的人格主义或精神主义(spirituali *** ,以波士顿大学为中心)通常也被叫做人本主义。   第四,我们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找到了真正的、完全的人本主义。他的著作《有和无》是把现象学、存在哲学和人本主义冶于一炉的集中体现,是人本主义充分发展的表现。存在主义者断定:“在人的世界、人的主体性世界之外并无其他世界。”存在主义作为典型的人本主义是同自然主义不相容的。   第五,狄尔泰及其后继者的 *** 论解释学强调社会、人文科学要求对文本(text)或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自然科学采用一般规律来说明所研究现象显然不同。理解和说明是两种不同的科学 *** 。但自然主义则坚持科学 *** 的连续性,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自然对象与现象都可应用一般规律给予科学说明,认为这才会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这样, *** 论解释学同自然主义是对立的。解释学在否认真理确定性这一点上也同认识论基础主义不相容。所以在整个哲学领域内,早期解释学可以说属于人本主义范畴,是同科学主义对立的。

常听到心理学第四潮是后人本主义心理学,谁能说一下心理学每次思潮分别是什么?

是不是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等所掀起的思潮?从之一次到到第四次分别什么?(我查了西方心理学史没查到,大家帮帮忙吧!)
心理学四次思潮也就是所谓的四次革命:行为主义革命、认知心理学革命、精神分析革命、人本心理学革命

美国心理学家巴斯(a.r.buss,1978)在《心理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认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次革命(注:buss,a.r.(1978).thestructureofpsycholog-icalrevolutions,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14,57~64.):

之一次革命:行为主义革命,它是从构造主义心理学到行为主义的革命,即由主观心理学(意识心理学)向客观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转化。不仅华生本人坚持此种看法,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行为主义心理学犹如伽利略在天文学上的一次革命。在华生看来,行为主义革命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行为主义对传统心理学(即构造心理学)进行了一场彻底的革命,即把构造主义的主观心理学转变成为行为主义的客观心理学。在这一由主观心理学向客观心理学的演变中,机能主义心理学只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而行为主义既继承机能主义关于心理适应环境的思想,又提出环境改变行为的主张,这样就使行为主义成为唯一合乎逻辑的和最彻底的机能主义,并且把心理封闭在主体之中的主观心理学变成可观察行为的客观心理学。

第二次革命:认知心理学革命,它是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革命,即由外部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向内在认知过程探索的转化,也就是由客观心理学回归于主观心理学。如果说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出现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史上之一次巨大的转变,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则是第二次新的巨大的转变。认知心理学的变革意义在于:(1)它扭转了行为主义的外周论,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使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作为心理学完整的研究对象,为当代心理学提出一个崭新的研究内部心理机制的理论范式。(2)它扭转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精神分析非理性主义的范式,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了高级过程对低级过程的影响和认知策略的重要功能,使感性与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统一起来作为心理学完整的研究对象,为当代心理学提出了一个主动实现信息加工的理论范式。

第三次革命:精神分析革命,它是从意识心理学到潜意识心理学的革命,即由理性心理学向非理性心理学的转化、由表层心理学向深蕴心理学的转化。弗洛伊德本人曾经对别人讲过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是人类科学思想领域里的三次革命之一,即与哥白尼的宇宙学革命(日心说)、达尔文的生物学革命(进化论)并列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发现心灵的黑大陆——潜意识王国)

第四次革命:人本主义心理学革命,它是从物化心理学到人化心理学的革命,即由非人的心理学回归到人的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托思(aanstoos,1994)指出:“心理学在整个20世纪的大多数时光是致力于非人性的研究,那些关在笼子里的、饥饿的、发生了变异的白鼠成了主要对象。在过去的20年代发生了一种转变,认知心理学取代了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要范式,于是,白鼠出去了,计算机模型进来了。但是唯一不变的仍然是心理学中真正人的边缘状态”。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则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这在人类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革命性就在于:“(1)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性模式;(2)它的倡导者承认他们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就像它产生的那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布根塔尔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场重大的突破”,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

对四次心理学革命也有不同认识。多数学者承认行为主义革命和认知心理学革命,但有的学者如肯德勤在《进化还是革命》一文中,认为所有这些都不能称为“革命”,只能称之为“进化”,即由一个学派向另一个学派的转化或过度。如行为主义并没有彻底抛弃构造主义,仍然继承了其自然科学化和元素主义分析法;认知心理学虽然接受了s-o-r公式,但并未把中介因素视为生理 *** ,而是把它视为知识或心理表征。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严厉批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但却是更大的包容心理学。在他们看来,渐进发展过程只是进化,并不是破旧立新的革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谁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人本主义考察的客观题较多,我们今天重点掌握马斯洛这个人物。其常见的出题形式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

一、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内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考察的内容有两个版本,版本一只有五个需要(常考),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版本二有七个需要,多增加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掌握版本一的五个需要。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指人类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是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需要。例如吃喝拉撒等。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人类期盼稳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灾害、威胁、混乱的需要。例如人身安全、家庭安全、社会安全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例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自尊和期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

认知需要是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6)审美的需要

审美需要包括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对行为的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