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式振荡电路的分类
目前三点式振荡电路主要分为电感三点式和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
三点式振荡电路的特点
电感三点式振荡电路是指原边线圈的3个段分别接在晶体管的3个极。又称为电感反馈式振荡电路或哈特莱振荡电路。其特点是 :
1.易起振。
2.调节频率方便。采用可变电容可获得较宽的频率调节范围,一般用于产生几十赫兹以下的正弦波。
3.输出波形较差。
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是指两个电容的3个段分别接在晶体管的3个极。又称为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或科皮兹式振荡电路。其特点是:
1.输出波形较好。这是由于反馈电压取自电容,而电容对于高次谐波阻抗较小。
2.振荡频率较高,一般可达100MHz以上。
3.调节电容可以振荡频率,但同时会影响起振条件。因此,这种电路适用于固定频率的振荡。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振荡电路工作原理及引脚功能?
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
通过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换产程自由振荡。要维持振荡还要有具有正反馈的放大电路,LC振荡器又分为变压器耦合式和三点式振荡器,很多应用石英晶体的石英晶体振荡器,还有用集成运放组成的LC振荡器。
功能是产生信号电压,包含有正弦波振荡器和其他波形振荡器。其结构特点是没有对外的电路输入端,晶体管或集成运放的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有一个具有选频功能的正反馈网络,将输出信号的一部分正反馈到输入端以形成振荡。
振荡电路要起振必须什么条件?
振荡电路要起振必有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相位平衡条件:反馈电路的相位与输入电压的相位同相,即为正反馈。
2、振幅平衡条件:反馈电压的幅度与输入电压的幅度相等,这是电路维持稳振荡的振幅每件。
当满足上面的两个条件振荡电路才能起振。
通过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换产程自由振荡。要维持振荡还要有具有正反馈的放大电路,LC振荡器又分为变压器耦合式和三点式振荡器,很多应用石英晶体的石英晶体振荡器,还有用集成运放组成的LC振荡器。
由于器件不可能参数完全一致,因此在上电的瞬间两个三极管的状态就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由于正反馈的作用越来越强烈,导致到达一个暂稳态。暂稳态期间另一个三极管经电容逐步充电后导通或者截止,状态发生翻转,到达另一个暂稳态。这样周而复始形成振荡。
扩展资料:
振荡器将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能的过程,用来产生一定频率的交流信号,是有源器件。谐振器是电路对一定频率的信号进行谐振,主要是用来筛选出某一频率,是无源器件。晶体谐振器是无源器件,不需要电源。
晶体振荡器是有源器件,需要电源,且晶体振荡器的电路中最重要的元件就是晶体谐振器。将晶体谐振器加外部振荡电路、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等即为晶体振荡器。
在以前,时常会把谐振器和振荡器搞混晶体振荡器是有源器件,需要电源,且晶体振荡器的电路中最重要的元件就是晶体谐振器。将晶体谐振器加外部振荡电路、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等即为晶体振荡器。
如何用无源8M晶振做成一个振荡电路,求电路图与参数设置
时钟信号为CMOS电平输出,频率等于晶振的并联谐振频率。74HC04相当于一个有很大增益的放大器;R2是反馈电阻,取值一般≥1MΩ,它可以使反相器在振荡初始时处于线性工作区,不可以省略,否则有时会不能起振。R1作为驱动电位调整之用,可以防止晶振被过分驱动而工作在高次谐波频率上。C1、C2为负载电容,实际上是电容三点式电路的分压电容,接地点就是分压点。以接地点即分压点为参考点,输入和输出是反相的,但从并联谐振回路即石英晶体两端来看,形成一个正反馈以保证电路持续振荡。C1、C2会稍微影响振荡频率。
74HC04可以用74AHC04或其它CMOS电平输入的反相器代替,不过不能用TTL电平输入的反相器,因为它的输入阻抗不够大,远小于电路的反馈阻抗。
实际使用时要处理好R1和R2的值,经试验,太小的R1或太大的R2会有可能导致电路工作在晶振的高次谐振频率上。对于8MHz的晶振,采用R1=220Ω、R2=1MΩ可以使电路稳定输出8MHz的方波时钟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