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000亿年后的人类长生不老能活到吗(1亿年后还有人类吗)

wanfu 星座 83 0

9000000亿年后的人类长生不老能活到吗

有猜测可以,也有猜测不可以。
有人猜测9000000亿年后的人类已经完全克服了疾病,而且各种高科技会不会长生不老,具体会不会长生不老时间差距太长没有人能知道真正的答案,有人猜测到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半人半机器的超级组装人,那个时候有可能心脏都是由科技所控制的,所以有可以会出现人长生不老的情况,但是也有人猜测地球有可能撑不到9000000亿年。
9000000亿年后的人类长相有人猜测皮肤跟眼镜有可能会变暗,所有的人看起来长的都差不多,而且种族几乎完全消失,未来的人类身高也会越来越高,但是脑子会变小很多,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变得更有效率,因为较小的大脑是更高智力的标志,9000000亿年后的人类有可能攻破了所有的疾病,更多的人追求永生,有可能到时候会出现半机械人等。

1亿年后还有人类吗

4个答案

1.人类昌盛无比
2.世界混乱,战火四起~!
3.人类已经灭亡或快要灭亡~!
4.由别的生物掌控地球及人类~!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小行星是否会撞击地球

会在什么时候
小行星是否会撞击地球?专家称人类已有准备
新闻回放

一位俄罗斯科学家预言,2036年某天,一颗小行星将撞击地球,其爆炸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万颗在广岛爆炸的 *** ,地球上的生物将受到毁灭性打击。

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10月3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小行星和彗星安全问题研讨会上,俄罗斯天文学家肖尔宣布了自己的结论:名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将于2036年撞击地球。

根据肖尔的计算,2029年,这颗小行星在距地球表面3万多公里的高空掠过地球后,其自身状态和运行轨道将因地球引力而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足以导致它在6年后,也就是2036年“击中”地球。

“阿波菲斯”直径大约320米,质量约4200万吨。接近地球时,其运行速度为每秒5.9公里,如果击中地球,将产生相当于11万颗广岛 *** 爆炸所产生的能量。

根据肖尔 *** 的模型,假设“阿波菲斯”击中太平洋,将会掀起200米高的巨浪,它的冲击波掀起的灰尘,将笼罩地球上1/4的地区,这一地区里的动植物和人类将因为严寒和食物链被破坏而死去……

专家访谈

撞击不可避免 人类已有准备

肖尔的预言会不会成真呢?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博士。

朱进表示,目前中国的科学家尚未掌握“阿波菲斯”小行星是否会撞击地球的确切数据,不过,类似的撞击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目前,太阳系的30多万颗小行星中,有70多颗小行星在未来100年内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大于零”。

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击中地球,会造成全球1/4的人口直接死亡;直径超过2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则足以让地球上90%的物种彻底灭绝。“阿波菲斯”的直径只有320米,如果它撞击地球,虽然不至于造成人类的彻底灭绝,但是其后果也将“非常严重”。

不过,人类已经想出了不少避免小行星与地球碰撞的 *** 。其中,最经典也是最“ *** ”的一个办法是“爆破法”,即向对地球有威胁的天体发射导弹或者在其内部填装爆炸物,将其炸成碎片,并使碎片偏离原运行轨道。当然,这种 *** 只能用来对付石质的天体,而且,在太空中使用核武器,也有可能对地球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还有科学家提出,可以让宇宙飞行器以与小行星相同的速度和方向与它“并肩而行”,当两者达到相对静止的时候,用机械臂去“推一下”,改变其运行轨道。

还有人提议在小行星上安置“巨型火箭驱动器”,改变其轨道;或者在太空中放置一个巨大的聚光镜,反射太阳光将小行星气化。

这些奇思妙想,虽然有些还只是概念性的方案,但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类应该能想出办法,避免地球遭遇灭顶之灾。

背景链接

顽皮小行星令科学家头疼不已

“托里诺撞击危险等级”是天文学界用以评估“天外来客”撞击地球概率的标准,共分10个等级。大多数“淘气”的小行星的危险等级只有8级或9级,概率仅为万分之几,但这样的概率已足以令科学家们头疼不已,必须通过反复的观测、计算来确定或排除其“亲吻”地球的可能性。

2002年7月,俄罗斯天文学家宣称,一颗小行星将于2019年2月与地球相撞,撞地概率大到1/9000,不过,没过几天,科学家们就彻底排除了它的撞地可能。

2003年9月,美国天文学家发出警告,一颗直径1公里,质量高达26亿吨的小行星正朝地球的方向飞来,它的撞地概率大约为1/900,000。经科学家进一步测算,最终排除了它撞地的可能性。

小行星真会撞击地球吗?

小行星真会撞击地球吗?
从人造卫星所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奇特的环形巨坑,其中更具代表性的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直径为1250米的环形巨坑——“巴林杰陨石坑”。一直以来,有人推测这个坑穴是由一颗陨石碰撞的结果。20世纪初,一位美国工程师巴林杰在坑周围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勘探,钻探深度达400米,却始终未能找到推测中的那颗陨石的踪影。为了纪念他,美国陨石学会把这个坑命名为“巴林杰陨石坑”。
“巴林杰陨石坑”为什么没有陨石残留痕迹呢?众所周知,流星穿过大气层时可以完全燃尽,但是,大型陨石的主要成分是硅、铁类元素,一旦落地它就逐渐冷却,不会继续焚烧,很难想象一个已砸出上千平方米巨坑的陨石会气化消失。按逻辑分析,陨石的质量与陨石坑的直径、深度应有一定比例关系,真正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坑中都能找到各种陨石,这一点已有大量事实验证。如1967年吉林陨石雨后,在一个直径仅6米的坑中就找到一块1770公斤的石陨石。
探寻这种环形巨坑的来历要从地球的演变说起,由于地球内部热核反应而不断产生能量积聚,当地壳承受不住压力时,便会发生熔岩喷发活动。岩浆冷却凝固时,由于混合在岩浆中的水和蒸汽的支撑作用,岩层中会形成空洞(就像烧制玻璃时残留的空气泡)。部分空洞因距地表很浅,经过漫长年代,空洞中的水和蒸汽会沿着岩层缝隙流失散发掉,失去内部压力支撑的洞顶坍塌便形成凹陷环形坑。因为这种坑是熔洞塌陷形成,所以内壁陡立,甚至呈口小底大的瓮形。像我国湖北省神农架地区七溪坪的巨坑,坑口直径约410米,而坑底直径约530米,坑口上方还有熔洞塌陷时留下的两块条石悬空架在坑沿上。
至于“巴林杰陨石坑”四周略高的坑唇,是由于这类熔洞坍塌前是向地面鼓涌的圆丘,坑唇是圆丘塌陷后残留的边缘部分。现在美国西部还有许多这种地下是熔洞的地面圆丘。这种巨坑和熔洞是一种地质构造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它的形成原因与天体内部地质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其它行星上同样存在。所以,巴林杰在此找不到陨石也在情理之中。
宇宙中天体相撞是经常和普遍的,但是有条件的。在地球周围的小行星不计其数,如果与其中任何一颗较大的相撞都会带来灾难。但是,天体相撞的前提是两个天体必须有非常大的质量差距,才能使天体之间的吸引力与离心力失去平衡而发生相撞。虽然目前人类还没有计算出天体相撞的质量差距的准确数值,但地球可以吸引的只能是地球质量几万亿亿分之一或更小的天体。因此,在理论上没有质量相对较大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现实中也从未发生过。地球上已发现的更大陨石是在非洲纳米比亚的一块60吨重铁陨石。就是1994年引人注目的彗木相撞,也只是在木星浓密大气层上留下一块暗斑而已,对木星并没有实质性影响。
在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那些频频光顾的“天外来客”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给地球带来任何重大破坏,杞人忧天大可不必。
作者:建一
摘自《自然物质的变化——揭示生命、地球、宇宙奥秘》一书

《小行星会撞击地球吗》
[建一] 于 2006-06-01 13:43:04上贴

--------------------------------------------------------------------------------

《小行星会撞击地球吗》
地球遭到小行星撞击,转瞬间人类文明毁于一旦的荒诞故事,曾是许多科幻作品中的常见内容。1994年的“彗木相撞”天文奇观和反复出现的流星雨使人们产生了一些忧虑,“小行星撞击地球”似乎成了非常现实与严峻的问题。对来自外太空天体威胁的这种担忧,除了上述现象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球表面那些大大小小的“陨石坑”。
在这类“陨石坑”中,更具代表性的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直径约1240米,平均深度达180米的半球形大坑——“巴林杰陨石坑”。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个巨坑是一颗庞大的铁陨石轰然撞击造成的陨石坑。20世纪初,美国一位采矿工程师巴林杰对这个环形巨坑产生了强烈兴趣,于是他动用了巨大的财力在巨坑中进行钻探,可是除了一层层破碎的岩屑外并没有找到那颗似乎已躲藏的不见踪影的神秘铁陨石,最后巴林杰的努力只好以失败告终。巴林杰的开采虽未成功,但在科学研究上无疑是有意义的,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美国陨石学会把这个坑命名为“巴林杰陨石坑”。
“巴林杰陨石坑”为什么没有陨石的残留痕迹呢?我们知道,大气层是地球坚厚的“防弹衣”,绝大部分小型陨石没有到达地球表面时就在空气中因摩擦产生的高温而燃烧殆尽,耀眼的流星就是它们生命的残迹。大型陨石(主要成分是硅、铁类元素)可以穿过大气层从天而降,但落地后就逐渐冷却,不再继续燃烧。通常陨石的质量与陨石坑直径、深度有一定比例关系,一般真正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坑中都能找到各种陨石,这一点已有大量事实验证。如1976年的吉林陨石雨,在一个直径仅6米的陨石坑中就找到一块重1770公斤的石陨石。很难想象一个已经砸出几百平方米巨坑的铁陨石会焚毁消失的无影无踪,可以断定“巴林杰陨石坑”并不是陨石撞击坑。
探究“巴林杰陨石坑”的成因,要从地壳的变动说起。当地壳承受不住地球内部核反应不断产生的能量积聚起的压力时,便会形成熔岩喷发活动。地球白垩纪末期大爆发后,地表形成了数不尽的高山峡谷和大量熔岩洞穴。熔洞是在熔岩喷涌时,表层岩浆首先凝固形成外壳,大量水蒸气被封闭在岩层壳中,由于包裹在岩浆中的水蒸气的支撑作用,在凝固后的岩层中形成的空洞(像烧制玻璃时残留在制品中的空气泡)。熔岩洞穴有位于地表崇山峻岭之中,也有隐藏在地下曲折幽深。像我国西南部山奇水秀、景色如画的山峦群峰中,逢山必洞,无山不洞。人们漫步在熔岩建造的地下迷宫中,不禁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一些地表岩层是石灰岩、砂岩的区域,部分距地表很浅的地下熔岩空洞,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溶洞中的水和蒸汽沿着岩层中的缝隙流失散发掉后,失去了内部压力支撑的洞顶坍塌,便形成了各种地表凹陷坑。“巴林杰陨石坑”所处地层正是质地较疏松的石灰岩、砂岩构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这个巨坑别有一番天地。
人们注意到,“巴林杰陨石坑”四周组成石壁的厚厚的石灰岩层和砂岩层被一种可怕的力量所折断,并且向外翻转,坑底一些岩石有遭受猛烈冲击而产生的碎裂痕迹,石壁、石垣以及坑的底部堆满了石粒,这些都显示了岩石崩塌的特征。因为这种熔洞塌陷前的洞顶是向地面鼓涌的圆丘,洞顶塌陷后残留的圆丘边缘部分就形成了那条围绕坑边高达30米的环形坑唇。
因为这类巨坑是熔岩空洞塌陷形成,所以大多内壁陡立,甚至有些呈口小底大的瓮形。像我国湖北神农架七曜峰七溪坪的“凹陷巨坑”,坑口直径约410米,而坑底直径约500米。坑口西沿有一块长约5米的称为“鹰嘴石”的石条(应是熔洞塌陷时留下悬架于坑口上方),从石条往下眺望坑底,千年古木一片葱茏,间歇喷泉清澈见底。还有广西乐业的连绵群山中的世界之一大“天坑”群,状如一个个巨大漏斗的“天坑”,密集排列在方圆20多公里的范围内,坑中有洞,洞坑相连,向人类展示了熔岩剧烈活动的神奇造化。
这种巨坑与地下熔岩空洞是同类地质构造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它的形成与地壳内熔岩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陨石撞击无关。不仅在地球上,而且在其它后期行星上也同样存在。用望远镜观看月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周围高山环抱,内部是洼地的环形山,环形山虽然构造不尽一致,但基本上都具有类似火山口的同心圆构造特点,和“巴林杰陨石坑”一模一样那种像碗一样缓慢凹陷下去的底部平坦的环形坑更不在少数。此类极为寻常的行星形态(如水星、金星等等以及那些小行星上麻子脸般的凹陷坑),与地球上的火山口、环形坑都是源于同样的成因。
当行星经历了早期阶段不断的外壳大爆发之后。由于外壳变厚,内部压力减小,喷发程度趋弱,熔岩已不足以堆成高耸的圆锥火山峰,于是后期阶段行星上的低矮环形山、环形坑便星罗棋布了。当然,行星上的环形坑并非都是经过熔洞塌陷形成。而多数是熔岩喷发时,喷发中心区域直接陷落形成的凹陷坑,由于内部压力、岩层厚薄、岩浆成分的不尽相同,环形坑的形状各有千秋。
宇宙中天体相撞是经常和普遍的,夜空中的流星就是证明(地球上每年坠落的陨石达上万颗)。在地球周围往来穿梭的小行星不计其数,但是,天体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并非随心所欲。天体相撞的前提是,两个天体必须有非常大的质量差距和较近的距离,才能造成天体之间的吸引力与离心力失去平衡而相撞。如果地球与小行星质量相差不大,因各自磁场的相互排斥作用可以保持相对的间隔距离,即使与地球轨道交叉运行也不会相撞。
目前人类还没能计算出天体相撞的质量差距的准确比例数值。地球上迄今找到的更大陨石是60吨重的非洲纳米比亚的“霍巴”陨石。由此推算,像地球这样大的天体能够吸引的应该是相当于地球60万亿亿吨重量的1万亿亿分之一或更小的天体。所以,理论上没有相对较大质量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在现实中也从未发生过因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严重灾害的事例。
1994年7月,引人注目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向木星飞驰而去,有21颗彗核接二连三地落在木星上,壮丽的“彗木相撞”产生的火球直径达10公里。但这么巨大的爆炸也仅在木星浓密大气层顶端形成一个持续时间不长的暗黑色尘埃云团,对木星的构造和运行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木星质量是地球的317.89倍,地球的能量和引力与巨大的木星无法相提并论,木星能吸引的物体质量远远大于地球所能吸引的物体质量,撞击地球和撞击木星的物体质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可以坠落在木星上的物体并不等于会坠落在地球上。
亘古以来,对地球构成直接威胁的不是来自天外的“太空岩石”,而是时时刻刻频繁发生的因地壳变动引起的摧毁城市、吞噬生命的火山爆发和地震灾害。小行星撞击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主观预测言过其实,也没有客观事实依据。

建一
摘自《自然物质的变化——揭示生命、地球、宇宙奥秘》一书
北京图书大厦网上书店有售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

500字以内,包含:开始、扩大、进一步、转折、战役、人物、会议、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 简介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593325.html

  决定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大搏斗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之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之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 *** 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苏军更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 *** ,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更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 *** 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 *** 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 *** ,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 *** 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更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更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更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之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月球奥秘知多少

为什么会有月亮
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

对月球的起源,大致有三大派,但仍未定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46亿年前,与地球一样是宇宙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从地球分裂出去的。然而,太阳神号几次带回的数据显示,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份大不相同。不少的科学家认为,月球在很多年以前,偶然被吸入地心引力范围,因而才意外地纳入地球的轨道。但也有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种说法。

月球较地球古老:

令科学家惊讶的是,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有99%比地球上90%的古老岩石还要老。太空人携回的月球岩石,已被测定有43亿年至46亿年的历史,这已相当于太阳系的历史了。

土壤比岩石更久远:

美国太空人首次登陆的“宁静海”,土壤的年代竟比岩石久远。据分析,两者相差10亿年之久。由化学分析显示,月球上的土壤并非由岩石演变,可能来自别的地方。

受撞击会发出巨响:

太阳神号在探月时,月球登陆艇和火箭返航时,都会撞到月球表面。但每次都会使月球像大铜锣或大钟一样响起来,阿波罗12号探月时,月球的回声还持续了4个小时,目前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解释这种现象。

黑影区有稀有金属:

在地球上看月球时,会看到有些黑影,太空人登陆到这个平原状的黑影区时,发现很难在它的表面上钻孔,经研究这里的土壤样品中含有金属元素如钛、锫、钇等,科学家们为此感到十分惊异,因为这些金属元素要在相当高的热度---摄氏6000度以上才可能熔化,并与周围的岩石混合在一些。

纯铁粒子不会生锈:

宇航员们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品中,都含有纯铁的粒子,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纯铁粒子并非来自陨石。有专家报导,这些纯铁粒子带回地球后,好多年都未生过锈,纯铁不生锈在科学界还是破天荒之一次遇到这种事情。

表面光滑如镜子:

月球表面不少地方光滑如镜。好像被什么不知来源的酷热“烫”过了一样。专家们分析说,这儿并非是由巨大的陨石撞击而造成的,有些科学家则认为,太阳爆出来的高热才是主要的因素。

具有磁性使人震惊:

早期的月球研究,都说月球上没有磁场,近年来在分析月球岩石后,才知道它有强烈的磁性。然而月球的岩石真有磁场,则应有个铁质的核心才对,但现在的资料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巨大的热核心不可能存在于月球的里面,也不可能从地球上的磁场获得磁性,因为月球若要从地球上获得磁性,就必须很接近地球,果真如此,它恐怕会被地心力弄毁了。

外壳底部的浓缩物:

太空探测带回来的资料显示,月球的外壳底下有大块的浓缩物而且还有一股吸引力,太空船飞过时禁不住要倾斜。科学家只知道这些浓缩物是一种又重又密的物质,其余就一无所知了。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

轨道半径: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径: 3476千米
质量: 7.35e22千克

古罗马人称之为Luna,古希腊人称之为Selene或阿尔特弥斯(月亮与狩猎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话中它还有许多名字。

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亮物体。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由于它的大小与组成,月球有时被分为类地“行星”,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之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之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之一次在着陆则在1969年6月20日(你记得你在哪儿吗?);后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更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一和海卫一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不对称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转同步。比如,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变。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月球的影响而减缓,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转速度也因地球而减缓,不过在那时作用力要强烈得多。当月球的自转速度减缓到适合自己轨道周期时(这样膨胀点就在地球正对点),就没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这样月球的情形就稳定了。这种情况也类似地发生在太阳系其他卫星上。最终,地球的自转也将慢到合适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卫一的情况一样。

自然,月球也显得不太稳定(由于它的不太圆的轨道)以致于较远端的一部分度数可不定时地看到,但大多数远端表面(左图)一直无法完全观测,直到苏联飞船月球3号1959年上天对其进行拍摄才解决了问题。(注意:这里并没有什么“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时间。一些对“黑暗面”的称谓往往是指月亮不为人所见的另一面,因为“黑暗”有“不为人知”之意。这种称谓在今天不够正确)。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这样未来月球探索的代价将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地壳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内核。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样,在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maria。maria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由科学历史上的著名的称谓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罗,加加林和Korolev(因为之一张照片由月球3号拍到,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俄罗斯偏向)。另外,类似于近地区,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环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径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为太阳系更大的撞击盆地,并在西侧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阳系中重环山的典型。(从地球上看;左侧图的正中)。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计划带回了一块重382千克的石头样本。这些提供给了我们有关月球的详细知识。它们具有特别的价值,在月球上着陆后的廿年,科学家们还是在这快最期的样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

根据早先的对阿波罗样本的研究,有关月球的起源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理论:co-accretion同生说,主张地球与月球同时形成于太阳星云;fission分裂说,主张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说,主张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来为地球所捕捉。这些理论证据都不足,但是来自月亮石头的最新和最详细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击说:地球曾被一个大物体(相当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击,月球则是由喷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断又有新信息被发现,但撞击说如今被广泛接受。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由于没有大气和磁场,月球表面 *** 裸地遭受太阳风的攻击。在它剩余的40余亿年光阴里,大量来自太阳风的氢离子将植入其表面。由阿波罗返回的样本证明了它对研究太阳风的价值。月球上的氢可能在未来当作燃料使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