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国君顺序列表 秦国国君顺序列表介绍
1、秦非子,嬴非(秦嬴),公元前888年—公元前858年。2、秦侯,未详其名,公元前857年—公元前848年。
3、秦公伯,嬴公伯,公元前847年—公元前845年。
4、秦仲,嬴秦仲,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
5、秦庄公,嬴其,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
6、秦襄公(立为诸侯),嬴秦开,公元前777年—公元前766年。
7、秦文公,名未详。
8、秦静公(秦竫公),未即位。
9、秦宪公(秦宁公),嬴立,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
10、秦出子,嬴曼,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
11、秦武公,嬴说,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
12、秦德公,嬴嘉,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
13、秦宣公,嬴恬,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
14、秦成公,嬴载,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
15、秦穆公(秦缪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
16、秦康公,嬴罃,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
17、秦共公,嬴稻/嬴貑,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5年。
18、秦桓公,嬴荣,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
19、秦景公,嬴石,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
20、秦哀公(秦毕公/秦?公),嬴稷,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
21、秦夷公,未即位。
22、秦惠公,嬴宁,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2年。
23、秦悼公,嬴盘,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77年。
24、秦厉共公(秦剌龚公/秦利龚公),嬴刺,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
25、秦躁公(秦趮公),嬴欣,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
26、秦怀公,?嬴封,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
27、秦灵公(秦肃灵公),嬴肃,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
28、秦简公,嬴悼子,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
29、秦惠公,嬴仁,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
30、秦出公(秦少主),嬴昌,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31、秦献公(秦元献公/秦元王),嬴师隰/嬴连,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32、秦孝公(秦平王),嬴渠梁,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33、秦惠文王(秦惠王),嬴驷,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公元前324年改元)。
34、秦武王(秦悼武王/秦武烈王),嬴荡,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
35、秦昭襄王(秦昭王),嬴则/嬴稷,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
36、秦孝文王 ,嬴柱/赵柱,公元前250年。
37、秦庄襄王(秦庄王),秦异人/嬴楚,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 。
38、秦始皇,(秦始皇帝),嬴政/赵政(正)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21年。
39、秦二世,胡亥,公元 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秦国国君顺序是什么
秦国的国君顺序我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大家赶快来看看吧。
秦国国君的顺序
1、秦非子,嬴非(秦嬴),公元前888年—公元前858年。
2、秦侯,未详其名,公元前857年—公元前848年。
3、秦公伯,嬴公伯,公元前847年—公元前845年。
4、秦仲,嬴秦仲,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
5、秦庄公,嬴其,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
6、秦襄公(立为诸侯),嬴秦开,公元前777年—公元前766年。
7、秦文公,名未详。
8、秦静公(秦竫公),未即位。
9、秦宪公(秦宁公),嬴立,公元前715年—公元前704年。
10、秦出子,嬴曼,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
11、秦武公,嬴说,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
12、秦德公,嬴嘉,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
13、秦宣公,嬴恬,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
14、秦成公,嬴载,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
15、秦穆公(秦缪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
16、秦康公,嬴罃,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
17、秦共公,嬴稻/嬴貑,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5年。
18、秦桓公,嬴荣,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
19、秦景公,嬴石,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
20、秦哀公(秦毕公/秦㻫公),嬴稷,公元前536年—公元前501年。
21、秦夷公,未即位。
22、秦惠公,嬴宁,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2年。
23、秦悼公,嬴盘,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77年。
24、秦厉共公(秦剌龚公/秦利龚公),嬴刺,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
25、秦躁公(秦趮公),嬴欣,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
26、秦怀公,?嬴封,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
27、秦灵公(秦肃灵公),嬴肃,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
28、秦简公,嬴悼子,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
29、秦惠公,嬴仁,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
30、秦出公(秦少主),嬴昌,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31、秦献公(秦元献公/秦元王),嬴师隰/嬴连,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32、秦孝公(秦平王),嬴渠梁,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33、秦惠文王(秦惠王),嬴驷,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公元前324年改元)。
34、秦武王(秦悼武王/秦武烈王),嬴荡,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
35、秦昭襄王(秦昭王),嬴则/嬴稷,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
36、秦孝文王,嬴柱/赵柱,公元前250年。
37、秦庄襄王(秦庄王),秦异人/嬴楚,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
38、秦始皇,(秦始皇帝),嬴政/赵政(正)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21年。
39、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
秦国简单介绍
秦国王族出自商朝名门,为商朝重臣恶来和飞廉之后。秦国的之一代国君秦非子为商纣王手下大将恶来的五世孙,秦始皇则是恶来的第35代孙。秦王族出自华夏,秦国是周朝抵御西戎的前线。周平王曾经允诺秦襄公,戎人无道,强占岐、丰之地,秦若能赶走戎人,即可拥有被戎人占领的土地。秦文化主要来自姬周文化。
秦国在丧葬、宗教祭祀、婚姻、宗法、秦俑和bai《日书》中所反映的秦人的不同于中原礼乐文化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礼俗文化。秦人在丧葬时尚西,屈肢葬,这是和东方诸国最明显的标志。秦人的殉葬方式、墓葬随葬品的组合和中原也是不一样的。
古代秦国人的风俗特点
在宗教崇拜上,秦人和中原也不一样,崇尚的是多神教,对祖先神没有放在最主要的位置。祭祀时,有自己特殊的祭祀仪式——畤祭。宗法关系上,秦国没有中原的嫡长子继承,而是选贤与能,充分利用有能力的人。秦尚武的礼俗在军礼和游艺上也有着明显的表现。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找来的秦国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秦始皇之前秦国有哪些君王呀
秦国共37代君王! 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 秦侯(前857-前848年在位) 秦公伯(前846年—前844年)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与秦非子之后。 秦仲(前845年—前822) 周宣王五年(前823年)以秦仲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战败而死。其长子赢也继位。 秦庄公 嬴也(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马七千人,击败西戎,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封大骆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 秦襄公 嬴开(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国列为诸侯的之一代君主。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建立新都。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讨伐西戎,西戎败逃,地盘扩展到岐山。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 秦竫公 秦文公之子,文公四十八年(前718),太子即竫公去世,赐谥号为竫公。 秦宁公 嬴立(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宁公二年(前714年),自郿邑(陕西郿县东北)迁都平阳(陕西眉县),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荡社(陕西西安)部落。在位十二年而卒,葬西山大麓,其臣下废太子(后为秦武公),立幼子秦出子。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5岁即位,在位6年被杀。秦出子是秦宁公小儿子。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即位以后将国都迁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秦德公之长子、秦成公及秦穆公之长兄,在位十二年而卒,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嬴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怀大志,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秦康公 赢英(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秦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晋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日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秦共公 嬴和(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秦桓公 赢荣(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两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恶战。晋将魏颗与秦师杜回交手,突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俘,魏颗大胜。后来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老人,老人说,我是那位嫁人未殉葬妇人的父亲。我今夭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这是“结草衔环”中结草的典故。 秦景公 嬴石(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中,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公然采用了天子葬仪,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更大古墓。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前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申包晋向秦国求救,哀公不理;包晋在秦国宫门外赖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竞哭了七夭七夜。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千是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 秦夷公 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时值秦国大乱,后来大将伍封大败秦、巴、蜀三国联军,平定秦国之乱,立秦厉公赢利。 秦厉共公 赢利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秦厉共公在位期间,蜀人、楚人、义渠之戎都曾朝贡献礼。前476年,派兵拔魏城。前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同年,以兵2万伐大荔之戎(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取其城。前457年,他率师与绵竹之戎(今 甘肃天水东)战。前451年,筑南郑(今陕西汉中)城,置县。前444年,他派兵攻义渠之戎,执义渠王。秦厉共公执政期间的这些举措,为秦国的富国强兵作了一定准备。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 [ hāo ] 域,被秦军击退。隔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 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继位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长晁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 由于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 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嬴师隰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嬴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秦简公 嬴悼(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秦怀公之子。夺其侄嬴师隰位,自立为秦王。在位期间曾在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在位的第十三年,对蜀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南郑。病死,其子秦出公继位。 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即位时两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将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赢悼放逐的嬴师隰回国都雍城。是为献公。 秦献公 嬴师隰(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灵公死后,没有即成位,君位被他的叔叔秦简公抢去了。十岁的嬴师隰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秦献公在位两大贡献:一是: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废除秦国自秦武公以来实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制度。二是: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献公将都城从位于秦国西部的雍城迁到了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国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魏相公叔痤,攻取了庞城。公叔痤早年在魏国对秦献公不薄,献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将公叔痤放回魏国。不久,秦献公就去世了。太子渠梁即位。 秦孝公 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做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这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以法治国。从此秦国日益富强,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 。 秦惠文王 嬴驷(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公元前325年,惠文王称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和巴,使得秦“擅巴蜀之饶”,为秦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秦武王 嬴荡(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更大的愿望就是见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发兵进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阳。 在周室太庙,武王举周鼎,受伤而死。 秦昭襄王 嬴则,又名稷(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武王之异母弟,在位56年,其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其实际执政时间仅次于乾隆。在位时,几乎连连对外用兵,先后大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公元前266年,昭王拜范睢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公元前262年,以白起为将,发动长平之战。公元前255年秦灭东周,取九鼎、周王朝亡。从此,山东六国再无敌手,秦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秦孝文王 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有传说在位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进美酒后猝死)。初封太子,号安国君。 秦庄襄王 嬴异人 又名子楚(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公元前249年,东周君联络诸侯,谋划伐秦。异人获悉,立即派吕不韦统领10万大军,一举攻灭了东周7邑,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东周王朝的最后残余被铲除。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了大片土地。 秦王 嬴政(前246年-前222年) 首位完成统一中国的皇帝。嬴政13岁即王位,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即他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灭六国后,北驱匈奴;南征百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废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修长城;建直道。他所制定的政策,有些沿用千年。其功堪称“千古一帝”。当然,他的功过,后人争论至今。 毛主席曾写过一篇诗词《封建论》,如下: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秦朝皇帝列表 秦始皇帝 嬴政(前221年-前210年) 秦二世皇帝 胡亥(前209年-前207年) 在位3年。秦始皇最小的儿子。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陷害哥哥扶苏,迫其自杀。自立为二世皇帝.在位时,祸害天下,草菅人命。残害兄弟姐妹和忠臣。行苛政,最后却被赵高逼死。也因此把秦帝国送上了绝路。不出三世而亡。 秦三世 嬴子婴(前207年)在位47天。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子婴继位。子婴即位五天后设计杀死赵高。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一个延续550年的帝国灭亡。秦国历史上哪些国君为统一天下起了作用
秦国从立国到嬴政执政,历经六百多年,一共有三十多位君王。而与兼并六国关系最密切的是秦国后期的七代国君,他们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之一位,秦孝公。 秦国的崛起可追溯到秦孝公变法。秦国立国较晚,又偏处关中一隅,在战国中后期仍然是综合国力较弱的一个诸侯国。如果不能变法图强,秦国兼并六国无异痴人说梦。秦孝公看到了这一关键点,起用并重用商鞅,施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发展,国富兵强,由此奠定了秦灭六国的经济基础与军事基础。秦孝公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重任,变法图强为秦国以后的快速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
第二位,秦惠文王。 秦孝公下世,继位的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却没被废止。因此,秦国的崛起并未因秦孝公和商鞅之死而中断。秦惠文王不因人废法,实为过人之举。 秦惠文王即位后,随着商鞅变法后秦国的迅速崛起,六国有识之士意识到秦国的强大对他们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于是积极寻找对策,开始用联合(合纵)的办法对付秦国。这是秦国崛起之后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六国联军将会重创秦国,秦国的强盛也会因此夭折。虽然,此时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足以对强秦构成重大威胁,但是,若六国联合成功,以六国之力攻打一秦,即使秦国已经很强大,仍然是无法承受的。在这种情况下,秦惠文王审时度势,重用纵横家张仪。张仪根据新的形势与发展势态,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连横策略,对六国一一瓦解,逐个击破,最终化解了六国的合纵之谋与军事行动。秦惠文王也为秦国统一大业的继续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
第三位,秦武王。 在秦国的崛起史上,秦武王似乎并不重要,原因是他在位时间极短,只有三年。但是,即使是这么一位如流星般的国君,他对秦始皇最后统一中国也功不可没。 秦武王有一句名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史记?秦本纪》)。”“三川”原指黄河、洛河、伊河三条河,这里指含有这三条河的地区,辖境是今天河南灵宝县以东至洛阳的这片土地。在位仅仅三年的秦武王一心向往的是能够坐车到达洛阳,看看周天子的王城。秦武王的“窥周室”并不是他喜欢旅游观光,想参观一下周天子的都城而已,他实际上是想取周而代之,一统天下。一句“死不恨矣”,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渴望实现由秦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 秦武王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因为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加之六国的合纵之谋被瓦解,此时摆在秦国国君面前的历史使命是不失时机地东进中原。秦武王的“通三川,窥周室”,正是他作为秦国国君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此时的秦国已经具备了东进中原的实力,敢不敢适时东进是摆在秦武王面前的历史性课题。秦武王与前面几位君王一样,对秦国统一的大业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公元前311年,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亲自率重兵攻打韩国的宜阳(今河南宜阳)。宜阳是陕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通道,两边重峦叠嶂,中间一线通往洛阳,西距洛阳四十公里。它是韩国的西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拿不下宜阳,秦国就无法兵出函谷关,也就无法东进中原。但是若想攻下宜阳,就必定要和韩国有一场大仗、恶战。韩国一旦失守宜阳,秦国就可以长驱直入,直达韩国的腹地。所以,韩国必然死守宜阳。 甘茂说,要攻韩国,必须联合魏国。甘茂与另一位副使向寿一块儿来到魏国游说魏王。到达之后,甘茂却对向寿说,你回去,就说魏君已经同意联合攻韩了,但是,一定要告诉秦武王攻韩之事行不通。只要你这样说了,将来事成了,功劳全归你。这位副使欣然同意,按照甘茂的交代向秦武王汇报。秦武王觉得很纳闷,既然魏国允诺联合攻韩,为什么还不能攻呢? 甘茂一回国,秦武王马上召见了他。甘茂回答,宜阳是一个大县,战略储备非常充足,名义上是县,其实相当于韩国的一个郡。如果现在我们去进攻,很难得手。 接着甘茂就给秦武王讲了三件事。 之一件事是曾参杀人。当年,曾参在费地居住,费地有一个和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于是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纹丝不动地在织布机上织布。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还是镇定自若地织布。一会儿,第三个人来了,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立即扔下手中的布,翻墙而逃。曾参是历史上有名的贤人,曾参的母亲又是那么了解自己的儿子,听了三个人的传话,就误认为曾参真的杀人了。甘茂对秦武王说,我没有曾参那样的贤能,大王您也不能像曾参的母亲信任自己的儿子一样信任我。我只怕率兵攻打宜阳,大王最终也会像曾参的母亲一样不信任我。 第二件事是张仪无功。张仪为秦国立了大功,西并巴蜀,北开西河,南取上庸,但是,天下人都认为是先王贤能,而并不将主要功劳归于张仪。 第三件事是文侯烧信。魏文侯当年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才把中山国给灭了。乐羊回师的时候高兴得很,以为自己立了大功。面见魏文侯之时,魏文侯拿出整整一筐针对乐羊的告状信让他看。乐羊吓得拜倒在地,连连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全是大王的功劳(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任何成功都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其中,领导的支持与信任最为重要。不要总以为自己立下了多少功劳,而是应当看看当你拼搏之时领导对你的支持有多大。 说完这三件事后,甘茂接着说,我甘茂是个外来之臣,如果率兵去攻打宜阳,最担心有人告我的状,而且大王一定会听信这些话。这样,大王便会背着一个欺骗魏王的名声,而我也会落得一身诽谤。所以,虽然魏国同意和咱们联合攻韩,但是,这一仗我不能打。秦武王听完后,对甘茂说,我和你先订一个君子协定,你就放心去攻打韩国吧。 直到这时,甘茂才率兵攻打韩国宜阳,打了五个月,还没有攻下宜阳。秦武王果然收到很多告状信,于是他下令甘茂退兵。甘茂说,协定还算数吗?秦武王这才又派重兵增援甘茂,最终甘茂杀了六万韩国士兵,攻下了军事重镇宜阳,洞开了韩国的西大门,秦兵从此可以畅通无阻地直插韩国的腹地。 秦武王这样一位在位仅仅三年的青年君王,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大业中也镌刻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一份业绩,为秦国兼并六国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四位,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时代,秦国对六国已经占有压倒性优势。此时的秦国国君应当继续东进,打垮六国的军事力量,为最终兼并六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秦昭襄王所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秦昭襄王不负历史重托,他多次任用魏冉为相,提拔白起为将,持续攻打三晋。白起伊阙一仗,打败韩、魏联军,杀死二十四万人。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兵,赵国一战就损失了四十五万精锐,实际上已被打垮。此时的天下只有赵国是秦灭六国的更大障碍,秦昭襄王基本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力量,使六国之中再没有一国能够和秦国单独过招,这进一步造就了秦灭六国的历史大趋势。 此外,秦昭襄王又任用范雎为相,采纳了范雎着名的“远交近攻”策略,制定了秦灭六国的大政方针。正是“远交近攻”四个字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使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有了一个总体战略方针,也使秦灭六国的大趋势日趋明朗。
第五位,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是秦王嬴政的祖父安国君,正式在位时间仅有三天,因此未有政绩,也未有败绩,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姑且一并称之为明君吧。
第六位,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即异人,是被吕不韦成功包装并推上王位的一代秦君。虽然他的在位时间和秦武王一样短暂,但是,他也绝非寻常之辈。秦庄襄王面临的任务也是继续秦国的扩张大业,巩固秦国统一天下的大趋势。 他重用吕不韦为相国,攻取韩国的军事重镇成皋、荥阳,建立了三川郡。韩国西边有两处战略要地,一是宜阳,二是成皋、荥阳。秦武王拿下了宜阳,如此一来,秦军就能够直达洛阳。而后,秦庄襄王又拿下了成皋、荥阳,这样,秦军便可以直达大梁(今河南开封)。三川郡成为插在韩、魏两国腹地的一把尖刀。攻下宜阳、成皋、荥阳,秦军就可以随时马踏中原。 不仅如此,秦庄襄王还利用赵、燕之战,攻取了赵国榆次等三十七城,进一步削弱了赵国的国力。赵国土地锐减,其中就有秦庄襄王的一份功劳。
第七位,秦王嬴政。 嬴政在举行加冠礼之后,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巩固自己的权力,所以,除掉嫪毐集团、吕不韦集团成为刻不容缓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公元前237年,嬴政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之职,标志着他巩固政权的任务已经告一段落。 此时,摆在嬴政面前的历史任务就是适时发动统一战争。 嬴政面对历史赋予他的使命,毫不犹豫地发动了统一战争。统一战争的序曲就是继续大规模地削弱赵国。此时,韩非入秦劝嬴政首先攻赵,因为赵国的力量还比较强大,只有先打垮了赵国,秦国才可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所以,在从罢免吕不韦到发动灭韩战争期间,嬴政连续对赵国用兵,其间两次被李牧打败。尽管如此,灭赵已是嬴政完成统一大业的既定方针。 嬴政制订的先灭韩,继而灭赵、魏的顺序是完全正确的。在统一天下的整个进程中,除了在灭楚问题上,嬴政基本上没有犯什么错误。在嬴政灭了韩、赵、魏三国,击溃燕军主力并基本灭燕之后,天下只剩下齐、楚两国。嬴政此时有些自满,他听信了李信二十万军队就能灭楚的话,对老将王翦所持的灭楚非六十万军队不可的建议不以为然,反而认为王翦因年老而怯战。结果,李信大败而归。事实证明,王翦有先见之明。嬴政此时完全不顾及个人的尊严、脸面,立即登门向王翦道歉,起用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楚,并且答应了王翦所有的财产要求。最后,王翦顺利灭楚。 纵观秦国自秦孝公以来的七位国君,没有一位昏君、庸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秦国基本上实施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偶尔也有兄终弟及。在这种继承制之下,君王的继任完全不是择优、选贤,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说安国君的继位,是因为安国君的长兄因病去世,他作为次子而成为王位继承人。如此继承王位的君王能够优秀吗?能够完成历史使命吗?能保证个个都是明君贤君吗?本来,这应当是充满诸多变数的问题,但是,在秦国却毫无悬念。秦孝公以来的七位国君无一昏庸,这似乎是冥冥之中有天意在庇护秦国。 秦始皇的前六代先祖都完成了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到秦始皇时期,一切都似乎水到渠成。西汉的贾谊在他的长篇政论文《过秦论》中极为准确地概括了这一点,认为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曲折前进的。在战国前期,六国也曾经风光占尽,但他们的发展势头没有持续下去。到了战国中期,当秦孝公开始重用商鞅实行变法时,六国的发展势头与秦国已经相形见绌,国力与秦国差距越来越大。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的历史趋势是自秦孝公以来六位国君再加上秦王嬴政不断努力的结果。这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必然性。
秦国的君王从秦孝公开始,下面还有谁的名字,一一列出来,谢谢
秦国君王顺序表,从嬴渠梁开始,请顺序列出来,谢谢《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到秦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谈到秦国强大的原因,归结起来一共有四个原因:
一、秦国具有地理上的优势。
秦国占据了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利用险要地势阻击六国对秦国的进攻,同时秦国又占据了肥沃的关中平原,在秦惠文王时期又攻下成都平原,对外秦国进可攻、退可守,使得六国无法撼动秦国,对内秦国积极发展农业,这是秦国强大的之一个原因。
秦国与战国地图
二、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
秦孝公时期,重用了卫国人商鞅实行变法,这是秦国自立国以来最彻底、最伟大的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条:一是军功爵位制,废除了世袭世䘵制,建立了不靠出身而靠军功取得爵位的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秦国百姓参与战争的积极性。
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种,农民通过种地,将粮食交给国家也能获取爵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荒种地的积极性,让农民提供了足够的粮食,以进行战争。自从变法之后,秦国就脱胎换骨开始变得强大,并且这种变法被秦国历代君主所推崇,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根源
三、正确的战争策略。
实力强大并不代表战争就能取胜,实力是重要原因,却不是决定性因素,秦国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有很多正确的战争策略的,比如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等等,比如秦惠文王时期,在选择东出函谷关攻打六国还是南下攻打巴蜀时产生了战略分歧,最终确定下来的战略是先取巴蜀,再东出函谷关攻打六国,事实证明了这个策略是正确的。
再比如远交近攻,秦昭襄王以前,秦国攻打六国时,经常存在越过某个诸侯国去攻打并不与秦国接壤的诸侯国,这样即使取得了胜利,也是守不住战争中所攻取的土地时,直到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也就是说离秦国远的诸侯国,采取政治上的联合策略,离秦国近的诸侯国,采取军事上的打击策略,这个策略让秦国在统一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主动。
远交近攻
四、七位秦王的苦心经营。
从秦孝公开始,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直到秦始皇时期,又经过了十年的统一战争,秦国才最终统一天下,如果从商鞅变法开始算起,秦国统一天下一共用了7位秦王,合计135年时间才最终完成。
在这七位秦王之中,没有一位是昏君,虽然有三位秦王在位时间比较短,但他们也没有做出错误的决策,更没有对秦国统一天下之势产生阻碍,相反,7位秦王都在苦心经营秦国,为了最终统一天下的大业立下了自己的功劳。
那么问题来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这七位秦王之中,谁对秦国统一大业的作用更大?谁的成就更高?谁的能力最强?
历代秦王的苦心经营
1、秦孝公
秦孝公时期的秦国并不强大,所以秦孝公才会下求贤令,广招天下人才为秦国变法求强。秦孝公说得很清楚,只要有人能出计谋而让秦国强大起来的,秦孝公都会尊其为官,并分封土地给他。
《资治通鉴卷第二》: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
正因为秦孝公对人才的重视,所以商鞅才来到了秦国变法,秦孝公在位时期,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同时也是成就更大的一件事,就是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就算是自己儿子犯了法,秦孝公照样支持商鞅,这让商鞅变法没有后顾之忧,并拉开了秦国变法的序幕。
秦孝公变法
秦国的强大,始于秦孝公。秦孝公的更大能力在于知人善用,他相信商鞅的才能,并无条件甘愿退居幕后来支持商鞅变法,这是很多一国之君做不到的事,他在位23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秦孝公却一直坚持下来,这是秦国强大的起源。
2、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之子,一即位就杀死了商鞅,然而秦惠文王非常明智的是,并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商鞅虽死,秦法仍在,秦国强大的根基仍在,秦惠文王在位26年,更大的成就的就是攻取了巴蜀之地,夺取了成都平原。
秦国夺取巴蜀之地是具备战略意义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对于战争的意义非常重大,秦国在此后近百年的战争史上,正因为有了成都平原这个大粮仓,为秦国前线征战提供了足够的粮食,成为秦国统一战争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惠文王并巴蜀
秦惠文王更大的能力就是用人与战略,公孙衍、樗里疾、司马错、张仪、魏章等人才都是秦惠文王时期得到重用的,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不仅攻取了巴蜀,而且还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与商衍之地,在西北方向,秦国还攻取了义渠的大片土地,让秦国疆域进一步开拓。
3、秦武王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之子,在位仅3年,因为举鼎而死,虽然秦武王在位时间较短,但他也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攻取韩国的宜阳,打通了秦国通往洛阳的道路,为秦国东出建立的功勋,这就是秦武王一生更大的成就。
秦武王开宜阳
秦武王更大的能力就是勇武善战,因为天生神力,秦武王喜欢举重,并喜欢与人比武,他重用了几个大力士担任将领,从这一点来说,秦武王又是不成熟的,但好在秦武王并不昏庸,他能重用甘茂夺取宜阳,只是有些任性,举鼎而死就是秦武王任性的盒子,作为一国之君,岂能把自己的性命置于无用的小事之上。
4、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的弟弟,也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在位55年,秦昭襄王时期,是秦国四处攻伐、征战的时期,秦昭襄王一生更大的成就就是支持白起打赢了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45万大军,基本上消灭了赵国大多数的精壮人口。
除此之外,秦昭襄王还灭亡了义渠国与东周,为后继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尤其是长平之战,一战把强大的赵国削弱,要知道战国时期的赵国是东方六国中最能打的诸侯国,但是赵国的精锐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尽管赵国还有李牧与边军,但是此时的赵国已经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资本,直到灭亡。
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重挫赵国
秦昭襄王的能力在于战略与用人,他重用了范雎,接受了远交近攻的战略,逐渐清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他还重用了白起,在军事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消灭了东方六国近百万有生力量,这种消耗也是保证秦国强大并统一天下的原因。
5、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是秦昭襄王之子,他为秦昭襄王守孝一年,但是在位仅三天就去世了,所以他的谥号是孝文王,虽然他在位时间极短,但是他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就是立嬴子楚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嬴子楚就是秦始皇的父亲。
秦孝文王立嬴子楚为继承人
6、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是秦孝文王之子,因为被吕不韦视为奇货可居,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吕不韦成功把嬴子楚推上秦王的宝座,成就了一段传奇。
秦庄襄王在位仅仅3年时间,他更大的成就就是灭亡了东周国,并继续秦国东进的战略,夺取了韩国与魏国的部分土地设置了三川郡,秦庄襄王更大的能力就是与吕不韦配合,成功地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并立秦始皇为继承人。
秦庄襄王灭东周国、设三川郡
7、秦始皇
秦始皇更大的成就不用说就是用了十年时间灭亡了东方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制国家政权,并统一了整个华夏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字、语言、度量衡、车轨等等,这是华夏历史上之一次出现真正的大一统,秦始皇的功绩是前无古人的。
秦始皇的能力主要在于用人、战略与胸怀。秦灭六国重用了很多将领,比如王翦、王贲、李信、蒙武、蒙恬等人,在战略上,秦始皇采用了尉缭的战略,在胸怀上,秦始皇没有杀害一个功臣,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在秦灭楚之战,秦始皇误信李信的话,以为30万人就能灭楚,结果失败,秦始皇也没有杀李信,然后又亲自出马请王翦出战,一切按王翦的要求,最终成功灭楚。
从成就上看,当然是秦始皇的成就更大,其他六位秦王之中,谁的成就也比不上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成就,然而秦始皇的成就还不止于此,还有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等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成就,都不可小视,在政治上,秦始皇还有书同文、车同轨的成就,都是其他六位秦王比不上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
从能力上看,同样是秦始皇的能力最强,十年灭六国,看起来容易,实行起来并不容易,虽然秦国国力大于任何一国,但并没有大到比六国总和还要强,而且在灭亡六国之中,秦军并非战无不胜,还出现了一些失败,但这些问题都被秦始皇所克服。
当然了,秦始皇是七位国君之中的最后一位,作为后来者,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优势,但并不代表秦始皇的能力不如其他六位,如果秦始皇的能力不强,也许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还会再长一些。
但是,对秦国统一大业功劳更大的却是秦孝公,因为他是开拓者,没有秦孝公开创的商鞅变法,哪有秦国的强大?没有秦国的强大,哪有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结果?秦国强大的根源是商鞅变法,这是秦孝公更大的政治遗产,也是秦国统一天下更大的原因,这是其他六位秦王比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