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穿针的歇后语是怎么样的?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大眼瞪小眼
【释】
1、从字面上来看,张飞长的是人高马大,而且看起来也是个粗心大意的人,但每个人都有另外的一面,从这个字面就可以看去,张飞也会穿针,就可以看出,然来张飞也是个细心之人。所以张飞穿针歇后语答案—就是:粗中有细。
2、张飞本人是长的五大三粗,而且眼睛也是很大像个铜铃一样,当他拿到针要穿线时,大家想想会是个怎样的情景,这么小的洞,张飞怎么穿得进去呢,于是只有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看着针的小孔了。所以张飞穿针歇后语答案二就是:大眼瞪小眼。
关于“张飞穿针”的歇后语是什么?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把歇后语补充完整--芝麻开花--张飞穿针--王婆卖瓜--曹操做事--关公卖豆腐--孔
1、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意:芝麻开的花是一节接一节的高;比喻意:比喻学业日日有成,职位总在升或生意蒸蒸日上等。
因为芝麻总是从下往上开花的,用于形容人们步步高升、生活越过越好之意。
2、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一种细活。指性格粗鲁的人也有细心的时候。
3、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王婆卖瓜,自己卖的东西自己夸好。比喻为自己吹嘘。
4、曹操做事--疑心重
根据曹操多疑的性格而衍生出来的。
5、关公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关公卖豆腐,人是刚强的,货却是软的,故为“人硬货软”。比喻表面厉害,其实本领不强。
6、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家里肯定有很多藏书,因此,他搬家的话,搬的东西肯定都是书。所以这句歇后语取“书”的谐音,写成“输”,形容赌博或是比赛的结果都是输的。
扩展资料:
王婆卖瓜的相关典故:
王婆(坡)的老家在西域(现新疆、甘肃一带),种瓜为生。那一带种的瓜叫胡瓜,就是现今的哈密瓜。那时,宋朝边境经常发生战乱,王婆为了避难,就迁到了开封的乡下,种起胡瓜来。但胡瓜的外表不太好看,中原的人都不认识这种瓜,所以尽管这胡瓜比普通的西瓜甜上十倍,还是没有人来买。
王婆(坡)很着急,向来往的行人一个劲地夸自己的瓜怎么好吃,并且把瓜剖开让大家尝。起初没有人敢吃,后来有个胆大的人尝了一口,只觉蜜一样地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王婆的瓜摊生意兴隆,人来人往。
一天,神宗皇帝出宫巡视,一时兴起来到集市上,只见那边挤满了人,便问左右:“何事喧闹?”左右回禀道:“启奏皇上,是个卖胡瓜的引来众人买瓜。”
皇上心想什么瓜这么招人,就走上前去观看,只见王婆正在连说带比划地夸自己的瓜好。见了皇上,他也不慌,还让皇上尝尝他的胡瓜。
皇上一尝果然甘美无比,连连称赞,便问他:“你这瓜既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吆喝不停呢?”王婆说:“这瓜是西域品种,中原人不识,不叫就没有人买了。”
皇上听了感慨道:“做买卖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何不好?”皇帝的金口一开,不多时,这句话就传遍了黄河南北,直至今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婆卖瓜
补充歇后语:徐庶进曹营—— 张飞穿针—— 刘备借荆州—— 唐僧看书—— 林冲上梁山—— 周瑜打黄盖——
补充歇后语:徐庶进曹营——张飞穿针——
刘备借荆州——
唐僧看书——
林冲上梁山——
周瑜打黄盖——
快,我在线等
补充歇后语: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唐僧看书——一本正经
林冲上梁山——迫不得已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歇后语:张飞穿针、愚公的家、和尚打伞、针尖儿对麦芒儿后面必须是成语急~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愚公的家--------开门见山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针尖儿对麦芒儿----------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