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背后的恐怖真相是什么?
孔融的哥哥,也就是当时让梨更大的那个。
一天家里来了逃犯,开门的是孔融,但是最后被官府抓走的是孔融的哥哥,为什么了,因为官府认为孔融年级小,肯定不是孔融做的,就这样可怜的孔融哥哥替孔融出了命。这就是小时候孔融让梨,长大后哥哥让命。
还有一件事就是说孔融十分孝道,据说也是当时出了名的。但是后来孔融与袁绍的儿子袁谭大战的时候却丢下自己的母亲妻子自己逃命去了。导致自己的母亲妻子全部都被杀死了。
孔融让梨背后的黑暗真相是什么?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年仅四岁的孔融将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只吃小的,这么小的他就如此懂事,确实值得宣扬。在我们的印象中,孔融的形象是很高大的,他是个正面人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中国古代故事,和《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感觉差不多的还有什么?越多越好!
古代避讳的笑话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一般
地说,是在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字来替换。普通
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有强制特点,
弄不好就会被杀头。
由于皇帝的避讳如此神圣不可侵犯,结果造成了一个个让人喷饭的笑
谈。
晋文帝名叫司马昭,那么“昭”字别人谁也不许用,于是,连古代的王
昭君也得改名,叫“王明君”。
晋愍帝叫司马业,那么“业”字就为皇帝独霸了去,甚至连地名“建业”
(今南京)也改名叫“建康”。
唐高宗叫李治,“治”字就变成皇帝独有的字,而且和“治”同音的字
也得改。在行文中凡是遇到“治”的字都改写成“持”“理”等同义词的字。
而“稚”字因和“治”同音,凡是用“稚”的地方,都必须用“幼”来代替。
好在汉语当中同义词较多,否则真不知如何办才好。
唐高宗的太子叫李忠,那么“忠”字也得避讳。朝中实行多少年的官职
名“中郎将”,也奉命改为“旅贲郎将”。
以上避讳是皇帝或太子的名字,还好理解,发展到后来,甚至连皇帝的
姓、属相都要避讳,这一下子更出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宋徽宗因为属狗,因此天下的狗便走了运,有旨禁止天下杀狗。
元仁宗因为属鸡,降旨禁止在大都市内提到鸡。从此买鸡卖鸡,都得抱
鸡而行,以示对“鸡”字的尊崇。
荒唐的是,明武宗既姓朱,又属猪,所以在正德十四年,他下了一道圣
旨,禁止民间养猪。他认为养猪、杀猪,是把矛头指向了皇帝。不想此令一
下,几年后,几乎全国的猪都断了种,以至于节日用来祭祀天地祖庙的猪都
无法找到。后来,由于大臣们的劝谏,他才不得不取消这道令人哭笑不得的
禁令。
清代的慈禧太后属羊,于是朝中有令,不许人们说:“养羊、杀羊、吃
羊肉”一类的话。但是慈禧太后嘴馋,又不能不吃羊肉。于是又下令,管“羊
肉”叫“福肉”“寿肉”,真是欺人欺己的可笑办法。
啼笑皆非的帝王梦
古代人做梦往往让人占卜一下吉凶祸福,以便趋吉避凶。普通人占梦,
一般不会有多大的举动。而封建帝王们的梦却不同了,他们有时“趋吉避凶”
的举动令人瞠目结舌,时常还会闹出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南北朝时期,宋少帝刘子业是一个荒淫 *** 的帝王,他常令宫女们赤身
裸体地在宫里互相追逐取乐,不从者立斩不赦。一天夜里,刘子业梦见一个
宫女痛斥他 *** 。少帝大怒,醒后召集所有宫女,发现其中的一个与梦中所
见的颇为相像,于是不容分说,将她拖出斩首示众。
公元944年一天早晨,后晋皇帝石重贵派太监去翰林院问众学士:“朕
昨夜梦一玉盘,中有一玉碗和一玉带,光莹可爱,是何征兆?宜即奏来。”
众学士商量一番,决定上表称贺。表中写道:“玉者,帝王之宝也。带者,
----------------------- 页面 3-----------------------
有誓功之兆。盘盂者,乃守器之象,为吉梦。”晋出帝做此梦后不到3年,
后晋政权就灭亡了。虽然后晋的灭亡与出帝做梦毫无关系,但这对众学士的
解释与祝贺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宋徽宗继位不久,梦一青衣童子从天而降,并向他出示一玉牌,上面写
着“丙午昌期,真人当出”8个大字,徽宗醒后喜不自胜。他想距丙午年尚
有二十余年,便预先写好将这美梦大大渲染一番的诏书,同时又派人去全国
各地寻访异人。他想,到了丙午年,辅佐自己的异人寻访到了,再拿出早在
20年前写好的诏书,这桩祥瑞大事岂不可以轰轰烈烈地庆贺一番?可是直到
丙午年前一年的乙已年,仍然未见有什么异人出现。那年冬天,他传位于太
子宋钦宗,即把钦宗当做“异人”,勉强去应验那个梦。可是不久,女真人
大举进犯,攻陷开封,自己和钦宗双双当了俘虏。做了阶下囚的徽宗仍不忘
记20年前的美梦,和被俘的大臣说,那梦为什么不灵验呢?这时有个大臣对
8个字的解释是,丙午是猖獗之期,女真人出现。反正这时君臣都当了俘虏,
说话也不用顾忌了,宋徽宗只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明万历皇帝夜做一梦,有一只老虎咬伤了他的脚,醒后既害怕又恼怒。
于是下了一道圣旨,令西苑动物园禁止给老虎喂食。这一下老虎遭了殃,不
久就一个一个地全都饿死了。
可笑的是,有些帝王的梦不是真梦,而是编造出来的瞎话,以达到自己
的政治目的。
曹操受封魏王,时刻怕人谋害。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个侍从见他被
子掉了下来,出于好心为他去盖。这时,本来醒着的曹操一跃而起,拔出剑
来把这个侍从杀了,然后倒头又“睡”。早晨醒来见侍从被杀,他装作痛惜
的样子说:“孤夜里做梦杀人,望侍者小心。”然后厚葬被杀者。从此,他
睡觉时侍从们都远远地躲开,怕他再“梦”里杀人。
元世祖忽必烈攻打南宋,欲渡黄河。他事先已经探好水浅的地方,但不
对众人说出来。一天召集众将,宣称昨夜有神仙托梦,说有一处水浅可以渡
过黄河,众将率军而去,果然安全渡了过去。于是,众将士都信以为真,认
为天神保佑,大元将兴。
明太祖朱元璋也爱玩“做梦”这种把戏。洪武初年,他下令为开国功臣
建庙。庙刚建好时,朱元璋向大臣们宣布说,昨夜梦见关羽,询问为何不给
他建庙。关羽还说,明军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时,他曾领10万阴兵助战,
功劳极大。于是,朱元璋责成工部为关羽建庙。不难看出,关羽之梦纯属胡
言。这明明是朱元璋编造此梦,企图让臣民们相信,大明政权是应天而兴,
得到神人保护,自己则是真龙天子。
稀奇古怪的帝王梦,有时还会不明不白地让某些人占了便宜。
明洪武十八年适逢大考。在殿试状元的前夕,朱元璋做了一梦,梦见宫
中有一个巨大的钉子钉缀着几缕白丝。在朱元璋殿试阅卷时,发现一个考生
的名字叫“丁显”,姓名与梦境相符,所以不管答卷好坏,当即传旨,丁显
为本科状元。
无独有偶,明嘉靖二十三年大考殿试,考官们照例将已拟好名次的卷子
呈给皇帝御览。可嘉靖没有同意考官们排的名次,而是排出了一个叫秦鸣雷
的人做了状元。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夜里梦中听到了雷声,恰与鸣雷
的字相符。这正是十年苦读,不如取一佳名。可是这名字又实在难取,因为
谁也不知道到时候皇上会做什么梦。
----------------------- 页面 4-----------------------
历史上也有借解梦而进谏的事例。武则天称帝后,曾梦见一只鹦鹉,羽
毛非常丰满,但两只翅膀却折断了。第二天上朝,她让众大臣占梦。内使狄
仁杰奏道:“鹦鹉的鹉与陛下的姓同音,因此这羽毛丰满的鹦鹉象征着陛下,
而折断的两只翅膀是陛下的两个儿子庐陵王和相王被放逐出京,若陛下召回
他们,则双翅齐全了。”当时武则天自立为帝,篡夺了大唐江山。放逐她两
个儿子是为了巩固武家统治的需要。因为庐陵王和相王都是唐高宗的合法继
承人。狄仁杰借圆梦进谏,可谓是胆大至极了。不过毕竟是“占梦”,不会
因此惹来杀身之祸,这也是狄仁杰过人的聪明之处。
因梦做官的事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人,西汉文帝时期的邓通就是典型的一
例。一天清晨,汉文帝贪睡,恍惚做了一梦,梦见自己腾空而起,差不点儿
登上云霄。正在要上又上不去的时候,突然身下来了一个黄头郎(宫中侍卫,
因扎黄头巾,故称“黄头郎”),使劲儿推了一下他的脚,方得登上天界。
文帝非常高兴,急忙回头看是谁帮了他的忙,无奈只看到了背影,似乎这人
的衣服破了一个洞。天亮时,文帝把宫中侍卫召集起来,让他们一个一个在
眼前走过。当邓通走过时,文帝立刻高兴了,原来,他的衣服正好破了一个
洞。另外,邓字的繁体字偏旁是个“登”字,“正是此人能让我登天”,文
帝大喜过望。立刻传旨,封邓通为大中大夫。就这样,一个庸碌无能的宫中
侍卫一下子升了官,而他自己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哩。
皇帝的业余爱好
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按理,他们要管理好国家,
应该是十分忙碌和操劳的。可是,有些皇帝把管理国家的事情都推给了心腹
大臣和自己信任的太监去管,自己则专务“业余爱好”。其中有些帝王的业
余爱好,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
唐玄宗接任于盛唐的国富民强,不愁吃喝,享受太平,闲来无事,专门
研究音乐。他组织了专门的宫廷乐队和舞伎,自己谱曲,自己编舞,把唐朝
的宫廷音乐推向 *** 。他作的《霓裳羽衣曲》成为古代名曲。
唐僖宗可称得上典型的球迷皇帝。他曾得意洋洋地自我吹嘘:“我要是
应考打球进士,一定得头名状元。”四川节度使出缺,有陈敬暄、师立、牛
勉、罗元果四人争着要去。唐僖宗决定,采用击球选官。比赛结果,球艺较
精的陈敬暄出任四川节度使。
唐庄宗喜欢摔跤 (角抵之戏)。一天,他叫大臣李存贤和他较量,李存
贤最初没有施展出全部本领,唐庄宗嫌不过瘾,说:“如果胜我,赏你一郡。”
李存贤再次角斗时,竟斗胆把庄宗摔倒在地。庄宗不但没恼,反倒说话算话,
封他为蔚州刺史。
南朝齐废帝萧宝卷特别喜欢做生意。他为了过做生意的瘾,下令在宫中
的后苑设立市场,和宫女太监们共同做买卖,并建立起了“管理机构”。他
以宠妃潘氏为市场总管,自己则充任潘氏手下的管理人员。对违反市场规矩
的,包括皇帝自己,均可以鞭挞。
晋惠帝司马衷的儿子,从小不爱读书,当了皇帝后专门研究做生意。他
在宫中让人和他一起杀猪卖酒,竟练到可以用手掂量肉的斤两,毫厘不差。
南唐后主李煜当太子时就喜欢填词,当了皇帝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专
门研究写诗填词,即使在他亡国被俘的时候,也即景生情,写出很多感人的
----------------------- 页面 5-----------------------
词作。他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名词名句,被人看做是五代词的顶峰,因
此,人们称他为“皇帝词人”。清代的乾隆皇帝却专门写诗,他的诗在艺术
成就上虽不及李煜,但在数量上却是中国古代的之一人。据《四库全书简明
目录》记载,乾隆御制诗有4集,共达33940首之巨!又据郑鹤声、郑鹤春
所著《中国文献学概要》载,乾隆的诗有10多万首。以乾隆88岁寿数计,
他平均每天要写出3首诗。
宋徽宗赵佶的业余爱好是书画。他曾在宫里建成了中国之一个画院,并
亲自给学员们上课和批改“作业”。他的书法艺术更是出类拔萃,所创造的
“宋体”字一直流传到今天,印刷体中的“仿宋字”就是仿宋徽宗的字体。
明熹宗朱由校喜欢盖房子。他亲自当木匠、操作斧头凿锯一点儿也不比
能工巧匠逊色。当他干得起劲儿时,不愿会见任何人。宦官魏忠贤投其所好,
专挑其“引绳削墨”兴趣最浓的时候奏事,熹宗往往回答一声:“知道了,
你去负责办这件事就是了。”结果魏忠贤操纵了朝政。不过,熹宗也真有耐
心和劲头儿,据记载,他仿造皇宫里的建筑,造出来的宫殿模型真是惟妙惟
肖。假如他不投胎皇家,说不定真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建筑家哩。
与其他皇帝的业余爱好相比,北齐后主高纬的爱好却显得寒酸和 ***
了,他居然爱好当乞丐。他在后宫的华林苑设立了贫穷村舍,令人穿上破衣
烂衫当乞丐,自己也参与其间,充任一个角色,从事乞丐之间的生意买卖,
聊补精神空虚。
娃娃皇帝
中国的封建社会,帝王的“宝座”是世袭的,因此,出现了许多乳臭未
干的娃娃皇帝。据统计,仅10岁以下的娃娃皇帝就有20多人。
最早的娃娃皇帝是西汉的昭帝刘弗陵。他10岁时继承皇位。
最后一个娃娃皇帝是末代皇帝溥仪,他继位时是3岁(1908年)。
最小的娃娃皇帝是东汉的殇帝刘隆。他出生100天就当了皇帝。
2岁时当皇帝的有两人:东汉冲帝刘炳和东晋穆帝司马聃(dān)。
3岁当皇帝的是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
5岁当皇帝的有东晋成帝司马衍、北魏孝文帝元宏和南宋的恭帝赵显。
6岁当皇帝的有清朝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和清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
淳。
7岁当皇帝的有后周恭帝柴宗训和元朝宁宗。
8岁当皇帝的有东汉质帝、三国吴废帝、北齐的幼主、北周的静帝、南
宋的广王赵昺。
9岁当皇帝的有西汉平帝、东魏的孝静帝、南宋的端宗和明朝的英宗。
10岁当皇帝的有东汉的和帝、三国魏废帝、南朝宋的后废帝和南朝宋顺
帝、北宋的哲宗。
古代君王的奇癖
人类社会历史漫长,无奇不有。而古代权力至高无上的君王们的奇特癖
好,更令人啼笑皆非。
中国春秋时期的楚灵王(前540~前530年在位)喜欢瘦弱细腰的美女。
----------------------- 页面 6-----------------------
为此他专门修了一座宫殿来收养细腰的宫女,称“细腰宫”。有的宫女为了
使自己的腰细,取得楚王的欢心而不吃饭,甚至出现饿死的情况。这可以说
是人类“减肥”的最早记录了。为此,后人把细腰的女子称为“楚腰”,变
成 了 9
一个典故。
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1556~1598年在位)特别宠爱个子小的人。他
在皇宫里养了数百名侏儒,并为这些侏儒提供豪华的待遇。酒足饭饱之后,
这位国王便和后妃、大臣们以戏弄侏儒取乐。他还为那些男侏儒选了一些女
侏儒当配偶,希望得到超级小人,但都未能成功。
18世纪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则特别喜欢五大三粗的男子汉。因此,
他养了一个“巨人兵团”。这些铁塔似的大兵饭量如牛,身穿特大军装,佩
带特大宝剑,一个个威风凛凛。虽然这些大汉如此雄壮,但国王从不让他们
上前线,而只是让他们享受美味佳肴。为了得到更大的巨人,他还专门选了
一些女巨人做他们的妻子。但这些女巨人生下来的后代却使国王大失所望,
因为他们个子都和平常人一样。
19世纪时期乌干达国王罗梅尼加喜欢腰粗如牛的胖女人。他养了10名
妃子,个个胖得只能爬行或仰卧。其中有一个最胖的,也是他最心爱的妃子,
体重达300余磅(合136公斤),但他还拼命地给她喂食一种“催肥茶”(实
际是一种南瓜汤)帮她催肥。
20世纪前期,埃及最后一任国王法鲁克,登基时只有16岁。这位国王
更大的爱好是当小偷。他为了学习偷技,甚至从监狱里把最老练的扒手带到
宫中当面学艺,结果,法鲁克学得了一手熟练的小偷功夫。他喜欢从来访的
客人衣袋里偷东西。他一生中偷了无数手表、钱包、打火机和化妆品。而他
把这些扒得的东西都放在一间小仓库里收藏。据说,在他扒来的东西里边,
还有邱吉尔的怀表。
孙膑诈疯脱身
战国时,孙膑经墨翟推荐,来到魏国与其同学庞涓一起为魏王效力。
一次,庞涓设酒宴与孙膑谈论兵法,孙膑对答如流,还提出了一些问题,
使庞涓“不知所出”。后来在魏王面前试兵布阵,孙膑又将庞涓的阵法一一
识破,而且还摆出精巧阵法,使庞涓“茫然不识”。
庞涓本来就嫉妒孙膑的才智,而如今孙膑来到魏国,对他的地位已构成
了严重的威胁。于是,庞涓便施用诡计,诬陷孙膑私通与魏国不和的齐国,
并以省亲扫墓为由,准备叛魏赴齐。魏王不辨真伪,就将孙膑革职,由庞涓
去问罪。庞涓本想杀掉孙膑,但想起《孙子兵法》尚未骗到手,又假惺惺地
装起慈悲来。他对孙膑说:“魏王本要判你死罪,是我再三恳求才改为刖足
黥面。”心诚意善的孙膑信以为真,在肢体残疾的情况下还恭顺地为庞涓默
写《孙子兵法》。幸好庞涓的一位家丁起了怜悯之心,将真相告知孙膑。
孙膑虽然知道了庞涓的蛇蝎之心,但如今自己肢体残疾,如何逃脱庞涓
的魔掌呢?想来想去,最后才找到一条妙计,既然庞涓加害于我是因为我的
才能,何不采取“能而示之不能”的办法来脱身呢?于是,孙膑装起疯来。
只见他披头散发,痰涎满面,时而大哭,时而又大笑。庞涓闻讯,亲自赶来
察看,孙膑更是“疯性”大发,表演得惟妙惟肖。庞涓仍有疑心,于是又叫
----------------------- 页面 7-----------------------
人把孙膑拖到猪圈,送酒食试他。孙膑将酒菜打翻在地,反而嚼食递给他的
粪便,庞涓这才信以为真。眼看着孙膑如今已变成了行尸走肉,庞涓渐渐地
放松了警戒,任孙膑在猪圈里爬来爬去。
后来,齐国想办法救出了孙膑,然后任命孙膑为军师,在马陵道与魏军
开战,孙膑终于设计杀了庞涓,报了深仇大恨。
计献美人图
公元前200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带领40万大军进犯中原,一直打到太原,
围住了晋阳。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抗击,很快就攻进了晋阳城,刘邦下令乘
胜追击入侵之敌。
冒顿单于兵驻代谷,隐蔽了精兵强将,只布署了一些老弱残兵引诱刘邦,
汉兵果然中计。刘邦求胜心切,带领一队人马急速追赶,结果在平城东南的
白登山被困。白登山地势险要,匈奴兵把守住各道口,汉兵余部无法实施救
援,刘邦这支部队成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孤军。
一日,刘邦、陈平登山观察敌情,见敌营有女人骑马奔跑,一打听,知
是冒顿单于将王后阏氏也带来了,陈平顿时心生一计。次日,刘邦派一位使
者前往匈奴军营,求见阏氏。献上一大堆光彩照人的黄金和珍宝,阏氏爱不
释手,这时,使者又拿出一幅美女图,对阏氏说:“汉皇刘邦恐怕大王不退
兵,想把中原之一美女献给大王,这是她的画像,请王后过目,看看怎样。”
阏氏只见那画中美女,花容月貌,眼溢秋波,令人销魂,阏氏惊呆了。转念
一想:要是单于迷上了这中原美女,我岂不是失宠了吗?忙对汉使者说:“珠
宝等物我收下,这美女就不用了,我请单于退兵就是了。”
当天晚上,阏氏说通冒顿单于,下令匈奴军让开一条路,刘邦仓皇逃出
重围,一路狂奔与大军会合。
巧猜吕后心
吕后和刘邦只生一子,刘邦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就是汉惠帝。汉惠帝
继位时年仅17岁,并且一直体弱多病,所以朝中大事,多是吕后做主。
没想到公元前188年8月,汉惠帝在位仅7年,24岁的皇帝就去世了。
这对于仅有一子的吕后来说,是一件多么悲痛的事情啊。
祭奠汉惠帝的时候,众大臣及吕后都聚在惠帝的灵柩前,众大臣无不为
惠帝的英年早逝而痛哭失声,但是,吕后的哭声却与其他人不一样,声音特
别高,简直就是在嚎。
令人奇怪的是,吕后哭尽管是哭,但却没有眼泪。祭奠结束时,众大臣
都很纳闷,连老谋深算的丞相陈平也猜不透吕后的心思。
按理说,吕后已是60多岁的人了,汉惠帝又没有一个可以继位的儿子,
老年丧子该是大不幸的事情啊,她没有理由不哭。
当时,在祭奠的人群中,有一个15岁的少年官员,他是张良的儿子,叫
张辟强,在朝中任侍中。他似乎看出陈平等老臣们的疑惑心情,就问陈平说:
“太后只有孝惠皇帝一子,今天驾崩,但哭而不悲,您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陈平一听,心里一愣,知道张良的后代出语不凡,肯定有新的见解。于
是,在散朝时私下里向张辟强请教。
----------------------- 页面 8-----------------------
张辟强说:“惠帝早逝,身后无成年儿子接续大统,因此吕太后对元勋
大臣有疑惧情绪,她心里面惦记的是江山是否稳固,怎么会哭得安心呢?”
陈平一听,觉得有道理,便问:“依你看怎么办呢?”
张辟强说:“吕太后担心的是兵权。丞相不妨向太后推荐,让太后的侄
子吕台、吕产、吕禄为大将,掌握皇宫的军队。”
第二天,陈平按照张辟强的意见向吕后上了一道奏疏。果然,吕后高兴
地任命了她的几个侄子掌管了兵权。
再一次哭祭惠帝时,吕后果然悲痛欲绝,泪如泉涌。这时,60多岁的陈
平心里暗服张辟强的精明与智慧。
皇宫里的村庄
隋文帝的长子杨勇被立为太子后,整日里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他手下
有几个侍臣为了讨好太子,四处寻求奇珍异宝,还招来几个美女供太子玩乐。
久而久之,太子的学业荒废了,人也变得越来越昏庸。
太子的种种恶行传到了隋文帝耳朵里,隋文帝十分忧虑,他打算废掉太
子而改立别的儿子。
杨勇听说自己的太子地位要保不住可吓坏了,他急忙把侍臣们找来商量
对策。一个侍臣说:“京城附近的新丰有一个叫王辅贤的人,很会占卜,把
他找来问问吉凶吧。”
王辅贤来了,对太子说:“我夜观天象,见有白虹贯于太子的宫门,恐
怕于太子不利。”
杨勇一听更是着慌,急忙问计。王辅贤说:“只要让太子殿下改做平民,
方能避灾。”
古时候的人是十分迷信的,一听说能避灾,杨勇高兴了。于是,他叫人
在宫庭的后园里建了一个庶人村。特意盖了几间茅草房,房内是土炕草席。
太子则一改往日锦衣玉食的习惯,穿起了土布衣服,吃起了粗菜淡饭,过起
了老百姓的日子。
杨勇满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能躲过灾难,谁想到他建的“庶人村”竟被
皇上知道了。隋文帝十分生气,他派大臣杨素到太子府上去查看。杨素一看,
确有其事,向文帝汇报。隋文帝大怒,严斥太子,杨勇不得不脱掉布衣,又
----------------------- 页面 16-----------------------
恢复了太子的装束。
后来,隋文帝到底废掉了太子,改立了他人。
孔融必须让梨吗
大多数孩子小时候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应该传承下去,但是孔融必须让梨吗?现在,国家开放二胎,二胎弟弟妹妹越来越多,很多父母都会对大宝说:“你让着她(他)点,他还小。”往往会忽略大宝的感受。
去年湖南卫视有一期综艺节目《少年说》,让很多少年站在天台上,大声对父母、老师、朋友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就鼓起勇气对父亲进行控诉,控诉父亲对妹妹的偏爱。
小姑娘饱含泪水的说:“我有一个妹妹,她特别喜欢招惹我。每次我要去教育她的时候,她就会跑到爸爸那里去告状。爸爸听了妹妹的话以后,二话不说就教训我。爸爸,每次你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就直接来教训我,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相信自己所想的。爸爸,你能不能试着相信我一次。”
而这时台下的父亲听了也眼乏泪光的说:“爸爸可能以前在这一方面可能不太注意,但是你妹妹这个事情,你上学也学过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让小这个道理。还用爸爸说吗。”
这时候小姑娘更伤心了,她继续说:“但是每次明明是她做错了,为什么每次都让我道歉。”
爸爸说:“他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
小姑娘继续说:“可是我每次都让着她,那我让着让着,她每次都会认为这是一种习惯。所以她怎么欺负我,她都认为你不会说她。”
这时候爸爸继续说:“还是刚才那句话,爸爸再重复一遍,毕竟她还小,你要让着小的。”
主持人在这时候也觉得爸爸的做法不对,就在台上说:“孔融让梨的前提是梨先到了孔融的手里。孔融说:他小,我给他。如果一开始那个梨都没有递到孔融的手里,父母直接说:孔融,你大,坐一会儿。直接给到了小的手里,那你说孔融还开不开心呢。”
……
我小时候,也有一个妹妹,大概情况和这个差不多。只不过,我比这个小姑娘要幸运的多,因为我和妹妹的关系很好。
现在突然觉得《孔融让梨》的故事不是什么样的情况都合适。我搜了一下这个故事,而记载这个故事的页面都有插图。
所有的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点,孔融家境富裕,梨有一大盘。
试想一种情况,如果家境贫寒,难得买一次梨,或许家里只有一个梨,孔融还会让梨吗?
另一种情况,家里除了梨应该还有其它好吃的,或许他就不爱吃梨,让出去可以吃其它东西呢。
不管那种情况,孔融的梨都是自己愿意让出去的,而不是被父母强迫着让出去的。
如果每个二胎家长都用节目中这位父亲的理解方式教育大宝,大宝的心里压力该有多大,该有多委屈。
自愿谦让值得表扬,被迫谦让的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少年,心里会有怎样的阴影呢,不能因为二宝的到来让大宝缺乏爱。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悟出什么道理,谁能说一下,谢谢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美德故事.很多家长都用此故事来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谦让. 相传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在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从故事中我们认识到: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这个故事的漏洞: 一 违背儿童天性的虚伪 四岁的孩子,应该是天真烂漫,稚拙天真的.在作出选择的时候,更过的是出于本能和诚实. 在众多兄弟面前,之一个作出选择,根据儿童的天性,如果梨好吃,孔融能吃完大的,他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拿更大的,如果他人小,胃口小,只能吃完一个小的,他就可以选择拿小的. 可是,他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非得编出一套理由来,把大的既留给哥哥,也留给弟弟,哄得父亲心花怒放.他这样做有明显的功利性,就是讨父母的欢心.为什么呢?因为孔融在家中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处于容易被父母忽略的位置,为了让父母注意他,小小年纪的他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投其所好. 所以,孔融让梨的真相:是在跟几位兄弟争宠的过程中,违背天性的虚伪的选择. 我儿子四岁时,我曾试探过他,摆出一盘梨,问他要大的还是要小的,他说要小的,因为他只能吃完小的.这个答案更诚实,更符合孩子的天性. 二 无原则无规矩的圆滑 凡事都有一定之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孔融说出的让梨理由,貌似有道理,实则标准混乱,完全以个人主观意愿为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丝毫的理性可言. 比如,他的之一个理由:“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如果这条理由成立,年纪小的应该让大的,那么,他就应该始终坚持这条原则才是,可是,在父亲问他“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立刻推翻了前面的理由,狡辩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推敲一下:我小,大的应该让给哥哥;我大,大的应该留给弟弟.这两条标准原本就是对立的,二者只能取其一,不可兼得,孔融为了取悦于父母,根据需要随意颠倒黑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他随心所欲地篡改规则,让父亲喜欢了,却把他的兄弟们都推上了一个难于选择的境地,到底该坚持哪条标准呢? 文明社会,首先是靠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的,而不是为了突出某些人某些事,就前后不一,朝令夕改,任意胡为的. 三 不尊重他人的独断专行 孔融拥有优先选择权. 他并没有征求哥哥弟弟的意见,而是自作主张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还振振有词地以年纪为由,证明这种选择的合理性。 他并没有想过,哥哥们是否真的愿意吃大的,小弟弟是否真能吃完大的.他更没有想过,六个孩子,他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凭啥资格先拿? 结果,标准被他篡改了,好人让他当成了,他出尽风头,而他的兄弟们却因为他的榜样作用,因为他的双重的混乱标准,不得不进行尴尬而矛盾的选择. 在这里,我们发现孔融极端自我,他只是关心自己怎么想,自己应该怎么样,并不关心别人的想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孔融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有与他年龄不相称的虚伪和圆滑,他的父亲不但没有识破,反而把他的做法当作美德到处宣扬.结果, 使孔融养成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性格。他长大后, 因其性格缺陷,上司董卓不喜欢他,曹操也讨厌他。最终被曹操以“欲规不轨”、“跌荡放言”而诛杀,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融悲剧性的人生,与父亲错误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 假如父亲在吃梨这件事上,纠正孔融的自以为是,让几个孩子按照一定之规或者实力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梨,鼓励孩子诚实,正直,也许他的人生结局就会不一样。 每个家长都应该努力教给孩子诚实, 凭实力竞争,遵守规则和制度.但孔融让梨的故事,教给孩子的却是成人式的虚伪,圆滑和自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