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弓矢的注释(唐太宗论弓矢阐述了什么道理)

wanfu 麦克百科 68 0

唐太宗论弓矢的注释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
②谓:对...说,告诉。
③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老师。
④朕:皇上的自称,我。
⑤好:爱好。
⑥矢:箭。
⑦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
⑧皆:全、都。
⑨直:笔直
⑩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邪:不正。
⑾向:从前的。
⑿务:事务。
⒀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⒁ 数延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数(shuò),屡次。延,邀请。
15.始:才。
16、直:竖直。

唐太宗论弓矢的注释(唐太宗论弓矢阐述了什么道理)-第1张图片-万福百科

唐太宗论弓矢分享了什么道理

唐太宗论弓矢

“唐太宗论弓矢”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其中有关唐太宗的部分是司马光记录下的有关唐太宗的治国理论和历史故事。本文通过唐太宗与臣子讨论弓箭的好坏,以表明自己即使作为帝王,也不能看到了解国家的每一件事情,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

唐太宗图片

一日,唐太宗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年少的时候喜欢射箭,有很多的弓箭,收集了天下更好的弓箭拿来狩猎。后来我将我收集的弓箭给制弓箭的师傅们看,制弓师傅却说我收集的都不是好弓,我问他为何?师傅说,一把好弓,木心要直,射出的弓箭才会直,如果木心不直,射出的弓箭怎么会直?至此我才明白,我再熟悉弓箭,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治理国家也是这样,我虽然是皇帝,可是并不能细致入微的去了解百姓的需求,去了解边关军队的需求,更不可能知道这天底下的每一件事情!”

唐太宗论弓矢后,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几乎都与唐太宗交谈过,以方便唐太宗了解百姓的生活状态,和自己政治上的得与失。而从唐太宗论弓矢这件事情上我们也能了解到李世民不但是明君,爱民如子,更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学习,进步和改善,用这样的方式治理天下,难怪会有后来的“贞观之治”,也难怪唐朝会成为中国历朝历代最繁荣昌盛的朝代。

唐太宗是谁

唐太宗李世民,李渊的儿子,李治的爸爸,武则天的丈夫兼任老公公。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

唐太宗画像

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年轻的时候就从军了,那样的乱世,基本上男孩子到一定年龄都会从军。李世民军功不错,曾经救过隋炀帝,平定过军阀,为大唐出了不少力。李世民如此努力,不过他还是次子,次子要继承皇位,首先要扫清的就是长子李建成,李世民想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 *** ,杀掉。所以有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他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渊也没办法,只能让这个儿子继承皇位。

实验证明,能踏着白骨站上帝位的人绝不是等闲之辈。李世民成功的当了皇帝,他并没有因此作威作福。他愿意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虚心纳谏,休养生息,勤俭节约。他经常用隋朝灭亡的教训来教育群臣,官制改革,注重吏治,努力让政治清明。并且在国内减赋税,知人善用,励精图治。在国家疆土方面,他也收复了很多像突厥一样的边陲国家。可以说,李世民是一代明君,能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乱世中,军功赫赫。登基之后,迅速转换角色,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他任内,也成就了一批像魏征一样的千古名臣。李世民23年的统治期间让唐朝迅速繁盛起来,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唐太宗叹曰

魏征是比较有名的丞相了,魏征死的时候,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句话被很多后人用。唐太宗当时很难过,魏征虽然平时跟太宗说话从不顾及太宗颜面,不过他都是为国家和百姓考虑才会直言进谏,太宗在失去魏征的时候非常痛心,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才可以“明得失”,才没有重蹈隋朝覆辙,开创一个盛世。他感叹自己失去了重要的贤臣。

魏征画像

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唐太宗叹曰:“今魏征逝,一鉴忘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他感叹,魏征死了,他李世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到魏征家里去又翻出了写了一半的书稿,而这个书稿是魏征留给太宗的治国用人之道,想到这里唐太宗肯定更加伤心,魏征到死都在为太宗出谋划策,为大唐鞠躬尽瘁。

最后这一段是这样的,唐太宗叹曰:“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中间一段是写魏征留下的书的内容,最后这句就是太宗对魏征的肯定,意思是唐太宗一个人考虑事情肯定有不周全的地方,你们这些大臣一定要敢于进谏,魏征的意思就是从任何人任何事那里取长补短,任人唯贤,用人不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唐繁盛。

唐太宗的这段感叹,前三句经常被用作“座右铭”,是太宗对魏征的高度赞扬。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有很多,都是一些很经典的故事,对于现代人的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借鉴之道。

玄武门之变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明君,提到他就会想起魏征,这两人真是绝配,魏征能成为良相,也是多亏了李世民,唐太宗当时就明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所以广开言路,大臣们就敢说,说的多了,太宗自然能从中悟出道理来,很多人的意见,集思广益,肯定做出的决定更加有利于江山社稷。

据说有一次,李世民得了一个鹞,很开心的把玩,魏征进来了,他赶紧收起来,魏征知道了,不过一直不说,就故意拖延时间汇报事情,直到最后,这个鹞闷死了,李世民也没责怪魏征,他心里清楚,魏征是为了国家,为了他能成为一代明君,时时刻刻在鞭策他。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不甚枚举。“玄武门之变”也是李世民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比较血腥了,他杀了哥哥和弟弟,自己成功的登上太子之位。这种行为跟杨广差不多,但是他当上皇帝之后是为天下计,为百姓考虑,而不像杨广只为贪图享乐。虽然唐太宗手段残忍了一点,不过他也开创了大唐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还有很多,他和大臣们的故事,和皇后妃嫔的故事,带兵打仗的故事,都是太宗人生的点点滴滴,大部分故事为后人称道,也是通过这些故事让后人更确切的认识了这位皇帝

唐太宗论止盗

《唐太宗论止盗》一文出自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传当时的唐朝鸡鸣狗盗之徒甚多,百姓家家户户都担心夜里有小偷来偷东西,为了治理这一社会问题,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商讨“止盗”的 *** 。

唐太宗图片

唐太宗问群臣要如何解决盗贼猖獗这个问题,有的大臣主张用严厉的刑罚来处罚被抓住的盗贼。唐太宗认为:百姓中之所以会有人去做盗贼,是生活所迫,是因为国家不够富裕,是因为贪官污吏太多。如果我们的国家没有贪官,没有繁重的苛捐杂税,百姓人人都有余粮,吃得饱,穿得暖,那么鸡鸣狗盗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自此,唐太宗开始自上而下的解决这一问题,对上,开始节俭以减少开支,惩治贪官,君主不骄奢淫逸,做官的清廉,百姓自然不用多交赋税来供养这些人;对下减轻百姓的赋税及劳役,兵役,百姓生活富足,自然不用以偷盗为生。推行这些政策几年后,唐朝社会治安秩序井然,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可见唐太宗推行的这些政策是从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后来唐太宗常对身边的侍卫说:自己不敢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因为君主的欲望通常都要百姓来承担,国以民为本,剥削百姓供养君主,国家也会随之衰弱的呀!后人将唐太宗止盗的理论记录下来,《唐太宗论止盗》成为了历代君王拜读的治国之道。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唐太公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萧踽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唐太公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萧踽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②,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③,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④,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⑤,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③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④务:事务。⑤数延见:经常召见。数,屡次。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 意思。(1分)(1)朕少 好 弓矢(2) 更 宿中书内省 小题2:.文中唐太宗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2分)小题3:.唐太宗和邹忌,一位是善治天下的君主,一位是婉言进谏的臣子,“知不足,然 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是他们身上共同的特点。从中你能获得什么启示?(2分)
唐太宗论弓矢的注释(唐太宗论弓矢阐述了什么道理)-第2张图片-万福百科
唐太宗论弓矢的注释(唐太宗论弓矢阐述了什么道理)-第3张图片-万福百科
唐太宗论弓矢的注释(唐太宗论弓矢阐述了什么道理)-第4张图片-万福百科
唐太宗论弓矢的注释(唐太宗论弓矢阐述了什么道理)-第5张图片-万福百科

唐太宗论弓矢 翻译: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从文中看,唐太宗的英明主要表现在哪些

唐太宗论弓矢
翻译: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从文中看,唐太宗的英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线等!!!急急急!!
如果内心不正直,那么他的做法都是歪斜的,即使能力再大也没有用。证明太宗明白品德好大过才能高的道理。

唐太宗是历史上的一位明君,《唐太宗论弓失》中揭示了他的英明主要表现在?

急急急急急急!!!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表现在唐太宗能在弓矢上得到治国的启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