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公李善长是谁杀的?明朝韩国公李善长结局

wanfu 麦克百科 200 0

韩国公李善长是谁杀的?

明朝韩国公李善长被朱元璋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李善长(1314年~1390年),汉族,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担任官职:太师、中书左丞相、太子少师等。
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李善长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国家财富日益增长,也很有效的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明朝韩国公李善长结局

明朝韩国公李善长被朱元璋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李善长(1314年~1390年),汉族,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友顷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担任官职:太师、中书左丞相、太子少师等。
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戚唤》,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好仔陆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李善长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国家财富日益增长,也很有效的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李善长被公认为大明开国之一功臣,为何最终不得善终呢?

韩国公李善长是谁杀的?明朝韩国公李善长结局-第1张图片-万福百科
韩国公李善长是谁杀的?明朝韩国公李善长结局-第2张图片-万福百科
韩国公李善长是谁杀的?明朝韩国公李善长结局-第3张图片-万福百科
导致李善长不得善终的原因之一在于他自身不懂得收敛,第二在于遇到“猪队友”。李善长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所以他在投靠朱元璋之后才能够得到重用。因为李善长在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所以他在明朝建立之后被授予了左丞相官职。除此之外,李善长还受封成为了韩国公且可子孙世袭。韩国公李善长是谁杀的?明朝韩国公李善长结局-第4张图片-万福百科
位极人臣的李善长可谓是风光无限,而他自身也因此十分骄傲自得。李善长此人外表看似宽厚随和,但是实际上却非常善妒且苛刻,朝中不少朝臣曾因得罪他而遭遇罢黜。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傲慢自然也是有所察觉,所以渐渐地他也开始对李善长生出反感。洪武四年,年事渐高的李善长因为生病而辞官归乡。不过时隔一年之后,病愈的李善长又在朱元璋的命令之下负责监督临濠宫殿的修建,同时他还受命管理迁徙至濠州的十多万江南富民。韩国公李善长是谁杀的?明朝韩国公李善长结局-第5张图片-万福百科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先后提拔了李善长在朝为官的弟弟与儿子。再有就是,李善长其中一个儿子还被选为了驸马。可以说,李家所受荣宠是非常令人艳羡的。但是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其实一直致力于巩固皇权,所以蓝玉、胡惟庸等开国功臣都受到了诛杀,而这其中的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的。虽然“胡惟庸案”发生之后李善长并未受到牵连,但是他与胡惟庸的关系终是暗藏的一根导火索。韩国公李善长是谁杀的?明朝韩国公李善长结局-第6张图片-万福百科

洪武十八年,李善长的弟弟因与胡惟庸存在亲家关系而被人告发说是胡惟庸的党羽,他的弟弟及其儿子随之入狱。不过朱元璋并未因此处死他们,怎料李善长并未因此觉得感激。等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有一个名叫丁斌的亲戚被治罪,而李善长虽多次为其求情却始终没能让朱元璋将其释放。这个丁斌曾在胡惟庸家中做事,他见自己深陷牢狱便试图通过“戴罪立功”,于是便举报李善长弟弟早前与胡惟庸来往的诸多事宜。

这之后李善长弟弟父子二人再一次被提审,结果说出来的供词把李善长也牵连其中。据供词可知,李善长其实是知晓胡惟庸试图谋反的,他在劝说胡惟庸无果的情况下却不曾将此事告知朱元璋,是为大逆不道。听闻这些事情的朱元璋自是十分生气,再加上当时正好占卜得出有灾祸需要转移至大臣身上方可破解,于是朱元璋便下令将李善长给杀了。

李善长简介 明朝开国功臣谋士丞相李善长生平

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字百室,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从下滁州,为掌书记。拜右相国。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

李善长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功比萧何,却不能如萧何那么得以善终,个中原因李善长简介,既有朱元璋的猜忌,也有自己的利令智昏。其一生遭遇,或可为后来者戒。

朱元璋能够打得天下,开创大明王朝260年之基业,主要得力于徐达、汤和等一般淮西老乡组成的淮西帮。而居淮西帮之首、被朱元璋喻之为“萧何”的开国丞相李善长,虽在建国后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没有萧何那么幸运能得善终。究个中原因,既有朱元璋到了晚年,总担心家天下基业不稳,于是大开杀戒屠杀功臣,李善长是在劫难逃;然而,纵观李善长追随朱元璋的一生,便知其结局不仅自己被迫自杀,还连累一家七十余口人也惨死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也实在有他本身的原因。

李善长,生于元延祐元年(1314),安徽定远人,与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比邻。此人家庭背景如何,可惜史书没有记载,但至少不会是大家,若他出身于权势之家,史官们就不会漏了这一笔,李善长小时没有读过多少书,也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点。李善长虽然读书不多,天赋却极高,而且特别喜欢法家理论,行为处事,公允合情,因而被乡里人推为祭酒。祭酒不是官名,属于一种荣誉,这种荣誉乡里人或节日或婚丧喜庆聚在一起吃饭时代表大家以酒先祭天地的人。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李善长也不甘寂寞李善长简介,朱元璋的军队进攻滁阳时,路过定远,李善长立即投到朱元璋帐下。朱元璋得知其为乡中名人,又能识文断字,不仅将他留了下来,而且给了很高的待遇,让他当了个掌书记相当于秘书长或参谋长之类。从这点看朱李双方都是慧眼识人,李善长投到了明主,朱元璋用到了能人。

李善长确实也未辜负朱元璋对他的破格重用,朱元璋请教于他道:如今天下战乱不息,如何才能平定呢?李善长答:秦末时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也是以一介平民身份起事,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仅仅五年时间就成就了帝业。如今元朝纲纪已坏,天下土崩瓦解,你的出生地凤阳距汉高祖的出生地沛县不远,地灵人杰,你只要以刘邦为榜样,何愁天下不平定呢?朱元璋听后,连连称善。这一番谈话,对朱元璋可谓醍醐灌顶,为朱元璋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从此,李善长在朱元璋手下参谋策划,主持后勤,日益得到朱元璋的信任。李善长也十分尽心,特别注意为朱元璋收罗人才。朱元璋在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名声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将士也越来越多,李善长对于来归附者进行认真考察,并将考察结果向朱元璋汇报后,再代表朱元璋对这些人一一安排。由于李善长做事周密,安排公允,来归附的人基本上人人自安。个别凭着武力互不服气的,李善长则耐心调和。李善长对朱元璋军队的组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时的朱元璋,还是郭子兴的手下。郭子兴虽有首义之功,但性格暴燥,忌能护短,爱听闲话。郭子兴对朱元璋本来是十分器重的,还认他做了干女婿,但由于朱元璋的名声越来越大,加之有人从中挑拨,郭子兴便对朱元璋产生了猜忌,不仅削弱了朱元璋的兵权,听说李善长极有才干,还下令要将李善长调到自己身边去。这对于李善长,可谓是个十分严峻的考验。按一般常情,人往高处走,那自然会高高兴兴地投奔郭子兴,因为郭子兴位在朱元璋之上。朱元璋也劝他道:郭子兴是我父亲一样的上级,你怎么能不去呢?然而,李善长作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坚决不离开朱元璋。李善长的选择让朱元璋很感动,朱元璋从此将李善长视作心腹。

李善长不仅有参谋和后勤保障之才,也具有相当高的军事才能。朱元璋驻军和阳(今安徽和县)时,亲自带领军队去攻打鸡笼山寨,只留下了少量军队让李善长守城。临行,朱元璋告诫李善长道:若敌来犯,坚守不出即可。元将探知和阳兵少,即来偷袭。李善长并未被动守城,而是预先在城外埋伏下奇兵,结果大败来袭之敌。朱元璋回来得知,连连夸奖李善长是个能人。

在整顿军纪、收买民心方面,李善长也协助朱元璋做了大量的旁人不能替代的工作。朱元璋在即将打下采石和太平两城前,李善长经和朱元璋商量后,写下禁令,严格禁止军士侵民扰民,攻下城后,将禁令四处张贴,军士果然没有敢违犯的。朱元璋又决定乘胜攻打镇江。由于接连取得胜利,军队产生了骄傲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约束军队。为了在攻下镇江后不至于出现侵民扰民、特别是滥杀无辜的事,朱元璋、李善长和领兵主将徐达合演了一出“三簧”戏,即朱元璋随便找了个借口将徐达拿下,很愤怒地表示要严处,再由李善长出面求情,朱元璋便以徐达攻下城后决不出现侵民扰民、滥杀无辜等情况为条件将徐达放了。有了这出“三簧”戏,徐达攻下镇江后,果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以至民不知有兵。

Tags:

大明开国六国公,李善长下场凄惨,而徐达却一门两国公,荣耀无比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一百余人,其中最尊贵的当属六大国公——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然而六大国公的结局却天差地别,有的已经白发苍苍还被满门抄斩,有的是被不肖子孙连累断了爵位继承,而有的却破天荒地达到一门两国公,荣耀贯穿整个大明。

李善长,安徽定远人,颇有才能,朱元璋册封诏书中将其与萧何比肩,位居开国功臣首位,爵封世袭韩国公,是开国六国公中唯一一位文官,赐予丹书铁券,本人可免两死,其子可免一死。

李善长虽有大谋略,却有一个缺点——任人唯亲,喜欢搞小圈子。明初朝堂之上活跃着一股淮西势力,这股势力以李善长为首,胡惟庸为骨干,基本把握了朝政。

胡惟庸是李善长同乡,也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两人还有姻亲关系,来往密切。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向淮西势力下手,胡惟庸因谋反罪被诛,即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受牵连者甚广,然而李善长逃过一劫。

本以为经过这次打压,淮西势力会土崩瓦解,朱元璋却发现他依然无法完全掌控朝政,于是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再次被提起,有人密告李善长是胡惟庸党羽,曾参与其谋反策划,朱元璋大怒,下令夷灭李善长三族。

此时的李善长已经70多岁,白发苍苍,颤颤巍巍地走向刑场,跟在他身后的是妻女弟侄一大家子共七十余口。儿子李祺凭借驸马身份免于一死,和公主以及两个儿子都被流放,韩国公的爵位也被削夺。

常茂是朱元璋爱将常遇春之子,常遇春在北伐途中暴毙,未能等到洪武三年的册封,朱元璋感念其功劳,特荫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世袭罔替,这是已去世将领中独一份的恩宠。

洪武二十年,常茂跟随宋国公冯胜出征蒙古,因为他与冯胜是子婿关系,又有郑国公的头衔,因此在军中不受管制,颇为放肆。纳哈出投降后,冯胜大摆庆功宴,宴会上常茂认为纳哈出要逃跑,持刀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众受惊,四处溃散。回到南京后,朱元璋追责,免去了常茂国 *** 衔,发配到龙州(广西崇左),洪武二十四年去世。

不过朱元璋对常遇春真的够意思,免去常茂郑国公后,改封次子常升为开国公。常升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牵连“蓝玉案”被诛杀,另一种是靖难之役中战败被杀。无论哪种情况,国公的爵位没有传承下去,后代也被迁徙到云南。

直到弘治年间,孝宗皇帝想起常遇春的功劳,派人接回常家后代,授予世袭锦衣卫之职,到了嘉靖年间,又被授予侯爵,明朝末年,常家后裔族丁数千人还帮着抵御农民起义军。

李文忠,朱元璋的亲外甥,小名保儿,作战勇猛,爵封曹国公,洪武十六年病逝,其子李景隆袭爵。正是这个李景隆,不仅把曹国公的爵位丢了,更是把李文忠的脸丢尽了。

靖难之役,李景隆领兵攻打北平,朱允炆给了他50万大军,硬是没有拿下,而且朱棣此时并不是城中,他带着精锐正在解永平之围,城中只有朱高炽、姚广孝指挥的老弱病残!

不仅没拿下,50万大军还被回防的朱棣包了饺子,李景隆一人逃回德州,朱棣俘虏无数,力量大增。此役惨败,南京城中要杀李景隆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是朱允炆力排众议,觉得可以再给他一次机会,又调派了60万大军,结果白沟河一战几乎全军覆没。经过此役,朱棣和朱允炆之间攻守易型。

朱允炆把李景隆撤回南京,还是没有杀他,让他“面壁思过”。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因为城中缺兵少将,朱允炆让王公勋贵都领兵守城,李景隆负责守卫金川门,他却做了内应打开金川门,放朱棣入城,南京保卫战戏剧性结束。

朱棣登基后,因“默相事机之功”,李景隆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成为百官之首。但是到了永乐二年,陆续有人弹劾他 “ 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最终被削去爵位,李景隆绝食 *** ,结果“绝食”十天未死,为天下人耻笑,曹国公的爵位由此断绝。

冯胜,本名冯国胜,和兄长冯国用带着一队人马投奔朱元璋,对于早期急需增强实力的朱元璋堪称雪中送炭,开国后受封宋国公。

建国后冯胜也经常领兵出征,颇有战绩,徐达病逝后,他在军中资历之一。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为了保证孙子能顺利继位,朱元璋开始有预谋地清洗军中宿将,“蓝玉案”爆发,牵连者数万,不过冯胜地位超然,安然度过。后有人密报周王朱橚私会冯胜,朱橚是冯胜的女婿,他们两人一个是手握兵权的藩王,一个是军中威望甚高的大将,两人搞小圈子密谋,无非就是对立朱允炆为太孙不满,对储位有想法呗。

朱元璋召冯胜进京,同时下旨痛斥周王,但是朱元璋没有两人密会的证据,一时间也拿冯胜无可奈何。但是朱元璋毕竟是朱元璋,一旦他猜忌的,宁可错杀也不放过,于是洪武二十八年,一道圣旨直接无罪赐死冯胜,削夺爵位。

邓愈,原名邓友德,早年率万余人投奔朱元璋,南征北战,立功颇多,爵封卫国公,洪武十年病逝,其子邓镇袭爵,卫国公改为申国公。

然而好景不长,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牵扯胡惟庸案被夷灭三族,而邓镇是李善长的外孙女婿,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杀,削夺爵位。

徐达,朱元璋发小,大明之一武将,洪武元年率军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成为封建 历史 上唯一一个北伐成功的将领,洪武三年爵封魏国公。

洪武十八年,徐达病逝,长子徐辉祖袭爵魏国公。关于朱元璋给徐达送蒸鹅的故事只是野史记载,正史里徐达是病逝,这里不做过多讨论,我们要介绍的是徐家是怎么变成一门两国公的!

靖难之役中,朱棣总是能得到南京城里的之一手情报,可以肯定他在朝堂上有内应,而且这个内应应该身居高位,否则不可能接触到核心军事机密,后来证实此人就是徐达四子徐增寿。朱棣的王妃是徐达的长女,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徐增寿从小与徐皇后关系很好,对姐夫朱棣也很有好感,靖难之役爆发前,朱允炆曾问徐增寿朱棣会不会反,徐增寿回答不会。靖难之役爆发后,多次将朝廷军队情报传递给朱棣,特别是长江防线的军事部署,后来被发觉,朱允炆召徐增寿质问,徐增寿不能回答,被朱允炆持剑亲自诛杀。

朱棣登基后,感念小舅子的功劳,特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世袭罔替。而徐辉祖因多次率军狙击朱棣,且在朱棣入城后拒不拥戴其称帝,朱棣大怒,要有司治其罪,徐辉祖振笔直书:“中山王(徐达)开国功臣子孙免死”!朱棣无可奈何,削去其魏国公爵位命其回家反省。永乐五年徐辉祖病逝,另一种说法是被逼自裁,徐辉祖死后,朱棣以“中山王不可无后”,命徐辉祖长子袭爵魏国公,至此徐家一门两国公——魏国公和定国公。朱棣迁都北京时,定国公府跟随北迁,而魏国公府依旧留在南京。一南一北两个国公世系都传到了明末,徐家的辉煌贯穿大明,堪称大明之一世家。

她比皇帝大17岁,却能独宠后宫,史书唾骂其为恶妇,其实挺冤的

秦朝废止的人殉制度为啥在明朝死灰复燃?是谁在开 历史 倒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