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象啊为什么会灭绝啊?猛犸象灭绝有哪些假说?

wanfu 麦克百科 84 0

猛犸象啊为什么会灭绝啊?

  猛犸象的灭绝主要原因有三个:

  1、环境变化
  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了,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面临着饥饿的威胁。猛犸象生长速度缓慢。以现代象为例,从怀孕到产仔需要22个月,猛犸象生活在严寒地带,推测其怀孕期会更长。在人类和猛兽的追杀下,幼象的成活率极低,且被捕杀的数量离现代越近越多,一旦它们的生殖与死亡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其数量就会不可避免地迅速减少直至绝灭。这是大自然的淘汰规律,并非对猛犸象不公平。新生代的第三纪末期时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当时大量的原始哺乳动物绝灭了,由现代动物的祖先取代了它们。
 2、人类捕杀

  猛犸象一直是洞穴壁画的主题,但这是北半球被冰原覆盖40%时,人类捕杀这些大型动物的之一个证据。研究显示,一万年前猛犸象在全面解冻期完全灭绝,而人类的肆意捕杀或许扮演了重要角色。人类与猛犸象同期进化,开始还能与其和平相处,但当进化到新人阶段时,人类学会了使用火攻和集体协同作战去捕杀成群的动物或大型动物,猛犸象就成了主要的狩猎对象。

 3、近亲繁殖
  2014年4月,新研究指出,从北海挖掘出的猛犸象化石上的一些不寻常的特征表明,10000年前,近亲繁殖可能加速了猛犸象的灭绝。研究人员对猛犸象颈椎上一块平坦的圆形区域感到惊奇。这意味着其颈骨处曾连着一块小肋骨,这种罕见的异常情况表明猛犸象有其他骨骼问题。如果人出现颈肋骨畸形的情况,90%的发病者活不到成年——死因并不是颈肋骨本身,而是由此导致的其他发育问题。这种情况通常和染色体异常及癌症有关。
  气候变化使得猛犸象的栖息地变得分散——其生活状态由聚集在一起变成相互分离。种群数量减少后,近亲繁殖随即发生,遗传变异的缺失使得猛犸象无法抵御来自寄生虫、疾病和人类的攻击。荷兰生物多样性中心古生物学家Frietson Galis将近亲繁殖的恶性循环及其脆弱性描述为“灭绝漩涡”。

猛犸象灭绝有哪些假说?

关于猛犸象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假说,其中最著名的有气候说?环境说?人类猎食说?食物匮乏说?繁衍过慢说等?

气候说?认为气候变化是导致猛犸象灭绝的重要因素,冰期结束,气温上升,随之而来的干旱让极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体型庞大的动物于是更敏感地被这种变化所影响?在美洲发现的猛犸象遗骨表明,猛犸象数量下降的时候,正是冰川期结束和地球开始变暖的时期?20.000年前气温开始上升,改变了美洲的环境?美国西南部的草地逐渐转变成长着稀疏灌木和仙人掌的沙漠,导致猛犸象无法生存而死掉?

环境说?认为由于猛犸象居无定所,当迁到一个新地方后,对新环境不适应,而导致大批死亡,最终走向灭绝之路?

人类猎食说?认为猛犸象的灭绝与人类有关?北美古印第安人对猛犸象的大肆捕杀,才是它们灭绝的直接原因?考古学家在猛犸象骨骼上发现有刀痕,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分析证明,这刀痕是石制或骨制刀具砍杀所致,而不是猛犸象间互相争斗的结果,更不是挖掘过程中造成的外损?

考古学家也发现史前人类对猛犸象的杀戮遗迹,例如有一些留有刀伤的猛犸象牙,以及猎捕猛犸象的工具,证实人类会组成群队,以陷阱或火烧等方式去捕捉猛犸象?

食物匮乏说?指出由于环境的改变致使猛犸象喜欢吃的食物在生存的地区大量消失,而开花植物增多,使猛犸象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恶劣环境,而又加上食物短缺,雪上加霜,最终走向灭绝之路?

繁衍过慢说?繁衍很慢,致使族群数量日益稀少?一头母猛犸象的妊娠期长达两年左右,而且通常一胎只生一头小猛犸象,幼象要长成到具有生殖能力的成年象,至少要再等10年?因此,猛犸象减少的速度远大于繁衍新生的速度,族群数量日益减少,最后终于走上绝种的命运?

目前,对大型动物灭绝的原因仍然众说纷纭?猛犸象灭绝的疑案,至今还在讨论,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会给我们一个答案,让猛犸象灭绝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猛犸象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气候变化和人类过度捕猎是导致猛犸象灭绝的关键因素。(    )

气候变化和人类过度捕猎是导致猛犸象灭绝的关键因素。(    )

今天,地球上随处可见人类活动留下的印记,从现代大都市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到雄伟壮观的古代金字塔,再到从不同历史年代保留下来的其他建筑,无不展现着人类改造这个世界的伟力。此外,不断扩展的农田和连接各地的道路,也昭示着人类正将触角伸向地球最偏远的所在。然而,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人类从未存在过,那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塞伦盖蒂式的地球

索伦·法比是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动物学高级讲师,他认为人类在数千年前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消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2015年,他领导的团队在《多样性与分布》(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如果没有人类,地球将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今天的塞伦盖蒂草原——非洲大陆上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与今天塞伦盖蒂草原上的动物——包括大象、犀牛和狮子等——类似的灭绝动物,其活动范围将遍布整个欧洲。例如,体型比非洲狮(Panthera leo)稍大的穴狮(Panthera spelaea)直到大约1.2万年前还生活在欧洲。与此同时,美洲将是许多大象近亲物种和大型熊类的家园,与它们共同生活的还有一些独特的物种,比如体型如汽车大小的雕齿兽(Glyptodon,是犰狳的近亲)和大地懒(Megatherium)。“在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里,大型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会更高;而如果大型哺乳动物的多样性更高,往往就意味着一个更加开放的栖息地,”索伦·法比说道。

其他大型动物在寻找食物时非常“坚决”,不会容忍不必要的障碍物。“如果你足够大的话,就可以将树推倒,从而更容易吃到树顶上的新鲜叶子,”法比说道。所以,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环境中生活着许多大型哺乳动物,那么树木较少的植被类型会更多。

更大的动物、更肥沃的土地和更凉快的地球

像大象这样体型庞大的动物属于所谓的“巨动物群”(megafauna)。在更新世的最后一个冰期(260万到11700年前),世界上生活着大量的巨型动物,但大多数动物在冰期结束或之后的一千年中灭绝了。例如,根据2020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PNA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在上一个冰期尾声时,北美约有38个属的大型动物灭绝。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这些大型动物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究竟是自然的气候变化,还是诸如过度捕猎等人类活动。

2021年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气候变化最终导致了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和其他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巨型动物灭绝;在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过于潮湿,使它们所摄食的植物无法生存。

然而,人类确实捕杀了大量猛犸象。包括索伦·法比在内的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可能是导致猛犸象灭绝的关键因素;在人类出现之前,猛犸象已经在气候变化中幸存下来,如果没有人类施加的额外压力,它们很可能存活到今天。

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助理教授、生态学家克里斯托弗·多尔蒂进行了一项研究,模拟了历史上和今天的大型动物如何通过进食和排便使种子和营养物质发生迁移。他的研究表明,由于大型动物的灭绝,磷、钙和镁等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元素的运输减少了90%以上。

多尔蒂假设,如果没有人类,这些元素会更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环境中。这将意味着土壤会更加肥沃,从而使生态系统更具生产力。多尔蒂说:“如果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分布更加分散,生产力也会变得更加分散。”

多尔蒂还指出,人类倾向于通过农业和建立围栏等方式,将营养元素聚集起来,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区域与野生系统相比就显得不那么肥沃。更高的肥力意味着植物可以将它们的资源更多地分配到果实和花朵上,看起来更有活力,并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

气候也可能有所不同。尽管我们很难找到证据,来判断人类和巨动物群如何影响数千年前的气候变化,但判断我们现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要容易得多。自20世纪初以来,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已经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摄氏度。因此,如果没有现代人类,地球至少会凉快得多。

2016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人类造成的变暖将使即将到来的冰期至少推迟10万年。不过,即使没有人类的拖延,冰期也不一定会在5万年后到来。换言之,就算没有人类,今天的地球也不太可能处于另一个冰期。

人类的出现不可避免

事实上,今天的现代人类(智人,学名为Homo sapiens)并不是唯一的人类物种,将现代人类从地球历史中移除可能会为我们的尼安德特表亲打开新的大门。科学家并不确定尼安德特人为什么在大约4万年前灭绝,但由于他们与智人之间存在基因交流,因此在今天的一些人身上还保留着部分尼安德特人DNA。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可能有多种原因,但主流观点认为,智人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克里斯·斯特林格教授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负责人类起源的研究,他认为,对资源的竞争是导致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因素之一。他说:“如果智人没有出现,没有在4.5万或5万年前来到欧洲,我认为他们可能还会继续存在。”

斯特林格表示,尼安德特人在欧洲过着与现代智人类似的复杂生活,但他们难以应对气候变化,数量也相对较少,遗传多样性较低。对任何物种来说,这些因素都是不利的,因为这意味着近亲繁殖和健康不佳。尼安德特人很可能“已经陷入了困境,而当现代人类也到来时,可能就刚好将他们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然而,受到现代人类影响的可能不只是尼安德特人。科学家仍在研究另一个与现代人类和尼安德特人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类谱系:丹尼索瓦人。这一谱系在基因和外观上似乎比现代人类更接近尼安德特人,但与尼安德特人的区别在于,他们具有巨大的臼齿。

智人可能与丹尼索瓦人有过基因交流。有证据表明,现今大洋洲新几内亚等地区的人类身上还保留着丹尼索瓦人的基因。根据2012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丹尼索瓦人可能在东南亚与现代人类的祖先发生过交流,而后者继续往东迁移并定居下来。据此前的报道,丹尼索瓦人还在西伯利亚与尼安德特人有过交集,科学家在那里发现了丹尼索瓦人与尼安德特人杂交后代的化石残骸。

丹尼索瓦人与其他人类物种的交流,连同化石证据,表明他们拥有比尼安德特人更大的地理活动范围,更多样的生存环境。因此,可以说丹尼索瓦人的适应能力比尼安德特人更强。斯特林格指出,DNA证据还表明,丹尼索瓦人可能比尼安德特人拥有更大的遗传多样性,“他们可能比尼安德特人更有机会生存下来”。

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在人类演化历史中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如果这些谱系中有一个或两个幸存下来,那他们可能会开辟一条最终与智人相差无几的道路,在最后一个冰期结束时从狩猎采集转向发展农业。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尼安德特人或丹尼索瓦人最终也能做到这一点,”斯特林格说道。通过进化,他们可能会克服任何潜在的智力缺陷,尽管目前尚不确定他们是否具有这些缺陷。因此,也许世界看起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同。

“同样地,他们可能会重蹈我们从那时起所犯下的所有错误,”斯特林格说,“因此,全球变暖可能仍然会出现,只不过是由尼安德特人或丹尼索瓦人造成的,而不是我们。谁知道呢?”

A、正确

B、正确



B解析:

之一步——审题

提取题干关键词,预判可能出现的错误。

气候变化和人类过度捕猎是导致猛犸象灭绝的关键因素。

【本题中的“猛犸象”属于专有名词,可以作为关键词进行定位。并且选项提到了两个导致猛犸象灭绝的原因,可能需要定位多个段落。此外,选项中的“是”字提醒这句话是肯定的语气,对比原文时可以多加注意。】

第二步——定位资料,提取要点

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找到题目对应的文献位置,进行信息的查找和比对。

气候变化和人类过度捕猎是导致猛犸象灭绝的关键因素。

〖原文中提到“气候变化”“人类过度捕猎”“猛犸象”的段落有段6和段7。〗

段6:2021年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气候变化最终导致了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和其他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巨型动物灭绝;在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过于潮湿,使它们所摄食的植物无法生存。

〖(1)根据原文“气候变化最终导致了猛犸象和其他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巨型动物灭绝”可知,气候变化的确是导致猛犸象灭绝的一个关键因素。〗

段7:然而,人类确实捕杀了大量猛犸象。包括索伦·法比在内的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可能是导致猛犸象灭绝的关键因素;在人类出现之前,猛犸象已经在气候变化中幸存下来,如果没有人类施加的额外压力,它们很可能存活到今天。

〖(2)根据原文“人类确实捕杀了大量猛犸象”和“人类可能是导致猛犸象灭绝的关键因素”可知,虽然人类过度捕猎,但只是导致猛犸象灭绝的一个可能的关键因素,语气是不确定的。综合(1)(2)可知,选项和原文存在偷换语气的错误。由此可以得出要点:是错误的。〗

第三步——按题目要求整理要点

气候变化和人类过度捕猎是导致猛犸象灭绝的关键因素。(错误)

塔斯马尼亚虎,渡渡鸟和猛犸象的资料以及它们的灭绝时间。

速度!
袋狼
袋狼(塔斯马尼亚虎)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Harris

英文名Thylacine,Ta *** anian wolf

曾广泛分布于澳洲大陆及附近岛屿上。欧洲移民定居澳洲后,澳洲大陆上的袋狼就灭绝了,仅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上尚有分布。有人认为野生种群已经灭绝。

体形似狗,头似狼。肩高600毫米,体长750毫米,尾长530毫米。毛色土灰或黄棕色,背部生有14-18条黑色带状斑。毛发短密并十分坚硬。口裂很长。前足5趾,后足4趾。

栖息于开阔的林地和草原。夜间外出捕食,白天栖身于石砾中。多单独或以家族形式捕食袋鼠类、小型兽类和鸟类。因其口裂很大,捕食动物时常将猎物的头骨咬碎。夏季交配,每胎产3-4仔。幼仔在母兽育儿袋里哺育3个月后可独自活动,但仍呆在母兽身边约9个月之久。

【附】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这种动物有着其它种类动物的特征,却又有着特别的地方,它被人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还有塔斯马尼亚虎等等。

袋狼生活在树林较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来到它们生活的土地上,它们就会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这种肉食有袋类动物从头到尾全长一点五米至一点八米。肩高六十公分。肚子有着像袋鼠那样乘放小袋鼠的袋子。后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条花纹。颚的骨像蛇一样分为两段张开,它们会喀哧一下咬碎猎狗的头。夜晚,它们单独行动,经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会飞的鸟类为猎取出目标。它跑的速度并不快,但是会紧追不舍,直到猎物疲惫不堪为止。它们往往是一口咬住猎物的头使猎物结束生命。

自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移民来到,袋狼的生存继而出现了危机。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伤害了。而人们误以为是袋狼所为,因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一八八八年, *** 出赏金奖赏捕杀袋狼的人们,在那之后的二十年之中,共有二千二百六十八只袋狼被捕杀了。这也是记录袋狼数量的珍贵资料。

最后一只袋狼,是于一九三三年死亡的。

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岩石上发现了古代居民于一万年前绘成的壁画,从中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经生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现在,在塔斯马尼亚岛上,有一个袋狼保护区。这样做是否表明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呢?总而言之,这么珍贵的动物--袋狼灭绝了。

尽管与澳大利亚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万年以上。但是,随着新世界被人类一一发现,在一瞬间,袋狼终于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渡渡鸟
渡渡鸟(Dodo,Mauritius Dodo)是一种不会飞的鸟,仅产于非洲的岛国毛里求斯.肥大的体型总是使它步履蹒跚,再加上一张大大的嘴巴,使它的样子显得有些丑陋.幸好岛上没有它们的天敌,因此,它们安逸地在树林中建窝孵卵,繁殖后代.

渡渡鸟是一种很大的鸟,以至于可能你都不信它是鸟类。因为它不会飞。它是鸡类家族中的一种。欧洲的水手在1507年毛里求斯岛上发现了这种鸟。

当水手们谈论到这种不会飞的奇怪的鸟,你可以想象人们很难相信他们的故事。在毛里求斯岛上面定居的欧洲人和他们养的猪很快发现这种鸟吃起来很香。所以就有很多的渡渡鸟被吃掉了。截至1681年,再也没有在那个岛上发现活着的渡渡鸟了。为数不多的渡渡鸟在17世纪被带到了英国,但200多年来,没有人看见活的渡渡鸟。这就是那个成语“像渡渡鸟一样销声匿迹了”的来历。因为它们完全灭绝了,从此也为众人所知了。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鸽形目->->->鸠鸽科->->->

分布范围: 产于非洲的岛国毛里求斯

16世纪后期,带着来复枪和猎犬的欧洲人来到了毛里求斯.不会飞又跑不快的渡渡鸟厄运降临?欧洲人来到岛上后,渡渡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从这以后,枪打狗咬,鸟飞蛋打,大量的渡渡鸟被捕杀.就连幼鸟和蛋也不能幸免.开始时,欧洲人每天可以捕杀到几千只到上万只渡渡鸟,可是由于过度的捕杀,很快他们每天捕杀的数量越来越少,有时每天只能打到几只了.

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残忍的杀害了,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渡渡鸟了,除非是在博物馆的标本室和画家的图画中。

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后,与渡渡鸟一样是毛里求斯特产的一种珍贵的树木---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似乎患上了不孕症.本来渡渡鸟是喜欢在大颅榄树的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经过的地方,大颅榄树总是繁茂,幼苗茁壮.到了20世纪80年代,毛里求斯只剩下13株大颅榄树,这种名贵的树眼看也要从地球上消失了.

大颅榄树的状况使科学家们深感焦虑,抢救大颅榄树成了一个紧张的课题.科学家们通过种种实验与推想分析,可是几年过去了,没有任何进展.1981年,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也来到毛里求斯研究这种树木,这一年正好是渡渡鸟灭绝300周年.坦普尔细心地测定了大颅榄树的年轮后发现,它的树龄正好是300年,就是说,渡渡鸟灭绝之日也正是大颅榄树绝育之时.

坦普尔通过细致的发现,在渡渡鸟的遗骇中有几颗大颅榄树的果实,原来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木的果实.最后坦普尔推断出,大颅榄树的果实被渡渡鸟吃下去后,果实被消化掉了,种子外边的硬壳也消化掉,这样种子排出体外才能够发芽.最后科学家让吐绶鸡来吃下大颅榄树的果实,以取代渡渡鸟,从此,这种树木终于绝处逢生.渡渡鸟与大颅榄树相依为命,鸟以果实为食,树以鸟来生根发芽,它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渡渡鸟:1681年灭绝

知道牛津大学动物学和动物人类学系古生物分子研究中心的两位科学家――艾伦.库珀(Alan Cooper)博士和贝斯.夏皮罗(Beth Shapiro)――最早开始对渡渡鸟产生研究的兴趣是不是受了卡罗尔的影响,但他们的研究对象却的确是当年激发了卡罗尔灵感的那只渡渡鸟头。这只被称为 “爱丽丝奇境中的渡渡鸟”于1683年,也即最后一只渡渡鸟死去的两年后被捐献给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几百年时间里,它一直被摆放在那里,提醒着人们所有那些因为滥用自身改造自然的力量而造成的悲剧。不过,库珀和夏皮罗于今年3月1日对BBC新闻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地从这只渡渡鸟残留标本的皮肤中提取了仍然带有活性的DNA,并将这一成果发表在当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于是,这只在人类的贪欲之火中涅磐的鸟有可能迎来它的第二次生命。

在接受BBC新闻记者的采访时,刚刚度过36岁生日的库珀博士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只渡渡鸟的DNA仍然幸存着,它受到了严重损害并且断裂成了微小的片段,但这些小的片段依然保留着。”这些DNA片段虽然微小,在生物学家的实验室中,却能展现出一个前所未见的奇妙新世界。

同所有的动物学家一样,库珀博士及其同事首先着手的,是探寻渡渡鸟在进化树中所处的位置。作为比较,研究人员从曾经生活在毛里求斯岛附近罗得里格斯岛上的 Solitaire鸟身上也提取了样本DNA。同渡渡鸟一样,Solitaire鸟也是一种早已灭绝的体积庞大、不能飞行的鸟类。很久以前,科学家们就怀疑过Solitaire同渡渡鸟可能就是同一种鸟,或是在血缘上十分接近。但由于二者都早已灭绝,这一点一直未能得到证实。此外,库珀博士还从现存的35 种鸽子中提取了供比较的DNA。

在精密的DNA序列分析之后,研究人员得出了结果。渡渡鸟和Solitaire鸟的确是亲缘关系最密切的两种鸟类,它们都属于鸽形目孤鸽科,在进化树中是鸽子家族的成员之一。远在毛里求斯和罗得里格斯岛形成之前几千万年,它们就已经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种属。通过对地质学证据的考察,库珀博士的研究小组还推测出,渡渡鸟和Solitaire鸟的始祖可能最早都是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在几百万年时间中,这两种不会飞行的鸟儿是如何远涉重洋,跨过印度洋来到遥远的非洲海岸,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依然是个谜。然而,如果考虑到这些鸟儿在长途跋涉之后却最终在被它们视为天堂的岛屿上迎来了自己的末日,这又为它的迁徙带来了许多悲剧色彩。

在库珀博士的研究中,最振奋人心的一点还在于,成功提取渡渡鸟仍然具有生命力的DNA为这种三百多年前就已灭绝的鸟类的复活提供了极大可能性。随着克隆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复活在许多生物学家眼中已经不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同灭绝了几百万年的恐龙相比,渡渡鸟显然在克隆的困难程度上减低了许多。

就像一位在网上名叫Coolg的人在雅虎新闻论坛上就此事发表的评论中所说的,“我们克隆了绵羊,然后又克隆了猫,还总有人叫嚷着说克隆人马上就要跳出来对我们说早安,那么为什么不去克隆一只渡渡鸟呢?那好像还要更有意义一些。”而牛津大学的渡渡鸟残余标本的所有者、动物学家玛高莎.诺瓦克坎普(Malgosia Nowak-Kemp)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研究人员在基因排序方面遇到一些困难,因为它破碎得太厉害了。她承认,现有的发现对于让渡渡鸟复活来说可能还不够,但并不应因此而失去希望,“你永远都不能说永远不可能”,她充满自信地说。

渡渡鸟灭绝有新说

绝大多数理论把导致渡渡鸟灭绝的罪名加在早期的人类定居者身上。16世纪,之一批定居者在毛里求斯发现了体态丰满却不会飞翔的渡渡鸟,随即对这种笨拙的不会飞的大鸟展开了残酷的猎杀活动,最终导致这些鸟类动物灭绝。

但如今,这个观点看起来并不完全正确,自然灾害似乎是导致渡渡鸟灭绝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根据最新找到的证据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埋藏丰富化石的地层显示,自然灾害使渡渡鸟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

1。 死于飓风或洪水

墓穴发现者克里斯蒂安·弗·库恩表示,虽然这一最新发现并没有对人类猎杀理论进行反驳,但科学家相信渡渡鸟的大规模死亡可能是由飓风或洪水引起的,而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要早于人类迁徙到该岛的时间。

库恩说,这些动物尸体至少有500年的历史。“可能是一场飓风或接二连三的飓风、也可能是洪水或海平面突然猛涨,致使这些动物最终死在岛上。”库恩表示。

今年6月,科学家在毛里求斯东南部地区一家糖厂附近发现了大量渡渡鸟完好遗骨和其它动植物的化石,其中包括现已灭绝的毛里求斯大海龟、鹦鹉和一些树的种子。

2。 不能排除人类因素

渡渡鸟是毛里求斯特有的孤鸽科鸟类,体重可达20公斤,不会飞行。在渡渡鸟灭绝后,科学家就一直认为渡渡鸟的绝迹不能排除人类因素。如今,虽然有证据表明大部分渡渡鸟死于天灾,但仍然无法否认人类在渡渡鸟灭绝过程中起过负面作用。

1505年,葡萄牙殖民者乘船从大西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在登上毛里求斯岛之前,看见森林里栖息着一种鸟,大小如天鹅,披着一身灰色的羽毛,尾羽不太长,卷成一簇像一朵花。身体胖胖的,头顶半秃,腿骨矮粗,翅膀短小,黑色的大嘴末端弯曲成钩。

这是一种不会飞的鸟,过群居的生活,走路蹒跚,左右摇摆。葡萄牙人来到这里以后,很容易捕捉这种迟钝的鸟。因此,他们把它叫做渡渡鸟(dodo在葡萄牙语中是愚笨的意思)。

渡渡鸟出现在距今2000万年前,一直生活在印度洋中远离大陆的毛里求斯岛。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在他著名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一只“爱用莎士比亚的姿势思考问题”的渡渡鸟,但实际上,这位生于1832年的英国人终其一生也没能见过一只活着的渡渡鸟。

综合报道 前不久,科学家在非洲岛国毛里求斯发现一个大型的渡渡鸟墓穴,这为人类解开渡渡鸟灭绝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科学家近日表示,现有的证据显示,这些鸟类动物死于一场自然灾害,而当时人类尚未登上这个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海岛.

渡渡鸟之谜

当葡萄牙人首次登上毛里求斯海滩时,满目都是他们在欧洲没有见过的美丽的海鸟,其中最令他们惊讶的就是渡渡鸟,它们完全不怕人,也没有任何天敌,当航海者出现时,它们好奇地迎上去,上下打量着这些它们生活中从未出现过的外来者。不幸的是,它们毫无恐惧与戒备的举止换来的是人类的棍棒。海员们随意地屠杀着这些善良的鸟。因为渡渡鸟,毛里求斯成了葡萄牙航海者停泊的天堂。
作为鸟类消失的典型,渡渡鸟生活在印度洋毛里求斯,也叫愚鸠,体态圆胖,体重可以到20公斤。渡渡鸟长得有些像火鸡,翅膀很小,只能在夏天做扇子给自己扇扇凉。头可是很大,嘴巴是钩形的,喙部绿白相间,前端是黄色弯钩。尾羽小而且蓬松卷曲;身上覆盖着黄绿白相间的羽毛。1500年以来,从来没有西方人到过毛里求斯,虽然历史上曾有东方航海者途经这里,但直至葡萄牙人和后来荷兰人来到这里并建立起海上贸易航线,渡渡鸟快乐的日子才结束了。

1599年,荷兰冒险家柯姆林斯·那克宣布毛里求斯为荷兰所有,荷兰人取代了葡萄牙人成为那里的统治者。1644年,首批定居者的到达宣告渡渡鸟噩运将至,殖民者们不仅毫无理由地滥杀,而且带来很多这块土地上没有的动物,比如猫、猪和老鼠,使渡渡鸟的巢和卵都受到了更大的威胁。1680年,在见到人类不到200年的时间里,渡渡鸟从毛里求斯岛消失了。

留尼汪岛上的白愚鸠只坚持到1750年,罗格里格斯岛上的地愚鸠到1800年也灭绝了。十分可惜的是,世界上连一只渡渡鸟的完整标本也未能保存,只有一幅荷兰画家1599年绘制的“愚鸠图”供后人凭吊。
更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后不久,一种生存于当地的植物—大颅榄树也日益衰败并最终灭绝了。原来,这种植物的种籽必须经过渡渡鸟的消化道把种子外层的硬壳溶解掉了,被渡渡鸟排泄出来才能萌生。鸟与树相依为命的关系被人类破坏了,杀掉了渡渡鸟,也就扼杀了大颅榄树的生机。

毛里求斯渡渡鸟,1680年灭绝。
留尼汪白渡渡鸟,1750年灭绝。
罗格里斯地愚鸠,1800年灭绝。

科学家确定渡渡鸟进化地位

渡渡鸟在鸟类族谱中的位置终于被确定下来了。一项新的研究将遗传学和地质学证据结合起来,揭示了这种著名鸟类的进化史,并追随着其祖先的足迹,从东南亚开始穿过印度洋,抵达非洲沿岸的岛屿-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它们,并将其猎杀殆尽。

尽管鸟类学者怀疑渡渡鸟—一种生活在毛里求斯岛上、肥胖而不会飞翔的鸟类是某种生长过度的鸽子,但却一直难以确定它在进化树上的位置,更不必说了解这种鸟类的地理起源了。

于是,英国牛津大学的Beth Shapiro、Alan Cooper等人从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渡渡鸟标本皮肤上收取了DNA样本-正是这只鸟赋予了刘易斯·卡罗尔灵感,促使他在故事《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加入了一只渡渡鸟。研究人员还采集了另一种体大且不会飞翔的已灭绝鸟类矾鸫的DNA样本-这种鸟类来自毛里求斯附近西印度洋上的罗德里格斯岛,另外还有35种现存家鸽和野鸽的DNA样本。他们分析了DNA序列,绘制出一棵显示进化关系的进化树。

结果证明渡渡鸟和矾鸫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二者都恰好位于家鸽及野鸽族谱的中间位置。这两个物种显然在大约2500万年前就彼此分离了-这比毛里求斯岛和罗德里格斯岛的形成时间要早得多。(地质学家估计这两座岛的年龄分别为700万年和150万年。)因此研究人员断定:两种鸟类必然是在迁移到这些岛屿上之前,于另一块大陆上彼此分离的。地质学证据表明,这片如今包括毛里求斯和罗德里格斯的列岛最初是在2500万年前升出海平面的。由于这两种已灭绝鸟类与东南亚地区的鸽类亲缘关系最为接近,所以作者认为这些鸟类的祖先可能是从那里进化并迁移到新形成的列岛,而后迁移到上述岛屿上的-它们在这里从太平盛世迅速走向了最后的终结。3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了这项研究。

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法国图卢兹大学进化生态学家Christophe Thébaud表示:该项工作表明,了解一些关于过去大陆排列状况的知识对于正确推断生物史来说至关重要。Thébaud和他的学生Ben Warren说,他们已经发现尽管毛里求斯岛和罗得里格斯岛更靠近非洲,但岛上的其它鸟类和植物看来也起源于亚洲,说明渡渡鸟和矾鸫并非仅有的跨洋跋涉者。

猛犸象(mammuthus)长鼻目真象科(elephan-tidae)的已绝灭的一属。此属动物,英文全都叫做mam-moth,“猛犸”乃沿用日本人的译名。广义的猛犸一度曾包括平额象(mammuthus planifrons)、南方象(mammu-thus meridionalis)等许许多多早期原始的真象,其中有一些类型与现生的印度象和非洲象系统关系非常近。

狭义的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又名毛象,是一种适应于寒冷气候的动物,在更新世,它广泛分布于包括中国东北部在内的北半球寒带地区。这种动物身躯高大,体披长毛,一对长而粗壮的象牙强烈向上向后弯曲并旋卷。它的头骨短,顶脊非常高,上下额和齿槽深。臼齿齿板排列紧密,数目很多,第三臼齿最多可以有30片齿板。

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狩猎对象,在欧洲的许多洞穴遗址的洞壁上,常常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绘制的它的图像,这种动物一直活到几千年以前,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冻土和冰层里,曾不止一次发现这种动物冷冻的尸体,包括带有皮肉的完整个体。

猛犸象是一种生活在寒代的大型哺乳动物,与现在的象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它的象牙既长又向上弯曲,头颅很高。从侧面看,它的背部是身体的更高点,从背部开始往后很陡地降下来,脖颈处有一个明显的凹陷,表皮长满了长毛,其形象如同一个驼背的老人。

猛犸象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纪大冰川时期,距今300万年~1万年前,身高一般5米,体重10吨左右,以草和灌木叶子为生。由于身披长毛,可抗御严寒,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带的草原和丘陵上。当时的人类与其同期进化,开始还能和平相处,但进化到了新人阶段,还会使用火攻,集体协同作战,捕杀成群的动物和大型的动物,猛犸象就是他们猎取的主要对象。在法国一处昔日沼泽的化石产地,人们挖掘出了猛犸象的化石。从化石的排列上可以看出:猛犸象被肢解了,四条腿骨前后相连排成一线,头骨被砸开,肋骨有缺失。根据这个现场,专家们勾画了一幅当时画面:原始人齐心协力将一头猛犸象逼进了沼泽将它陷住,大家在沼泽边用石块和长矛把象杀死。先上去几个人把象腿砍下来,搭到沼泽边,让其他人踩着象腿走到象身上,割下大块带肋骨的象肉,用长矛插着运回驻地,有人用工具砸开象头,吞食尚还温热的象脑(用今天的眼光看,他是在大吃补品),砍下象鼻,挖出内脏。运走了这头象可食的部分,其余的便丢弃在沼泽里。在漫长的岁月中,沼泽水枯泥干,成为干燥的土地,在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有化石,再现了当年生物的场面。猛犸象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是在北极圈附近。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用象牙化石做屋门,北冰洋沿岸俄罗斯领海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的猛犸象化石遍地都是。这些化石是冰块流动时从岸边泥土中带出的,堆积到了这个小岛上。由于猛犸象绝灭不过一万年的时间,而在自然界中化石的形成需要2.5万年,所以猛犸象的化石都是半石化的,像中药里的“龙骨”一样,也是可以用来做药的。更有甚者,前苏联古生物学家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竟然发现了一头基本完整的猛犸象!它的皮、毛和肉俱全。发现它时,它的嘴里还沾有青草,可能是吃草时不小心掉进了冰缝中,经过1万年自然“冰箱”的保存,终于和现代人类见面了。发现这头象不久,在前苏联开了次有关会议,与会代表不但见到了它出土的照片,而且还亲口品尝了它身上的肉。据说肉不好吃,味道也不香。也许是烹饪技术不佳,如果按照中国川菜做法,可能就会变成美味佳肴了。

猛犸象生活到距今1万年的时候突然全部绝灭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专家们做过仔细的研究,找出了许多的原因,但归纳起来还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造成的。外因: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了,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内因:生长速度缓慢。以现代象为例,从怀孕到产仔需要22个月,猛犸象生活在严寒地带,推测其怀孕期会更长。在人类和猛兽的追杀下,幼象的成活率极低,且被捕杀的数量离现代越近越多,一旦它们的生殖与死亡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其数量就会不可避免的迅速减少直至绝灭。这是大自然的淘汰规律,并非对猛犸象不公平。新生代的第三纪末期时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当时大量的原始哺乳动物绝灭了,由现代动物的祖先取代了它们,猛犸象的祖先那时代替了它们,现在该轮到它们让出地盘了。猛犸象以自己整个种群的灭亡标志了第四纪冰川时代的结束。

十大最受期待复活的灭绝物种:猛犸象曼尼倍受期待

  1. 猛犸象

  猛犸象曾经大量生活于北半球长达数万年时间。在如今广袤的冻土带上,它们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猛犸象存在的时期,它们排出的粪便对北极环境产生的益处已无法衡量,但是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它们能够复活,将给大片广袤、空旷的土地带来不一样的生机与活力。

  从地质学角度来说,猛犸象灭绝的时间并不长。西伯利亚孤岛弗兰格尔岛上的最后一个种群大约消失于公元前1650年。在冻土带上,无数猛犸象遗骸的保存完好度令人惊讶。因此,冻土带也被认为是天然的冷藏库。DNA或许能够帮助科学家们复活这些猛犸象。

  2. 塔斯马尼亚虎

  塔斯马尼亚虎曾经是澳大利亚食物链最顶级的捕食者,但是如今它们已经灭绝。尽管塔斯马尼亚虎在澳大利亚本土并没有存在几千年,但是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上,它们存在的时间很长。由于人类的影响(特指欧洲人,而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塔斯马尼亚虎逐渐走向灭绝。1936年,最后一只塔斯马尼亚虎死于霍巴特动物园中。

  虽然经常有报道称发现野生塔斯马尼亚虎的迹象,但是人们并没有发现诸如发毛、叫声以及足迹等关键证据。不过,世界许多博物馆中都收藏有塔斯马尼亚虎的遗骸标本。科学家们也正在致力于塔斯马尼亚虎DNA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完整的塔斯马尼亚虎基因组有望完成排序。

  3. 美国栗树

  一百年前,美国栗树覆盖了美国东部25%的森林面积。从缅因州到密西西比州,大约生长着30亿棵栗树。这些栗树高达45米,树干截面直径长达3米,可以为当地生态系统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然而,1904年,一场意外发生了。在纽约的布朗克斯动物园的栗树上,发现了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菌类。这种菌类传播速度非常快,能够导致栗树枯萎死亡。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内,美国栗树已经呈现功能性灭绝状态。

  不过,美国栗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灭绝。至少还有不到100棵美国栗树目前生存状况良好,它们由19世纪的移民者种植于北美洲的西部,因此没有感染枯萎病。此外,通过引入中国栗树的免疫特性,目前现存的美国栗树已经对这种致病菌类产生了抗体。

  4. 史前巨鱼

  大约3.8亿年前,原始脊椎动物的祖先开始试探性地走向干燥的陆地。究竟是什么力量在迫使这些早期的两栖类动物离开温暖的海洋?答案也许是史前巨鱼(Dunkleosteus)。

  史前巨鱼可能长达10米,重约3.5吨,是史前海洋生态系统的绝对霸主。这种食肉性动物在长达2000万年的恐怖统治中,一刻也没有停息捕食其他海洋生物。

  5. 欧洲野牛

  饲养的菜牛为我们带来了美味的牛排大餐,但是我们也可能会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抗生素和生长激素的滥用污染了地下水和牛饲料,最终可能导致牛和人类都无法抵御新型疾病的侵袭。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欧洲野牛重回这个世界。

  以脾气暴躁而著称的欧洲野牛是现代家牛的祖先,在欧洲许多旧石器时代岩洞的壁画上仍然可以发现欧洲野牛的图案。最后一只公认的纯种欧洲野牛于1627年死于波兰。

  由于欧洲野牛是一种祖先物种,它们仍有亲缘相近的后代生存。因此,最有可能将欧洲野牛复活到最接近史前欧洲野牛的原始形态。事实上,早在1920年,德国动物园管理员海因兹和卢兹-海克两兄弟已经开始相关实验,并培育出著名的“海克牛”。如今,现存海克牛大约2000头。生物学家正在继续努力,试图不断提高海克牛的体形,以使其恢复到原始欧洲野牛的标准。

  6. 巨蜻蜓

  在大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地球上到处都是绿色的植被,大气层中氧气含量极高,气候也非常温暖。这些条件导致一些巨型昆虫物种出现。当时,地球上生活着一种巨型蜻蜓(Meganeura)。化石标本显示,这种巨蜻蜓翼展长达75厘米。古生物学家估计,巨蜻蜓的食物甚至可能包括一些小型的两栖类动物。

  不过,让巨蜻蜓复活,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今的地球气候与当初已完全不同,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已不足以保证这一物种的生存,在这种环境中它们可能很快窒息死亡。如今的蜻蜓是蚊子的天敌。考虑到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也许巨蜻蜓的复活对于灭杀蚊子和抑制疾病传播有一定的益处。

  7. 剑齿虎

  剑齿虎生存于大约250万年前到1万年前。在其全盛时期,剑齿虎可能是南、北美洲最致命的捕食者。在剑齿虎这个物种中,最恐怖的成员被称为“毁灭剑齿虎”。

  生活于巴西东部的剑齿虎肩部高约1.22米,重约半吨,牙齿长约30厘米,它们可以捕食任何想吃的东西。

  8. 斯特拉海牛

  斯特拉海牛曾经生活于西太平洋的海底,以海藻为食。它们的近亲,如儒艮和海牛也都非常温顺,没有牙齿,而且对人类没有任何防范与恐惧。不过,这种温顺的动物体形很大,成年海牛长达9米,重约10吨。

  斯特拉海牛发现及命名于1741年,1768年开始灭绝。这个物种经过了数千年的进化,而我们人类认识它们仅仅只有27年。这也许有些不公平。因此,如果生物学家能够将它们复活,也许可以弥补这一遗憾。

  9. 巨石松

  巨石松可高达30米,树干横截面直径约1米,是石炭纪时期森林中无可争议的巨无霸。据估计,这种早期树木寿命只有10到15年。

  石炭纪时期的森林让今天的地球拥有大量的煤储量。因此,从能源资源角度来说,复活巨石松意义重大。巨石松可以重新种植于非农业用途的边缘湿地或沼泽地中,它们生长速度较快,生长周期较短,每十年就可以砍伐使用。

  10. 尼安德塔人

  2009年,科学家们成功排序尼安德塔人的完整基因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所有非非洲现代人的基因,有1%到4%的基因源自尼安德塔人。尽管尼安德塔人作为一种独立的物种已经灭绝,但是他(她)们仍然活在现代人的体内。

  当然,让尼安德塔人复活并非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因为人类也有许多担忧。但是,根据DNA重塑尼安德塔人可能性是有的。最后的真正尼安德塔人大约生活于3万年前到2.5万年前,现已发现的DNA已经大幅退化。在不久的将来,先进的基因排序技术将能够确定尼安德塔人DNA能否进行修复。

出处:猎奇窝(猎奇图片网) 网址:http://www.lieqiwo.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