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寺飞泉亭记配套练习答案
八年级配套联系P131到132的答案,谢谢咯!~!12优雅的环境和观赏瀑布的闲适情趣
13(1)当年建造这个亭子的人大概是个仙人吧!
(2)没想到观赏瀑布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
14万籁俱寂 好逸恶劳 以逸待劳 偃旗息鼓
15在文中表现飞泉亭之功是本文重点,而写人的感受最能体现这一重点,所以必须详写人的活动和感受
16之一段虚写,通过想象中的观瀑活动表现飞泉亭之功:第二段实写,盛赞飞泉亭之功
17(1)"坐,卧,箕踞,偃仰"乃四个不同的动作,自然无重复之嫌".
(2)有,首先,“尺许”长的诗稿没有特殊之处,不值得特别说明;其次,把“尺许”当做诗稿的长度来理解而忽略其厚度,显得诗稿不多,这样一来“抱”之一词就不能落实。所以我认为把“尺许”当做诗稿的长度来理解是不恰当的。
(3)“开窗观瀑闭窗闻瀑”“水声震耳棋声悦耳”运用风景相对,足见景色之雄魅。“九天银河”“万籁妙音”则运用夸张的手笔,写至令人思考的境地。“几席间”“斯亭中”又回到现实的场所。而“置”与“于”是承接想象与现实的过渡词。总体来看上下联对仗并不是很工整,单词面上却联系紧密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副好对联。
峡江寺飞泉亭记中“人可坐,可卧,可萁距,可堰仰”一句,是否有重复之嫌
有,首先,“尺许”长的诗稿没有特殊之处,不值得特别说明;其次,把“尺许”当做诗稿的长度来理解而忽略其厚度,显得诗稿不多,这样一来“抱”之一词就不能落实。所以我认为把“尺许”当做诗稿的长度来理解是不恰当的。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袁枚 ①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袁枚 ①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②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③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④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⑤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⑥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 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罗浮:山名,在广东博罗县境内东江之滨。 1、解释下列加粗字。(1)而游者皆 暴 日中_______________ (2)可箕踞,可 偃仰 _______________ (3)不 图 观瀑之娱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粗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得从容 以 观(本文)——夫夷 以 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B、当时建此亭者, 其 仙乎!(本文)——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 皆出于此乎?(《师说》) C、公爱 之 ,何不记之(本文)——均 之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鸿门宴》) D、一以 与 僧(本文)——较秦之所得, 与 战胜而得者。(《六国论》)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1)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第②段作者写“天台”“雁宕”“匡庐”“罗浮”“青田之石门”等瀑布的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通读全文,概述飞泉亭的与众不同之处。(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同“曝”,曝晒 (2)安闲舒畅地躺卧(安居)(3)想到,料想
2、B
3、(1)不一会儿,又有拄着拐杖的声音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僧怀远,抱着一尺左右的诗集,来求我作序。
(2)寺庙怎么能飞呢?只有哪天我的灵魂梦境,也许会飞来吧。
4、说明这些瀑布未尝不奇,因为无亭而无法从容地观览,衬托出下文飞泉亭的惬意。(意对即可)
5、亭有奇树遮阳;厅内开窗可以观览瀑布的奇妙,关窗可以听瀑布的声音,在几席上赏玩瀑布;亭内可以自由休憩,水声、鸟声、棋声、松声齐奏,妙不可言。(意对即可)
峡江寺飞泉亭记中 不抄资料注释“抱诗集尺许”中的“尺许”为“一尺来长”,你对此有什么疑问吗?说明理由
八年级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急!!!麻烦快点!
“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通常翻译为“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长的诗集,来求我作序”。
文中的“尺许”不应翻译为“一尺来长”,译作“一尺来厚”更加符合实际。原因如下:
“僧澄波善弈,......,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从此段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文化氛围很重的场所,峡江寺的两位代表人物很有文学功底,平时可能就有诗作。加上怀远是“老和尚”,可想平生诗作全部积攒在一起,想出本诗集,希望有个“名人”给自己写序,累加起来应该有很厚的一摞,翻译成“一尺来长”总感觉不对。
峡江寺飞泉亭记阅读答案1.概括文字的大意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的译文3..以籁,劳,逸写成语4.文中用大量篇
1.概括文字的大意2.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的译文3..以籁,劳,逸写成语4.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人在亭中的活动和感受,直接介绍飞泉亭的文字只有寥寥数语为什么5.这两段文字对人物的描写,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是结合其作用加以具体分析.6“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一句,是不是有重复之嫌?7.不少资料注释“抱诗集尺许”中的‖疫许”为“一尺来长”。对此你有疑问吗?说明理由。12优雅的环境和观赏瀑布的闲适情趣
13(1)当年建造这个亭子的人大概是个仙人吧!
(2)没想到观赏瀑布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
14万籁俱寂 好逸恶劳 以逸待劳 偃旗息鼓
15在文中表现飞泉亭之功是本文重点,而写人的感受最能体现这一重点,所以必须详写人的活动和感受
16之一段虚写,通过想象中的观瀑活动表现飞泉亭之功:第二段实写,盛赞飞泉亭之功
17(1)"坐,卧,箕踞,偃仰"乃四个不同的动作,自然无重复之嫌".
(2)有,首先,“尺许”长的诗稿没有特殊之处,不值得特别说明;其次,把“尺许”当做诗稿的长度来理解而忽略其厚度,显得诗稿不多,这样一来“抱”之一词就不能落实。所以我认为把“尺许”当做诗稿的长度来理解是不恰当的。
(3)“开窗观瀑闭窗闻瀑”“水声震耳棋声悦耳”运用风景相对,足见景色之雄魅。“九天银河”“万籁妙音”则运用夸张的手笔,写至令人思考的境地。“几席间”“斯亭中”又回到现实的场所。而“置”与“于”是承接想象与现实的过渡词。总体来看上下联对仗并不是很工整,单词面上却联系紧密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副好对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