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简介, 关于向秀的故事,向秀哪里人?向秀有多厉害?小谈向秀

wanfu 麦克百科 60 0

向秀简介, 关于向秀的故事,向秀哪里人?向秀有多厉害?

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相对于“竹林七贤”里的其他人,向秀似乎名气不够响亮,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记载也不很多,但是,千百年的岁月流逝却无法抹去向秀的独特光彩。

向秀少年时即为同郡山涛所知。在山涛的接引之下,结识嵇康与阮籍,同为“竹林之游”。

向秀虽然没有完整的文集传世,但在当时他却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其主要著作有《庄子注》,时人称此注“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晋书·向秀传》)。吕安见后叹为“庄周不死矣”。向秀还著有《周易注》,传称“大义可观”,然“未若隐《庄》之绝伦”,二注今皆已佚。又有《难嵇叔夜养生论》一篇,收于《嵇中散集》中;《思旧赋》一篇存《文选》和《晋书》本传中。

向秀所著一书、一论、一赋三种作品,均为问鼎之作:其《庄子注》开创玄学注《庄》新思路,后人难望其项背;《难养生论》匠心独运,与嵇康难分高下;《思旧赋》更是堪称绝唱,魏晋时期无赋可与之比肩。

经历了嵇、吕事件的大悲大痛,向秀在惆怅和迷茫中大彻大悟,在苦闷和徘徊中大彻大悟,心境更加趋于淡泊宁静,用心阐发庄子思想的精神。向秀本传或言,秀游讬数贤,萧屑卒岁,都无注述。唯好庄子,聊应崔撰所注,以备遗忘云。但遗憾的是其中《秋水》、《至乐》两篇还未注解完,向秀就去世了。

政治

向秀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为避祸计,不得已顺应朝廷威逼拉拢而出仕,先后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选择了只做官不做事,消极无为。向秀曾经主张无为政治,然而他所主张的无为政治,是“任自然而不加巧”。如东汉末的徐庶——其母为曹操所拘,不得已进入曹营,但他不发一言,不献一策,以沉默来对抗强权,向秀也是这样。细读《思旧赋》,那种刻骨的痛却在昭示着他的不甘与愤懑。改节自图,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文化

向秀虽然没有完整的文集传世,但在当时他却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大哲人、大文豪。其主要著作有《庄子注》向秀简介,时人称此注“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晋书·向秀传》)。吕安见后叹为“庄周不死矣”。向秀还著有《周易注》,传称“大义可观”,然“未若隐《庄》之绝伦”,二注今皆已佚。又有《难嵇叔夜养生论》一篇,收于《嵇中散集》中;《思旧赋》一篇存《文选》和《晋书》本传中。他到洛阳以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庄子思想的研究之中。于是闭门谢客,潜心作注,用心阐发庄子思想的精神。

向秀所著一书、一论、一赋三种作品,均为问鼎之作:其《庄子注》开创玄学注《庄》新思路,后人难望其项背;《难养生论》匠心独运,与嵇康难分高下;《思旧赋》更是堪称绝唱,魏晋时期无赋可与之比肩。

关于向秀注《庄子》,还有个有趣的插曲。开始向秀注释的时候,嵇康说,《庄子》中的玄言妙旨会被注释弄得僵滞,以前也没有一个较好的注,向秀不如不注。后来向秀注基本写就,拿出来给嵇康看,嵇康才知道向注使《庄子》的玄理更加美妙,因此对向秀的才识大为叹服。

向秀肯定“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是“自然之理”、“天地之情”,主张“开之自然,不得相外也”,又认为必须“节之以礼”,“求之以事,不苟非义”,由此推及人的社会心理和欲求,如名利富贵等,从而强调合“自然”与“名教”为一。通过向秀注解所体现出来的儒道两家经典的互解,“使儒道两家的分歧,通过字句上的精心诠释而得以化解,为经世致用奠定思想基础”。《难养生论》为向秀为启发嵇康进一步分享其养生思想而著,向秀以世俗见解立意,并非其真实意识表示。

据《晋书·向秀传》中记载:康既被诛,秀应本郡计入洛。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秀曰:“以为巢许猖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帝甚悦。秀乃自此役。——司马昭在杀了嵇康以后,还要威逼向秀吞下这枚“苦果”:你以前不是要隐居吗,怎么不学人去采薇了呢?向秀为保命计,只得顺其意说:“像巢父和许由这样的人,并不了解尧帝求贤若渴的用心,所以隐居的生活并不值得羡慕。”但他内心中真的是这样认为的吗?在强权之下的生命,就像浮尘一样轻忽。

向秀去世后,他的儿子还小,没有将父亲的注释光扬天下,被郭象将文稿窃取,“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以自己的名义大行天下了。此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晋书》因之。其后千百年来,世人一谈到《庄子》的注释,就将郭象奉为大家,而忽视了向秀的显著功绩。这大概是中国文化历史上最著名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例了。

哲学

1、向秀万物自生、自化的崇有论哲学观点主张本体论玄学。

向秀论证了万物“不生不化”同于“生化之本”的过程,他在“无待逍遥”和“与变升降”的立身处世方面也有初步展开玄理,涉及到了部分社会政治实际。东晋谢灵运《辨宗论》评说:“昔向子期以儒道为一”(《广弘明集》卷18),《世说新语·言语》注引《向秀别传》记载:“(秀)弱冠著《儒道论》,弃而不录,好事者或存之”。贯通儒道是向秀一直怀有的学术理想,《庄子》注阐发的“自生自化”玄理新义亦是为此目的服务。

2、向秀对《庄子·逍遥游》的注解

庄子逝世后,他的学说沉寂了数百年,终于在魏晋之际,在竹林七贤的心中复活。嵇康、阮籍沿着《庄子》的游心之路,激烈反对社会体制,打出了“越名教任自然”的旗帜:嵇康奋起反抗,白白送掉了性命;阮籍借助虚幻的神仙境界,却抑郁而终。面对现实,向秀“觉悟”了。他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体制的铜墙铁壁面前向秀简介,个人的反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脱离社会的自由逍遥只是幻想,沿着“游世”方向前行,恐怕是惟一的出路。他不愿步嵇康后尘,在朝廷与山林之间,他无奈地选择了前者。作为最后一个出山的竹林名士,向秀准备与早已入仕的山涛、王戎一起,在高官厚禄中“逍遥”。

在混迹于西晋宫廷的日子里,向秀对《庄子·逍遥游》中关于大鹏与小鸟的描述,有了超越前人的感悟。在这两个反差巨大的意象中,他竟然发现了本质的平等:逍遥是生命存在的更佳境界,而逍遥又是本性的满足,如果满足了自己的本性,那么逍遥本身是没有任何差异的,犹如在金床上或木床上,睡着后的感觉都一样。从这个角度看,只要适合自己的本性而自我满足,那么不仅小人物与大人物,即使圣人与凡人,其逍遥也是没有差别的。向秀运用这一发现刷新了思想界对“逍遥”的理解,融铸在其《庄子注》中。根据《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所称“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向秀认为理想的“逍遥”境界存在于现实世俗社会之中,不是由外在主宰“本体”施予获得,关键在于各任其性,各当其份。 “性”、“分”是属于人们内在的“自然之理”,按照其《难养生论》主张的“情欲自然”观念,只要满足人的自然本性要求,上九万里高空的大鹏与抱榆枋即止的尺鷃都可以达到逍遥至境。凡人资于“有待”而逍遥,圣人“无待”不是绝对遁世,只是能够顺有待“与物冥”适应任何物质环境,实际还是通物情而有所待。

如此,自由逍遥只需性分自足、得其所待,凡人与“至人”可以“同于大通”。这种逍遥义的哲学基础仍是万物“自生自化”的本体思想,其对世俗名教的认同经过郭象发展便成为“身在庙堂心在山林”的士大夫处世人格理想。

小谈向秀

最近看了些竹林七贤的故事,很是喜欢,七贤的率真、自由、洒脱和随性是让人向往的。

古人对竹林七贤向来也有高下之分,像嵇康、阮籍自然是很让人崇敬、神往的,而我却觉得七贤里的向秀更让人感到亲切。

向秀这个人很平庸,他没有张扬洒脱的性格,没有嗜酒豪饮的典故,既不形貌出众,也不才气夺人,甚至连性格都那么平平静静、普普通通,可以说是竹林七贤里一个黯淡无光的配角。甚至在我们的印象里,他只不过是一言不发的陪在打铁的嵇康身边,默默的鼓着风箱而已。

在嵇康死后向秀不得不被迫出来做了司马氏的官,当司马昭满含挑衅的问:“像先生这样志在归隐的人怎么如今也出来做官”的时候,他也只能委曲求全的说:“那些归隐山林之辈都是顽固不开化的人。”这更显得有些窝囊了。

像嵇、阮那样固然旷世不羁,痛快淋漓,固然为人所爱,但是古今却又有几人能做到遗世独立、超然物外呢?况且嵇康不也广陵绝唱,阮籍不也酒泪交织吗?平庸一点也未必不好。

另外,我之觉得向秀亲切,正如唐宋八大家里我更喜欢曾巩一样,苏轼固然人人所爱,诗词、书画皆为当世大家,逸闻趣事更是不胜枚举,但像曾巩这样,没那么多才艺,至真至纯,更像是我们普通人的榜样吧。

生活中能够有几人拥有像嵇康那么鲜明的个性,又像苏轼那样多才多艺呢?能够像向秀、曾巩这样,虽然没那么多故事,没那么多才华,却心中有丘壑,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向秀的《思旧赋》难道不正是至真至诚的情感吗?何必非要留下穷途而哭这样脍炙人口的典故呢?要知道竹林七贤的至情至性本就是发自内心,而不是为了引为佳话的呀。

每个人都喜欢美丽的故事,却过着平凡的生活,憧憬如诗如画的境界,却身处在平淡无奇的日常。所以比起那些大放异彩、令人仰视的高大形象,那些平凡的榜样更能让我们感同身受吧。

我们甚至没有理由责怪向秀的委曲求全,试问有几人能够像嵇康那样非汤武而薄周孔呢?或者如阮籍般借酒疏狂呢?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一个热爱生命、热爱自由的人为了某种价值观或者某种立场而以弱抗强。那些引人酣畅的故事正如供奉在庙堂上的龟甲,对于乌龟来说还是宁愿在泥垢水洼里翻腾吧。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六上写作】论向秀身在庙堂心在山林之利弊

论向秀身在庙堂心在山林之利弊

向秀是竹林七贤最不起眼的,那他有什么故事,为什么可以加人竹林七贤,他凭什么加入竹林七贤呢?

咱们先说说他的出身是怎么样的家庭呢?

向秀年少的时候,以他的文章闻名名乡村,读“庄子”,这是 *** 家的书,他在乡村讲学的时候,山清偶遇到出向秀,感觉向秀很有才华,就让他加入了竹林七贤,也结识了嵇阮和吕安,但他不太喜欢喝酒。向秀的出身还是可以的,他上面没有说出生寒苦像刘伶一样的。

从上面了一个俩个派名系都有的人,但上面为什么只有“庄子”道家,而没有儒家呢?儒家是我推测出来的,有两个的证据,之一,上面说,文明乡村,那如果道家的文章,大家都不看,他写的文章一定有济世之致的文才。再说道家也不写文章。第二,就是他说的是后读庄子,所以向秀是两派都有的人,山清因为看他特别有才华,所以让他进入了竹林七贤。

向秀曾经和稽庚一起在树下打铁,稽庚打铁,向秀拉风箱,两人配合的十分默契 ,旁苦无人,自己养活自己。他还和吕安灌园于山阳,所以他和那此大贤士的关系都很好,都是知己,有谈的来。

稽庚被杀了,那他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我感觉说是他和稽庚是因为朋友,所以司马可能也会杀他。那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我感觉是有了个,之一,隐居,第二是死,第三,去当官出世。他最终选了什么?我可以理解他,他不想死。

他在朝庭发明了身在竹林心在庙堂的境界。那这对过他有什么好处呢?他对自己有好处,像阮籍一样做假官,白领工资,不领白不领,但是这对朝廷很不好,如果每个人都像他这样,那么朝廷会衰败的。所以我不大喜改他的 *** ,他是儒家也是道家,这样的选择其实两家都偏高。(698字)2020年10日12日

向秀文言文《思旧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思旧赋》


  魏晋:向秀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白话译文】


  我和嵇康、吕安的行止相近,他们都有不受拘束的才情。可是嵇康的志向高远而疏阔,吕安的心胸旷达而豪放,之后各自因为一些事情而被杀。嵇康精通所有的技艺,对于音律尤其高妙。当临刑之时,他回头看了看太阳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正值我将要西行,路过我们旧日的居所,当此之时,太阳渐渐地迫近它的沉落之地,寒冷的冰霜越发显出凄凉的样子,邻里有人吹笛,吹出的声音嘹亮悲摧,追怀往昔一起游玩宴乐的情分,我被这笛声触动不禁深深叹息,所以写下这样的赋。


  奉命前往遥远的上京,又回身向北而去。


  泛舟渡过黄河,路过昔日在山阳的故居。


  举目看到萧条的旷野,在城脚下停下我的车舆。


  重履二人留下的遗迹,经过深巷中的空屋。


  感叹《黍离》的歌声深切地哀悯西周的宗庙,悲伤《麦秀》的调子飘荡在殷朝的废墟。


  因为抚摸到古老的哀愁而怀念故去的人,我的心徘徊而踌躇。


  梁栋屋宇都历历存在而没有丝毫损毁,故人的形容和精神已远逝不知所去。


  当年李斯受罪被杀,为着不能再牵黄犬出上蔡门打猎而恋恋不舍,叹息长吟。


  我哀悼嵇生将要永辞世间的最后一刻,回顾日影再一次弹响鸣琴。


  人生的缘分遭际聊寄于瞬间的领悟遇合,剩下的美好生命托付给哪怕只有一寸的光阴。


  我听到笛子的声音爽朗慷慨,仿佛嵇生绝世的清音得以重临。


  我的车驾将重新起程,于是执笔写下此刻的心情。


  【整体赏析】


  序文交代了写作缘起。首先作者说明自己与嵇康、吕安的关系——“居止接近”,此语轻描淡写,但极有分寸。他与嵇康同为竹林中人,又与二人有着锻铁、灌园的难忘经历,其关系岂止“居止接近”,显然欲说而不能。接着概括了各自的个性,暗示了“见法”的原因。然而,好友嵇康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还是临刑前“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的凛然之气。今经其故居,不由得又想起,而此时正是日薄西山,寒凝大地,又有幽远的笛声在空旷中回荡。作者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序文写得简洁、流畅,内容频频转换,短短的篇幅中却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慨凄恻之情油然而生。


  正文抒发了对故友的痛悼、思念之情。作者落笔从自己的行程写起,暗示了选择的无奈。今看到旧友山阳之故居,怎能不触景伤情,昔日与故友饮宴欢乐的情景又浮现眼前。然而这一切都不存在了,物是人非,“穷巷”、“空庐”,一派肃杀、冷落。此情此景,不由得使作者产生了《黍离》之悲、《麦秀》之感。作者引此二诗,既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之情,又暗含对魏室行将倾覆的隐痛,以古人伤逝之词表达了自己的怀旧之意。“形神逝其焉如”一句深情的叩问写尽了作者绵绵不尽的哀思。


  作者用秦丞相李斯临刑而叹之事,与嵇康相对比,暗示嵇康于临刑前片刻对于生命的感悟。嵇康临刑,顾视日影,“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向秀抓住这一细节,将其彻悟命运之后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风采描写得极具神韵,使其骏逸的身姿与生命定格在永恒的瞬间。因此,这慷慨、悠扬的琴声在作者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琴声与笛声交织,过去与现实混融,造成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感慨万端。至此,作者戛然收笔。


  此赋虽然短小,寄意却含蓄深厚。作者既表达了对好友的深切悼念,也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却总有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残酷的现实和高压的政策,迫使作者只好如此。



  扩展阅读:向秀作品


  向秀对战国哲学著作《庄子》有很深的研究,曾对《庄子》加以注释,开创玄学注《庄》的新思路,被誉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晋书·向秀传》)”,成为了郭象注《庄子》的蓝本。吕安见后叹为“庄周不死矣”。向秀还著有《周易注》,传称“大义可观”,然“未若隐《庄》之绝伦”,二注今皆已佚。又有《难嵇叔夜养生论》一篇,收于《嵇中散集》中;《思旧赋》一篇存《文选》和《晋书》本传中。


  在《难嵇叔夜养生论》中,为启发嵇康进一步分享其养生思想,向秀以世俗见解立意,肯定了“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是“自然之理”、“天地之情”,主张“开之自然,不得相外也”,又认为必须“节之以礼”,“求之以事,不苟非义”,由此推及人的社会心理和欲求,如名利富贵等,从而强调合“自然”与“名教”为一。通过向秀注解所体现出来的儒道两家经典的互解,“使儒道两家的分歧,通过字句上的精心诠释而得以化解,为经世致用奠定思想基础”。


  《思旧赋》是向秀经过旧日居所,在日暮时分听到邻人嘹亮悲摧的笛声,追思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向秀以“旷野之萧条”、“旧居”、“空庐”之景,寄托着物是人非的悲凉;通过诗人思旧赋《黍离》《麦秀》诗以及李斯受刑的典故,隐约暗示朝代更迭带来的不公、不幸的遭遇。抚今追昔,忧从中来,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但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不便畅言,有言未尽之感。



  扩展阅读:向秀哲学思想


  万物自生、自化的崇有论哲学观点:向秀论证了万物“不生不化”同于“生化之本”的过程,他在“无待逍遥”和“与变升降”的立身处世方面也有初步展开玄理,涉及到了部分社会政治实际。东晋谢灵运《辨宗论》评说:“昔向子期以儒道为一(《广弘明集》卷十八)”,《世说新语·言语》注引《向秀别传》记载:“(秀)弱冠著《儒道论》,弃而不录,好事者或存之”。贯通儒道是向秀一直怀有的学术理想,《庄子》注阐发的“自生、自化”玄理新义亦是为此目的服务。


  对《逍遥游》的注解:向秀对《庄子·逍遥游》中关于大鹏与小鸟的描述,有了超越前人的感悟。在这两个反差巨大的意象中,他发现了本质的平等:逍遥是生命存在的境界,而逍遥又是本性的满足,如果满足了自己的本性,那么逍遥本身是没有任何差异的,犹如在金床上或木床上,睡着后的感觉都一样。从这个角度看,只要适合自己的本性而自我满足,那么不仅小人物与大人物,即使圣人与凡人,其逍遥也是没有差别的。根据《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所称“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向秀认为理想的“逍遥”境界存在于现实世俗社会之中,不是由外在主宰“本体”施予获得,关键在于各任其性,各当其份。“性”、“分”是属于人们内在的“自然之理”,按照其《难养生论》主张的“情欲自然”观念,只要满足人的自然本性要求,上九万里高空的大鹏与抢榆枋即止的斥鷃都可以达到逍遥至境。凡人资于“有待”而逍遥,圣人“无待”不是绝对遁世,只是能够顺有待“与物冥”适应任何物质环境,实际还是通物情而有所待。如此,逍遥只需性分自足、得其所待,凡人与“至人”可以“同于大通”。这种逍遥的哲学基础仍是万物“自生、自化”的本体论思想,其对世俗名教的认同经过郭象发展便成为“身在庙堂心在山林”的士大夫处世人格理想。

向秀菊这个名字好不好听

文化印象95 分。(主要参考成语、诗词、名言、名人用字等因素)
五格数理90 分。(主要参考了名字用字的姓名学笔画组合的搭配关系)

用字的意义:

秀:秀字的本义是指植物的叶穗开花,后也指才能出众、品貌秀丽的人。作人名时,主要取其杰出、美丽之义。(此字在人名库 *** 出现约:992,420次)
《说文解字》释云:上讳。汉光武帝名也。

菊:菊字原指菊花,即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开花, 花朵漂亮。我国古代把它与梅、兰、竹并称为花中四君子。由于菊字原是因花而名,所以后来又把戏曲界的女性称为菊部,把女班主称为菊部头。因此,女性也多以菊字取名。(此字在人名库 *** 出现约:256,800次)
《说文解字》释云:大菊,蘧麦。从艸匊声。

总评:

秀此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菊此字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秀搭配。
字义秀表示茂盛、美好、特异;菊表示菊花、菊月、菊秋,意义优美。
音律向、秀、菊的读音是xiàng、xiù、jú,声调为去声、去声、阳平,音律较好。
字型向为半包围结构,姓名学笔画6画;秀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7画;菊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14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6-7-14,五格大吉。
意蕴成语麦秀两歧 春兰秋菊扩展了名字的意境。

文化印象:成语释名、趣味解释、名言名句和名人用字
成语释名:
麦秀两歧 春兰秋菊   钟灵毓秀 春兰秋菊(解释)
大家闺秀 春兰秋菊   神清骨秀 春兰秋菊(解释)

趣味解释:

春风夏雨千山秀 秋菊冬梅九野香
像菊花一样坚贞秀丽的品性
娟秀的菊花
秀俊 · 菊秋

名言名句: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曹植《洛神赋》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曹植《洛神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名言名句

名人用字:

李秀兰:(?—784),唐代女诗人。名治。善弹琴。与陆羽、刘长卿、释皎然等交往。后人曾辑录其与薛涛的诗为《薛涛李治诗集》二卷。

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

栾菊杰: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1984年 美国 洛杉矶)女子击剑花剑个人冠军。

李菊: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2000年 澳大利亚 悉尼)女子乒乓球双打冠军。

传统解析:五行八字、属相、五格数理

五行、属相分析:

温馨提示:由于您没有指定详细的出生日期和时间,故此信息无法获取。因为五行八字需要提供详细的生日信息才能进行推算!

五行属相

>>五行、五格、生肖起名 五格数理解析:

结构解析外格 15
(阳土)  1向 6秀 7菊 14天格 7
(阳金)人格 13
(阳火)地格 21
(阳木)总格 27 (阳金)天格数是先祖留传下来的,其数理对人影响不大。

地格数又称前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前的活动力。

人格数又称主运,是整个姓名的中心点,影响人的一生命运。

外格又称变格,影响人的社交、智慧等,其数理不用重点去看。

总格又称后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后的命运。

天格7解析刚毅果断勇往直前的进取数。
地格21解析明月光照,独立权威数。
人格13解析智略超群的博学多才数。
外格15解析福寿双全的立身兴家数。
总格27解析足智多谋,先苦后甜数。
三才解析
(天人地)虽成功运不佳,但坚持到底,冲破艰难险阻,则成功将近。
基础运解析
(人地)境遇稳固,能得部下之力,地位、财产均稳定妥当。
成功运解析
(人天)上进伸展虽然较为困难,但努力拼搏将有改观。
人际关系
(人外)性格乐观,不马虎,心坚实,沉稳,富有发达,妻家也富有。

上述分析仅供参考!五行、五格、生肖起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