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皇位为什么只传给他的孙子?

wanfu 麦克百科 72 0

朱元璋的皇位为什么只传给他的孙子?

1368年2月,洪武帝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在名义上,也许事实上是他的嫡妻马皇后所生之子。洪武帝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是一个性情温和而有教养的人,但不很勇武在中国古代,为了争夺皇位,手足相残、兄弟相争的事情屡见不鲜,因此,订立储君是任何一个皇帝都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作为大明王朝的建立者,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在立储的问题上也丝毫不敢含糊。

朱元璋为何将皇位传给孙子而不给儿子呢?

明朝历史啊,还真得从朱元璋开始谈。尤其是明朝重文轻武这个格局,更得首推朱元璋。只不过,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是不可能直接自废武功的,哪怕杀了很多能打仗的功臣,但洪武朝根本就没有废除各路王爷的兵权。也就是说朱元璋时期,军事能力还是很强的。尤其是北方的三个王爷,燕王、代王、宁王。

长子继承大统,其余各子镇守各地。虽然中央重文轻武,但文武协调,文治武功,都是很强的。尤其是从年号来说,洪武就是洪大的武功么。所以如果朱标不死,各路王爷可以团结一心,朱元璋的战略来说,明初还是能继续扩张的。只不过朱标死了,英年早逝。朱元璋的战略规划就打了折扣,也出现了变数。

但朱元璋这个人很固执。朱元璋为了废除丞相,引出胡惟庸案。故意让胡惟庸“作死”。而胡惟庸也不傻,拼命牵连更多的官员和功臣,以为朱元璋不敢杀太多人。但固执的朱元璋还是杀了,有牵连的都杀了个干干净净。就是为了达成他的战略目的,废除丞相。

所以,固执如朱元璋,并非不了解各路王爷,有兵权会有什么隐患。汉朝七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都是前车之鉴。但是明朝领土扩展方面,从朱元璋开始,就明显不足,虽然占领了东北和 *** ,但是北元并未消灭干净,向西也仅仅到达哈密卫。所以,朱元璋要想让明朝版图继续扩充,但又并不信任于开国功臣,则只能寄希望于他的儿子们。

而朱标既然已经死了,为什么不能选其他儿子。问题也在这里。其他儿子的定位都是镇守边疆,甚至伺机对外扩张的。如果选一个儿子回来继承大统,那剩余的其他儿子,则不想向外扩张,只想向内夺权了。所以朱元璋解读的汉朝七王之乱,和文官们解读的肯定不同。文官认为藩王有兵权则会乱,而固执的朱元璋,更相信他的儿子们,认为擅自更改早期的战略规划,让守边的儿子回来继承大统,才会引起“七王之乱”。所以,朱元璋的选择,则是立朱标的长子朱允文为皇太孙来继承大统。这样一来,就朱元璋的整体战略规划上,虽然有变数,但整体战略精神未变。

所以朱元璋也问过他孙子朱允文,如何协调各路王爷的关系。只不过,朱允文的答案虽然符合朱元璋的想法。但朱允文并没有那么去做。朱允文一登基就立年号为建文,从年号上来说,并不想对外扩张,而是守成了。而实际的做法,也是消藩。结果逼迫朱棣造反。

朱棣造反,是打着靖难的旗号的。如果朱棣想的仅仅是夺权,靖难只是一个噱头的话。那朱棣夺权之后的行为则未必说的通。比如朱棣迁都,比如朱棣五征漠北。所谓天子守国门,是从朱棣这里开始的。这是朱棣继承朱元璋的战略规划,完成燕王系给大明镇守北疆的承诺,完成燕王给朱元璋战略规划的承诺。所以,从朱元璋战略规划来讲,朱棣守边疆是符合战略规划的,而建文帝朱允文消藩则不符合朱元璋的战略规划。所以靖难的口号,并非是噱头。

只不过,燕王夺权之后,虽然可以天子守国门,也可以继续征讨北元。但朱元璋的整体战略规划已经打乱了,不继续消藩才会真的引出“七王之乱”。所以朱棣不仅仅让宁王从大宁迁到南方,还消除了各地王爷的兵权。所以到这里朱元璋的整体战略规划就完全乱了,废了武将,又废了藩王。终明一朝,再无对外扩张。而重文轻武更是愈演愈烈,武将权力和地位根本无法和文官抗衡,更导致了明朝中后期对倭寇对边患对内乱,总是很被动的局面。

其实也比如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想迁都西安,这里可能的战略规划就是重建丝绸之路。而明太祖朱元璋,让儿子领兵而废除开国功臣,则本来就是让儿子继续打天下的。而朱标之死,朱允文消藩,朱棣篡权,这一系列变故所导致的,也只能是无法继续扩张了。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为什么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要去杀大量功臣?

我想了解一下这段时候的一点历史...~!!
谢谢
晓得的告诉下~~!!

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打下天下的功臣们,朱元璋也待他们不薄,给予高官厚禄,赐给他们大量土地。韩国公李善长做中书省左丞相,魏国公徐达做右丞相,曹国公李文忠做军队一把手(大都督)。?

这些军事贵族战功大,享有很高的社会特权。朱元璋还颁给他们一枚神物——铁券。有铁券,人就跟猫一样,好像有九条命,死过一次还能转世。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

但是,铁券不是使人一次次复活的神药,而是引诱功臣加速犯错、加速自杀的速死铁牌。仗着有铁券,不少人迅速腐化变质。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 *** 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的都有。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常识:伴君如伴虎,功高则震主。功臣太强,让朱元璋感到害怕,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

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朱棣继位后,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刘伯温的儿子呢?

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刘伯温的儿子呢?

与诸葛亮齐名的刘伯温号称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可以预测未来,估计他也没有办法预测到自己和儿子竟然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吧!否则他怎么还会为朱元璋效力呢?

可是,真的是朱元璋杀害了刘伯温吗?这只是有些人的猜测罢了!

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之后,便开始了诛杀开国功臣,也许是刘伯温已经猜到了朱元璋心思,于是,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第二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远离朝廷之争。1375年,已经65岁的刘伯温因感染风寒生病了,当朱元璋得知后,便派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看望,还让御医给开了药方。

朱元璋26子,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

主要当时有实力的皇子都在各地做着藩王,而京城内只有一些不成气候的小皇子,所以最后朱标才顺利做成太子的。这其实还要从明朝的藩王制度说起,其实这个制度是一个不合乎潮流的法令,要知道藩王制度,自秦国就消失了,而朱元璋为了保他们朱家可以一直坐稳江山,才把各个皇子王爷,派到各地去做藩王的,而京城内其实没有多少有实力的皇亲国戚,所以朱标被立为太子的时候,都没有什么人可以跟他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