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最后善终了吗
刘伯温最后没有善终。
刘伯温不得善终,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学问太好,上懂天文下懂地理,尤其擅长玄学;二是为人过于精明,把所有事情都看得透透的,这两条无疑都犯了朱元璋的忌讳。
学问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的时候,老朱还未称王,不过是韩林儿手下的一员大将,这个时候老朱也没有想过要称帝,但自从刘伯温归附他以后,野心逐渐膨胀。
刘伯温故居在哪里
刘伯温故里景区位于国家级生态县浙江省文成县,总面积4.81平方公里,由刘基庙和百丈漈两大核心景区构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地域特色鲜明,是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刘伯温烧饼歌预测2017到2080内容
《烧饼歌》被称为古代十大预言之一,作者是明初大臣刘伯温。不知道的朋友可能会以为《烧饼歌》是一本菜谱,之所以会起这个名字,其实跟明太祖有关,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其实《烧饼歌》的内容是不断比修改的,原版内容是什么,早就成了谜。所以说能预测2017到2080年,也太过勉强了,刘伯温干嘛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来预言千年以后会发生什么。
朱元璋在位时期,一天他正在吃饭,手里的烧饼咬了一口,外面太监就通报刘伯温觐见,朱元璋就把手里的烧饼用碗盖住。待刘伯温近来之后,朱元璋便问碗中为何物?刘伯温经过一番推算之后准确的说出被咬了一口的烧饼。当然了这件事情还未结束,朱元璋见刘伯温这样的厉害,于是决定让他推算下大明江山的未来怎么样,于是就有了两人一问一答的对话,这也就是烧饼歌的由来。
刘伯温开始的时候不敢多说什么,最后被赐给了一张免死金牌才敢说出大明王朝今后的命运。刘伯温直言皇上需要注意手足相残的事情发生,还要防止南北方分封王爷之间势力的权衡。
在烧饼歌中甚至预言到慈禧的出现,不仅是明朝的事情,清朝发生的很多大事里面也有预测。不过很多人说烧饼歌中虽然有关于未来的预测,但都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我们现在的人去书中找寻相关的内容,整个是事后诸葛亮,毫无意义。
烧饼歌预言2018到2080
胡人世间乱如麻,等待龙蛇走马,
帝择西方归去,胡人依旧还家,
南朝国里并生涯,尽在西江月下,
白虎之年大乱。乌龙早马当先,赤猿头上始安然,直在鸡猪万罢,
贼子依期自教,圣朝天子当权,家家齐颂太平年,有富之人得先割,
家族万事谁不识,粟关起来东关止,前后只在十余年,
有人过得末劫难。如鱼上高杆。
黎庶望江南,龙离海岸藏,
水浅戏清波,蚕老桑空忙似火;
猪衔鼠尾怎生过,孤夺燕窠穴;
牛犬吼处血滂沱,猛虎归山寻旧主;
庚申辛年中乱,番兵两国来征战。先打西路云中变,勿住五朔怀仁县。
金头摇不风流,兔儿腰间挂洪头。乌龙虹雾江南起,黑蟒只怕燕地愁。
刘伯温去世时多少岁数?
刘伯温(1311-1375年)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之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 *** 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之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 *** 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 *** 。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刘伯温为何名气那么大,以至于都成了“神”?
刘伯温无论是名气大还是被“神”化其实都是因为朱元璋,可以说是朱元璋将刘伯温的名气弘扬得这么大,也是朱元璋将刘伯温的很多行为贴上了“神”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