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祭祖大典祭文?
黄帝故里祭祖大典祭文 (一)追思懿德 黄河黄水,黄土黄壤。始祖山麓,轩辕故乡。 黄帝伟业,勋绩皇皇。少典之子,名震八方。 启迪蒙昧,告别洪荒。定都有熊,创制度量。 教民耕牧,食有余粮。种桑养蚕,缝衣制裳。 筑宫建室,暑避寒藏。造车作舟,道通路畅。 音律器具,历数岐黄。创新图腾,嫁娶婚丧。 任贤举能,整纪肃纲。礼仪渐备,文明发祥。 华夏一统,龙帜高扬。薪火相传,万事流芳。 (二)秉承祖志 秉承祖志,续写华章。锲而不舍,饱经沧桑。 风流人物,再铸辉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开拓图强。开放改革,百业兴旺。 科学发展,虎跃龙骧。又好又快,民富国强。 山川秀美,鸟语花香。社会和谐,兰蕙芬芳。 依法治国,民本为上。八荣八耻,引领风尚。 关注民生,感热知凉。公平正义,共建共享。 海峡两岸,笃思相望。振兴中华,念念不忘。 (三)崛起中原 大河之南,九州之央。具茨逶迤,溱洧激荡。 中部崛起,正道康庄。中原崛起,气宇轩昂。 志酬三农,广储粮仓。率先实施,免除皇粮。 经济发展,步步铿锵。文化底蕴,博厚深藏; 两大跨越,由大变强。诸多领先,流彩溢光。 人民诚朴,热情善良。勤劳勇敢,不卑不亢。 内强素质,外展形象。倡树新风,正气弘扬。 英雄辈出,河南现象。中州儿女,无愧先皇。 (四)四海同拜 日月经天,江河奔淌。两岸四地,豫台澳港; 同祖同根,同愿同向。血浓于水,四海共襄。 新郑拜祖,源远流长。黄陵祭祖,扫墓酹觞。 拜祭呼应,相得益彰。敬慰拜告,状惟尚飨! 国学大师文怀沙郑州演讲,可以作为中原文化的另一种解读。黄帝祭祖大典在哪个地方
黄帝祭祖大典在河南省新郑市。经过查询消息得知。2023年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黄帝祭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庄重举行。今年拜祖大典延续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这一主题,仪程为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的九项。分别是: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中华、祈福、天地人和。据悉,今年是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线下拜祖全面恢复的之一年。为持续提升拜祖大典的影响力,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对拜祖过程进行全景式呈现。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你对昨天"祭轩辕黄帝"大典上90%人穿西装打领带怎么看?
祭轩辕黄帝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全球华人具有同根,同祖,同源的意识。凝聚全球华人一脉相承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既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祭祖大典,参祭人员特别是主祭人员理应着中式服装。如果活动的绝大多数人西装革履打领带,不符合传统的祭祀习俗,况且与祭祀场面大相径庭,活动中奏的是中华古乐,表演人穿的是汉服,祭文是文言文。而穿西装打领带去上香,与活动宗旨,环境极不协调,反而有不伦不类的感觉!不知大家有啥看法!?一群穿西装打领带故作神秘披条红纱巾的人装模作样去拜祭轩辕黄帝,真是让国人耻笑,让老祖宗在地下也睡得不安稳,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这种 *** 和教条主义所畸形结合之古怪形为,以后别再搞了吧,让人笑话。
关健是心,不是皮
炎黄子孙祭炎黄,四海为家四海装。
不辞千里万里心,心心相念同祖心。
孔子的华夷之辨认为,“交领右衽”“束发着冠”作为华夏族的外在形象,而“披发左衽”“断发纹身”是蛮夷的外在形象。
穿什么衣服,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外在形象。什么民族就应该穿什么衣服。比如,日本人把唐朝时期的汉服改造一下把,变成了他们的“和服”,朝韩把中国的汉服改造了一下,变成了他们的韩服。和服和韩服成为日本人和朝韩人的民族外在形象。
西服,实际上是欧洲人的民族服装,穿西服、打领带就是欧洲民族的外在形象。
现代 科技 确实是西方首先文明的强势,他们用坚船利炮征服了世界,把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语言文化甚至服装推广到了世界。他们的西服成了很多民族的“正装”,他们的帽子叫“礼帽”,连拐棍都叫“文明棍”。
由于 历史 的原因,汉族人两次失国(元清),汉族人的服装不断变化,到了清代已经没有自己的服装,这是非常遗憾的。
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在祭奠自己的人文始祖的时候,竟然有人穿着西人的民族服装西服参加,实在是不伦不类,与祭奠华夏人文始祖的活动完全不相称,确实不妥。
我看了一下直播,穿西装打领带倒没什么,不可能全部复古,难道还要留辫子,穿长袍不成?虽然是西装革履,但身上也有参加活动的明显标志,比如围巾和围巾上的图案都突出了祭祀大典的气氛。但我觉得祭文写得不伦不类,太长了,文中涉及的内容都像典型的老干体,缺乏厚重的美感,念到后面就令人乏味生厌,反倒觉得歌词写得很有文采,比祭文强多了。
每年都要祭祀,要把祭文写好,写出新意又有深沉庄重的感觉感确实比较难。祭奠时跳的舞蹈还可以,男的舞蹈却有些跟不上那种气氛,衣服也有些不搭。唯一让人赏心悦目的就是看敲编钟的表演,那悠扬绵长的韵律确实让人百听不厌。
我觉得一般参加活动的人不必去穿古装,参加演出的人员应该尽量复原过去的文化,比如音乐,服饰,舞蹈,这样才能体现中原文化的根脉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
最讨厌西装,西装是欧美所谓绅士风度的装扮,但是这些表面看起来衣冠楚楚,绅士优雅的人的内心是什么?欧美骨子里的东西是强盗,穿着强盗们的衣装去祭祀自己的祖先,你认为适合吗?我们没有自己传统的服饰吗?因为清明节是我们民族传统的节日,没必要用西式文化装扮自己,随意干净就好,穿着西装看似庄重,实则不伦不类
凡缺少虔诚的仪式都只过是一出戏!
穿什么衣服不重要,重要的是祭祀内容,服装从古至今一直在变化,穿哪个朝代的衣服合适呢?穿的不对可能还有争论,今人穿今衣可能更合适有亲切感,还有一种设计祭祖衣服统一祥式就祭祖穿,有男女和儿童之分,作为一种固定的祭祖形式传承下去。
搞这种仪式性的活动,穿着得体就可以了。没必要为这个单独购买衣物造成浪费。深究起来,轩辕黄帝那个时代保不齐都穿树叶留长发呢。这怎么打扮也追不上呢。[大笑][大笑]
今日黄帝拜祖大典开幕式上为何鸣炮21响?21有何特殊含义?
只听我爸爸说21响是更高礼节 不明白由何而来谁知道来讲讲 外国有鸣炮这一传统吗 他们鸣几炮?
许多国家在举行大典或迎送国宾时,往往要行隆重的鸣炮礼。按照惯例,鸣炮21响为更高规格,每用于国家大典或迎送外国元首的仪式;19响为二级规格,多用于迎送外国 *** 首脑的仪式;17响是三级规格,多用于迎送外国 *** 首脑副职的仪式。有些国家的鸣炮礼不划分级别。
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据文献记载,早在四百多年前,英国海军就已有以鸣炮迎宾的习惯。那时战舰上的火炮是前膛炮,它是从炮口装填弹药,每发射一次都要费很长时间重新装填。因此,凡一国舰船驶入另一国港湾之前,或在公海与外国舰船相遇时,为表示没有敌意而将舰船上的炮内弹药统统放掉,方准进港停靠或通过。这种做法逐渐发展成为既是一种自己解除武装的友好行动,又是一种向对方致敬的表示。鸣放炮数的多少,则说明解除武装的程度、友好诚意和对对方的尊敬程度。久之,鸣炮便成了相互致敬的国际通例,也成了欢迎贵宾登舰的一种高规格的礼节。后来,这种礼节从海上沿用到陆地上,成为隆重迎送国宾仪式上的一种礼遇和盛大庆典仪式上的一项内容。
礼炮响数的多少依据受礼人的身份高低而定。过去的战舰多为7门炮,鸣放7响;港口炮多,以三倍答礼,鸣放21响。更大的战舰上有炮21门,故对海军司令员登舰鸣放21响,对海军将领登舰鸣放19响。以后,21门炮全部放空便成了最诚实、更高规格的致敬礼节。1874年美国正式采用这一礼仪。现在的国际通例是,迎送国家元首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鸣炮21响;迎送 *** 首脑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鸣炮19响;迎送副总理级官员,鸣炮17响;依此类推,均取单数。因为过去的外国海军有一种迷信,视双数为不吉祥的数字,一直沿用至今。鸣炮的时间一般是在贵宾到达或离开时进行。
以鸣放礼炮作为国际礼节,在我国是从1961年6月正式开始的,当时是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第二次来我国访问,在机场的欢迎仪式上鸣炮21响。1966年后取消了这一作法。今年3月我国决定为外国首脑来访恢复鸣放礼炮。3月23日,日本首相中曾根来访,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欢迎仪式上,鸣炮19响,他是我国恢复鸣放礼炮后的之一个受礼的 *** 首脑。
另外,很多国家在举行盛大庆典时也鸣放礼炮,但响数、鸣放时间,都是各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英国的君主诞辰鸣放62响,议会开幕和闭幕鸣放41响;美国国庆日全国各驻军营地鸣放50响,以示每州鸣1响,我国的开国盛典的礼炮54门,鸣放28响,这是之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的。因为之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有45个单位的正式代表,9个单位的特邀代表,共54个方面的人士,开国大典又正值我党诞辰28周年,礼炮表示了对 *** 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经28年才取得胜利的崇高敬意。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为什么要佩戴黄帝丝巾
网上找来2006年的报道--------
数千条黄丝带表达敬意
参加拜祖大典的每一位嘉宾、工作人员甚至连采访的记者,都佩戴着一条丝巾。这条丝巾叫做黄帝丝巾,是由明黄色的丝线织成,丝巾上用中英文印着“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字样,围在脖子上垂过腰间。
5000年前,黄帝的元妃嫘祖、次妃嫫母教民养蚕、置丝、织帛,天下从此无冻僵之患。黄帝丝巾在以前的黄帝文化节中也曾使用过,但从来没有像此次有这么多来宾同时佩戴。它代表着在拜祖之时,大家同为炎黄子孙,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祈祷、奋斗。
--------
黄色代表黄帝,丝绸代表嫘祖,但是为什么是丝带还是没有说清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