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是谁,怎么了
张纯如是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女,祖籍淮阴新渡乡,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美籍华裔著名历史学家,世界著名作家,人权斗士和自由撰稿人。张纯如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曾任 *** 宿迁县长的张乃藩。
张纯如是美籍华裔女作家,其作品《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之一次将中日之间的纷争展现在在世人面前,引发全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与讨论。
张纯如(Iris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祖籍江苏淮安。张纯如是出生在新泽西的第二代美国华裔。
张纯如是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祖籍江苏淮安。1968年3月28日,出生在美国新泽西的第二美国华裔。她用新颖独特的手法描述华人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揭示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和美国华人史的重要史料。
张纯如是出生在新泽西州的第二代美国华裔,她善用新颖独特的手法描述华人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揭示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和美国华人史的重要史料,著有《钱学森传》《南京大屠杀》《华人在美国》等作品。
张纯如是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女,祖籍淮阴新渡乡,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美籍华裔著名历史学家,世界著名作家,人权斗士和自由撰稿人。张纯如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曾任 *** 宿迁县长的张乃藩。
年3月28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1968-1989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城校区随研究物理和微生物学的父母亲成长。1989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1990年,担任《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撰写重要新闻稿。
张纯如是出生在新泽西州的第二代美国华裔,她善用新颖独特的手法描述华人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揭示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和美国华人史的重要史料,著有《钱学森传》《南京大屠杀》《华人在美国》等作品。
咱们先来了解下张纯如的生平故事,她出生于名门世家,父亲是抗日将领张铁军,母亲则是生化学博士,童年记忆中,张纯如时常会听到父亲讲述自己的国家,并说起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这让张纯如对家乡产生了深深的好奇之心。
张纯如的简介张纯如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从小就对文学、社会、历史充满浓厚的兴趣。祖父是当年英勇的抗日英雄,进一步加深了张纯如希望探索那段历史、还原那段时间的思想信念。
辉煌与落魄之间的落差因为揭发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张纯如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成为知名的畅销书作家。
抑郁症是直接原因张纯如生前被诊断出精神崩溃,长期饱受抑郁症折磨。根据张纯如生前留下的文字,可以发现她曾多次出现自杀的念头,一直勉励自己遏制这种极端思想。
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虽然张纯如生前患有抑郁症,但她长期患有抑郁症。这也是导致她自杀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当她再次写自己的作品时,因为它们经常引起共鸣,这些内容与她的抑郁症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张纯如的病情,显然是由于长期的负面情绪和精神压力所致。
张纯如是出生在新泽西的第二代美国华裔。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描写了日军在南京 *** 、虐待、杀害大批中国平民的详情,被 *** 列为推荐读物,被书评称为年度更佳书籍之一。
1、张纯如的死因是自杀的。具体经过:张纯如所从事的事业在美国,在西方世界,都是一项孤独者的工作。她接触到的是血淋淋的史实,在《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2、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虽然张纯如生前患有抑郁症,但她长期患有抑郁症。这也是导致她自杀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当她再次写自己的作品时,因为它们经常引起共鸣,这些内容与她的抑郁症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3、他们不相信张纯如会以这样的方式决绝弃世,就像他们不能相信她已永远离去。
4、张纯如是第二代美国华裔,我国是没有司法管辖权的,张纯如的死亡是因为自杀,所以更谈不上保护。张纯如是出生在新泽西的第二代美国华裔。
张纯如当年是自杀的。张纯如的简介张纯如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从小就对文学、社会、历史充满浓厚的兴趣。祖父是当年英勇的抗日英雄,进一步加深了张纯如希望探索那段历史、还原那段时间的思想信念。
张纯如的死因是自杀的。具体经过:张纯如所从事的事业在美国,在西方世界,都是一项孤独者的工作。她接触到的是血淋淋的史实,在《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张纯如曾打算在书写完后,去学法律,将来要代表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与日本打官司,要求日本赔偿他们的损失,必须由像她这样的在西方的华人后代站出来,为这些幸存者奔走与呐喊。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张纯如(Iris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祖籍江苏淮安,出生在美国新泽西的第二代华裔。大学毕业后,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
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虽然张纯如生前患有抑郁症,但她长期患有抑郁症。这也是导致她自杀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当她再次写自己的作品时,因为它们经常引起共鸣,这些内容与她的抑郁症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张纯如是第二代美国华裔,我国是没有司法管辖权的,张纯如的死亡是因为自杀,所以更谈不上保护。张纯如是出生在新泽西的第二代美国华裔。
张纯如之所以吞枪,是因为她由于压力过大导致精神崩溃,甚至产生严重的被迫害妄想症,之后便于2004年在车内吞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张纯如的死因是自杀的。具体经过:张纯如所从事的事业在美国,在西方世界,都是一项孤独者的工作。她接触到的是血淋淋的史实,在《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写作过程中,张纯如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张爱玲。张作霖。张纯如的事迹
要简洁明了,各300字以内?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张作霖,汉族,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人。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辽宁海城人,自小出身贫苦农家。?张纯如,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和自由撰稿人。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张纯如——一个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一个人的力量”这是张纯如的人生信条。张纯如是个普通人,有着爱她的父母和弟弟,也有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孩子。
张纯如是个不普通的人,她是一个演讲者,一个作家,也是一个有着人道主义精神的使者。
关于她的故事,我是从她母亲张盈盈女士所写的怀念女儿张纯如的自传中了解到的。这本《张纯如——一个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让我对张纯如女士在她写的那本《南京大屠杀》的基础上更加了解了这位作家令人感动或者遗憾的一生。
(一)初见有些羞涩的女孩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医院里。她的英文名叫Iris,取自希腊神话中彩虹女神的名字,翻译中文也可以叫“虹膜”,在她的自传中,母亲张盈盈是这样描述的:
在希腊神话中,Iris是彩虹女神,负责传递天堂和人间的消息,每当她经过,身后便会留下一道彩虹。希腊学者因此认为,Iris和彩虹象征着天地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Iris还有“虹膜”的意思,它是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我们看见世界——不过那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Iris还有一个含义是“鸢尾花”。纯如的中文名出自我的主意。在中文里,这两个字是纯洁、天真的意思。我们当时并没料想到,纯如的名字居然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她的一生。
母亲之一次发现张纯如是个敏感的孩子,是从她上幼儿园开始。新家,新幼儿园让这个还稚嫩的幼儿产生了不安全感。周围的事情对她所产生的影响比其他孩子都强烈。张纯如喜欢阅读的兴趣,是从她外公那里开始的。幼儿园的时候,父母被老师告知纯如有语言障碍的事情,是他们之一次发现张纯如性格中内向的一面。那位老师告诉她的父母,张纯如在学校里表现的非常害羞,这体现在她几乎所有课堂都一言不发。她告诉过母亲,在学校里有人嘲笑过她,这让她很难过。她的敏感程度在那些外国小孩中其实是很少见的情况。母亲的细心呵护,以及努力带给纯如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为日后她成功的原因之一。
家是一个人可以肆意洒脱的乐园,乐园里面的管理员是这个家庭的所有人,真正的家的创造是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先生曾经带回来的蚕卵,由纯如和弟弟纯恺负责养着,养蚕也成为他们家后来一个持续多年的传统。张纯如后来写出的之一部作品钱学森传记《蚕丝》跟自己幼年的故事有解不开的缘分。在这本张纯如自传中,母亲张盈盈是这样写的:
基于这一体验,纯如在几年后写的小诗中数次提到春蚕。有趣的是,纯如的之一本书也叫做《蚕丝》(Thread of the Silkworm),而这很可能并非出自偶然。在那本书中,春蚕是指钱学森发展的“蚕式反舰导弹”,同时也被用来比喻书中的主人翁,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张纯如后来的成功离不开爱着她的父母。从四年级开始张纯如对写作和阅读的兴趣就逐渐显露出来,而这时她的父母正好给了她梦想起航的力量。他们一直鼓励着张纯如的文学创作能力。
(二)不甘示弱的女孩开始成人
她自己总会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文学创作。1985年张纯如被伊利诺伊大学录取,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学双学位。在她的人生字典中,我发现她总是非常热爱自己的选择,热爱着自己的生活。出色的能力和美丽动人的面孔让她在伊利诺伊大学有众多追求者。但是她那时候从未想过这些事情,因为有更重要的东西等待着她。
她的选择有些太多,除了主课之外,她在音乐和文学方面也付出了太多精力,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她数学的挂科。
1987年5月张纯如开始实习,她在一家计算机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实习工作。她的天分和能力得到了肯定,也是这个时候,她毅然决然的转到了新闻系专业。几个月的实习工作让她发现自己最热爱的还是文学,学新闻是她那时候更好的选择。最让人佩服她的是,通过自己的坚持,她把一份荒废许久的杂志“复活”了,她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杂志。纯如对于文学的热爱和积极性是我赞扬和欣赏的。
母亲张盈盈在书中是这样描写她对文学的热爱: 当纯如喜欢上某位诗人或作家的作品时,她就会变得特别热情投入,充满 *** 地向我描述那位作家的生平和作品。有一次,她被卡尔·桑德堡的诗《迷雾》所征服了。她告诉我,她喜欢那句“雾升起于小猫的爪子上”。当她背诵这首诗的时候,她会用手模仿出猫爪的样子,后背拱起,像一只猫一样走近我。纯如喜欢猫,我能看出,她也喜欢桑德堡的这首诗。桑德堡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盖尔斯堡,纯如很想到那里凭吊一番。
对于文学她有着极其敏感和热爱的心。除了自己的杂志外,她还会写影评和乐评,以此来提升自己。在给《伊利诺伊人日报》写稿过程中,她已具备文字功底。尤其是她曾经写过的一篇名为“第三王国”关于原始细菌创新分类的文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通俗易懂的理解。因为能力的出众和良好的品性,纯如后来得到了美联社芝加哥分社的实习机会。虽然后来的实习并没有成为正式员工,但那份工作让她更加增强了对于梦想的热情。事实上,挫折反而增强了她的决心。纯如对家人的爱是毋庸置疑的,这从她对于母亲的生日祝福上可以看出:
每个人都给我们送了礼物,但纯如写在生日贺卡上的话最让我感动。显然,她颇花了一番时间,精心挑选最能表达她的心意的卡片:
“我们在不同的世界长大,在各自的生命中作出不同的选择。我知道你或许不会赞成我的每个选择,但我感激你教会了我自己做主。这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谢谢你,妈妈,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我自己。”此外,纯如还写道,“谢谢你不仅是我的妈妈,还是我更好的女友。”
(三)三部著作的问世
纯如三部作品都跟中国有关。她在收集资料时的勤奋和专注,以及对于作品的斟酌精细的程度让人吃惊。在她努力写书的日子里,时常会感到寂寞,每当这种时候,纯如会总发邮件给父母,向他们倾诉自己的问题。比如她跟布瑞特结婚之后,所需的开销难以支撑两个人的生活。她开始申请一些国家基金,用来支付她写作的花销(去往中国杭州上海等地的路费住宿费等)。从1994年那张照片开始,纯如就已经为下一本书(《南京大屠杀》)做准备了。
纯如曾告诉父母那些南京大屠杀的照片给她的感受是这样的: “在这个极度痛苦的时刻,我醒悟到不仅生命是脆弱的,人类的经验本身也是脆弱的。”她后来在 *** 里告诉我们,她必须把南京大屠杀作为下一本书的题目。这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也是受害者们应得的公道。
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改变了一个女孩的命运走向。对于她来说,冥冥之中跟中国历史就有着解不开的机缘巧合。从祖辈开始,到她这一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是她创作的理由之一。对于文学的热爱从开始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发生本质的飞跃,身为作家的她开始真正从创作的基本出发,那就是人,那些受害者。
母亲张盈盈在书中是这样写的: 纯如后来对一位采访者说起她对写这本书的热情:“我是在非常愤怒的状态下写出《南京大屠杀》的。我不关心能不能赚到钱。让整个世界知道1937年发生在南京的那些事对我来说很重要。”
关于她的第三部书《美国华人》依然是从她熟悉的领域出发而成的。纯如对于文学方向一直都是非常明确的,她想要写出真实的历史,让人们能够知道和发现的关于人道主义的文学体裁。她的自信和对文字的敬畏让人称赞。
纯如曾给母亲的邮件中这样说: 探索历史,追寻别人的故事,让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考虑自己的问题。我们得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是多么的幸运。
(四)无法忘却的人张纯如
2004年10月31日,张纯如离开了。直到她母亲在书中说到或许张纯如的离开跟抑郁症药物有关,我才发现什么叫做我们本可以避免的惨痛,却是由我们亲手造成。
书中最后结尾处,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女士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个不期而至的死亡。多年以来,纯如一直在感叹生命太过短暂,来不及完成她想做的那些事。她多次提到她想要写更多的书,尝试拍电影,还有记录口述历史。一想到她的那么多梦想将永远无法实现,真的令人心痛。然而,她留给人们的不是死亡,而是她的生活与存在。每当我念及纯如,记忆中总会浮现起一个可爱的乖女儿和一个美丽女子的形象。在她短短的36年的生命中,为了保存历史真相,为无声的受害者伸张正义,纯如以她的 *** 、投入、真诚和坚定启发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纯如的心永远为那些承受苦难的人而跳动。她是一个不能忘记历史的女人——她不能忘记那些人的苦痛,她不能让他们的故事一直被埋没。
当我真心投入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时,我发现没有什么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她。言语无法诉说我对于张纯如女士的赞扬和欣赏,忘却历史是可耻的,她是一个不能忘却历史的女子,她笔下记录的那些真实的故事是痛苦的,虽然心痛着他们的故事,也让我更加心疼这个用生命伸张正义的女人。
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张纯如。
张纯如为什么要自杀?她是一个一辈子都值得怀念的人!
2004年11月9日上午,以《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成为美国最受瞩目的华裔畅销书作家的张纯如在加州自己的汽车内吞枪自杀。
张纯如是之一个向西方社会披露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美国华裔女作家。
张纯如饮弹自尽时,年仅36岁。她的儿子不过两岁。对她的父母来说,女儿的猝然离世是这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
“女儿死后,我们一度不知道怎么生活。”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至恸,莫过如此。即便在女儿去世两年后,接受记者采访的张父仍神情凄恻:“两年多来,每一天我们都会问自己,究竟她为什么要自杀?不知道问了多少遍。答案是,没有答案。”
张纯如1968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高知家庭。父母皆为博士,他们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台湾地区到美国的新移民。
“纯如”的名字,取自《论语》:“从之,纯如也”,寓意为“和谐美好”。
张纯如天资聪颖,少时即品学兼优,尤擅写作。上学期间,勤力笔耕,佳作纷涌。1995年,张纯如出版首部作品《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成为美国少有的在学生时代即有著作问世的年轻才俊,由此走上职业作家之路。
之一次听说南京大屠杀时,张纯如还是一个小女孩,通过父母的口述,她首度得悉南京惨案。
她后来在书中追忆此事:“我的父母亲虽然不曾目睹南京大屠杀,但他们从小就听闻这些故事,然后将这些故事传承给我。因此我知道,日本人不仅把婴儿剁成一半,还切成三、四段;他们还说在好几天之内,长江就被血水染红。父母的声音因忿恨而颤抖,据他们描述,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在荼害千万个中国人的战争中,最穷凶恶极的一桩事件。”
1994年12月13日,斯坦福大学举行了一次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会议,在此期间,张纯如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图片展。她亲眼看到那些“毫无掩饰的黑白图像:被砍下的头颅、被开膛的腹腔以及裸体的妇女, *** 她们的士兵迫使她们做出各种色情的姿势,而她们的脸上则露出了令人难忘的痛苦和羞辱的表情”。
这些血淋淋的资料唤醒了她幼时那些噩梦般的记忆,她当即决定,把记录南京大屠杀当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用生命写出历史的真相。
“这本书的选题是她自己报的,开始拿到的启动资金很少,只有几千块,但她立即就去了南京,根本不去想钱的问题”。
她为此疾呼:“我相信最终真相将大白于天下。真相是不可毁灭的,真相是没有国界的,真相是没有政治倾向的。我们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使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悲剧永不再发生。”
曹雪芹为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张纯如写《南京大屠杀》历时三年,删改数遍。有时为了勘验一个情节的真实性,她不仅大量检索资料,而且一次次去实地调查走访。并竭力用通俗浅显而有力的语言,让更多的人知道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人类浩劫,让欧美世界真实地认识了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中国的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出版。它是之一部全面记录日军对南京城所犯暴行的英文著作,此书一经问世,即震惊了西方世界。人类历史上残虐至极、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幕得以曝光于天下,它由此引发的强烈冲击波犹如引爆了一枚枚深水炸弹。它连续5个月被列为《 *** 》的更佳畅销书。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 *** 》对此评论:“如果说这本书有助于填补战争暴行空白的话,它同时也具有某种更深远的意义:对于太平洋战争和日本罪责的一种文化和政治上的觉醒。”
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在书的序言里说,“这是60年来首次有人让美国人知道这项战罪暴行的存在。她做的是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或历史学者都没做到的事。”
有一次她去参加美国旧金山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她的演讲题目是《 *** 南京》,当场就有两个日本人站起来向她厉声发难,张纯如据理力争,铁证如山的事实,让两个日本人哑口无言,最后灰溜溜地逃离会场。
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大屠杀》是“非常错误的描写”。张纯如当时与齐藤邦彦一同接受“吉姆·里勒尔新闻节目”的访谈,当场驳斥,予以了对方强有力的还击。
事后说起这件事,母亲张盈盈的语气里满是骄傲:“她非常强硬,非常正面的回击,她的英语又好又流利,结果那个日本人当场道歉。”
这场论战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澄清,表现出了非凡勇气的张纯如被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接见。美国公众开始普遍将她看做是“人权斗士”。
几年后,张纯如的辞世,令北美的华人及整个社会非常悲恸,惋惜不已。当时,全美198种报章、杂志对此进行报道。张纯如的个人网站主页被刷成一片黑色,仅留“纪念张纯如1968-2004”的字样。
墨色如漆,独悼斯人。
当地的许多侨领说:“以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力来说,很多华人团体10多年的努力总和,都比不上张纯如一本书的力量大!”
在张纯如生前,她曾强烈渴望把《南京大屠杀》拍成一部真正的好莱坞电影,以便让更多的世人认识并接受那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当时她还设想能多写一些相关的著作,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的诸多宏愿还未实现时,便为生命划上了永远的休止符。
在人们想象里,这个写下了《南京大屠杀》的女子,应是战士一般坚强无畏的;在亲朋挚友的记忆中,她是美丽善良,又热情洋溢的。他们不相信张纯如会以这样的方式决绝弃世,就像他们不能相信她已永远离去。
作家叶鸿作为张纯如的生前好友,回忆起在美国洛杉矶曾对张纯如做的一段专访,为读者勾勒出张纯如生命中未为大众知悉的美好片段,无限唏嘘化为一句结语:“她来这个世上,就是来表达一种真实的声音。”
张纯如自杀前三天,他们还在通邮件。三天后,她玉殒香消,离开了这个她曾无比热爱的世界。
死前,她留下了一张纸条,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出版10周年,从2006年年底开始,加拿大女导演安妮·匹克开始着手拍摄纪录片《张纯如》。
安妮·彼克强调:“历史是没有国界的,南京大屠杀是反人道的罪行,应该让世界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希望用镜头保存和传播历史真相。”
在这部记录片中,日本右翼分子面对镜头气焰嚣张地强辩:“南京大屠杀不存在,我们不承认,你们都是编造的,张纯如的书都是虚构的,是你们中国人串通好的,我们只在你们中国杀过几千人而已。”
张纯如当年被很多日本人辱骂和诅咒,此外,她还多次收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吓信和 *** 。
有记者曾替担心:“你有没有害怕呢?”
她答:我不怕!
“一点都不害怕吗?”
她的回复是:我是一位作家,如果我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尽管她以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的勇气去写《南京大屠杀》,但创作这部长达290页的纪实作品让张纯如付出了体力、脑力和精神上的巨大代价。整天面对着惨无人道的历史,面对她难以想象的人性的邪恶,以及把浩繁的资料转化为史书的艰巨任务,她殚精竭虑,心力交瘁。
在《南京大屠杀》写作过程中,她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整理史料时,她面对的是砍头、活埋、活焚、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这样种种僭越人类极限的兽行。
无所不用其极的暴虐和残忍,在这场灭绝人性的屠戮中,被一次次“刷新”。
对于张纯如死前的精神状况,父母都承认了女儿罹患抑郁症的说法:“她身体不好,晚上睡不着觉,一周去看两次心理医生,但是没有用。”
她写作的题材都是一些涉足人性恐怖、让她内心震荡不已的事件。从《南京大屠杀》到她后来准备写的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受日军虐待的历史,都是极尽血腥,恶迹昭彰的题材。
作为母亲,张盈盈担心《南京大屠杀》这样的选材,对一个年轻的女孩来说太沉重,书出版后曾建议女儿“不要再做这么严肃灰暗的主题”。但张纯如跟妈妈说:“没办法,我没有办法拒绝那些老兵要求写我这样一本书。”
张纯如自杀前,正为自己即将着手的第4本书《菲律宾的死亡之旅》进行寻访,为的是搜集相关素材。
她丈夫透露,张纯如的精神在寻访回来后陷入崩溃,并因此住院五个月。人们不知道她究竟又接触到了多少罄竹难书的罪恶,又发掘到了怎样阴鸷黑暗的一角,然而,这种致力于挖掘人类被掩埋的历史,揭露人间惨剧的工作或许正是她抑郁的主要根源。
当时的她并非不想摆脱那种宛如置身于汪洋大海,随时可以面临灭顶之灾的情绪困扰,只是无能为力而已。
在她的遗书里就表达了这种绝望:“我的呼吸一次比一次艰难……像是在漫无边际的大海里没顶。我知道我的决定会将部分痛苦转移到别人身上,尤其是那些深爱我的人。请原谅我,原谅我,因为我无法原谅我自己。”
美国《侨报》在悼念张纯如的文章中说:“她想撑起整个的天空,但她的战场无涯,敌人难数……她牺牲了自己。”
北岛在他的《我不相信》里呼告:“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张纯如曾打算在书写完后,去学法律,将来要代表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与日本打官司,要求日本赔偿他们的损失,必须由像她这样的在西方的华人后代站出来,为这些幸存者奔走与呐喊。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张纯如去世后,被安葬于加州的洛斯·阿图斯镇的一处叫“天堂之门”的墓园里。墓碑上,嵌有张纯如微笑如天使的照片,以中英文分别铭刻着“挚爱的妻子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她以羸弱之躯去面对,以如椽之笔去控诉。尽管这鲜血如此浓稠,以至于在80年后依然艰于呼吸视听,令人窒息。
血写的真相,墨写的历史。前者不仅以累累白骨,无数冤魂来作为明证,更需要后者廓清迷雾,以正视听——怎忍阴翳掩日月,不容青史尽成灰!
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中有这样的醒世之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有鉴于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如此警策: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
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没有什么耻辱和怆痛是可以被彻底清除的,在那些不肯沉睡的记忆里,在虽已结痂的伤疤下,永远都有血在流淌。
但只有当铭记成为砥砺,以实力捍卫尊严时,我们才能成为世界历史的书写者和人类强音的发出者。
南京事件的幸存者张纯如是怎样死的?
张纯如吞枪是在车里进行的,所以很可能是行车记录仪拍下的。
张纯如的父亲都是教授,在父母的教导下,她从小的成绩就非常好,高中毕业后考入了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进入大学之后,她发现自己对计算机一点都不感兴趣,于是又转入了新闻系,1989年毕业,进入了芝加哥论坛当了一位记者。
她又攻读写作专业,1991年拿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她转业成为了一位自由撰稿人,主要给《芝加哥论坛报》、《 *** 》写写文章。本来,她能够平淡地度过一生,然而一场研讨会开始改变她的人生。
1994年,张纯如参加了旧金山南湾的一个旧照片展览会,主题是30年代,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熟知家族历史的张纯如在看到这些照片时,被震撼到了,一把把散发寒光的刀刃,一双双无辜的眼神,让她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时候她才意识到,外公给她讲的那些故事只是冰山一角。
会展结束之后,她找遍了旧金山每一个图书馆,没有发现一本有关于“南京事件”的详细资料,甚至当初的作恶者,日本右翼势力坚决不承认那段历史,公认篡改历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