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饥荒是哪年?1960年的饥荒持续了几年?

wanfu 麦克百科 61 0

大饥荒是哪年?

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

依次为: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

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

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

可见,1959-1961年属于该序列的重旱和特大旱年,成灾面积名列前茅,而在建国初期17年(1950-1966年)的统计里,该时段的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的统计数值,则更居于首位。

文言文工技服力之人

1. 语文文言文沈括的《范文正兴利赈荒》的译文

《范文正兴利赈荒》译文如下: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到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这是文正给他们带来的恩惠体恤老百姓的苦处,所以保护他们的利益。这是先王的恩惠。

2. 《范仲淹兴利赈荒 》 译文

范仲淹兴利赈荒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歳,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歳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译文: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3. 智囊范公赈灾文言文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1]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小题:北宋/宋朝、《岳阳楼记》、滕子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正、年号

小题:(1)吴地的人喜欢比赛划船,爱好诵经拜佛一类活动。

(2)从春天到夏天,居民全都从家中出来游玩。

(3)救灾工作的措施,没有比这些做法更重要的了。

小题:D(发,发掘,使……发挥作用。)

小题:C(无虑,大概,大约。)

小题:B(工作鼎兴,意思是大兴土木建筑工程。工作,土木建筑方面的事。)

小题:略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5. 范冲淹赈灾文言文翻译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更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

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出自:《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原文: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扩展资料:

赏析:

此文记述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杭州任上的一件德政。北宋皇佑年间,浙江一带发生了大饥荒,赤野千里,饿殍遍地。

范仲淹于此时率先倡导、鼓励百姓游乐饮宴。并出资财大肆兴建官府寺庙。这种做法看似荒唐,但却是颇有实效的救荒措施。

从这则笔记中,固然可以看到一个传统社会的廉洁官吏那种忠于职守,体恤民情的品格,另一方面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现实。

《周礼》记载,连续十二年的饥荒,主政者应尽量提供百姓工作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可惜一般主政者都做不到,只有范仲淹做到了。

凡是可以外出宴游者,一定是具有宴游的财力,一人外出宴游,而靠此人宴游花费的金钱生活的,不知道有几十人。

明朝万历年间,苏州一带闹饥荒,主政者下令禁止百姓游船,于是富家子弟日日在僧院宴饮,而靠划船生活的船家,都因失业而背井离乡,主政者的愚昧,不识时务,大都如此。

作者介绍: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

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

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

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6. 文言文 口技 原文

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随即就有一个妇人惊醒后打呵欠,伸懒腰,他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小儿子,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接着大儿子也醒了,连续不断地说话不停止。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的声音,同一时候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默默赞叹,认为好极了。

不多久,丈夫打鼾声响起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隐隐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啦!”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喊。两个孩子齐声啼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号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里面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呼救声,(众人)拉蹋(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去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7. 两句文言文翻译1.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2.工

个人意见:1:都要苦累他的身体,勤奋地使用他们的力气,春天耕种秋天收获,用(所产的粮食)来养活全天下的人.2:工者 *** 器物供给使用,商人用运输使得各地有无互通,他们都有对人民便利的地方.两句都出自郑板桥的《范县暑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是将世间四种人排了次序,依次是:农工商士,这就提出了他的重民的思想.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我想天地间之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吾辈讲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见於世;所以又高於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人,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於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手足乎?。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范仲淹救灾文言文

1. 范仲淹救灾原文加翻译

原文: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歳,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歳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

译文: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2. 范冲淹赈灾文言文翻译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更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

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出自:《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原文: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扩展资料:

赏析:

此文记述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杭州任上的一件德政。北宋皇佑年间,浙江一带发生了大饥荒,赤野千里,饿殍遍地。

范仲淹于此时率先倡导、鼓励百姓游乐饮宴。并出资财大肆兴建官府寺庙。这种做法看似荒唐,但却是颇有实效的救荒措施。

从这则笔记中,固然可以看到一个传统社会的廉洁官吏那种忠于职守,体恤民情的品格,另一方面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酷现实。

《周礼》记载,连续十二年的饥荒,主政者应尽量提供百姓工作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可惜一般主政者都做不到,只有范仲淹做到了。

凡是可以外出宴游者,一定是具有宴游的财力,一人外出宴游,而靠此人宴游花费的金钱生活的,不知道有几十人。

明朝万历年间,苏州一带闹饥荒,主政者下令禁止百姓游船,于是富家子弟日日在僧院宴饮,而靠划船生活的船家,都因失业而背井离乡,主政者的愚昧,不识时务,大都如此。

作者介绍: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

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

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

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3. 哪为有范仲淹救灾,急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歳,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歳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 智囊范公赈灾文言文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1]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5. 课外文言文,范公赈灾 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时范仲庵领渐西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望采纳,推荐。。。。。。。。。。

6. 赈灾文言文翻译解释

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cuān )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tiào )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dí )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晚四千余缗(mín )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清朝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地势较高,受到的旱灾尤其严重。邑侯齐彦槐曾经有事去乡下,看见几千里大地空无所有,民间没有粮食用来做饭,锅下面没有薪柴,没有水可取用,为此感到悲痛担忧。官府像平日一样发放粮食。平价卖给百姓,比较方便。然而,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不可能因为一点粮食来到城里。所以官府平价出售粮食,仅仅能够惠及住在近处的百姓,不能惠及住在远处的百姓。殷富人家,把他们的粮食在乡下平价出售,那么远近都方便了。然而没有一定钱财的人,不能买进粮食。所以有人平价出售粮食,仅仅只能惠及比较贫穷的人,不能惠及非常贫穷的人。因为这,齐彦槐制定了安排赈灾的办法。到了今年三月,共计捐钱十二万四千多缗了。然而殷富人家,喜欢做善事,又在受灾的期间用粥来赈济,城里乡下设粥厂十多处,共计所捐的又不少于几万千缗,饥民靠此活命的人不计其数。哎呀,谁说人心的淳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

①爨(cuàn):烧火做饭 ②粜(tiao):出售粮食 ③定:制定 ④图:安排 ⑤薪:薪柴 ⑥窃见:看见

7. 文言文《仲淹宏志》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天圣七年,章南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捐除积负。”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捐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仲淹内刚外和,性致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仲淹性至孝,二岁而孤,母改嫁给长山半氏,于是他也改姓朱,直到中进士做官后,接母亲回来养老,才重新姓范,改名仲淹。

B. 仲淹谏太后临朝的事,谏罢修寺观的事,谏皇上宠幸的近臣左右滥于朝廷官员任免是很不正常的事,这一切都证明他进退中都在上忧其君的。

C. 当江、淮、京东受蝗灾旱灾时,仲淹请遣使者,后来又亲自到灾区安抚百姓,开仓赈济,免除灾区役税,奏报救灾措施,这些也都说明他是下忧其民的。

D. 仲淹为官以后,生活富裕,乐善好施,吃穿用度毫不在意,所以人们都爱跟他来往,他在乡里还明文规定要赡养族人,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2)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3)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

8. 富郑公赈灾 译文

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幼年时父亲就过世,家境贫寒,每日只吃一些咸菜粥,非常清苦,而却能刻苦自励勤奋读书,更以天下人福祉为自己的责任。他经常自己吟诵道:「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尚未忧虑时就先忧虑;当天下人都得到安乐,才是读书人安乐的时刻。」

他曾经拜访一位算命的人,并请问:「我是否有机会当宰相?」算命的人说:「没有希望。」再问:「我是否有机会当名医?」算命的人惊讶的说:「为何之前所 问的目标如此高远,而现在所问的却如此卑微呢?」范仲淹说:「只有宰相及名医才可以救济众人。」算命的人赞叹的说:「你这颗仁慈的心,才是真正的宰相。」

范仲淹考上进士之后,任秘阁校理。他的学问非常渊博,精通六经,学生有疑问请教他,他都孜孜不倦的讲解。还将自己的俸碌来抚养一些读书人当作幕僚。这些读书人有的来时潦倒穷困,考上功名之后便离开,一路飞黄腾达却对范仲淹不闻不问,他依然不后悔曾帮助过这些人。

后来范仲淹任右司谏,那年正逢旱灾、蝗灾,百姓无法耕作而闹饥荒。官员上奏请派特使前去察看灾情,再斟酌如何处理;而范仲淹直接对皇上说:「假若宫廷 中,半天没有任何东西吃,那会怎么样?」宋仁宗听了,心中难过,于是派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灾区。他所到之处,立即开官仓赈灾,同时奏请废除当地不好的政令十 多项。

之后范仲淹任参知政事,那时边疆地带有异族侵略,他请求自愿镇守边疆。而麟州刚遇寇贼侵略,一些参谋多次建议放弃麟州。范仲淹却重新整修旧有的防御工事,并招回逃散的人民,免除他们的赋税,将酒的专卖权还给人民,很快的河外地方便安定下来。

范仲淹的个性非常喜好布施,对亲族中贫困的人,或对关系疏远但贤能的人,都会给予救济。他刚考上进士没多久,就想将来若有能力的话,一定要好好赡养整个 族人,前二十年,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心愿。自从他坐镇边防一直到回朝廷当上宰相,日益富贵以后,就在乡里中买下几千亩良田,称为「义田」,用来赡养亲 族中穷困的人,让人人有得吃、有得穿,如遇婚嫁、丧葬,另有补助。并选出一位年长而贤能的族人,负责管理义田的出纳。

他曾经向钱氏买了一座庭园,打算搬到那里定居。地理师说此地风水极好,必会接连不断有人做官,范仲淹听了却说:「既然如此,与其一家人独自显贵,还不如让江苏一带的读书人,都能来此受教育,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显贵了。」便将这个地方改为学堂。

范仲淹与富郑公(富弼)担任左右宰相时,看到监司簿上有品性不好、不适任的人,便一笔勾消、剔除他的职位。而富郑公说:「一笔划掉是很容易,可是恐怕一 家人都在哭啊!」范仲淹却说:「一家人哭,比起老百姓一路哭,哪个比较严重呢?」这又是治理国家最得体之处,不以妇人之仁来看待。

范仲淹死后諡文正,赠魏国公。儿子纯仁,后来也当上宰相,纯佑、纯礼、纯粹,都在朝为官。

北京历史上地震过么

北京历史上地震过。自晋元康四年(294年)有地震记载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曾遭受6级以上破坏性大地震袭击有6次之多,5级地震有11次。

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在大陆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震可由地震仪所测量,地震的震级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以“里氏地震规模”来表示,烈度则透过“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表”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1995年日本大阪神户7.2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 *** 的能量。

王老九人物简介


王老九
王老九(1894~1969).现代农民诗人。原名王建禄_因排行第九_人称老九。陕西省临潼县人_1894年2月23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中文名:王老九
出生地:陕西省临潼县
出生日期:1894年2月23日
逝世日期:1969年
职业:.现代农民诗人
代表作品:《洋烟歌》
人物生平
自幼在家耕作,16岁时读过一年私塾_因家贫辍学。当过学徒。18岁起做农活。曾逃荒要饭。他自幼爱听戏_看唱本_顺着戏里听来的唱词对照着戏本念,就能将一本戏全记下来。能背诵不少唱词_常将旧社会的不平之事编成顺口溜。32岁起_开始编写快板诗。
初期,他编的快板大都是些劝人戒烟、戒赌和诅咒土匪抢劫等方面的内容,如《洋烟歌》《打麻
将》等。有时,遇到谁家有什么喜事,就去说一些吉祥、恭喜的话,很受当地群众喜爱。1929年陕西关中一带出现大饥荒,本乡的大恶霸秦颂丞派人抢走了王家仅有的七斗粮食和四包袱衣物,还开枪打伤了王。他就编了一首以“蒋家天子秦家臣”起头的快板泄恨。此后,他的快板逐渐成了鼓舞人民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
1946年,胡宗南任命秦颂丞为渭北“剿匪”总司令,秦颂丞更是横行无忌。一次,秦颂丞为催粮又将王毒打了一顿。王咬牙切齿,编歌唱道:“秦颂丞,胡蛮蛮,上下磨扇转得_,磨得百姓骨头碎,
血榨净来汗抽干。有朝一日天睁眼,砸烂磨扇搁河滩。”1949年3月人民 *** 挺进关中,王的家乡即将解放。他唱道:“天昏地暗黑洞洞,乌云遮日路不明;一股大风从北起,吹散云雾太阳红。”
临潼解放后,人民 *** 在相桥镇开大会,斗争秦颂丞的侄子秦世俭。王当即上台,将他从前编的咒骂秦颂丞的诗歌全都说了出来。时任 *** 临潼县委书记的董实丰认为王的一些诗歌很不错,就派人抄了下来。不久,一首署名“王老九”的《秦颂丞的画像》诗,就发表在《群众日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_王老九创作热情高涨。他的诗陆续在报刊上发表。1951年参加陕西省文艺创作者代表会议_1953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1958年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会议_被选为理事。1960年先后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和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_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有“农民诗人”之称。
王老九56岁时学会了写字。 *** 派人给他讲文学知识,各报刊还经常给他赠书,国外也有人给他赠书。
他利用学来的文化,满怀 *** 地歌颂中国 *** 、宣传中国 *** 的政策。1951年,王应邀出席了西北文代会,著名诗人柯仲平鼓励他多编快板多宣传。此后,王经常和西北文联以及后来的西安作家协会的同志们探讨诗歌创作问题,参加群众性的诗歌活动。他五次去北京参加会议,曾即兴和郭沫若对过诗,还受到 *** 的接见。曾先后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他写的《进西安》一诗,在陕西省文艺创作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1969年2月14日逝世。
王老九的重要诗作
王老九的重要诗作有_《除了肚里大疙瘩》_《张玉婵》_《进西安》_《进北京》_《歌唱三户贫农》_《年过六十能劳动》_《伟大的手》等。出版的诗集有《王老九诗选》(1954)_《东方飞起一巨龙》(1958)_《带组入社》_《进西安》(1956)《王老九的诗》《儿童谜语》《谈谈我的创作生活》《和青年朋友谈诗选》《看稿杂谈》等。王老九晚年还在勤奋写作。他曾游河南_凭吊李白的遗迹_著手写他的自传体长诗《泪海波涛》。
王老九诗作的特点
王老九的诗_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翻身作主的欢声笑貌。唱出了亿万农民坚决跟著中国 *** _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高涨热情。他喜欢民歌_熟悉民间故事_传说_谚语_谜语_对联_善于从中汲取养料。他的诗富有生活气息。在表现上通俗_生动_活泼_流畅_具有中国作风_中国气派_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