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普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程普为什么看不起周瑜?程普怎么死的?

wanfu 麦克百科 94 0

程普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初时为州郡吏员,有威姿容貌,好计略,善于应对,其性格好施与,喜敬士大夫。跟从孙坚四处征伐,攻城野战,其身常被创伤。孙坚死后,程普随孙策、孙权,讨祖郎严白虎之流,攻刘勋黄祖之辈,周旋江、淮,咸积功劳。后曹操大军下江南,孙权以程普与周瑜共为左右都督,大破曹操于乌林;又从围魏将曹仁于南郡。军中诸将,以程普最为年长,时人皆呼为程公。周瑜死后,程普代领南郡太守。孙权分荆州与刘备后,程普复领江夏太守,迁荡寇将军,不久逝世。

程普为什么看不起周瑜?程普怎么死的?

程普,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三朝元老”了,他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这样的资历,放在整个东吴的将领当中,也是最年长的,所以大家也都尊称他为“程公”。程普虽然喜欢结交士大夫,但是唯独对一个人看不顺眼,那就是周瑜。这就很奇怪了,历史上的周瑜明明是一个君子人物,为什么程普偏偏看不惯他?

程普最早的时候在州郡担任官吏,也是一个帅哥,善于计策谋划,后来跟随孙坚四处征战,进击黄巾军,打败董卓,立有诸多战功。孙坚死后,他就跟随孙策,孙策遭遇暗杀死后,又继续辅佐少年的孙权。这样一路下来,程普就属于年龄更大的东吴早期将领,颇有声望。

有声望,有资历的“老人”,总会有一种优越感,毕竟这个江东的基业,都是他跟随孙氏征战打下来的,孙坚、孙策相继死去,现在到了孙权,但是程普这个臣子却一直都在,换做是谁,都会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点骄傲的气息,程普也不例外。

然而周瑜,我们知道,是一个典型的青年才俊,年轻有为,之前随孙策平定江东,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当中计败曹操。周瑜年仅二十多岁就能够身居高位,这种事情让那些有资历的老臣们心生不悦,更是不服气,程普又是其中资历最老的,他的不服气自然只会比别人多,不会少。

如此一来,程普就总是没事羞辱周瑜,但是周瑜为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即便是对待程普的羞辱也从来没有计较过,相反,一直都很尊敬亲和。时间一长,程普也就看的明白了,毕竟这几十年也不是白活的,周瑜究竟是不是真的君子,他自然能够看得出来。后来,慢慢地就与周瑜亲近起来,夸赞与周瑜相交就像喝美酒,不知不觉之间,就沉醉其中。

《三国演义》当中的周瑜,与真实历史上的周瑜完全是两个形象,让人难以了解到真实的周瑜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从程普前后的反应变化来看,《三国演义》自然是将周瑜进行过抹黑了,不仅君子成了小人,他的历史功绩也被安在了别人的头上,的确是有些误人子弟了。

程普之死,《三国志程普传》中记载的是“权分荆州与刘备,普复还领江夏,迁荡寇将军,卒”,因此可见,程普之死应该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自然死亡,另一个就是战死。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三国杀程普醇能自救吗

可以。三国杀程普醇能自救,三国杀程普的濒死技能能对自己使用。《三国杀》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2004级游戏专业学生设计,由北京游卡桌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一款热门的桌上游戏。

三国东吴老将程普:东吴军中最重要的三代老臣

提到江东名将,也许大家之一印象就是周瑜,陆逊等五儒帅吧,但是在大家对周郎等人的称赞声中,却有一位德高望重,智勇兼备的名将或许已经被大家所遗忘。他就是——东吴的三代老臣:程普。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三国志》记载他有容貌计略,善于应对。从孙坚征伐,讨黄巾于宛、邓,破董卓于阳人,攻城野战,身被创夷。

不错,当孙坚刚开始出道时,最早跟随孙坚南征北战的孙坚军之一将是谁?答案当然是程普无疑。在孙坚死前,周瑜还没出道前,程普是当之无愧的坐着孙坚军第二把交椅,军中最受孙坚信任的将军,无疑当属程普。就好像是夏侯敦在曹操军,关羽刘备军中的地位一样。

程普跟随孙坚讨伐黄巾、董卓,所立下的汗马功劳陈寿仅用三两句话就概括了,但是我们眼前似乎却依旧可以开到一位有容貌计略,攻城野战,身被创夷的英雄的形象。

也许他也有自己的梦想,就像夏侯敦辅佐曹操,关羽辅佐刘备的梦想一样,程普一定也有着自己辅佐孙坚成就霸业的梦想。只可惜天不作美,孙坚的英年早逝对程普来说也许是更大的一次梦想幻灭。比起程普来,关羽,夏侯敦他们是多么的幸福,至少他们的主公没有那么早去见高祖。

但是,孙策的成长,也许让梦想幻灭的程普从新燃起了希望,从新燃起了新的梦想,那就是——辅佐孙策完成孙坚未完成的霸业。

论年龄,孙策似乎可以叫程普伯伯了,可是程普却心甘情愿地为孙策效力,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记得《三国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也许鲜为人知却又意味深长的事:策尝攻祖郎,大为所围,普与一骑共蔽扦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随出。

当孙策与祖郎交战遇险时,程普之一个念头便是死命保护孙策,因此才有了程普与一骑共蔽扦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随出。

这件事里,程普他赌的是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的希望就是眼前的孙策,他不愿再次尝到理想幻灭的痛苦,他宁愿自己舍命也要保护自己对新时代的希望与赌注。终于,他成功了,他的勇猛与毅力成功地保护了孙策,也保护了自己对新时代的希望。

之后,便是程普随孙策一起出征江东。

从攻庐江,拔之,还俱东渡。

策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等。转下秣陵、湖孰、句容、曲阿,普皆有功,增兵二千,骑五十匹。

进破乌程、石木、波门、陵传、余杭,普功为多。

策入会稽,以普为吴郡都尉,治钱唐。

后徙丹扬都尉,居石城。复讨宣城、泾、安吴、陵阳、春谷诸贼,皆破之。

后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从讨刘勋于寻阳,进攻黄祖于沙羡,还镇石城。

从以上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程普在辅佐孙策打江东的过程中又是多么地卖力——普皆有功,普功为多这样的记载虽然过于笼统了,但是,隐约之间我们依稀可以看见孙策军中一位挥舞长矛,率领士兵奋勇陷阵的老将。

《吴录》记载孙策讨伐黄祖后的上表说: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Y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

这份上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 ,此表描述的是孙策率领周瑜、程普等手下与黄祖及刘勋大战的情景。我想,当程普像表中描述的一样,冲锋陷阵,不避艰险,将敌人的尸体踩在脚下,当他将孙策军胜利的旗帜插上敌人的城楼时,他是多么的自豪。他可以坚信自己对新时代的赌注没有错,他对新时代的憧憬依然是那样的唯美。

经过这么多年的战场磨练,再加上自己本身的智略勇武,程普俨然已经可以称为是江东的之一名将了。但是意外的是,周瑜的出现,让程普的光辉从此被掩盖住。

凭着周瑜本身的才能以及与孙策的结拜关系,俨然一加入孙策军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的位置,而程普的光辉就从此被湮没了,孙策口中也许满是对周郎才能的赞赏,而父亲留给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程普,也许在孙策眼中已经不那么受重视了。虽然凭着资历,程普在孙策军中的地位还是很高,但在主公心目中,却不是之一信任与肯定的下属了。

不过,在打下江东后不久,程普又面临了其人生第二个大的打击,那就是孙策的去世。

这个消息对于东吴每个将军与大臣来说都是个晴天霹雳,但是对于周郎等人来说,这还只是之一次体会丧主之痛,而对于程普等老臣来说,这却是第二次了。

又一次理想的破灭,程普开始怀疑上天是不是总是和他过不去,为什么他曾经舍命保护的新时代的希望就这样又扔下他走了。

一个人活着,总是有所寄托和希望的,老天两次将寄托和希望夺走,这对程普是多么的残忍。

孙策对自己的继承人孙权留下的托孤之言中,提及让张昭辅佐孙权,而周瑜也以中护军的身份和张昭共掌事。孙策临死前,只字未提及程普等父亲留下的之一代老臣,但是程普依然默默地为孙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三国志》里记载:策薨,与张昭等共辅孙权,遂周旋三郡,平讨不服。又从征江夏,还过豫章,别讨乐安。乐安平定,代太史慈备海e,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

这一段是记载了孙策死后,程普辅佐孙权的情景。虽然自己的梦想再一次破灭了,但是程普还是毫无怨言地为孙家效力,哪怕孙策的遗言中没有嘱咐他任何事,他也毫不犹豫地为孙权效命,孙权也许是他这辈子最后的赌注了。

终于,公元208年,东吴面临了有史以来更大的考验,那就是曹操的南征。看着自己亲手为主公打下的江山面对这如此的考验,程普当然不会像张昭一样主张投降。武将的心情岂是那些文人所能了解与体会的。终于,孙权决定与曹操开战了,程普被任命为右都督,左都督是周瑜,论地位,两人平级,但是史书却还记载了一句事决于瑜,也就是说其实还是周瑜说了算,程普类似于周瑜的副手。

面对这一切,程普心中的确是有所不平,所以南郡之战前一直与周郎关系不是很好,吕蒙在日后都对孙权提及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於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吕蒙此话,虽然有夸张成分,但却应该是当时程普和周瑜之间的关系的真实写照。不过,三国志似乎也没有记载程普有什么太过分的举动去为难周郎。倒是江表传记载了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而周瑜则是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所以,身为左右都督的两人一直处于一种很难以言状的关系当中。

是的,周郎一个刚刚出道的年轻人,经验战功什么的比起身经百战的程普来说的确是差一大截,但是一来就成了第二把交椅,程普当然会有所不服。也许有人说程普心胸太狭窄了,我却说这是程普忠于孙家的表现。为什么呢?因为程普之所以不服周郎,完全是因为怕周郎年轻,资历尚浅,怕他只会纸上谈兵,怕主公用错人的缘故,而不是仗着自己的资历什么的要和年轻人抢地位。 因为论地位,左右都督,在当时是平级的,而事决于瑜,则说明是周瑜拍板决定。我想,程普正是生怕周瑜年轻,怕他作出的决定会不够成熟,才会与周瑜争执的吧。

在后来,经历了赤壁之战,南郡之战后,发现败曹操,走曹仁的周郎的的确确是一个军事奇才而非纸上谈兵之辈时,程普对周郎的态度马上就有大的转变,两人马上成了好友——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这个时候,程普也许发现了时代的继承人了。是啊,孙策走了,还有周瑜这样杰出的年轻人存在啊。程普这时也许也已经意识到自己老了,江东的霸业也需要杰出的年轻人来继承,也许他这时又已经将江东的未来的希望托付给了周郎,他要赌的是一个新时代,是江东的新时代。

然而,命运却总是作弄着程普。南郡攻下不就后,周瑜也因病辞世。。。。。。

年轻的人啊,却总是比老一辈先走一步,这是为什么?这也许程普在代领周瑜生前的南郡太守时,最常想的事情吧。

后来,孙权采取了鲁肃的建议,把南郡借给刘备——权分荆州与刘备,普复还领江夏,迁荡寇将军,卒。。程普离开了他和周瑜都治理过的南郡,回到了江夏。命运对程普总是很残酷的,自己没能开创的新时代,他把希望寄托给了年轻一辈,但是年轻一辈却比他还先走一步。程普这时也许真的已经老了,承受不了那么大的打击了,终于他于江夏逝世,告别了这个残酷的世界。

孙权称帝时,也追论程普昔日的功劳,封了程普的儿子程咨为亭侯,虽然不及周郎的夸赞非周公瑾,孤不帝矣,但可见孙权对于程普的功绩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权称尊号,追论普功,封子咨为亭侯。

后记:江东多名将,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导致许多人认为东吴少猛将,少良将。但是我觉得程普绝对是一个不输给关羽,曹仁等人的文武双全的名将。陈寿做三国志时,把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合并为一传,并称为江东虎臣,也就是现在俗称的江东十二虎,而程普居十二虎之首位,其地位可见不亚于民间流传称呼的蜀国五虎的首位关羽。

最后附录一篇吴鼓吹曲——《伐乌林》,以纪念程普的赤壁、乌林之功:

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氏不睦,八郡震惊。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太史慈,程普,黄盖,韩当,祖茂,蒋钦,周泰他们的武功和功绩该如何排名?

这七位东吴猛将武艺高低的顺序应是:太史慈、黄盖、程普、周泰、韩当、蒋钦、祖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