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指的是什么地方 我国的天府之国指的是哪里
1、我国的“天府之国”指的是四川盆地。现多指称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的富庶之地。2、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以上是最早出现的“天府之国”的文字,主要指的是关中平原。
3、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好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大增。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之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天府之国指的是什么 天府之国的解释
1、天府之国,汉语成语,形容土壤肥沃物质富饶的土地。拼音是tiān fǔ zhī guó,“天府”一词,今存文献首见于《战国策秦策一》中,当时的“天府”是用来形容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盆地”。2、秦灭巴蜀以后,以四川盆地为基地灭齐伐楚建立秦朝。西汉时继续开发巴蜀。巴蜀大地繁富兴盛富甲一方。巴蜀之地又称为“天府之国”。
3、在现代人的眼里,“天府之国”的称号独属于四川省,尤其是最为“巴适”的成都市。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这文章的全文是什么?
我要找全文 这个好像是在说北京的地理环境
范镇之《幽州赋》有一般简要论述:“虎踞龙盘,形势雄伟。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
先说益州是天府之国又说益州疲弊,诸葛亮为何会有自相矛盾的说法?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出师表》的开篇,诸葛亮向后主刘禅阐明了蜀汉当前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内容如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由此,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强调了“益州疲弊”的情况,也即现在的益州,可谓是在苦苦支撑蜀汉。在此基础上,后主刘禅需要选贤任能,以此恢复国力。不过,说到“益州疲弊”,很多人就感到疑惑了,因为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向刘备表示益州是天府之国,汉高祖刘邦正是因为占据了这一地区,从而成就了帝王之业。问题来了,诸葛亮最初认为益州是天府之国,后来又说益州疲弊,这是为何呢?换而言之,如此自相矛盾的说法,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一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益州确实可以称之为天府之国,这应该是母庸置疑的事情了。天府之国,作为地区的称呼最早见于《战国策·卷三》,苏秦称秦惠文王所在的关中之地为“天府”。《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历史上名篇诸葛亮《隆中对》中的名句,指成都平原。
由于天府之国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所以历史上也有个别典籍作为个例在个别时期称呼部分地区为“天府之国”,如华北北部、江淮、闽中等地区,但都属于零星用法,也即在历史上,天府之国一开始指的是关中地区,后来一般用来指益州地区,或者说是成都平原了。对于成都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繁华的城市。比如到了唐朝时期,一度有“扬一益二”的说法,也即扬州和益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华的两座城市。基于此,在东汉末年的《隆中对》中,诸葛亮就强烈建议刘备夺取益州。
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表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称赞了益州,但是,跨有荆州和益州,才是《隆中对》的立足点。打个比方,只有益州和荆州都握在手中,才能帮助刘备成就帝王之业。而到了公元227年,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之所以对后主刘禅说益州已经非常疲弊了,显然和荆州的丢失存在直接的关系。
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四川),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导致荆州三郡失陷。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虽然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但是,伴随着湘水划界和襄樊之战这两件事情的发生,刘备所在的势力,彻底在荆州失去了地盘。
三
因此,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诸葛亮的《隆中对》,自然没有实现的基础了。对于无法跨有荆、益二州的蜀汉,注定只能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而无法匡扶汉室,一统天下了。从这一角度来看,诸葛亮推翻自己之前对益州的评价,无疑是具有一定道理,也符合当时的情况。另一方面,除了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自然也让益州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对此,在笔者看来,在夷陵之战中,蜀汉损失的数万大军,基本上都来自于益州,这意味着短时间内,益州无法弥补这一巨大的损失。而在丢失荆州和夷陵之战败后,益州还出现了叛乱,这更让蜀汉元气大伤了。
四
最后,公元223年(蜀汉章武三年)夏四月,刘备病逝,五月,刘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这一年六月前后,益州郡的豪强雍闓,趁蜀国在夷陵新败、刘备病逝以及黄元叛乱的混乱时机,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的部落孟获等一起叛乱。在叛乱刚刚爆发的时候,诸葛亮鉴于蜀汉当时的实力还没有恢复,所以没有立即发兵平定叛乱。到了公元225年,也即等了两年之后,诸葛亮才亲自率军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但是,到了公元227年,诸葛亮就呈上了《出师表》,促使蜀汉进入到北伐曹魏的历史阶段了。
对于当时的蜀汉,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却需要和最强大的曹魏展开直接的较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以卵击石了,也让益州的人力、物力乃至于资源都捉襟见肘了。比如在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的时候,粮草问题就直接影响到诸葛亮的作战计划。从这一点来看,虽然益州是天府之国,却因为之前遭受的重创,和现在所面临的重担,从而步履维艰。打个比方,在东汉划分的十三个州中,益州确实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州,可以将其形容为一个长跑冠军。但是,现在这位长跑冠军背着一个沙袋来进行比赛,这意味着其承受的负担实在太重了。基于此,诸葛亮后来又说益州疲弊,而正是因为这一情况,蜀汉成为魏蜀吴三国中之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对此,你怎么看呢?
从地理环境五要素回答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
天府之国之称最早是指现在的关中平原一带。意思是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气温适宜,地势平坦易交通。四川省内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成都平原。1,水热同季,是物产丰富的前置条件,成都平原备具。2,纬度适中,北纬32度左右,使之四季分明,夏无酷暑。3,海拔不高,且西、北面有高山阻隔冷空气南下,让此地冬无严寒。4,水利发达,灌溉方便,旱涝保收。人口众多促进经济活跃。5,盆地地形,四周高山大河,关隘众多,形成天然对外堡垒式地域,易守难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