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要害死赵云 诸葛亮害死赵云的原因
1、诸葛亮害死赵云的说法是野史的说法,正史上对于这个说法只字未提。2、赵云比诸葛亮提前7年投靠刘备,虽然双方早在公孙瓒处就认识,但赵云投靠刘备的时候,正是刘备投靠袁绍的时候,之后成为刘备幕后的骑兵队长,为刘备在外面私自招兵,一直到刘备投靠荆州刘表,赵云都紧紧跟随。
3、刘备来到荆州的第七年,才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诸葛亮便成为刘备的后勤部长兼内政部长,为刘备管理后方基层人事,赋税,建立基层政权,提供兵员粮食,有点像刘邦时代的萧何,而赵云则更像刘备的近臣,在荆州时期,赵云负责保护刘备的家眷。
诸葛亮为何要害死赵云?背后真相是什么?
《三国演义》九十七回:正饮酒间,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孔明大惊,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
马超去世,诸葛亮说,我甚惜之,以为折一臂,也没有哭,但是,赵云去世,诸葛亮哭了。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一样都立了军令状,诸葛亮为何只杀了马谡不杀关羽?
关羽和马谡虽然都立了军令状,但是两人执行的任务,重要性有很大不同,华容道即使关羽放了曹操,孙刘联军也是胜局已定,而马谡失了街亭,不仅使之一次北伐成果保不住,还有可能使全军面临覆没的危险。在一个关羽有刘备的保护。所以诸葛亮没有杀关羽,却斩了马谡。
三国演义中赵云与诸葛亮同时败给了姜维?是怎么回事
赵云是三国蜀汉名将,是刘备五虎上将之一,一生未尝一败,被称为“常胜将军”,然而,赵云在接诸葛亮命令,攻打天水时,遇到了强敌姜维,姜维武艺高强,令赵云大吃一惊,后来赵云败走,要不是张翼和高翔引兵接应,恐怕赵云就回不去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智谋超人,在派赵云攻打天水时,企图使用调虎离山之计,但是,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计谋居然被姜维识破了,造成赵云惨败,赵云英明一世,五虎上将之名,差点受损。
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姜维为何那么厉害?连司马懿都妄想胜诸葛亮一次,可是,姜维居然轻易地就做到了,不得不说姜维足智多谋。
本文只讨论演义。
诸葛亮之一次北伐期间,派赵云带兵去攻打天水,先想方设法,将天水城中的兵马骗出来,等城中空虚,赵云就可以轻易地攻取天水了。
没想到,诸葛亮的计谋,被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姜维一眼看穿,姜维对天水太守说,太守带兵出城,不要走远,走三十里就回来,我再带三千兵马埋伏好,等诸葛亮大军来了,前后夹攻,诸葛亮就被生擒了。
等赵云率军来攻城时,果然,中了姜维之计,姜维初生牛犊不怕虎,大战赵云数十合,精神抖擞,丝毫不落下风,赵云本来以为,就是个无名小卒,随便几下就杀掉了,谁知,遇到了强敌,赵云非常吃惊,感叹说,没想到此处居然还有这么厉害的人物。
此战,姜维和天水太守几路人马一起,前后夹击,赵云撑不住了,首尾难顾,只好冲出一条血路,败走。姜维紧追不舍,这时,多亏了张翼和高翔带兵接应了赵云,赵云这才脱险。
此时的姜维,青年才俊,可圈可点。
首先,姜维识破诸葛亮的计谋,这一点,令人眼前一亮,就是司马懿,都未必能轻易地识破诸葛亮之计,姜维做到了。
其次,姜维武艺高强,赵云作为五虎上将之一,武艺在整个三国时代,是仅次于吕布的存在,然而,跟姜维大战,居然没占到一点便宜,姜维反而越战越精神,赵云心里都没底了。
回去见到诸葛亮,赵云见面就夸姜维好枪法,本来诸葛亮就觉得姜维智谋不俗,人才难得,这下,又听赵云说姜维武艺高强,文武双全,更加喜欢姜维了,于是,便有了收降姜维,好好培养他作为接班人的念头了。
最后,姜维真的被诸葛亮用计收降了,成为诸葛亮的学生,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遗志,为蜀汉尽心尽力。
姜维是三国后期不可多得的一位将才,就连老对手邓艾都感叹说,兵在夜而不惊,将闻乱而不变,姜维真将才也!邓艾都佩服姜维。
只可惜,后主刘禅宠信宦官,不思进取,反而猜忌姜维,姜维几次大胜,刘禅在关键时刻不仅不支援,反而下令让姜维撤军,导致姜维北伐前功尽弃。
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想再度借助钟会之手复国,但最终计谋失败,姜维自杀,一代名将,尽忠而死,令人慨叹。
赵子龙技取贵阳,犹如诸葛亮护身,这个“智取”是如何完成的?
概括:
诸葛亮用计偷取了南郡,荆州城,襄阳城后,周瑜非常生气,于是就派遣鲁肃前去讨个说法。鲁肃到了后,诸葛亮把昔日荆州之主刘表的大公子刘琦请了出来,
告诉鲁肃说现在刘备是替刘大公子镇守荆州,所以东吴不应该来无理取闹,如果有一天刘琦去世了,东吴再来讨要才合情合理。就这样将鲁肃打发了回去。
荆州九郡以经基本被刘备掌控,长沙被关羽袭破后,诸葛亮决定发兵桂阳。赵云和张飞两人都想去夺取桂阳,最后赵云获取到了这个机会。
赵云到了桂阳,桂阳的太守叫赵范,看赵云是本家兄弟,就开城投降了。投降后设酒宴为赵云接风,席间想把自己寡居的大嫂许配给赵云,赵云马上翻脸,认为这个事情实在是有伤风气。赵云将计就计,最终夺下了桂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