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曹原简介
曹原,199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学理学学士,密西根大学交换生,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工学硕士和博士,哈佛大学初级研究员。
曹原于2007年被选拔进入深圳耀华实验小学超常班。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小学六年级、初中、高中所有课程学习;2010年以669分的高考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
201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往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加入了巴勃罗·贾里洛·埃雷罗(Pablo Jarillo-Herrero)的团队;202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曹原专注于“扭曲电子学”—材料中的电子学与“扭曲”的研究。
天才少年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文/焱书敏
阅读之前,请先关注。
少年人充满朝气,向往美好的未来。他们像早晨的阳光,充满活力;他们像春天的小草,孕育着勃勃生机。
少年强大,祖国就会强大。
自古以来,我国就涌现出大批年轻的爱国志士,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一首首爱国的篇章;他们用年轻的臂膀,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勇于拼搏,是他们更好的写照;不断进取,是他们永远的追求。
曹原是我国又一个天才少年。
他出生于1996年,在两年的时间里就完成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的全部课程。
由于参加高考有年龄限制,他只好等到自己年满14周岁后才参加了高考,并以669分的理科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于18岁时在世界顶尖的麻省理工大学读完博士。
他在初中时就听自己的物理老师说过,如果谁能研究出常温下的超导体,将足以让整个世界震惊。
曹原为了研究这一课题,他日夜守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忍耐着灼热的高温和极度的寒冷,一直坚持自己的研究工作。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终于在一次旋转角度时出现了奇迹,当角度定格在1.1度时,瞬间让石墨成为超导体,电源接通了。
这一重大发现,攻克了世界百年难题,将为人类世界节省巨大的资源,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曹原将这一重大发现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天才少年的实力,证明了中国科学家的聪明才智,更让世界刮目相看。
这篇论文,瞬间引爆了科学界,也让年仅24岁的曹原登上世界十大科学人物榜,高居榜首。不但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更创造了世界的奇迹。
论文一出,世界各国的科研单位都向曹原抛来了橄榄枝,争相邀请他前往,都被曹原平淡地拒绝了。
他说,我的根在中国,学成后我还要回到中国去。
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就是中国的少年,他是中国的骄傲。
即便是天才少年,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学校的培养,更离不开祖国的教育事业。
个人的努力至关重要,祖国的培养更不能忽视。只有学有所成后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才不愧是中华儿女。
中国的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有所成后,也必然会用于建设自己的祖国。
只有 科技 才能强国。
祖国强大了,我们才会更幸福。无论什么时候,祖国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永远的依靠。
少年若是一株蓬勃的小草,祖国就是无际的草原;少年若是一只翱翔的雄鹰,祖国就是那辽阔的天空;少年若是一条搏击风浪的锦鲤,祖国就会是那深远的大海。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强,则人民强。
喜欢此文,请点下面的生机大会去助力,连续点击5下可以免费抽奖哦。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95后天才少年”的成长秘诀曝光:越是爱孩子越要学会放手!
要有多厉害才可以被称为“年少有为”?三年时间读完初中高中全部的课程算吗?
24岁就可以到美国麻省理工攻读博士算吗?
一天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两篇文章算吗?
而这些,他全部都做到了——中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曹原。
伦敦时间5月6日,24岁的曹原因与其博导连发两篇Nature文章,介绍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再次轰动世界。
早在2018年,他就登上了Nature年度十大科学家之首,这是该杂志创刊149年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入榜者。曹原也成了以“之一作者”身份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并被一些报道称为“中国潜在的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曹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得益于母校耀华中学慧眼识才,为其提供了灵活的教学机制,麻省理工学院和中科大少年班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的悉心教导,以及一路走来个人的奋斗,最重要的还是成长过程中父母所给予的开明家庭教育。
据报道,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的曹原,从小就是个捣蛋鬼。因为做化学实验所需的硝酸银很贵,也很难买到,他就买来了硝酸,把妈妈的银镯子放了进去,人工“合成”了硝酸银。
这样的破坏行为,在别的父母看来就是不务正业,而曹原的父母却更大程度给予了宽容和支持。还在家里专门设置了一个属于曹原的实验室,提供了物质资助和精神支撑,让他有了研究科研的条件,最终在多方的支持下,曹原如愿成为了“天才少年”。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常常处于强势的主导地位,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大到孩子的上学就业,都是父母说了算,孩子的声音和感受是无足轻重的。
但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以孩子为主体,家长为辅助,家长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让孩子一步一步去实现父母的期望,也不是打着“为你好”的口号事事干预。更有一些极端的父母,分不清帮助与伺候的界限,打着爱的名义亲手将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抹掉。
同样是有着神童称号的魏永康,就因为在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最终与曹原有着截然相反的一生。
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因为从小习惯了母亲为他包办生活中的一切事,在进入研究所学习后,因为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仅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还常常忘了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最终被学校劝退处理。在谈及魏永康的沉重人生时,她的母亲老泪纵横表示是自己的教育 *** 害了他。
望子成龙是每一对父母都会有的期望,但是过分干预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期许强加给他们,只会破坏孩子原本该有的生活节奏。要么让孩子失去自我和独立意识,一辈子长不大;要么就会如魏永康这般,一旦脱离父母的轨道,就会彻底“失控”。
以爱之名越俎代庖式的家庭教育注定是行不通的,唯有赋予孩子选择的权利,让他跟随自己的内心去走自己的路才能让其收获真正的成长。
央视著名主持人康辉在谈及今天的成就时,曾说道很感谢自己的父母,父母对他一直没有特别多的要求,从不干涉他的兴趣爱好,尊重他的意见和选择。
据了解,康辉初中时虽然数理化成绩很好,但因为自己更喜欢文科,于是他中考时放弃了省重点学校,报考了文科实力最强的师大附中。上世纪80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社会的主流观念,康辉的父母也都是理工科出身,因此康辉的这一选择让周围人大跌眼镜,但父母却很尊重康辉的选择。
父母比孩子早出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但一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看似完美的认知强加给孩子,只会磨灭其个性发展和增加孩子成为巨婴的风险。
此外,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父母辈的经验和技巧对于应对未来社会的要求已稍显乏力。唯有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经历才能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事事干预孩子的生活,为孩子选择看似正确的道路,孩子真的会开心吗?
辩论节目《奇葩说》曾经有一道辩题,“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的人生,你会按键吗?”听起来有点荒谬,仔细一想,大多数替孩子做主的家长不就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吗?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孩子铺一条完美的康庄大道。
节目的反方选手傅首尔说,“我们从小被设置了很多关键词,多少人都按照父母的谱过完了一生,可是当我们真正失去那些快乐时又有谁在乎呢?”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完美人生,殊不知完美在孩子那里并不等于快乐和想要。
电影《狗十三》中的女主人公李玩,从小对理科有着超强的敏感力和过人的天赋,但由于偏科让父亲特别没有面子,固执地为女儿报了英语补习班。但李玩不想去,恼羞成怒的父亲大发脾气,摆出一副"我这是为你好"的姿态,把霸道和命令当做父亲的特权,最终让父女俩之间彼此不理解渐行渐远。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诸多可能性和不可预测。父母爱孩子,在为其提供优渥的环境之余,应学会尊重和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然生长,对于孩子的兴趣和志向,尽可能地给予更大程度的支持;对于孩子没有意向的领域,也尽量不要强加和逼迫,要像园丁一样去抚育,而不是木匠一样去雕刻。
中国天才少年留美成博士,一发现让世界为之而瞩目,到底是什么?
我国曾经有一个95后的天才少年,他是个留美博士,去了美国之后,他的这一举动让世界各国为之瞩目。
当年被中科院退学的天才少年叫什么
严永明。以下内容摘自2004年08月03日15:28的新闻报道。
7月,湘北某县。一则消息在坊间风传,令整个县城感到震惊。“那个天才连研究生都没毕业就回家吃闲饭了”。那孩子就是严永明,他2岁开始识字,8岁上中学,13岁便以高分考进大学,17岁又考取中科院硕博连读;人称神童、天才。2003年,从中科院肄业回家,现在21岁。
学习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集于严永明一身,其母李腊梅起了关键作用。检讨一个母亲的不是,会让人觉得刻薄和不忍。客观地说,李腊梅对儿子的学前教育是相当有成效的,令她没想到的是儿子那异于常人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