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萧氏是契丹人吗

wanfu 麦克百科 83 0

辽国萧氏是契丹人吗

萧氏,其实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据记载,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有位大臣叫子大心,他被封于萧邑,被称为“萧叔大心”。这就是萧姓的发端。而辽国是从氏族奴隶制社会转变过来,有一种氏族外通婚的习俗。与创立辽国的耶律氏世代通婚的是唯乙室和拔里氏二部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又认为乙室、拔里世任国事功劳极大,可比汉开国丞相萧何,遂将后族一律改称萧氏。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本人虽未改姓,但她的两个弟弟却都改姓萧了。萧氏与耶律氏世代通婚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

辽国皇后为什么都姓萧 辽国萧氏家族女子注定要嫁给皇族

  《燕云台》里有后族和皇族,萧胡辇、乌骨里和萧燕燕都是后族女子,她们注定将来要嫁入皇族,了解辽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辽国皇后大部分都姓萧,这是什么原因呢?耶律氏和萧氏联姻是一种祖制吗?

  辽国从建国到灭亡共经历了218年,出过九位皇帝,907年,阿保机成为契丹族首领,947年耶律德光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大辽,1125年被金朝所灭。

  值得一提的是辽朝皇后基本都姓萧,除了耶律阮立 *** 甄氏之外,其余几位皇后都姓萧,这是怎么回事?契丹族本来是没有姓氏的,直到阿保机变家为国后,耶律才成为皇族的姓氏,而皇后姓萧,比如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是萧氏,他还有个妃子也姓萧。

  辽朝的开国之君耶律德光的皇后是萧温,他有位宫人同样姓萧。辽朝最著名的皇后则是耶律贤皇后萧绰,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萧太后,由此可见,辽朝皇后姓萧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所以萧氏被尊为后族,耶律氏是皇族,后族女子都是要嫁给皇族男子为妻,这也就是为什么辽朝皇后大部分都姓萧。

  这一切跟阿保机有着莫大的关系,阿保机非常推崇汉族文化,放在现在就是个“汉粉”,他饱读诗书,效仿汉制, 他的偶像是刘邦,也知道萧何是辅佐刘邦治理天下的忠臣,就把对契丹族有功的大臣赐姓“萧”,从那之后萧氏就成了后族,地位仅次于皇族耶律氏,为了把尊贵的血液传承下去, 后族只能跟皇族通婚,所以辽朝皇后都出自萧氏一族。

  《燕云台》里萧胡辇嫁给了耶律罨撒葛,乌骨里嫁给了耶律喜隐,萧燕燕最后嫁给了耶律贤,成为辽朝皇后,由此可见,辽朝皇族和后族联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电视剧如此,历史也是如此。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令宋太宗胆寒的寡妇萧氏:一力支撑起庞大辽国

  在契丹男人的手里,这个王朝没能成为太平盛世。于是,历史把这个重任赋予了契丹的女人。赋予了年仅20多岁的萧燕燕。>  民间广为流传的评书《杨家将》中,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萧太后。她的原型,就是契丹历史上举足轻重、风光无限的承天皇太后。>  萧太后,名萧绰,小名燕燕,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与《杨家将》等戏剧、小说中杀伐决断、率领虎狼之师与宋军大战于燕云一带的「母夜叉」形象大为不同的是:历史上的萧燕燕实际上是个美女政治家,高瞻远瞩,治国有方、且又情意绵绵……>  然而,由于正统的尘封和世俗的偏见,萧燕燕在庙堂上的鸿篇巨制,在疆场上的神来之笔,在爱河里的风情万种,都被染上了另一种色彩。>   萧家有女初长成 >  公元953年,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妻子——应天太后述律平,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旅程,寂然去世了。但紧她的娘家又传来一个女婴响亮的啼哭声。这位女婴就是日后契丹政坛上叱吒风云的承天太后萧燕燕。>  一死一生,契丹族两个重量级的女人,在历史上擦肩而过。>  说起萧燕燕的出身,那可真是不一般。她的家族便是辽代最显赫的萧阿古只家族。在辽朝9位皇帝统治的209年当中,这个家族出了5位皇后、17名北府宰相、21位驸马,因此有着「国舅帐」的美称。>  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是「断腕太后」述律平的族侄,他长期担任南京留守,却从来没有依靠自己的本事打过一场胜仗。唯一的一次「大胜」,也不过是后周世宗柴荣在战事中途病重,让他拣到了个现成的大便宜。不久,因功被召回京城,做了侍中。>  萧燕燕的母亲是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萧思温娶了这位燕国公主后,一连生了三个女儿。长女名叫萧胡辇,二女名字不详,三女就是萧燕燕。据说,「燕燕」之名,就是来源于她母亲有燕国公主的封号,而其父也曾在燕地做官的缘故。>  燕国公主没有为萧思温生下传宗接代的儿子,但萧思温并不像别的契丹贵族那样,纳妾生子,只是过继了自己的族侄为子。夫妻俩鹣鲽情深,萧思温经常亲手给妻子梳头画眉,羡煞旁人。这样的家庭,对于萧燕燕的成长自然是极有好处。>  三个女儿被萧思温视若掌上明珠,从小就让她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尤其是美丽聪慧的萧燕燕,更是深得父亲喜爱。《辽史》上夸她「早慧」,并记载了一件很有趣的小事:萧燕燕小的时候,有一天,漫天风沙过后,萧思温故意叫三个女儿去打扫庭院。两个姐姐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仅仅做个样子。唯有萧燕燕非常认真,把庭院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乾乾净净。萧思温见状,暗暗点头:「此女必能为萧家立下功业!」>   酒鬼皇帝给了萧燕燕机会 >  萧思温被召回京城当侍中时,正值辽穆宗耶律璟统治时期。>  耶律璟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父亲南征灭后晋时,他没有跟随在侧,阴差阳错,皇冠落到了堂兄耶律阮的头上。公元951年,耶律阮被叛乱者所杀,帝国的忠臣们决定还他一个公道,将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表面英武的家伙对治国、对开疆拓土,甚至对女人,一概都不感兴趣。唯一能吸引他的只有酒精。>  穆宗在位19年,《辽史·穆宗本纪》对他的记载却统共不到二十页。其中,除去记载进贡的、反叛的、天灾人祸的,剩下就记录了这位穆宗皇帝醉心于喝酒、杀人的「光荣事迹」。因为嗜酒,穆宗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非清醒的状态,经常喝的烂醉如泥。要是喝醉了乖乖睡觉也好,偏他酒德不高,常常醉话连篇,看见谁说杀谁!于是,死在这个醉皇帝「嘴」下的人是一批又一批,最后连他自己清醒时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便下诏给大臣,说自己喝醉酒后所下的命令,暂时可以不执行。>  但是,别人可以不执行他杀人的命令,可谁敢拦著皇帝亲自动手杀人啊!这样,枉死的人数还是没有减少。穆宗身边的近侍,常年生活在恐惧之中,难免会想出极端的办法保全自己。>  公元969年2月,穆宗皇帝带着萧思温等亲信大臣前往黑山,游猎罢回到行帐后又喝多了。顺嘴说了句要杀掉某某侍者,然后就昏睡过去了。早就被吓破了胆的侍者们,看着酩酊大醉的皇帝,决定彻底地给自己一个解脱。于是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厨子辛古等六人合力将睡梦中的穆宗皇帝送上了黄泉路。>  穆宗嗜酒、好杀,更不喜欢女色。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完全没有关于这位皇帝宠幸过哪个女人的记载。到38岁被害为止,穆宗连子嗣都没有留下来。萧思温向来与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耶律贤来往甚密,他决定做个大大的投机,一面 *** ,一面连夜报讯给耶律贤。>  耶律贤闻讯,立即率亲信高勋等人,带着千余名铁甲骑兵奔赴黑山。抵达时,正是穆宗遇刺的次日黎明。他立刻在穆宗的灵柩前举行了继位之礼,接手了耶律璟留下的烂摊子,当上了辽国的皇帝。是为辽景宗,年号「保宁」。>  为了表示感激,耶律贤一回上京,就晋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并且下诏征选自己仰慕已久、早慧聪明、美丽动人的萧燕燕为妃。>  带兵打战没什么本领的萧思温,看人却很有准头。 16岁的萧燕燕嫁给耶律贤后,很快就从贵妃晋升为皇后。>   十七岁步入朝堂代夫理政 >  耶律贤即位之初,面对的是一个酒鬼皇帝迷迷糊糊统治过十几年的国家。>  为了彻底改变穆宗留下的混乱局面,耶律贤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契丹帝国的政治开始显现出一派清明气象,国力也随之上升。立志要做治世贤君的辽景宗,整日捧著《贞观政要》研读,倒是颇有乃祖之风。可惜天不遂人愿,没给他一个好身体。>  当年他的父亲耶律阮在火神淀被耶律察割杀害时,年仅4岁的耶律贤也成了叛军追杀的对象。幸亏一个叫刘解里的厨子用毡子将他裹起来藏在了厨房的柴火堆里,耶律贤才逃过一劫。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他目睹了父母被杀的场面,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 *** ,吓出了一身毛病,身体一直不好。做了皇帝后,又患上了风疾,身体非常虚弱,严重的时候,连马都骑不住,更别提处理军国大政了。>  就这样,萧燕燕适时地走到了前台,每逢耶律贤犯病时,萧燕燕都代他上朝处理国事。一开始,萧燕燕还仰仗父亲在朝中的支援,但时间一长,她对政务越来越熟悉,内外周旋之中,竟然可以游刃有余了。耶律贤发现了妻子的才干,干脆放心地将朝政交给她,自己以养病为由开始了休闲娱乐。>  萧燕燕大权在握后,父亲萧思温也迅速成为朝中的重要人物。然而树大招风,这种显赫引来不少人的妒恨。公元970年5月,萧思温随景宗出外行猎时,遭到了政敌的刺杀,猝不及防,一命归西。父亲的死,使年仅17岁的萧燕燕受到了极大的 *** ,如此残酷的权力斗争也使她的政治阅历迅速地成熟起来。没有了父亲的帮助,却还有丈夫的支持。她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全力协助景宗治理国家,推行全面改革。在景宗的支持下,她不仅得到了尽显才能的机会,也得到了群臣由衷的钦佩和效忠。>  两年之后,19岁的萧燕燕在治理国家的同时,为辽景宗生下了长子耶律隆绪。景宗后继有人,对萧燕燕更是宠爱无比。>  在萧燕燕的努力下,几年后,辽国经济形势好转,军事实力日益增强。朝野上下,对年轻的皇后刮目相看。为了对妻子几年来的辛劳表示回报,景宗将一个皇帝所能给予的更高嘉许和信任都给了她。 976年2月,辽景宗传谕史馆学士:「此后凡记录皇后之言,亦称『朕』暨『予』,并著为定式。」这就是说,景宗将妻子的地位升到了与自己等同的位置,把契丹王朝的军政大权,彻底交到了萧燕燕手上。>   两场大战令胆寒 >  到景宗之时,阿保机创立的契丹王朝已经立国六十多年。其间,内忧外患,血雨腥风,战争一直伴随着这个多元文化的草原帝国。在契丹男人的手里,这个王朝没能成为太平盛世。于是,历史把这个重任赋予了契丹的女人。赋予了年仅20多岁的萧燕燕。>  公元979年,统一了南方的 赵光义发动了征伐北汉的太原之战。萧燕燕清楚, 征伐北汉,最终目的是夺取燕云十六州。萧燕燕不希望失去北汉这个辽宋之间的缓冲地带,于是,派人到北宋交涉,希望北宋不要征伐北汉。但是,赵光义自恃兵强马壮,对萧燕燕的警告置若罔闻,拍著胸脯说了一句宋朝自太宗以后近三百年间再也听不到的豪言壮语:「河东(北汉)逆命,正应兴师问罪!如北朝(契丹)不援,和约如故;否则,只有兵戎相见!」于是,在消灭北汉之后,宋太宗不顾胜利后不得奖赏、心有怨恨的将士们的反对,强令疲惫不堪之师,徒步600余公里,越过连绵险恶的太行山脉,去进攻强大的辽国。>  战争开始时,宋军兵不血刃,连克军事要地,并对辽朝的「南京」幽州城(今北京)形成了合围之势。一时之间,赵光义不禁有些飘飘然了。却全然不知自己长途奔袭,孤军深入,已正中了萧燕燕「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计谋。>  在接下来的高粱河会战中,宋军三面受敌。原本疲惫、厌战的将士在酣战之时突然叛变,顷刻间,宋军全线溃败,死者万余人。宋太宗本人也身中流矢,腿部受伤,乘驴车狼狈狂逃。辽军追至涿州,缴获宋军兵器、粮秣无数。宋太宗腿上的两处入骨箭伤,竟成了他日后病死的主因。>  为了教训赵光义的无端挑衅,次年10月29日,萧燕燕与丈夫亲率大军进围瓦桥关(河北雄县)。赵光义命宋军严密设防,阻截辽军南下,并亲率大军驰援瓦桥关。但辽军进展迅速,宋朝援军尚未赶到,辽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已率前锋军将瓦桥关包围。萧燕燕抓住战机,命令耶律休哥出击。辽军兵锋锐猛,奋力冲杀,宋军不敌,退至莫州(河北任丘北州镇),被辽军追及,展开决战。宋军损失很大,几员战将被俘。心有余悸的赵光义,怕重演高粱河之战的悲剧,不敢再进,只好草草收兵。>   处变不惊保幼子登基 >  公元982年9月,在瓦桥关决战之后两年,35岁的辽景宗到达云州(山西大同)境内,游猎于祥古山时得了重病,最后在赶往云州的途中死在了焦山行宫。>  当时,萧燕燕刚刚30岁,太子耶律隆绪12岁。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政,虎视眈眈地盯着皇位,局势马上变得险恶起来。>  萧燕燕手握一纸「长子隆绪继位」的遗诏,牵着12岁的儿子,召来景宗临终前委托后事的大臣韩德让和耶律斜轸,问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壮(指契丹皇族势力),边防未靖(宋军威胁),你们来说,我该怎么办?」>  韩德让、耶律斜轸两位股肱之臣忙跪地表忠心,「只要您信任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韩德让建议萧燕燕下诏让各诸侯王回到自己的领地,相互之间不得互通消息和见面。在解除了宫廷政变的危险之后,萧燕燕宣布景宗遗诏,立太子耶律隆绪为皇帝,是为辽圣宗。萧燕燕则被尊为「承天皇太后」。>  韩德让是汉族人,祖父韩知古原本是述律氏的家奴,述律平嫁给阿保机时,韩知古作为陪嫁的滕臣到了耶律家。因此,韩德让有着「宫分人」的不光彩出身。韩德让在景宗大量提拔运用汉官时崭露头角。为景宗朝的政权巩固,百姓安居乐业出了很多好主意。因此他屡屡升官,先是代父韩匡嗣为上京留守,后又代父为南京留守,管理偌大的燕地。在公元979年的「高粱河之役」中,韩德让坚守南京(今北京)十五个昼夜。在援军到达时,韩利用原来的地下坑道,出奇兵抄宋军背后,配合耶律休哥大败宋军。这次战斗,不但保住了幽州燕地,而且使宋军元气大伤。韩德让以守御之功誉满朝野,景宗授之为辽兴军节度使。>  此次,韩德让又因拥立有功,官升一级。萧燕燕命其统掌御府禁卫军,总理宿卫事,参决大政。于是,韩德让一面主持朝廷政务,安抚臣民,一方面兼起保卫皇太后和小皇帝的责任。他对上京临潢府实行 *** ,使得以萧燕燕为首的领导核心,很快稳住了局势,渡过了危机。由此,萧燕燕对韩德让也愈加宠信,并迁升他和耶律斜轸分掌南、北枢密院。为了笼络群臣,萧燕燕作了许多 *** 工作,下令凡是结案发落而有冤枉者,可以到御史台上诉,并多次亲自审决滞狱。还把以前契丹人和 *** 发生纠纷时重责 *** 的旧俗,改为契丹人和 *** 同罪同罚,及时调整了两族关系。>  由于萧燕燕临危决断,处变不惊,赏罚分明,治国有方,一时间,契丹内外和睦,兵强马壮。>   雍熙之役让宋患上恐辽症 >  契丹帝国平静地完成了权力交接,内部稳定了,外部的流言蜚语却弥漫开来。>  皇帝年幼,母亲摄政。年轻的寡妇,偏偏倚重、宠信一个年龄相当的汉族臣子,这在读了多年圣贤书的中原人看来不免有伤风败俗之嫌。宋朝的岳州刺史贺怀浦、雄州知州贺令图父子听说了萧燕燕的「风流韵事」后,如获至宝,相继向宋太宗进言:「如今契丹主年幼,国家大事由其母决断。而其母宠信韩德让,两人之间不清不白,一定会招来国人的痛恨,辽国必定因此内乱,上下离心。没有人会听一个妇德败坏的女人的指挥,我们应该乘此良机对辽用兵,谋取幽燕。」>  边关将领关于「契丹『主幼国疑』,此时北上必定胜利」的汇报,惹动了宋太宗的北伐之心。于是,他决定乘契丹孤儿寡母风雨飘摇之际,一举占领燕云十六州。>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遣东、西、中三路大军,由曹彬、潘美、田重进挂帅领军,挥师北上,向辽发起攻击。因为这一年是北宋雍熙三年,这次战役被史学家称之为「雍熙之役」。>  面对分路来犯的几十万敌人,萧燕燕依然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策略,有条不紊地展开反击。萧燕燕偕同圣宗亲临幽州,戎装上阵,指挥作战。在岐沟关打败了东路曹彬的主力,然后汇集优势兵力,围剿中、西两路宋军。>  当时,赫赫有名的杨老令公杨业是这次战役中的唯一胜利者。由他充当前锋的西路军连克寰、朔、应、云诸州,气势如虹。但是,他优异的作战表现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反而引起了同僚们的嫉妒,招致了杀身之祸。(关于杨家将的故事见下周「摆渡辽河」)>  至此,宋辽之间这场空前未有的大战,经历了半年多的较量,最终以宋朝的惨败而告终,北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再也不敢奢谈收复燕云十六州之事,举国上下患了一种「恐辽症」。>   一战打来百年和好 >  经过多年与北宋的交战,萧燕燕早已彻底摸清了北宋 *** 的实力和君臣怯战的心理。但即便如此,辽宋之间的战争——对燕云十六州的领土争端,也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萧燕燕以政治家的高瞻远瞩,敏锐地意识到:与其这样无休止地相互征伐下去,不如互不侵犯,和平共处。但双方进行了这么多年的战争,怎么个「和」法,还需要讲求策略。萧燕燕深谙「进攻是更佳的防守」,所以,采取了以战止战,以攻求和的策略。>  公元1004年,萧燕燕发动了一场长驱直入北宋腹地两千多公里的南征——澶州战役。这是一次为后世政治家、军事家提供种种重要启示的伟大战例。三十五万大军,分两路进发。一路五万人马出西京(大同),以佯攻牵制宋军。另一路三十万大军在萧燕燕的亲自率领下,直逼北宋京师。

历史:辽国“萧氏后族”沈阳法库建立州城

①法库叶茂台23号墓葬墓道

②法库孟家镇小房身村辽墓

③法库辽“宗州”城遗址出土铜质“宣差都提控印”

④法库出土的辽代瓷器

《中华姓氏大辞典》共收录了11969个姓氏。然而,于公元907年建立辽国的契丹一族,却仅有两个姓氏:耶律、萧。并且,耶律氏与萧氏世代通婚,历时200余年之久。

史载,法库县境内,便是契丹人萧氏的分封地之一,以致法库全境分布着20余座辽国州城遗迹,以及为数众多的辽国契丹萧氏家族墓地。由于萧氏家族的女士大多成为辽国的皇室眷属,所以,萧氏又被称其为辽国的“后族”;而萧氏家族的男士也借此飞黄腾达,更高官职高居“北府宰相”。

在此,不妨探寻一番法库境内的几座辽国州城遗址。

萧恒德掳掠汉俘

建“原州”安家落户

法库县城西约50公里,为包家屯乡南土城子村。村东有座石质圆形“孤山”。村东接近“孤山”处,便是辽国“原州”城址。

当地老年人介绍说,上世纪40年代,“原州”城墙足有3米多高。后来,村民们陆续在城址内盖房子萧孝穆简介,如今已将整个城址全部占用,惟余东城墙尚能依稀可辨。“原州”城址为正方形,每边长250米,方位南偏东15度,辟有南城门。

在城址内,专家们采集到了灰陶盆口沿、陶罐口沿、白瓷小罐底、白釉黑花器底、大石臼等。当地李姓村民盖房挖地基时,挖出了一个小口、鼓腹、平底的黑釉大缸。村民们介绍说,当年,在城址外东面“孤山”脚下,村民们挖土时,发现了7座砖砌墓葬,挖出的整块青砖,足足拉了10多大车。《辽史·地理志》记载,“显州”(北镇)东北三百里为“原州”,国舅金德俘掠 *** 后,在此地建城安置,共五百户人口。

有关专家考证,兴建“原州城”的“国舅金德”,应为“萧恒德”。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983年),萧恒德娶辽景宗耶律贤女儿“越国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后改任“北面林牙(翰林学士)”。当年,北宋将领曹彬、米信率兵入侵辽国南京(北京)时,萧恒德出谋划策、大败宋军,因而被提拔为东京(辽阳)“留守”。

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六年(988年),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兵攻打北宋,萧恒德率辽军攻城,独当一面。北宋守军城上矢石如雨;萧恒德气定神闲,指挥若定,督促辽军将士奋勇攻城,最终攻克北宋守城。攻城中,萧恒德不幸中箭负伤。“承天皇太后”萧绰亲自探望萧恒德,并赐良药。

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十二年(994年)农历八月,辽圣宗皇帝赐萧恒德“功臣”称号。之后,在一次征战中,萧恒德决策失误,导致辽军将士、马匹死伤甚多。因此,萧恒德被撤职,削去“功臣”称号。

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十四年(996年),萧恒德妻子“越国公主”生病。“越国公主”生母、“承天皇太后”萧绰,派遣宫人“贤释”侍奉“越国公主”。结果,萧恒德竟与宫人“贤释”私通。“越国公主”得知后,忧愤而死。盛怒之下,“承天皇太后”萧绰将姑爷萧恒德处死。

骁勇战将建“渭州”

英年早逝志未酬

出沈阳北四台子萧孝穆简介,沿101国道一路西北而行,过法库秀水河子镇西折,便到了法库叶茂台镇。叶茂台镇西二台子村东北0.5公里处,可见一座古城遗址。

这座城址的城墙为土筑,南北长315米、东西宽300米,方位南偏东25度,城墙外侧有“角台”、“马面”(用于防御),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当地老年人介绍说,过去城墙挺高,当地人都叫“马圈”。这座城址内出土文物颇多,有酱黑釉大缸、铁马镫、铁马衔、铁铡刀、石臼、白釉大碗、酱釉大口罐等。村中一户农家院里的方形石制品,四角雕刻力士,中间雕刻狮头,类似辽国塔座雕饰。城址内地面上,散布着灰陶片、布纹瓦片、白釉粗瓷片、铁镞等。

经有关专家考证,这座古城为辽国“渭州城”。《辽史·地理志》记载,“渭州城”由辽国驸马都尉萧昌裔兴建,位于“显州”(北镇)东北二百五十里,有千户人口。

这位萧昌裔,便是辽国骁将“萧匹敌”。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十四年(996年),萧匹敌出生不到一个月,他母亲“越国公主”便去世,父亲萧恒德也被岳母“承天皇太后”萧绰处死。成年后,萧匹敌与“秦晋王公主”结婚,拜“驸马都尉”,为“殿前副点检”,后改任“北面林牙”。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四年(1024年),萧匹敌任“殿前都点检”,为“国舅详稳(将军)”。

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九年(1029年),渤海国后裔“大延琳”叛乱。萧匹敌、“南京留守”萧孝穆前往讨伐。他们在大延琳据守的辽阳城外,再修筑一道城墙,围困大延琳。几个月过后,辽阳城里人与辽兵私通,最终里应外合,生擒大延琳。辽阳平定后,萧匹敌因功封为“兰陵郡王”。

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十一年(1031年),辽圣宗皇帝耶律隆绪病危。此前,“钦哀皇后”萧耨(音nòu)斤与“仁德皇后”萧菩萨哥,始终势同水火、势不两立。由于“仁德皇后”萧菩萨哥喜欢萧匹敌,结果遭到“钦哀皇后”萧耨斤的忌妒。于是,“钦哀皇后”萧耨斤便唆使护卫冯家奴,诬告“仁德皇后”萧菩萨哥的弟弟萧浞(音卓,zhuó)卜,与萧匹敌一道谋逆,打算让“仁德皇后”萧菩萨哥摄政,然后拥立新皇帝。

辽圣宗耶律隆绪“驾崩”后,辽兴宗耶律宗真继位;“钦哀皇后”萧耨斤篡权摄政。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元年(1032年),年仅36岁的骁将萧匹敌,便被“钦哀皇后”萧耨斤杀害。

辽国的开国皇后述律氏与萧太后,你认为哪一个更厉害?

辽国皇后,除辽世宗耶律阮外,曾立汉族皇后甄氏,其馀皇后都行萧氏。因为太祖耶律阿保机有皇族只和萧氏结婚的遗嘱,导致了辽国只有皇族耶律和后族萧氏两大家族的幻想。

所有萧太后中,最有名的是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母亲、大名萧绰、小字萧燕萧太后。 在演义《杨家将》中,叱咤风云的萧太后就是她。

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上,出现了好几个直接掌管天下的女性。 其中都有熟悉武则天的人。 她直接取代了皇帝的位置,自己坐了皇位,顺便改到了国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