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百家姓怎么样(钱文忠百家姓说到程了吗)

wanfu 麦克百科 72 0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怎么样

姓氏在全世界都存在,但中国的姓氏文化最为系统,最有脉络可寻,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历史的密码。《钱文忠讲解百家姓》是一部通俗而易懂的书,虽然并不够深入,但却开启了人们重新认识自己姓氏的大门。 中国的姓氏起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上古八姓:姚、妫、姒、姬、妘、姞、姜、嬴皆从女,有着明显的母系社会的痕迹。中国人的姓氏,追踪溯源总要归于三皇五帝,以上古八姓而论。姚姓出自舜帝,一说他生于姚墟,故而以“姚”为姓。如果“姚墟说”站的住脚,则他是以出身地为姓。当然,很可能“姚墟”之名来自舜帝,孰前孰后,难以定论。妫姓同样出自舜帝,因为他后来迁居妫水,他的部分后裔就以妫为姓,同样是以地之名为姓。姒姓出自著名的大禹,就是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那位。姬姓直接来自黄帝,因为他曾居于姬水,故而以姬为姓,也算是得之于地名。当然,姬姓最出名的人物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这是信史时代姬姓最出名的两个人物。妘姓是五帝之一的颛顼之孙祝融氏后裔的姓,姞姓是黄帝赐给自己儿子伯鯈的姓氏。姜姓源自炎帝,因为他曾居于姜水。嬴姓得自五帝之一的少昊,传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这样一来这个姓氏的源头仍然是黄帝。但事实未必如此,关于三皇五帝之间的关系,历代典籍中众说纷纭,差异很大。因此,将姓氏的源头归于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是不正确。然而,要解开姓氏之源头的秘密,只怕也不可能。这个秘密已经完全隐没在时间的荒野里。 现代人将姓氏合二为一,实际上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古人下的定义是: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举个例子,战国时的秦国和赵国国君同出于一姓,即造父。故而秦国的国君和赵国的国君都是赢姓,赵氏,由此可知秦始皇和赵武灵王是同一个祖先。当然,前提是秦始皇不是吕不韦的私通子。 如果我们的祖先是一个参天大树的树干,则无数的枝桠就是他的后代分支。中国历史上的刘、李、赵等姓氏都曾出过开国皇帝,他们占据着巨大的资源,不但养育了很多子孙,而且赐封别姓的人以自己的姓,以先荣宠,这样一来,这个姓氏的人口就更多了。以明代为例,朱元璋给皇家子孙设立了独特的保障制度,他的子孙们不断繁衍,到明末已经多达三万余人。当然,大部分庶出的人已经没有了皇家子孙头衔,沦为平民。这也算是中国姓氏的一种特色。 中国人在姓氏之外,于起名时还排辈分,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定下了排辈的规矩。比如朱元璋的26个儿子,均为木字旁,分别为:标(即太子朱标,早逝)、樉、棡、棣(即明成祖朱棣)、橚、桢、榑、梓、杞、檀、椿、柏、桂、柍、植、栴、权(即宁王朱权,明朝最有才华的王爷之一)、楩、橞、松、模、楹、桱、栋、栩、楠。这些儿子们被派到全国各地,封为藩王,拱卫着大明王朝。当然,为了免于汉朝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灾难,这些王爷们并没有多少实权。 明成祖朱棣遵照了他老爸定下的起名规矩,四个儿子都是火字旁,分别为朱高炽(明仁宗)、朱高煦(“煦”字下面四点为火,封为汉王)、朱高燧(封为赵王)、朱高爔。明仁宗则遵照祖制,给儿子们起名为:瞻基(即明宣宗)、 瞻埈、瞻墉、瞻垠、瞻墡、瞻堈 、瞻墺、瞻垲、瞻垍、瞻埏,皆为土字旁。从这个起名方式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个规律,即名字中的之一个字为辈分,第二个字则体现五行规律。直到明朝灭亡,明皇室一直照这个规律起名字,以至于后来人口基数增大,同偏旁的字不够用,不得不生造字。所以翻开明朝的历史书,不少帝王的名字都是生僻字。 以上还只是一点简单的探源。钱文忠以通俗的方式讲解《百家姓》,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的 *** ,用这个 *** 还能找到更多的历史密码。

钱文忠百家姓说到程了吗

没讲程姓

之一讲 你从哪里来?
第二讲 赵钱孙李
第三讲 周吴
第四讲 郑王冯陈
第五讲 褚卫蒋沈韩
第六讲 杨朱秦尤许
第七讲 何吕施张
第八讲 孔曹
第九讲 严华金魏
第十讲 陶姜戚
第十一讲:谢邹喻
第十二讲:柏水窦章
第十三讲:云苏潘葛
第十四讲:奚范彭郎
第十五讲:鲁韦昌马
第十六讲 :苗凤花方
第十七讲:俞任袁柳
第十八讲:酆鲍史唐
第十九讲: 费廉
第二十讲:岑薛雷
第二十一讲:贺倪汤
第二十二讲:滕殷罗
第二十三讲:毕郝邬
第二十四讲:安常
第二十五讲:乐于时傅
第二十六讲:皮卞齐
第二十七讲:康伍余
第二十八讲:元卜顾
第二十九讲:孟平黄
  第三十讲:和穆萧
  第三十一讲:尹姚邵湛
第三十二讲:汪祁毛
第三十三讲:禹狄米
第三十四讲:贝明藏
第三十五讲:计伏成
第三十六讲:戴谈宋
  第三十七讲:茅庞熊
第三十八讲:纪舒屈
第三十九讲:项祝
第四十讲:董梁
第四十一讲:杜阮
第四十二讲:蓝闵
第四十三讲:习季麻
第四十四讲:强贾
第四十五讲:路娄危
第四十六讲:江童颜
第四十七讲:郭梅
第四十八讲:盛林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蔡姓的出处时,说蔡国在新乡,但众所周知蔡国最早是在驻马店市的上蔡县,后迁到新

,最后在安徽下蔡。钱先生既考证出不同情况,就应该有个解释。
蔡始封之地应在今新乡境内。蔡之封地在新乡境内之说,源于周武王设“三监”的记载。《逸周书·作洛解》说:“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殷,殷大震溃。降辟三叔,王子禄父北奔,管叔经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⑦《帝王世纪》也载:“自殷都以东为卫, 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⑧《汉书·地理志》载:“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国是也。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⑨《地理志》所载与《逸周书》不同。从《逸周书·作洛解》所言“建管叔于东”来看,此“东”当为殷都朝歌(今安阳淇县)以东,为管叔所镇守之地,而殷都之南的鄘地当为蔡叔所镇守之地,殷都之北境邶地则为霍叔所辖。此三地均在故殷都附近,“管叔在卫,今浚县卫贤镇;蔡叔居鄘,在今卫辉市倪湾村;霍叔在邶,在今汤阴的邶城村,三邑对殷都朝歌(今淇县),呈三面包围之势”⑩。正因蔡叔度曾为周初“三监”之一,所以有学者认为,蔡之始封之地不在上蔡,而在“今卫辉市鄘城无疑”。

百家讲坛之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视频, 谁有啊?跪求啊,谢谢了!

之一讲 规矩的作用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1}圣人:指儒家创始人孔子。

{2}训:教导,教诲。

{3}悌:指弟弟服从兄长。

{4}谨:出言慎重,寡言。

{5}信:诚信。

{6}文: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弟子规》中,它们有明确的行为规范。那么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更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既然李毓秀先生是《弟子规》的作者,又为什么说在他留下的众多著作里,流传最广的是《训蒙文》呢?如果说《训蒙文》和《弟子规》是同一部书,那么《训蒙文》是怎样变成《弟子规》的呢?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传统教材。对这样一位先贤,我们怎能不怀抱一种感恩之情,怎能不去好好地诵读他的作品呢?

《弟子规》是二三百年前,在私塾教育中对孩子们行为规范的一种要求,而现代教育与私塾教育完全不同,社会变了,教育制度变了,孩子们也变了,但是为什么说,《弟子规》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的好教材呢?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我想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课。有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扽(d n)了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来的话,全都在这部书里。这是一部什么书呢?它就是《弟子规》。

从此以后,耿所长就开始尝试着讲《弟子规》。这一讲不得了,每次听课的人数,少则七八百,多则一两千。时间久了,耿所长发现,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静静地坐在下面听他讲《弟子规》。有一天,耿所长讲课中随口吟诵了一两句《弟子规》中的话,结果发现全场几百个孩子都跟着他朗诵起来。从此之后,耿所长意识到,对那些因为不懂规矩而造成的过错、违法、犯罪行为,更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守规矩、守规范、懂道理的习惯。后来,他就越来越有意识地在辖区内的法治课和道德规范课上用《弟子规》做教材。不久,他发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如果人民道德水平高,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的矛盾和犯罪就会减少,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当金海湖派出所的耿所长,开始用《弟子规》对辖区内的居民和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什么呢?

在他辖区的金海湖畔有一个村庄叫中心村,中心村里面有两位街坊常年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要大打出手七八次。屡次调解,屡次处罚,但依然没有效果。

有一次,耿所长又去调解,调解到最后,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但凡是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大地上,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彼此反目成仇呢?耿所长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个老大难:一对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更优秀的学生。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读《弟子规》?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也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小小的《弟子规》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小姑娘,为什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开始懂得感念父母之恩了呢?

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家长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但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让步了什么呢?说到底,我们不重视的和我们让步的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遵循社会的规矩,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那么《弟子规》里面,究竟为年轻人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一本二三百年前的小册子,为什么对现代社会的人还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 *** 。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作者首先声明:“弟子规,圣人训。”意思是说:《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传下来。那么圣人是谁呢?孔圣人,孔夫子。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之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之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毁灭人类,摧毁地球。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它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恰恰分成八个部分。哪八个部分?

之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结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之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请大家听下一讲。

钱文忠先生在《百家讲坛》里都讲过那些节目?

目前为止

钱文忠先生在《百家讲坛》主讲的栏目有:《玄奘西游记》、《我读经典之<独特的启蒙>》(《大学》、《中庸》)、《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班墨传奇》、《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1、《玄奘西游记》:讲述唐朝高僧玄奘法师在唐太宗贞观时期西行古印度求取佛经(主要是《瑜伽师地论》和《大藏经》)及在古印度那烂陀寺学习佛经的过程中如何成为一代高僧、回到大唐后如何翻译佛经的故事。

2、《我读经典之<独特的启蒙>》:主要是钱先生从个人经历出发讲述《大学》、《中庸》这两部儒家经典在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对我们的启发和价值。

3、《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主要讲述明代伟大的中医学家李时珍的故事和他的著作《本草纲目》,同时也谈到了钱先生对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一些看法。

4、《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通过讲典故的方式讲述儒家经典《三字经》,同时谈到了钱先生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看法。

5、《班墨传奇》:讲述春秋战国时代伟大的科学家鲁班和墨子的故事,也谈到了钱先生对中国古代科技的一些看法。

6、《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讲述儒家经典启蒙读物《弟子规》。

7、《钱文忠解读<百家姓>》:分之一部和第二部,讲述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百家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