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怎么死的 死在哪?
毛遂到山林里拔剑自刎身亡。
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之机,派遣大将攻打赵国。平原君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御燕。
毛遂赶忙推辞:“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不才之处。”但平原君没有认同毛遂的自知之明,强命他挂帅迎敌。
尽管毛遂身先士卒,但也无法抗敌,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万分,觉得没有脸面再见赵人,于是避开众人,到山林里拔剑自刎身亡。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毛遂自刎。
毛遂怎么死的:毛遂自刎而死是虚构的吗
史书的记载有些模棱两可,据学者推测,毛遂应该是病逝的。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毛遂与平原君成语典故
一、毛遂自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然春秋战国时期短短几百年,却把大好河山分得七零八落。
话说长平之战后,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围困一年多,赵国已然面临亡国之危。在这火烧眉毛之际,平原君赵胜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想亲自去楚国求救,以达到合纵抗秦的目的。
平原君养门客上千,现在是时候大派用场了,他从中筛选了一遍又一遍,却怎么也凑不够20人。
这时候其貌不扬的毛遂站出来了,平原君看了大怒:"你有什么才能?竟如此放肆?"
毛遂不慌不乱地向前一步,推销自己!毛遂自荐!
古代毛遂资料
毛遂是古代哪国人活了几岁给分毛遂,战国时期薛国人(今山东省枣庄市人),年轻时游赵国,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毛遂(前285年-前228年),战国时期薛国人(今山东省滕州市人),一说鸡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死后葬于薛地,今在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车站旁仍有其墓地。 其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十九人,尚缺一人。这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平原君问:"毛先生至赵国几年?"遂答:"三年"。平原君又问"先生若为圣贤之辈,三年未曾被人称诵,是先生无才能也。"毛遂答: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平原君心悦诚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国。 至楚国后,平原君赞颂毛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
师。"将毛遂视为上客。
后人将这段史实称为"毛遂自荐"。用于比喻自己推荐自己。毛遂后卒于薛,葬于薛城北门外(官桥火车站处),民国初年,修建津浦铁路时,迁葬官桥车站西,现迁葬墓址尚存。
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喘气不赢之机,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出征以敌强敌?赵王便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御燕。毛遂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赶忙到赵王那里去,不是去“推荐”自己,而是去“推辞”自己: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坚当马前卒,不能挂袍任率印官,如是,则上可保国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为国家罪人。当年自荐,意气风发;此时自辞,何其乃尔?一个毛遂,判若两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赵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真伟丈夫;如今脱颖而出,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忸怩如小女子?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按说,毛遂此话说得入情入理,但赵王却为了展示自己求贤若渴,怎么也不听毛遂之言,硬是要他挂帅迎敌。但正如毛遂所说,他只是个外交人才,而非统率千军的将才,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面对一败涂地的惨状,羞愤万分,自刎身亡。
毛遂堕井的解释
用为传闻 不实 之典。成语出处: 《西京杂记》卷六:“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坠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 嗟乎 !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
成语例句: 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虚言误公子,投抒惑慈亲。 ★唐·李白《系寻阳上崔相涣》诗之二
繁体写法: 毛遂堕井
注音: ㄇㄠˊ ㄙㄨㄟˊ ㄉㄨㄛˋ ㄐㄧㄥˇ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