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是哪天死的?冯玉祥怎么死的呢?

wanfu 麦克百科 69 0

冯玉祥是哪天死的?

死于1948年9月1日,死因是乘坐的轮船突然失火了。

冯玉祥怎么死的呢?

冯玉祥接受中国 *** 的邀请,搭苏联轮船“胜利”号,由美返国参加政协。当时“胜利”号正向敖德萨港口进发时,轮船失火,冯玉祥被烟熏窒息致死,与女儿晓达一起罹难,享年65岁。关于此次事故,苏联官方的说法是,“胜利”号船中部的一个小库房内存放着一批电影胶卷,在用手摇装置倒胶片的过程中,因机械部件摩擦迸出火花引起胶片起火。火星又引燃了旁边放着的胶片,整艘船都燃烧起来。虽然也有人认为是破坏分子人为纵火,但司法部门在反复研究后最终认为火灾是由电影胶片引起的。 冯玉祥将军1948年不幸遇难,但其真正原因至今好像仍是个未解之谜。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冯玉祥去世后,妻继承遗志成副国级,儿子成少将,领队84年阅兵

1946年9月2日,上海码头风平浪静,港湾中停来来往往的客、货轮船络绎不绝,其中有一艘名为“美琪将军号”的轮船早已在码头等候良久。

不多时,一行穿着普通但气质不凡的游客登上了轮船,为首的正是以“赴美考察水利项目”为由,想要摆脱蒋介石控制的冯玉祥。

呜——!

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传来,“美琪将军号”缓缓驶离港口,向着遥远的大洋彼岸开去。

站在甲板上的冯玉祥百感交集,在风云变化的当下,他不知道再次归来时,祖国将会是怎样一番面貌。

他更不知道的是, 这是他最后一次遥望国土,他再也不会有机会踏上那片他深爱的土地。

冯玉祥,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冯玉祥表达了明确的联合抗日主张,指出全国军民应该团结一致,为了民族生存、国家复兴而奋斗。

但蒋介石始终执着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让冯玉祥无法忍受,甚至到了无法再与蒋合作的地步。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不愿看到内战发生,决定远走美国。

随着 *** 军队节节败退,蒋氏政权岌岌可危,蒋介石三番五次勒令冯玉祥回国效力。

可冯玉祥早已对蒋彻底失望,并于1948年2月8日写下与蒋氏政权脱离关系的绝交信: “我正式宣布与你的 *** 脱离关系,从现在开始,我将攻击、反对你到底。”

另一边,美国 *** 意识到蒋介石即将失败,动了重新扶持一方亲美势力的念头,冯玉祥正是他们重点拉拢的对象。

当美国官员来到冯玉祥的家中表明来意时,遭到了冯玉祥的严词拒绝。

但是由于这一决定,让冯玉祥一家失去了在美国待下去的权利,他们被驱逐出境。

恰逢此时中国 *** 邀请他回国参加政协会议,于是冯玉祥在美漂泊两年后终于踏上了回乡之旅。

经过多方斟酌考量,冯玉祥接受了苏联大使馆的建议,借道苏联回归祖国。

1948年7月31日,冯玉祥与家人突破 *** 特务的重重阻挠,顺利登船,踏上归途。

“胜利号”轮船客舱共有四层,冯玉祥一行住在顶层的4套包间,船上除了他们其他几乎全是来自苏联的公民。

海上的天气出奇的好,海风和煦,碧海蓝天。

冯玉祥倚在船舷上,望着逐渐远去的美国国土,返乡的愉悦心情溢于言表。

他默默地揽过身边的夫人,出神地望着一望无际的海面,目光似乎可以穿过这茫茫大海,看到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似的。

不久后,“胜利号”越过大西洋,进入直布罗陀海峡,于8月21日抵达黑海东岸的高加索巴统海港。

当地官员上船对冯玉祥表示了问候和欢迎,并提出如果坐船厌倦可以改乘火车前往目的地。

冯玉祥考虑到换乘太过麻烦,且轮船距离终点也只有2天航程,便拒绝了官员的好意。

事后,冯家人每每回忆起这次的决定,都后悔不已。

9月1日这天,轮船即将到港,所有人都忙着打点行李。

冯玉祥的行李由女儿冯晓达收拾完后,父女俩坐下聊起天来。

忽然间,冯晓达闻到一股烧焦的味道,她立刻心生警惕,尝试着把门缝打开一点,没想到浓烟顿时顺着门缝涌了进来。

“着火了!要出事!” 这是冯玉祥一行所有人的之一念头。

父女俩不假思索,提着箱子就往外奔去,妻子李德全紧跟其后。

这时,船舱过道里已经浓烟滚滚,由于没有视线,他们只能在慌乱中到处横冲直撞,不幸的是他们逃跑的方向正是火源所在地。

当他们意识到走进了一条死路时,只能想办法折返回去,过程中几人走散。

途中,李德全在浓烟之下脑袋开始出现昏沉、晕眩,她下意识地回到了房间内,踉踉跄跄倒在沙发上,晕了过去。

一股脑向着火源相反方向冲去的冯玉祥,由于年龄太大、在浓烟中待的时间过长,在接近出口的地方倒了下去,烟雾很快将其吞没。

与此同时,另外两个房间中的冯家儿女才刚刚意识到发生了火灾,他们翻窗户脱险后立马赶往了父母所在的房间。

儿子冯洪达、冯理达站在房间门外使劲拍门呼喊,但没有一点回音。

情急之下,洪达对着门上的窗户一顿猛砸。

可窗户纹丝不动,随后他抄起家人递过来的太平斧,对着窗户劈了下去。

艰难进入房间后,他们发现屋内已经浓烟弥漫,熏得人睁不开眼。

几人摸索中找到了母亲李德全,将其抱起送出了窗外。

将母亲救出后,洪达又折返回去寻找冯玉祥。

他手持灭火筒,一边横扫火焰一边搜寻,最后在靠近入口处的地方发现了倒在地上的父亲。

在苏联消防队员的帮助下,冯玉祥等人被尽数抬到了甲板上,李德全逐渐苏醒过来。

冯玉祥虽然身体尚有余温,但因为窒息太久,迟迟没有苏醒过来。

船医想要予以施救,可一应医用物资全部被大火烧掠一空,冯玉祥就这样在众人的注视和无力的抢救下,离开了人世。

冯玉祥的意外身亡在国际上掀起了轩然 *** ,也引来无数人的疑问。

船上为何会突发大火?

这究竟是一场意外还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着一切?

据后来苏联调查显示,轮船起火原因是船上堆积了太多录像带,由于放映机摩擦起火,点燃了录像带,带来了这场大火。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调查结果,背后究竟有没有人在作祟,我们至今无法得知。

因为几乎所有的证据、可以调查的线索都在那一场大火中焚烧殆尽。

事后,李德全和子女们被带到了苏联休养,冯玉祥的去世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们是否能够从丈夫、父亲离开的悲伤中走出?他们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冯玉祥的妻子李德全也是一名革命人士,早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就被选为协和女子大学的学生会会长。

她与冯玉祥的相识是在1923年。

当时,冯玉祥的之一任夫人刘德贞不久前因病去世,时年40岁。

这时候的冯玉祥正一心扑在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中,中年丧妻的他亟需一位贤良淑德的内助帮助他操持家里、照料未成年的孩子。

彼时冯玉祥是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夫人去世的消息传出后,登门为他说媒拉纤的人把门槛都踏平了。

然而,冯玉祥并不是一个贪图温柔乡的人,他的私生活非常检点,在婚姻大事上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

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冯玉祥提出了三点娶妻原则:一是妻子不能娇气,平日穿衣服只能穿粗布衣服,不可以绫罗绸缎;二是妻子必须要会纺线织布; 最后一点是妻子要好好抚养他与前妻所生的几个孩子。

这几点标准一出,顿时劝退了绝大多数人,冯玉祥续弦一事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

冯玉祥的部下唐悦良见状,想到自己老婆李淑诚的堂妹似乎很符合他的择偶标准,便计划让二人见上一面,这人正是李德全。

这次见面是一个事先谋划好的相亲,李德全并不知道此行的真实目的。

李淑诚之所以不告诉她,是因为李德全曾明确表示现在不想相亲、结婚。

见面前一天,李淑诚骗堂妹说: “有个兵要请我吃饭,我一个人害怕,你陪我去吧。”

李德全爽快地答应了。

可到了饭局上,李德全一眼便认出了端坐在饭桌前的冯玉祥,意识到此行不简单。

李淑诚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挑明了这次见面的真实意图。

好在李德全本就听说过不少冯玉祥救国救民的壮举,内心对他并不排斥。

冯玉祥恰巧也听过李德全前段时间发表的救国运动演讲,对她印象很好。

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印象,再加上李淑诚、唐悦良从中撮合,二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婚后,李德全果然是一副贤良淑德的做派,平日里非常简朴,对待几个孩子视如己出。

这让冯玉祥感到安心的同时,内心对于妻子的喜爱更甚一分。

冯玉祥投身革命的这些年,背后一直是李德全在帮他打理身后事,让他可以无所顾忌地闯荡、打拼。

冯玉祥在黑海罹难后,李德全悲痛欲绝,但她是个坚强的女子,即使是为了丈夫心系一生的家国事业,她也不能一直消沉下去。

于是在1948年9月8日,她向 *** 中央发了一封电报,表示康复后就会回国,替丈夫投身到未竟的民主斗争和国家建设中去。

同年11月,李德全告别了子女,只身一人回到了东北解放区。

1949年3月,李德全出席了中国妇女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推举为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同年,她被邀请参加了之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全被周总理指名任命为新中国的之一任卫生部部长。

再往后的十几年中,李德全始终兢兢业业,为了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到处奔走,呼吁各级部门加强与妇联单位的合作,为我国的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3年10月5日,冯玉祥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山东泰安举行,这是他生前叮嘱过的死后安葬地。

*** 、周恩来、朱德纷纷派人送来悼念挽联,这也是毛主席第二次为冯玉祥书写挽联。

除了冯玉祥之外,再无一人有过如此殊荣,可见主席对于冯玉祥的敬重。

仪式上,李德全忍着对丈夫的无限怀念,进行了答谢致辞。

仪式结束后,李德全擦干眼泪,继续坚定地走上了新中国的建设道路。

由于李德全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1964年12月她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官至副国级。

然而,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8年时间,李德全便因为积劳成疾倒下了。

1972年4月23日,李德全在北京病逝,享年76岁。

冯玉祥去世后,不光妻子继承了他的遗志,他的子女们也同样成长为了国家栋梁。

尤其是冯洪达,后来在军中官至少将军衔,还参与了1984年的国庆阅兵。

冯洪达,是冯玉祥与李德全所生的幼子。

他出生时,冯玉祥刚刚在中原大战中战败,麾下部队被蒋介石尽数收编。

他本人也避居到了山西汾阳,这是冯玉祥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次年春天,李德全带着刚刚降生的冯洪达和几个子女来到汾阳,与冯玉祥团聚。

家人的到来,幼子的降生,让落魄的冯玉祥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笑容和雄风。

此后几年中,冯洪达一直跟随在父母身边长大,他是兄弟姐妹中享受父母疼爱最多的那一个。

也正是因为在父亲跟前长大,冯洪达从小受冯玉祥影响,喜欢舞蹈弄棒,小小的年纪便显露出将帅之才。

黑海事故之后,冯洪达与哥哥姐姐一同留在了苏联学习。

父亲的离开,让他痛心疾首,誓要学得一身本领再回国效力。

在苏联巴库海军军事学院学习4年后,冯洪达于1953年回到了国内,开始了自己的军人生涯。

彼时,新中国的海军建设几乎还是一片白纸,冯洪达的一身本领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他一回国就被调入北海舰队,先后任职过舰队基地航保处担处长、副舰长。

往后的10余年时间,冯洪达始终尽心尽力,为祖国海军事业的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

1982年,时值冯玉祥百年诞辰, *** 同志亲自任命冯洪达为海军司令部航保部部长。

第二年,他又被调任至大连舰艇学院出任副院长,很快又升至院长。

这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从事海军军事教育的高等院校,冯洪达无比重视自己肩上的责任,能否将这所院校办好,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海防安危。

他在学院中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冯洪达将学校基础建设当做了重点建设目标。

为了尽快完工,他亲自带着教职工一起走上工地,盖了几栋住宅楼,又主持修建了网球场、滑冰场,学校基建水平一下子上升了几个台阶。

在对待学员和职工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爱兵如子的好作风。

冯洪达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学校中转悠,到处与人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意见。

除此之外,学校中的很多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

有一年天降暴雨,学校低洼处被水淹了,年近60岁的他,卷起裤管就下到了泥水中,和众位老师、学员一起做起了抗洪疏浚工作。

冯洪达的所作所为被所有的师生看在眼里,他赢得了大家的敬重与爱戴。

大连舰艇学院也为祖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军人才。

1984年,时值新中国建国35周年,中央要组织35周年大阅兵,国内各个兵种都要派出方阵参与。

冯洪达对此事高度重视,往小了说这事关一军荣誉,往大了说这关系的是国家的尊严和脸面,阅兵仪式绝对不容有失。

为此,他亲在参与组织和训练海军方阵。

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和士兵们同吃同住,以极其严格的标准要求每个人,也包括已经54岁的自己。

炎炎夏日中,冯洪达和士兵们在太阳底下一训练就是几个小时。

每天他们的衣服都会被汗水打湿,再经由太阳晒干,汗水中的盐渍在衣服上显露出来,不规则地分布在全身上下。

1984年10月1日,共计10370 *** 战士参与了此次阅兵。

在28声礼炮声中,阅兵仪式缓缓拉开序幕。

10点02分, *** 同志登上阅兵车,缓缓向检阅部队驶去。

海陆空仪仗队、各兵种方阵、卫生兵方阵、武装警察方阵依次排列。

*** 同志的问候与战士们的嘹亮回答声,汇集成一股股如排山倒海般的声浪,响彻云霄。

10时18分,阅兵式结束,接下来就是更为隆重的分列式,一个个方阵依次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

冯洪达带领的海军方阵处于中间位置,排在步兵方阵之后。

随着前面一列列方阵踏着正步走向天安门广场,终于轮到了海军方阵。

这是一支由北海舰队组成的方阵,英俊魁梧的海疆卫士、白色上衣、蓝色裤子,威武整齐的海军队伍宛如海中波浪一般,向前起伏、翻涌着...

冯洪达与北海舰队士兵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阅兵仪式取得了圆满成功,海军方阵更是得到了中央的首肯与表扬。

由于冯洪达在海军领域的突出贡献,他在1987年年底被任命为北海舰队副司令,次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可就在他准备继续大展宏图之时,却因病魔缠身而一病不起。

1993年,患病六年之久的冯洪达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因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虽是英年早逝,可在加入中国海军的这些年,冯洪达已经足够优秀,他为我国的海防事业奉献了太多太多。

想必冯玉祥将军在天有灵,也会为他感到骄傲。

儿媳谈冯玉祥遇难之谜:苏联曾有绝密调查报告

冯玉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量级人物。

特别是那个时期的 历史 人物,在评价起来的时候都很容易极端化,要么把他的位置捧的特别高,让其他人都难以望其项背,要么就给直接踩的特别低,说这是个“祸国殃民”的人物。 由于冯玉祥的人生道路上也出过不少差错,所以大众对他的评价也非常容易走极端化。

因此,如今对冯玉祥的评价,在互联网上搜索来看,还是负面居多,特别是“倒戈将军”一词,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但若真的要细细研究那段时间的 历史 ,也不难发现,在民国混战的时期,类似冯玉祥这种汇聚多方势力的才是时代主流。

军阀只是某个特定时间的产物,他们本身的理想信念并没有特别充分,发家史无非都是得到了重要机遇,又身处乱世,他们出来混的初衷也是混口饭吃,那种能从始至终效忠于一方的军阀,在近代史上还真的并不多见。

冯玉祥是有功绩的,同样也有道德方面的缺失,人往往都是由很多面构成的,如果因为一个方面而全盘否定冯玉祥的功绩,那么对于这个人物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确实,他来回倒戈,给人的感觉是内心毫不坚定,可不管怎么说,他无论投靠或是背叛,都是在军阀内部之中,说白了也是在中国境内的事情,总比那些卖国求荣的叛徒要强的多。

可是,正是这么一位铁血军阀,却遭遇了不测。

1948年的9月1日,冯玉祥在乘船回国的路上,结果遇上了轮船失火,他本人也当场葬身火海,遗体被找到后送往莫斯科火化,骨灰最终回到了泰山 ,算是落叶归根,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冯玉祥死亡呢?

在冯玉祥儿媳谈到自己公爹遇难之谜时,提到了苏联有绝密的调查报告。

想要搞清楚他怎么会死,就要搞清楚他生前做过什么。俗话说,乱世出英雄。那个年代确实诞生了不少英雄,而冯玉祥,就是其中之一。

曾经彭涵峰还专门评价过冯玉祥,他说这个人长得像刘备、才气如孙权、志气如董卓,可是最后的结局却跟袁绍一样。 能把这么多杰出的 历史 人物增加到冯玉祥的评价中,看来这个冯将军是有两把刷子的。

冯玉祥的祖父在清朝还是个大将军,可惜生不逢时,赶上这个倒霉的年代,家道中落也是个正常情况。冯家到了冯玉祥他爹那会,就从朝廷命官变成了个普普通通的泥瓦匠。

生下冯玉祥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可更要命的是,这个男人还染上了 *** ,家里本就穷得揭不开锅了,现在还要吸 *** ,哪来的钱?

小小的冯玉祥听说过自己爷爷的故事,立志成为那样的人,可惜父亲不争气,早早就把家给败光了,自己想上学,上到一半就因为没钱回家休息了。于是, 冯玉祥自作主张,开始前往部队谋生,正式加入了保定五营。

在清末时期当兵是一件苦差事,那时的清 *** 已经腐朽到了极致,越底层的士兵,被欺负得越狠, 正是这段经历,让冯玉祥养成了朴素拼搏的性格,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不会轻易退缩,心中的火苗也就是在军营的磨练下渐渐燃起了光。

由于这股劲在,冯玉祥很快脱颖而出,得到了协统 陆建章 的赏识。这陆大人对冯玉祥有多好呢?好到直接把自己的内侄女嫁给他,并且利用自己手上的权力一路提拔小冯,在清 *** 完蛋的那年,冯玉祥已经当上了营长。

后来的两三年,冯玉祥更是跟着北洋陆军一路高歌猛进,混成了旅长,还渐渐有了点军阀的感觉,这个人看起来十分威武,有将军的感觉,所以走到哪都有人多看他两眼。

跟那些好吃懒做,贪图享乐的军阀不同,人家冯玉祥对自我的认知非常充分,知道“军心”的重要性,经常和士兵一起蹲在地上吃饭,唠唠家常。

为什么对他的质疑声这么多呢?主要是因为这个人有点极端。

比如,这个人信基督教,却非常讨厌佛教。于是在河南境内,冯玉祥大肆没收庙产,还发动了整个中国 历史 上都非常少见的毁佛运动。

后来这种情况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呈现出扩大之势,不少珍贵的佛经与古籍都被毁于一旦,所以后世不少史学家都因为这个事情骂冯玉祥,觉得这人是真的缺根弦。

民间对冯玉祥负面评价的主要来源,还是他来回倒戈的做法,让大家都搞不清楚他脑子里到底想的是什么,我们从小阅读的故事里,能够配得上“忠诚”形容的才是真英雄,而这冯老先生一生竟然能倒戈多次,你说说谁敢跟他当朋友?

不过别的不说,冯玉祥绝对有自己的底线,在国家生死存亡面前。 在抗战爆发以后,冯玉祥就一腔热血,要跟日本人拼命,此时的他担任的是第六战区司令,手底下的将士们也备受鼓舞,都决心要跟日本人一决雌雄。

不过蒋介石看他早都不顺眼了,稍微动了点脑筋,就让这个冯玉祥变成了光杆司令,他自己意识到问题后,也主动辞职,把权力交了出来。可是对于这样一位大丈夫来说,手上没了权力也并不影响他去抗战,他依旧到处奔走,为了抗战而拉拢人,积极从事抗日救国运动。

能在日寇来袭之际挺身而出,本身就是应该肯定的点,对于冯玉祥将军一生的所作所为,我们还是要辩证地去看待。

失去权力非常容易,可是想要重新收回来,那就是个非常艰难的事情了。在抗战胜利以后,冯玉祥觉得蒋介石对自己不利,干脆自己先溜了,所以当时他打了个报告,说自己要出国考察,远走美国。

实际上,他这么一走,就代表一切根基全部湮灭,只留下了孤身一人。很难想象,一个昔日赫赫有名的军阀,在接近晚年的时候却什么都没有,只留下了一个落寞的背影。 而他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这一走,竟然是最后一眼回望祖国大地。

1948年的7月,解放战争已经看到了希望,国军的力量正节节败退,新中国的建立即将迎来曙光。 也正是这个时候,远在异国他乡的冯玉祥接到了一封来自 *** 的信,信中高度评价了冯玉祥在抗战中的表现,并且邀请他回国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

*** 明白,很多时候人是身不由己的,特别是身处乱世,一个人的一生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如果功大于过,并且能够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的话,这种人还是可以用的。

冯玉祥将军的领导能力在那摆着的,而且如果他能回来处理国事,也能从侧面代表我们未来新中国的包容性,也算是“改造”成功的重大表现,综合考虑下来,这则邀请还是非要有意义的。

接到邀请函后的冯玉祥也是十分感动,他没有想到国内还有人能撇开他过去犯下的错误,所以, 几经权衡以后,他毅然决然地打算回国,并且在1948年的8月底登上了回家的轮船。

可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一件大事发生了,冯玉祥乘坐的轮船在经过黑海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意外,轮船燃起了熊熊大火,冯玉祥因为未能及时逃脱而遇难。

在他遇难以后,苏联方面也是格外重视这次事件,并且派出专人前往出事地点,将冯玉祥的遗体运送到苏联,并且在首都莫斯科火化。在火化完成以后,骨灰最终由苏联辗转回国,埋葬在泰山脚下。

这件事也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所有人都在关心,冯玉祥将军到底是怎么死的?

最早看到相关的报道,还是 苏联的《红星报》 公布的内容,上面写道: 八月初,“胜利”号轮船从纽约起航,因为处理不慎,轮船上的电影胶片起火,船上发生了严重的火灾,有人员伤亡,经过确认,死者中有冯玉祥元帅和他的女儿。

如果把这件事当作一场意外,冯玉祥的家属不接受这样的结果。 冯玉祥的儿媳妇余华心透露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再次震惊的观点:冯玉祥的遇难,不像是意外,而是有人故意为之。

那会的电影和现在的有着极大的不同,上世纪中期的时候,电影普遍采用的是胶片,而这个胶片的主要材料就是 硝化纤维素 ,它有着易燃的特点。

可能正是有人抓住了这一点,在船舱里面放了点火装置,堆积的胶片很快就会形成一片火海,冯玉祥将军想要逃脱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火势会蔓延的非常迅速。

其次,作为一艘轮船,船上是有甲板的,还有很多火势无法蔓延的地方, 可为什么冯玉祥偏偏在火灾发生的时候距离胶片那么近,所以才没有机会逃脱。

如果他当时在客舱内或是在轮船的会客厅,那么在有人发现了火灾以后,他们都是有机会逃脱到甲板上的,也不至于被汹涌的火势直接覆盖。

赖亚力 多年以来都是冯玉祥的秘书,在意外发生后, 苏联曾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这份调查报告最终被归纳为绝密文件,并没有对外界透露。

其中一个重要的点就是,火灾发生的时候,这位名叫赖亚力的秘书就在现场,可是在苏联的调查过程中,赖亚力始终都守口如瓶,不愿意透露任何事情。

由于冯玉祥在中国近代史中极高的地位,所以苏联的这次调查还是比较详细的,后来法庭更是做出了严格的判决,船长和负责消防的人员全部负主要责任,其中船长纳博金被判处有期徒刑25年,管理胶片的放映员科瓦连科被判15年,其他的相关人员也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不过无论后续怎么处理,冯玉祥将军再也回不来了。

耐人寻味的是,冯玉祥的秘书在上世纪80年代,曾在青岛修养,他跟冯家的儿媳妇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苏联的调查报告现实,船舱真正失火的原因是烈性 *** 引起的,并不是意外。”

余华心听到这样的说法后大为震惊,连忙追问他:“当时为何没有把这项调查结果公之于众?就让冯将军这样不明不白地走了?”可赖亚力也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对余华心说: “这具体的原因我也不知道,可能是由于国际上和政治上的多种考虑吧。”

还有一些引人注意的细节,比如美国在“胜利”号出发以前,让一些工作人员上船,并且对船舱内部进行了全面的消毒处理,这整个过程也并没有人监督;此外,在 亚历山大港口 的停泊后,还有大量乘客上船,后来官方推测这些人中可能混入了破坏分子。

冯玉祥也在美国写了一本抨击蒋介石的书,这本书中的内容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对于蒋介石极为不利,事件发生的时候,战争的最后结果还没有定性,一切都扑朔迷离。

可是,烈性燃烧炸弹到底是什么时候放进船舱的?冯玉祥究竟是被谁陷害?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永远消失了。

郭松龄深得张学良信任为何反奉?错信冯玉祥与之结盟,结果被害惨

民国时期,东北王张作霖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军阀,不仅占据了关键的战略要地东三省,而且手下拥兵数十万,掌控了大量的资源。

张作霖的一家独大,自然是引人眼红的,再加上他的崛起一直是倚仗着日本人的势力,更是让不少人都看着辣眼睛。没过多久,与张作霖矛盾日渐冲突的直系军阀们,便掀起了直奉大战,双方互看不顺眼,接连打了两场热闹的大仗。

这两仗张作霖的奉军一输一赢,虽然跟直系打了个平手,但对他自身的发展来说,显然是有利的,毕竟经过战火的洗礼,奉军从实力上又增强了不少。

然而就在大战刚停歇没多久,奉军内部又掀起波澜,新派军阀郭松龄起兵反叛,让张作霖有些猝不及防,因为他知道郭松龄一直和张学良要好,还以为自己儿子要反他这个老子的天呢。

当然,张学良自然是不可能干出这种事的,郭松龄的反叛是其积怨已久后的一意孤行,跟张学良并没有多少关系。

郭松龄深得张学良的信任,为什么要倒戈反叛?其实这也不能全怨他,主要还是被各种不公给逼急了眼,这才冲动行事。

之前我们都知道,直系和奉系之间进行了两次大战,而郭松龄在这两场大战中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照理来说应该张作霖应该给予他重赏。

但是张作霖没有,第二次大战胜利之后,他封赏了一众功臣,给他们高位重权,可独独没有管郭松龄,这让郭松龄心中难平。对此张作霖的解释是,郭松龄一直是张学良的心腹,将来东北王的位子是张学良的,张学良自然不会亏待他。

但郭松龄哪里等得了那么久,他只知道自己有功没赏,另外平日里还总被新旧两派的军阀排挤,心中的怒火没出可发。

俗话说得好,兔子逼急了都要跳墙,郭松龄本就是个心思狭隘的人,自然是不可能忍得下这口气,所以便联合了跟张作霖是死对头冯玉祥,以及旧部李景林准备反奉。

然而他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他找的这个盟友实在是太不靠谱了,当他带着7万精锐杀向张作霖的时候,答应配合他的冯玉祥竟然放了他的鸽子不说,还跟另一个盟友李景林掐上了。

这下好了,郭松龄孤军深入,后无外援,本来指望的两个盟友都顾不上他,害他白造势半天,最后却当了炮灰。

冯玉祥为何临阵倒戈?其实这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寻常操作,他这个人从来只看利益不顾信义。当初答应郭松龄也只是为了让奉军窝里斗,他从没想过要真的帮郭松龄。可怜郭松龄识人不清,不知冯玉祥是这等货色,轻信小人的后果只有死路一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