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所说的宁古塔和披甲人是什么?
“披甲人”主要是来自于早先就投降归顺后金的东北部落成员,民族非常多样,鄂伦春人,打虎儿(达斡尔人),索伦人,赫哲人,苦夷等,这些人的文明程度比满洲人还低,满洲人都叫他们“野人”。
但这些人一方面战斗力很强(毕竟是在恶劣环境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满洲人的近亲民族,所以地位比奴隶还是要高一些,所以他们一般就被清军搜刮过来当做“死兵”(炮灰兵)用,“投降后披着铠甲作战”——这就是“披甲人”。
宁古塔”用满语分开来解释,“宁古”指的是“六个”,而“塔”则是台的意思。据说,当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的六个儿子,便是居住在此。因此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他们便被称为“宁古塔贝勒”。也可以说,这里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宁古塔披甲人是什么人?现在还存在吗?
先说宁古塔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 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
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为“宁古塔”的所在地,是著名的流放地
宁古塔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 *** 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
再说披甲人
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想那披甲人便是更低级的满族兵众了吧!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甄嬛传里有几个名词:披甲人,宁古塔,两张机,七张机,对食等的具体含义。
宁古塔,是地方“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不得入关”_,这句话合理吗?
古人说“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不得入关”_,这句话合理吗?是不合理的。
我们常常在一些影视剧和一些历史小说中发现这句话。只知道是罪犯被流放了,而且流放的地方一个不大好生存,差不多是九死一生了。
我们首先要了解宁古塔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让罪犯们闻风丧胆?
满清神秘披甲人,为何宁古塔罪犯宁死也不愿成为他们的奴隶呢?
披甲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为何宁死罪犯都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奴隶呢?清宫剧中大多都有这样的桥段,对于违抗自己命令的臣民皇帝通常都会来一句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听到此话的臣民顿时吓得面如死灰,那表情简直比上刑场还要害怕上几分,那么宁古塔到底是何地方,披甲人又是什么人?为何让人听之色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