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如何读?
主要是“行行”怎么念啊
gāo shān yǎng zhǐ jǐng háng xíng zhǐ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诗在《小雅》里,“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读hang2。“行止”的“行”就读xing2。
但后来将《小雅》中这个句子独立出来说“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会误读为xing2。
“止”通“之”。
景行(hang2 道路)行(xing2 跟随)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出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高山仰止的止,景行行止的止,古文观止的止,叹为观止的止是否是同义词?
1.观止:看到这里就可以休止了。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古文观止是清人编辑的一本书,名意为“读古文读这些就可以停止了。”(意即这些古文写得太好了。)2.“叹为观止”。(叹,感叹;为,是;观,观看;止,停止:感叹说是可以停止观看了。)3.古典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止"的含义有三种:①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确定语气。②代词,通"之"。③语气词。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所以不是同义词
望采纳
"高山仰止"的下一句是什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