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典故来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最初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记载的故事。故事中,晋国名将韩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齐国用马革裹尸来抵挡晋军攻势,以此鼓舞士气。后来,韩起使计攻破了齐国的都城,看到敌方将领的尸体用马革裹着,深受感动,下令将其安葬。此典故成为了用马革裹尸来表达不达目的誓不回头的典型比喻。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源自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下列成语的出处:投笔从戎.马革裹尸.围魏救赵.
谢谢投笔从戎
tóu bǐ cóng róng
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 *** ,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说出穷且益坚,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人是谁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典故: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 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示例: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滕王阁饯别序》
马革裹尸
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的意思是指男子汉要为国家战死在疆场上,死后要用马皮包着尸体运回来埋葬。下面就是发生在东汉名将马援身上的故事,成语的典故正是由此而来:
东汉时,北方匈奴经常侵犯边境,他们入境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自西汉以来,一直是朝廷最头疼的边患。
朝中有一位著名大将,名叫马援。他曾经跟随光武帝刘秀
,立下了赫赫战功。东汉王朝刚建立政权不久,边境便发生动乱。马援率领将士奔赴战场,
,大破敌军,平定了叛乱。从此,他的名声
,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后来,他六十二岁时,匈奴又来侵犯边境,满朝文武议论纷纷。马援听说边境又有战事发生,便上朝请战,要求领兵讨伐匈奴。皇帝担心他年纪太大,万一在战场上有个闪失,于心不忍,于是,不愿答应让他出征。可是,马援不肯让步。他向皇帝 *** 道:“谁说臣老了?臣的筋骨硬朗着呢!臣常说,男子汉应当为国战死在战场上,用马皮包着尸体回来埋葬。今日有此机会,又怎能退缩呢?”皇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只好命他为帅,率兵奔赴战场。后来,他不幸在军中病故。他死后,人们还是
他的那句“男儿当死于沙场,以
还葬”的
。
貌似没什么道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