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的例子是什么?
刻板印象的例子主要就是我们对一些人群有长期的一个印象的祖传,并且认为这样子一个人群的人都会是这个样子的。就比如我们总会认为老年人是比较温和的,然后事实上在老年人中也会有冲动的一些老人,然后我总会认为年轻人是冲动的,但是年轻人的群体中也有比较温和的一些人。刻板印象都有哪些例子?
刻板印象的例子有地域、种族、性格偏见等。
地域:北京人爱吹牛,上海人排外小气,浙江人全是老板,东北人是黑社会。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大家都是大同小异,不要抱有偏见。
种族: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英国人绅士等等。把少数人的标签贴在庞大群体的身上,得出粗糙的结论,有失偏颇。没有独特优秀的民族,只有优秀的人。
性格偏见:不爱说话就是故作高冷,不去聚会就是不搞好关系,不敬酒就是不尊重长辈。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人品才有,内向性格并不都是阴郁和孤僻的。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美媒存刻板印象"脸谱化"报道 亚裔真需求难表达
中新网6月20日电 据美国侨报网编译报道,从纽约尼克斯队篮球运动员林书豪(Jeremy Lin)到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之妻普莉希拉(Priscilla Chan),美国主流媒体对亚裔美国人的关注总着眼于那些富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但亚裔美国人的真实现状是怎样的呢?是像他们这样吗?报道援引梅纳德研究所(Maynard Institute)消息指出,美国主流文化常常忽略亚裔美国人中的那些工人及中产阶级群体。他们占很大比例,和其他美国人一样为了经济和社会地位奋斗、抗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镁光灯下的亚裔形象 主流媒体“脸谱化”报道
除了上述“毛病”,主流媒体也很少对报道亚裔美国人的方式及深度进行检讨。华盛顿“亚美正义中心”(Asian American Justice Center ,AAJC)主席摩亚(Mee Moua)说,事实上,媒体对亚裔美国人的刻画简单,要么是模范少数族裔,要么是不被认可的外国人。
正因如此,摩亚说,“亚裔美国人的真实需求和复杂性被主流媒体所忽视,‘美国人打败关颖珊’或者‘亚裔最终同化’等,往往是媒体爱起的标题。”“亚裔美国人的奋斗抗争呢?没人报道。亚裔美国人和其他族裔一样,而且超过半数亚裔上过社区学院,这些故事的报道在哪里呢?”
亚裔群体背后的痛苦经历
即使是亚太美国人也面临着和美国其他有色人种一样的冲突,包括种族和经济难题等。
去年10月在阿富汗自杀的19岁华裔美军士兵陈宇晖(Danny Chen),以及1982年被两名白人殴打致死的华人工程师陈果仁(Vincent Chin),都是亚裔美国人另类叙述的典型,对他们的报道,是亚裔社区生活少有的细致展现。
陈果仁,绘图员,1982年在婚前的单身汉舞会上,时年27岁的他与克莱斯勒公司电厂主管罗纳德•艾班斯(Ronald Ebens)及其继子迈克尔•尼兹(Michael Nitz)发生口角并引发肢体冲突。目击者称,陈果仁更先遭受到种族语言攻击,艾班斯说:“正是因为你(咒骂语)……我们才失业。”随后两人尾随陈果仁,在一家快餐店外用棒球棍殴打陈。陈在昏迷4天后死亡。虽然罗纳德•艾班斯与迈克尔•尼兹认罪,但法官却轻判了这起谋杀案,由此引发了民众大规模的不满和*。
此事件的结果就是促进“亚美正义中心”等组织成立,但亚裔美国人的待遇并没有因为这一事件明显提高,陈宇晖就是另外一个例子。
在阿富汗期间,陈宇晖每天都遭受虐待。陈宇晖的上级将他单独列出,进行各种惩罚锻炼:俯卧撑,踢腿,背着沙袋短跑……并命令他在碎石上爬行,其他士兵投石头砸他的背部。另外,对陈宇晖进行虐待的士兵从不称呼陈的姓名,而是直接叫他“Gook”(美国英语对亚洲人的蔑称)、“Chink”(歧视性英语名词,中国佬),“Dragon Lady”(母夜叉)等等。
这样的事件在美国主流媒体很少见到报道。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社会学助理教授奥立弗王(Oliver Wang)称,“亚裔美国人在主流媒体中‘不正常’形象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有正面的描写了。”王同时称,媒体对模范少数族裔形象的报道,往往成为亚裔美国人通过优异成绩、谦逊、努力工作,变身成功“有色人士”的信念。
而休斯敦一名亚裔荣誉高中生黛安陈(Diane Tran),因两次未准时到校上课,被判坐牢一天的故事也同样具有代表性。据悉,黛安父母离异,她要供哥哥上大学,还要照顾妹妹,有 *** 工作又有 *** ,这才导致了她缺席部分功课。事发后,民众表达了对黛安的同情,同学们也称黛安是一个刻苦用功的学生,批评法官固守法条。 知名网站创建人珍(Jen Wang)称,黛安的故事很特别,她应该得到帮助。“我认为黛安引人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她让大众看到了我们身边普通亚裔美国人的真实生活,努力、勤奋、积极,她是人民喜欢的类型。”
底层华人需求需要聆听
与此同时,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报告还称,与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比,亚裔美国人的失业率略高。
另外,根据公民权利和人权的领导会议(Leadership Conference on Civil and Human Rights)数据,超过12%的亚裔美国人群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同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非西班牙裔白人只有9.9%。
新美国媒体(New America Media)称,“作为群体,亚裔美国人贫困率低于平均水平,但有些亚洲民族的的贫困率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柬埔寨裔贫困率为29.3%,老挝裔为18.5%,越南裔为16.6%。”
“最令人不安的是,媒体对亚裔模范少数民族的形象刻画蒙蔽了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以至于他们不了解亚裔群体的需要。谁都知道,少数人的非凡成就,并不能反映所有亚裔美国人的状况,也不应掩盖亚裔群体的真正需求和面临的挑战。”摩亚说。(庞克)
奇葩说肖骁(用智慧和幽默打破刻板印象)
奇葩说是一档备受关注的电视节目,它为观众带来了无数有趣的话题和精彩的辩论。而在这个节目中,肖骁的表现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他用智慧和幽默打破了人们对于“奇葩”的刻板印象,成为了节目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肖骁的背景和经历
肖骁,1988年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他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和牛津大学,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在参加奇葩说之前,他曾在英国某律师事务所工作,并且在国内的知名律师事务所任职。
二、肖骁在奇葩说中的表现
肖骁在奇葩说中的表现可以用“智慧”和“幽默”来形容。他的辩论风格既不失严谨和理性,又充满了幽默和诙谐。他擅长用生动的例子和恰当的比喻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引得观众阵阵掌声。
三、肖骁的操作步骤
1.准备充分
肖骁在奇葩说中的表现,离不开他的充分准备。他会提前研究辩题,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对手的观点和论据,从而在辩论中更加游刃有余。
2.运用逻辑思维
肖骁的辩论风格很注重逻辑思维。他会对对手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批判,找出其漏洞和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来加以反驳。
3.用幽默打破僵局
肖骁的幽默感是他在奇葩说中的一大亮点。当辩论陷入僵局时,他会运用幽默来打破僵局,缓解紧张气氛,为观众带来欢乐和笑声。
你或许正在经历刻板印象威胁
刻 板 印 象 威 胁泰森所遇到的苦恼是对抗大家认为的美国非裔学生的智力水平普遍低于白人学生,很难取得很高的学术成就的观点。
这个社会几乎给每个群体都贴上了标签,花上片刻的时间想想你所属的群体,这个群体可能有着至少一种负面的偏见,比如 女司机开车总是会出状况,程序员都是木讷不擅交际情商低,广东人什么都敢吃而河南人总会偷井盖,学心理学的一定不会有心理问题甚至不应该有负面情绪,美女或四肢发达就会头脑简单,男生只认理女生不讲理,南方人小心眼北方人直性子,女生学不会数学只会死记硬背,以及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hip-hop一定黄暴低俗 等等。你会发现,你也许正处于这些群体的一个,或有着多个群体的不同负面偏见,那你可能在生活中也有着和泰森一样的焦虑,在心理学上称为 「刻板印象威胁」(sterotype threat),指一个人在某种环境里,会担忧或焦虑自己的行为,将会验证那些对于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这种焦虑将会影响一个人的表现,使得表现变差。
- 有两个经典的刻板印象的例子 :
一个是不论西方还是东方国家, 男性天生比女性更擅长数学 ,即使一些女孩子小时候非常擅长,也会被贴上等上了高中遇到更难的数学题就不会了。不仅家长老师可能会传播这样的观点,连女性自己都会对这个看法深信不疑,有人甚至拿这个刻板印象作为自己数学不好的借口,进一步验证这个看法。而想要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女性,即使自认为心态平和,但她的身体对感受到的压力做了反应,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从而削弱她的能力。
另一个是 女性开车 ,你可以想象或者回忆一下,当你看到一辆车技很差的车在路行驶时,你有没有好奇心去看看司机是男是女,当司机是男性时,你可能会觉得他是个新手,疲劳驾驶或者心不在焉等,而一旦是女性时,你可能只会说句“怪不得”,她的车技不好仅仅是因为性别。如果你是一个女司机,载着一个认为女性开车开不好的人,你可能会非常在意自己的车技,希望尽可能的不出错以提防对方说出“果然女司机是马路杀手”的话,因此你会选择更通畅的路线,更易停车的车位,在停好车的那一瞬间长舒一口气。
- 刻板印象威胁如何影响你的行为的呢?
虽然刻板印象威胁的效应已经非常明确,但是产生的机制还不清楚,早期的研究者倾向于单一机制的探讨,最近的研究开始考察多威胁线索的三种加工模型以及整合以往研究提出综合过程模型。此处介绍一种产生机制:
降低工作记忆容量而干扰行为表现
首先需要引入一个概念: 工作记忆,指人在进行某项工作或活动时连续流动的记忆,由若干个短时记忆,按照时间顺序组成的一个连续加工系统。 比如你现在在脑海中计算“29-12=?”或者背一首诗,这两件事都是在使用你的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又将信息加以储存,因而具有加工处理信息和存储信息的双重功能。最关键的是, 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它同时加工的信息组块的数量是7+2以内 ,比如看一串数字283974029381,然后请立马复述出来,你最多只可能复述出9位数字,如果你复述出更多数字,可能你使用了某种记忆策略,将这12个数字整理为9个以内的组块。
对于复杂的问题如数学测试,开车等,我们的工作记忆需要更多的空间来工作,但是如果那些干扰你的想法总是在你的脑海里,那么你仅有的工作记忆的区域就被焦虑的信息占用,当你没有整个工作记忆可供使用时,相较于那些没有这些焦虑的人的表现便会更差。你可以想想看,当你拼命的想要做的更好证明其他人的看法是错误的时候,你更焦虑紧张,更担心出错,这样的焦虑状态会削弱你原本的能力。
- 刻板印象威胁vs自我实现预言
有时候你可能会误解自己面对的是刻板印象威胁还是自我实现预测,刻板印象的影响更糟糕。
如果你面对的是自我实现预言,它仅仅是预测了自己可能会在接下来的表现中发挥失常 ,例如:你担心数学考试会考砸。
但是如果你面对的是刻板印象威胁,你是在和他人的观念竞争,你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例如:你担心数学考试考砸从而验证女生数学本来就糟糕的是事实。
- 刻板印象威胁外溢
刻板印象威胁作用不仅存在于刻板印象发生作用的情境内,同时 当被威胁对象离开威胁情境后,损害作用依然会对个体产生消极性影响。这一现象称为刻板印象外溢效应(sterotype threat spillover effect) ,即 当你受到了某种刻板印象威胁的作用后,那么即使脱离该情境,你也依然会表现出行为上的损害 。这是因为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压力资源,会引发被威胁对象不自主的心理压力和高度警惕以及对刻板印象验证的恐惧。个体在应对刻板印象威胁时,需要大量的自我控制资源,而这些资源对个体而言是有限和易损耗的,因此不良应对容易导致个体意志力缺乏,从而导致个体在随后那些需要自我控制任务中表现下降。
以下提供四种 *** :
- 了解刻板印象
知道是成功的一半(knowing is half the battle),一旦人们了解了刻板印象威胁,他们所在的环境的负面暗示对他们的影响就会更小。因为认清自己的焦虑会让你承认焦虑的存在,同时将其保持在最小并且可处理的范围。当你在处理一些复杂的任务感到焦虑时,你可以告诉自己,是那些可笑而又与我能力毫不相关的刻板印象造成的。
- 寻找群体内角色榜样
研究显示,群体外的成员的优秀表现会激活刻板印象威胁,而 群体内成员的榜样作用会相应的降低刻板印象的威胁 。例如应对女性不适合学工科的刻板印象威胁,可以找一个工科领域做的很好的女性为榜样。另外,如果这个角色榜样的成功来源于内部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将会产生积极效果的更大化。
- 转换群体认同
几乎每个人都有着多重群体认同,转换群体认同是指 从消极的群体认同转换为积极的群体认同,消除引发威胁的认知不平衡。 比如女性在开车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放入到可以激发自己高自尊的群体中,如“学业成就高的人群”“工作技能高的群体”等。
- 自我肯定—书写练习
准备 :一支笔,一张纸
耗时 :15-20分钟,计时器(或手机计时应用)
步骤 :
之一步 :找到一个能够专心思考的时间,清晨或者安静的午餐时间。
第二步 ,在纸上写下你的核心价值观,即写下你最看重的一样东西。
(注意:你认为重要的东西可以是类似守时这样具体的事情,也可以是像真诚善良这样抽象的事情,但不用非得是最重要的,只要你觉得这个对你来说重要就够了。另外,写的价值观也不一定和你面临的选择相关,自我肯定的目的是减少压力和焦虑,提醒自己和那些扬言要打败你的简单的刻板印象相比,你要更复杂)
第三步 ,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它对你很重要?”。写出重要的原因,谁告你它很重要的,并描述这个东西对你的生活的改变。在时间截止前,尽可能的写出所有你能想到的与核心价值观有关的事情。
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想想不就好了嘛,你也许不想麻烦去找笔找纸写下来。但是研究发现, 在你写的15分钟时间里,你主动产生了对自己的人生,这种认识能让你更加自信,“说出即相信”,写出来能帮助你说给自己听,然后将信息内化。 另外,当你仅仅在想的时候,大脑会开小差,要么想到没打通关的游戏,或者是晚饭吃什么的问题,而写的动作会帮助你维持在自我肯定的练习中。
参考资料:
《理性的抉择:女性如何做决定》
阮小林, 张庆林, 杜秀敏, & 崔茜. (2009). 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7(04), 836-844.
管健, & 柴民权. (2011). 刻板印象威胁: 新议题与新争议. 心理科学进展, 19(12), 1842-1850.
*** : https://en.***.org/wiki/Stereotype_threat
科学人杂志: http://sa.***.com/MagArticle.aspx ?Unit=featurearticles&id=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