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的意思怎么解释
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拼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出处】1、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白话释义:什么是三纲呀?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有什么都是什么意思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是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确法则。
出处:
《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泊静子曰:上文所引《论语·为政》语,何晏集解所引马融注,实已为后人之见解,不得谓之为孔子之本意。故概述中所谓“源于孔子”,实为臆造。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有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也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即木、火、土、金、水的正常运动。《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这是封建礼教。五常的内容,旧时说法不一。一说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所规定的关系;二说是指仁、义、礼、智、信等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它和“三纲”常连起来说,即“三纲五常”。一般不说成“三纲五伦”。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三纲五常和差序格局?
在中国儒家思想中。社会是个等级差序格局,三纲五常”是这个格局的行为准则《乡土中国》中提了一个概念,叫做差序格局。大概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圈所联系交织而成的。每个人的圈都是像石头入水,泛起的波纹,产生影响。所以说,其实,中国人还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书本中讲了,这么一个概念,差序格局。中国和西方,它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点在于团体和范围的区别。西方更偏向于有一个界限较为分明的团体组成的社会。中国更偏向于有一个个有联系的圈层,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层所组成的社会。
又读到了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的问题。所谓差序,他的意思就是有差别的次序,在古代,在孔子儒家思想里面,他指的是伦理。在西方的团体力量,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它的秩序是每个人都交出一定的权力,来维护大家的权利。而在中国其实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其实并没有做到平等,而是互相之间有差别,而且这个等级是非常森严的,例如君臣父子,夫妻等等,就例如我们平常所讲的,三纲五常这样子的伦理。
然后所谓的中国人被诟病为自私的原因是。在中国社会里,权利和义务往往不能做到统一。就像你为其他人服务,但是你并不能够得到相应的权利或者好处,所以人人都会变得更加自私,从这个圈层来看,从外及内,国家,家庭,自己。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家庭而牺牲国家,为了自己而牺牲家庭。但是对比之下在西方的团体里面,你所做的,为能够为你自己争取到权利,所以他们就会有一些类似于革命啊,宪法等等之类的内容。
我的主要存疑的地方在于。中国人自私这个概念,虽然这个现象社会上的确是有,但是在孔子的著作里,他所说的推己及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内容之中,的确是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是通过“克己”要求自己来要求别人,的确是以自己为中心,但是这并不能说它是自私,因为他更倡导的,是服务他人。
三纲五常是落后文化还是腐朽文化?
三纲绝对是腐朽糟粕文化。
五常有其价值观方面的正能量。
纲是表率的意思,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在古代是作为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来规范的,在当时的环境下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因此造成了很多愚忠愚孝的惨剧,特别是夫妻之间,女人彻底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就由此开头。
这种思想放在当今社会是纯粹的糟粕了。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儒家文化中伦理的核心因素,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福“平安、建康、幸福、快乐、长寿”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体系。五常算是非常正能量的价值观,值得提倡并发扬,把五常和三纲放在一起,真是委屈了。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三纲”“五常”,“五伦”“八德”都给介绍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更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