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儿子任凭的母亲是谁
孟军。任凭是华为董事长任正非唯一的儿子,任正非有过两段婚姻,儿子任平是原配妻子孟军为他生下的。任正非没有儿子吗?
任平,任正非跟孟军所生之子,曾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华为旗下慧通商务有限公司担任要职。
1994年任正非把任平送到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与科大少年班的学生一起读书。
2000年之后,任平去英国攻读MBA。
毕业后在华为市场部、采购部及中试部等多个部门工作。
2010年10月27日,有媒体报道称“华为总裁任正非为儿子接班逼走董事长孙亚芳”,并称孙亚芳正在办理离职手续。华为方面发表声明称,关于华为公司高层变动的消息,纯属凭空捏造的谣言。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当年的华为太子,叛逃后被任正非怒砸4亿“围剿”,如今怎样了?



他15岁从初中直接跳到大学,27岁就当了华为副总裁。他是任正非钦定的接班人,曾带领华为增收50倍,却在巅峰期毅然出走,自立门户。他做过百度、中国移动高管,却最终身陷囹圄,生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他就是曾被任正非称为“干儿子”的天才少年,李一男。
无论什么情况,片面地给一个人下定义,大概率都是幼稚的。尤其在了解了李一男的半生浮沉后,你会发现他的每一次决策与行动,虽看起来有些荒谬,却又都在情理之中。
如果,你也曾被人夸“有能力、悟性高、是个好苗子”,就不妨花几分钟,看看“天才走过的坑”,从而帮自己少走弯路,顺利发展吧!

少年班的科技天才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高校兴起过一阵“少年班”。提出这个想法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其目的无非是把“早慧少年”挑出来,提前招到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
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就是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之一届少年班的“幸运儿”。从初中直接跳到大学,一下子比同龄人抢跑了3、4年。按理说,进了少年班,再接着读个硕士、博士,毕业后进研究所当个研究员,应该是李政道教授的初衷。然而,一切预想,在1992年李一男读研二时,偏离了轨道。
90年代初,华为决定从交换机 *** 商的身份切换为自主研发。如果这条路走通了,未来将是一片光明;而一旦失败,可能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成败的关键,就是要有技术型人才。于是,除了到处请“大神”,任正非还瞄准了各大高校的“才子”。在华中科技大学,他的一句“决不让雷锋吃亏”,深深打动了李一男。从此,这位天才便义无反顾地走出象牙塔,冲进了初创公司的血雨腥风中。

从羊到狼
谁也没想到,表面上看着身形瘦弱、年纪轻轻的李一男,内心竟封印着一股狼的野性。到了华为,这股劲头得到释放,李一男不仅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天地,更是专挑难题、硬骨头啃!
很快地,任正非便注意到了这位聪慧机灵、学术水平远高于同龄人的小伙子。每天,他都会到研发部看一看李一男,喜爱之情溢于言表。1993年,李一男硕士毕业,就顺理成章地留在了“仅有200人,年收入不足1亿”的华为。
后面的事情,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界”的传奇——
入职2天,李一男就从普通员工晋升为工程师;15天后,他又当上了主任工程师;半年后,李一男坐上了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的位置;两年后,李一男是华为中央研究部总裁;四年后,李一男顺利升任华为常务副总裁。那一年,他27岁。

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飞升速度背后,则是任正非对人才的渴望与尊重。在李一男的带领下,1993年10月,国内之一款数字程控交换机在华为研制成功,一举斩获李嘉诚13亿大单!随后,他又乘胜追击,继续带领技术人员研制出2000门网用大型数字交换机,为华为打入国际市场添砖加瓦。
李一男曾不顾多数人反对,坚持研发G *** 路线。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及时推出G *** 设备,让华为牢牢地坐上了通信领域霸主的位置。
在他率领研发部的7年里,华为市场营收狂增50倍,一举突破200亿大关。而华为的G *** 、CDMA、全球扩张计划等关键战略决策,李一男都是核心决策人员,甚至有些方案直接是他拍的板。“一个李一男,半部华为通信史”的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然而,人无完人。除了业务能力一流外,李一男的火爆脾气,也是有目共睹的。有一次,李一男带着技术员去见客户。会上客户问:你们华为基站在山东的冬天能用吗?技术员赶忙回答说:可以可以,我们的设备在冰天雪地的内蒙古,都用得好好的。谁知话音刚落,李一男当场就怒了,指着技术人员大骂道:哪有你这样回答问题的!立马给我滚!

原来,在李一男看来,回答问题必须严谨,要跟客户说“在零下多少度的范围内,能正常运行”。就这样,从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常常对员工指手画脚的李一男,就算是对同级副总裁,也常常大吼大叫。除了任正非和少数几个主管以外,他和大多数人都有过“不愉快”。
然而,李一男越是张狂,任正非反而越喜欢。也许,快速发展的华为,就需要这么一位不拘小节、杀伐四方的大将;也许,任总从李一男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桀骜不驯的影子……
不管怎样,华为上下都知道任正非有这么一个“干儿子”,私下里也经常叫李一男为“太子爷”。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李一男也许真就能接棒华为,一马平川地发展下去了。可惜的是,现实中,没有“如果”。

出走华为
2000年,华为年销售额高达220亿,利润29亿,稳稳地坐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之一把交椅上。而任正非却用一篇《华为的冬天》,给所有华为人敲响警钟:准备过冬!
能在一路高歌猛进之时,想到危机与失败,任正非的眼光与远见,着实不俗。而他也并不只是写写文章、喊两句口号,更是要用实际行动,带领华为人“备冬粮”。任正非首先想到的,就是把一些外围业务分包出去,从而节省出更多精力,放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于是,他启动了“内部创业”机制,鼓励华为员工通过承揽非核心业务,自主创业。可让任正非万万没想到的是,之一个报名的,竟然是李一男!
原来,远在两年前,任正非想帮助李一男“全面发展”,就把他从核心研发部调到了一线市场部,从事产品推广方面的工作。
任总的本意是好的,可他却忽略了一点:眼前这个小伙子,之前走得太顺了!以至于稍微遇到点挫折,就会备受打击,而心生怨恨,觉得自己“失宠”了。这次一听说,公司鼓励“自主创业”,李一男身体中的野心再次膨胀:“为什么不自己当老板?”第二天,他便向任正非提交了辞呈。任正非虽多次挽留,怎奈“天才”去意已决,任老也只好忍痛割爱。

按照规定,员工离职时需把手里的原始股都兑现。李一男手里的股票着实不少,华为一下子也拿不出那么多现金。于是,任正非给李一男兑换了1000万的设备,同时与李一男签下协议——永不侵犯华为的知识产权,不挖走华为科研骨干,不独立生产设备!然而,这份君子协议的有效期,实在太短了!
刚开始,只做华为的 *** ,李一男的“港湾 *** ”,一年就实现了7亿收入。然而,在金钱与权力面前,人很难管住欲望的恣意生长。李一男要做任正非那样的企业家,而不是依靠在华为港湾里的一条小船。他开始暗中打探华为的研发进度,疯狂从华为挖人才,其中不乏核心的技术和销售人员。
渐渐地,大家发现:港湾 *** 越来越像华为,无论是产品战略、技术架构、企业文化、工作方式……都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似的。甚至,就连客户,也是从华为嘴里抢过来的!
到了2003年,港湾 *** 的收入已超过10亿,业内人称“小华为”。这一切,任正非都看到了,但念在旧情上,他都默默地包容了下来。直到2005年,发生了一件事,让任正非终于痛下定决心:全面围剿李一男!

黯然回归
不可否认,港湾的成功,给华为带来一股“歪风邪气”:不管是从华为离职的,还是准备离职的人,都开始效仿李一男,肆无忌惮地窃取华为技术和商业机密。
不仅如此,随着港湾的日益壮大,华平资本、龙科创投等海外资本,纷纷向李一男抛出橄榄枝,并成功注资6100万美元。到了2005年,为了冲击上市,李一男又接受了TVG投资、淡马锡控股等资本的3700万美元注资。这一次,他不仅让出了港湾50%的股权,还把从华为带出来的研究成果,拱手交给了外资。一下子,任正非怒了!

要知道,做“中国科技”是他创办华为的初衷。李一男这么玩,真的是过火了!自此,任李二人彻底决裂,从情同父子到反目成仇。随后,华为董事长孙亚芳亲自带队,怒砸4亿资金,正式启动对港湾 *** 的围剿行动!毕竟姜还是老的辣。虽然李一男在技术方面是把好手,但无论从阅历、财力到管理能力,都无法和华为匹敌。很快,港湾便败下阵来,任正非以17亿元收回港湾 *** 。但有一个条件:李一男必须回到华为任职两年。
后来,每每提到这场“围剿”,任正非总会面带苦涩的说出四个字——惨胜如败。说到底,这场围剿战的始作俑者是西方资本。为了窃取我们几十年来积累的通信技术,他们真的是不择手段。”
2006年9月,李一男再次回到华为,出任华为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只不过,此时的李一男,已经没有任何实权了。

再次出走
李一男很清楚,这次招他回华为,“警示意义”大过“他的才华”。每当有人路过他的办公室,他都仿佛听见人们在议论那场“围剿”,以及有关“华为太子”的传说。两年以后,合同到期,李一男也算是“赎”清了“罪”。他立刻提交辞职报告,开启了漫长的“职场流浪”。
之一个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面对媒体,李彦宏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李一男的欣赏,甚至公开宣布:全世界能做百度CTO的人不超过三人,李一男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体内流淌着“狼性文化”的李一男,终究还是“水土不服”。2010年1月,在完成了“阿拉丁”计划的开发工作后,李一男再次跳槽,到中国移动旗下的12580运营公司,担任CEO。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12580更大的股东,正是华为。拿着更大的股份,自然也比较有话语权。所以,李一男入职12580出任CEO这件事,很可能事先就得到了任正非的认可和推荐。
从发现李一男,到痛失核心人才,再到围剿收编,李一男始终没有彻底离开华为。而任正非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李一男“委以重任”,也足以看出他对“良才”的珍爱。只可惜,这位绝顶聪明的少年天才,在名利面前,一度被蒙蔽了双眼,又让资本带入了歧途。而从这时起,风光过,也跌倒过的李一男,才真正开始成熟。

回归创业
可毕竟,年少有为的李一男起点太高了。离开了华为以后,他也很难再找到一个平台,能让自己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虽然在移动,李一男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将平台用户使用量翻了一番,合作商户突破千万。但他还是离开了。
随后,李一男又加入了金沙江创投,从技术男转型为投资人。接触多了创业者,再加上同期的雷军创办了小米,张小龙的微信也大获成功,李一男内心越来越焦虑。
45岁的李一男宣布杀回创业圈,成立了“牛电科技”。这一次,他拿出了全部身家,要在电动车领域,奋力一搏!两个月后,牛电科技便发布了小牛智能电动车N1款。很快地,李一男就拿到了以GGV、红杉为首的多家明星机构的5000万美元A轮融资。一切似乎都在往期待的方向发展,李一男也不禁发表一番心得:
一流人生,看别人犯错误自己不犯错,吸取经验教训;二流人生,自己犯错吸取教训;三流人生,自己犯错误不吸取教训。临了,他还不忘自我调侃下:我就属于二流的。然而,这论断说得还为时过早。几天后,他就被自己打了脸。

锒铛入狱
早在2014年,在金沙江供职时,李一男见识到了“用资本赚快钱”的速度与 *** 。于是,他便在华中数控并购重组的敏感期,通知妹妹、妹夫和母亲大量购入股票,一下子赚了700多万。然而,李一男的这种做法,属于借用内幕消息,为己谋取暴利。也就是说,他犯法了!一路辗转,李一男始终与当初在华为的成就,越走越远……
2016年3月,李一男被公开审判,最终锒铛入狱。刚刚起步的牛电科技,则转由李彦接手。智能电动车的风口,就这样从李一男眼前飘过。而他的“崛起之路”,则再次被强行按下暂停键。
不过,福兮祸兮,谁也说不好。两年的狱中生活,反而给了李一男平静下来的机会。他开始客观地看待自己,也开始学习包容他人。一颗始终漂浮在天上的躁动之心,慢慢沉了下来……
这对一个天才少年来说,着实是件不容易的事。2018年,恢复自由的李一男,决定辞去牛电科技的职务,重新开启第三次创业之旅。然而,在这次的赛道上,他竟又与一位“老朋友”狭路相逢了。

从小牛到大牛
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两年最火的风口,无疑是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前有传统车企比亚迪、五菱宏光,后有“蔚小理”等新势力的加入。甚至,很多科技巨头也纷纷入局,要分得一杯羹……那架势,大有“抢到不要钱”的意思。
2021年底,许久未曾露面的李一男,也将他筹备了3年的造车项目 “牛创新能源”公布于众。与其他车企在发布会上大讲特讲品牌故事不同,李一男的发言很简单,面对记者的采访更是异常冷静——
“创始团队前期资金的投入是什么状况?”“资金我肯定不会分享。”
“从小牛电动车到牛创自游家,两次创业有什么不同的感悟?”“没有感悟。”
“与其他品牌相比,牛创有什么优势?”“我答不上来。”
“新车上市后,您有哪些市场目标和预期?”“我没有……”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当年那个任性、耿直、不会拐弯抹角的技术男。不同的是,自从“港湾”以后,李一男似乎一直在刻意避免与华为正面竞争。
而这一次,宣布“造车”的他,势必将与老东家华为,再次狭路相逢。一个定位整车制造,一个定位车企一级供应商,双方又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就让我们静等时间,给出答案吧!
为什么任正非的女儿一个姓孟一个姓姚?
任正非一共有过两段婚姻,三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是随母姓的。
任正非的大女儿孟晚舟的母亲姓孟,任正非小女儿姚安娜的母亲姓姚。至于任正非的儿子任平,其实一开始也是随母姓孟,是后来才改父姓的。

一、大女儿孟晚舟
孟晚舟是任正非的长女,一直都是随母姓的。孟晚舟从小成绩就很优秀,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华为工作。但是她并没有仗着父亲的身份高调进入管理层,而是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
也是因为孟晚舟和父亲不同姓,所以在公司好些年同事们都不知道她和父亲任正非的关系。直到孟晚舟从行政岗转到财务岗,大家才慢慢知道了她的身份。
孟晚舟是华为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是公司的接班人。

二、小女儿姚安娜
姚安娜是任正非和第二任妻子所生,相比于姐姐孟晚舟的拼搏,姚安娜的日子就过得轻松多了。姚安娜日常晒出来的照片完全就是一副公主模样,是被万千宠爱包围长大的小公主。
姚安娜最让大众诟病的就是她在姐姐孟晚舟被加拿大方面扣押,甚至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宣布出道。关于她的恶评其实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相比于姐姐肩上的千斤重担,她的日子过得也太任性恣意而为了。

很多名人的子女都是随母姓的,可能是为了给孩子们的成长过程避免麻烦,也可能就是觉得随母姓比较好。任正非之一次婚姻据说是倒插门,他前妻的家庭背景很深,所以他之一次婚姻时的子女都是随母姓。之后,任正非和之一任妻子离婚,他的儿子改了父姓。到了第二次婚姻时,任正非大概觉得孩子随母姓也没什么不好,所以让小女儿也随了母姓,也就是他第二任妻子的姓氏。
瞧瞧任正非的家世,父亲,祖父都不简单,知道华为为什么这么牛吗?



1995年,任正非经历了人生中最悲痛的事,他的父亲任摩逊去世了。那一年,任正非51岁,距离他创办华为才过去了7年。任摩逊一生清贫,为了支持任正非创业,省吃俭用。
想喝饮料却舍不得买贵的,在便宜的小摊贩那儿买来一瓶解解馋,却不曾想,一饮下肚腹泻不止,后来,随着身体功能的衰竭,长辞于世。

任正非总是说自己愧对父母,他成功离不开父母的影响与支持,虽出身贫苦,可精神上却不曾匮乏。
他曾说,“我的不自私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华为之所以这么成功,与我的不自私有一点关系。”
任摩逊的父亲,任正非的祖父,名叫任三和,靠做金华火腿发家,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当时浙江一带的小村镇里还盖起了一座四合院。
因而,任摩逊从小衣食无忧,并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考上了父母期望中的院校。

可时运不济,社会动荡,任摩逊被迫终止学业,父母也双双离开了人世,自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纵使命运坎坷,任摩逊却不曾抱怨,只是竭尽所能地努力。
他还心系国家,在动乱年代冒着生命危险做了很多充满爱国情怀的事。
在贵州执教的时候,一个女人出现在了他的生命中:程远昭。
近朱者赤,在任摩逊的影响下,程远昭通过自学后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
1944年10月25日,任摩逊和程远昭的之一个孩子出生了。

任摩逊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后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要懂得明辨是非,因此给他取名为“任正非”。
后来,任正非还有了6个兄妹,在那个年代,一家人9口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又心酸。
可物质再匮乏,学习不能落下。
任正非的父母都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不会放养孩子任其荒废。

父亲主管孩子们的教育,母亲打理日常生活,家里常常因为没钱要四处去借,每人的每顿饭的量都是规划好的,可母亲却常常偷偷地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了孩子们。
父母的不易与付出,刻在了任正非幼年成长的记忆里。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任正非19岁那年考上了大学,开始了命运之一次的转折。
大学毕业后的任正非有过一段军旅生涯,后来他退伍后到了深圳的南海石油集团,开始了从商的路。
不管在学业上、部队中还是工作里,任正非的成绩都很出色惹眼。

去了南海石油,他一门心思扑到工作上,只想能多赚钱,让日子过得宽松点儿。
不负努力,他坐上了经理的位置,工作生活都渐渐有了起色。
可天有不测风云,越是平静的生活就越会有波澜。
在一次工作业务的往来上,任正非被一家贸易公司骗走了200万!
这次失误,致使任正非在单位地位不保,没多久,他就离开了南海石油。
从小生活困苦的磨难加上部队生活的训练,任正非虽然心里稍有不痛快,却也没把这太当成打击。
可远在贵州的父母心急了,不远万里跑到深圳,为儿子宽心解忧愁。
这下,小家变成了大家,任正非虽然开心,可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不能这样过下去,总要做点儿什么,自此,任正非开始了创业的打算。
他找来了在商海中认识的5位好朋友,四处凑了21000元,起了个名字“华为”,就这么把公司草草的创办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的含义代表着“中华有为”,哪怕身处低谷,任正非也不忘爱国。虽说是公司,可也就只有6个人,理想的丰满赶不上现实的残酷。若不是凭着满腔的热血和毅力,熬过创业初期都显得异常艰难,好在任正非眼光独到,摸索着前进不断试错,小公司刚赚了点儿钱的时候,他就盯上了交换机。
在当时的服务行业,交换机是相当抢手的技术设备。任正非通过和一家香港企业合作,成了HAX交换机 *** 商,卖爆了产品赚得了之一桶金。因为卖的销量太好,厂家却突然不给供货了。
如今,任正非已经76岁了,华为走过了32个年头,成为了让中国人骄傲的民族企业之一。
面对美国的拼死封杀,任正非向员工们提出,要学习美国谷歌,“扑上去,杀出一条血路。”并说,“公司已经进入了战时状态。”
因为强大而备受觊觎与攻击,并不是一件坏事。
正如,倘若没有30年前交换机的断货,也不会有今天的华为。
一路走来,荆棘丛生,屡次被逼至悬崖,都能化险重生。
雷军非常敬佩任正非,称“一家企业只有死过三次,才能叫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