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啊(滥竽充数中的主人公是谁)

wanfu 麦克百科 89 0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啊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这句成语讲的是古代齐国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是却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滥竽充数常用来形容没有真才实学,但是却要混在行家里冒充自己有本领的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白话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演奏,一定要一个三百人合奏的乐队。南郭先生也请求来为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给他以很高的俸禄。宣王死后,湣王继位。湣王喜欢听独奏,于是南郭先生就赶紧逃走了。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啊(滥竽充数中的主人公是谁)-第1张图片-万福百科

滥竽充数典故

滥竽充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尤其喜欢听300人一起合奏,参加合奏的人都会有奖赏。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人不会吹竽,可他想得到那份奖赏,他想:300人一起合奏,我只要装装样子不出声,国王根本听不出来的。于是他便来到国王跟前,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这个世上最会吹竽的高手,如果您不收我,会后悔莫急的!”齐宣王一听,欣喜万分,如获至宝,从此南郭先生就过起了滥竽充数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流逝,齐宣王的儿子即位了,他只喜欢听独奏,没有真材实学的南郭先生只好连夜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终究会露出马脚。

滥竽充数的寓意

滥竽充数一般是形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间凑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这个成语故事中,滥的意思是混杂,失实,引申为蒙混之意。竽是古代一种簧管乐器。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不会吹竽的人混杂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因为大家一起吹的时候根本听不出谁在吹谁没有在吹,所以这位南郭先生可以充数。

滥竽充数中的主人公是谁

南郭先生,指滥竽充数的人,比喻无才而占据其位的人。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啊(滥竽充数中的主人公是谁)-第2张图片-万福百科

滥竽充数成语简介

成语解释

【成语】: 南郭先生

【拼音】: nán guō xiān shēng

【解释】: 比喻无才而占据其位的人。

成语典故

【出处】: 《晋书·刘寔传》:“推贤之风不立,滥举之法不改,则南郭先生之徒盈于朝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词语辨析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滥竽充数的人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什么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季孑投师,刻舟求剑,滥竽充数,邯郸学步哪个故事的主公是南郭先生?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季子投师主人公是季子。刻舟求剑的主人公是一个楚人。邯郸学步的主人公是一个燕国人。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发生在战国时期 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现在作为成语使用 比喻没有真正才干 混在行家里凑数 或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发生在战国时期 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现在作为成语使用 比喻没有真正才干 混在行家里凑数 或者比喻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请你用两种意思各。写一句话。
滥竽充数扩写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战国,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的皇帝被人们称为齐宣王。他非常喜欢听别人吹竽,而且喜欢讲排场,就下令找一大批吹竽能手,组建一个吹竽乐队。于是,一夜之间,全国的大城小巷的墙上就贴满了一张张皇榜:

皇榜:

因皇上喜欢听人吹竽,现在召收吹竽的能人,年龄不限,待遇丰厚。 *** 请到一旁报名处进行考核。

皇家乐队总管

×年×月×日

从此,在皇榜一旁的报名处天天人来人往,排成一条长龙。与其说是考核,其实只要参加报名的人塞给考察人员一点儿好处就能通过所以乐队里鱼目混珠,贫穷的南郭先生看着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心里打起了小算盘:去王宫吹竽多好呀!可我根本不会吹竽,怎么办?总不能让这个好机会白白溜走吧?对了,这不是合奏吗?我混进去不就得了?

因此,南郭便来到宫中,面见齐宣王。在尊贵的皇帝面前,南郭先生吹嘘的本领不比别人逊色。他绘声绘色地说自己吹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齐宣王当然信以为真,笑容满面地说:“好,好!朕允许了!”齐宣王正高兴有这么多人为他吹竽。此时的南郭先生正打心眼儿里偷笑呢!齐宣王用食物和财富供养着这些吹竽人,当然,也有南郭先生的一份。

每逢乐队集体演奏之时,南郭先生就捂者竽眼儿,鼓着腮帮子,装成吹的很入神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吹,竟然被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好久不曾被发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老的齐宣王驾崩了,闵王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父亲的王位。这下南郭心慌了。咦?齐宣王和闵王不都喜欢竽声吗?慌什么?原来,齐宣王和闵王虽然喜好相同,但是方式不同。新皇帝不喜欢听人合奏,他喜欢听独奏,便叫吹竽队的人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慌了,他不会吹啊!但他还留下来了。每当轮到他时,他总以各种理由推脱。渐渐的,齐闵王不耐烦了,他叫来总管,说道:“朕长时间听人吹竽,却有一人老是推脱。这等‘吃白食之人留着何用?你速速前去探听情况,再来禀报朕。”管家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就来报告“禀告皇上,这南郭并不会吹竽,只是装模作样而已。” 齐泯王大怒:“这还了得!来人!”“属下听命。”将军早在一旁候命。“你速速去将南郭先生捉来,午时处斩!”将军带兵前去。

南郭先生听得风声,知道事情已经败露,只得灰溜溜地逃走了。

所以,以后我们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和怀着侥幸心理,这边是滥竽充数给我们的教训。

还有一个
滥竽充数(扩写)

五(3)班 虞昊

“唉!”南郭先生长叹一声,望着家里所剩无几的粮食,他无可奈何地摇摇头,“生活不容易啊!”有一天,他听说齐宣王正广招吹竽能手,待遇相当丰厚。他开始想入非非:我堂堂南郭处士,德才兼备,一表人才,不进宫去为大王效力,真是可惜。要是我也能进宫去当个乐手,那我就衣食无忧了。

几天后,南郭先生衣冠楚楚,来到齐宣王堂下。“尊敬的大王,鄙人乃南郭处士,饱读诗书,精通音律。”他整了整衣襟,必恭必敬地说,“方圆几百里,没有谁不知道我南郭处士的大名,我尤其擅长吹竽,听闻大王也深谙此道,欣喜不已,特地前来投奔大王,愿为大王效犬马之劳,献上最美的音乐。” 齐宣王听后龙颜大悦。当即收下南郭先生,入编吹竽队。“大王的知遇之恩,南郭处士终身不忘。” 南郭先生虔诚地退下了堂。

演奏开始了。吹竽手们各个神情自若,惟独南郭先生心里紧张得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因为他压根不会吹竽,他生怕自己之一次演奏就露馅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他神情庄重,若无其事地端坐在地,双手紧紧按住竽眼儿,鼓着腮帮,作出一副自我陶醉状,双目微闭,摇头晃脑,仿佛这些美妙的音乐都是从他的竽眼里飘出来的。他不时斜眼偷窥一下齐宣王,只见大王已经如痴如醉,昏昏欲睡,心中窃喜:想不到,大王也是徒有虚名,像我等不学无术之徒也……嘿嘿……好日子来喽!

就这样,南郭先生混在吹竽队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高枕无忧。

可是好景不长,齐宣王突然死了。齐缗王继位。他向大家宣布:“本王也酷爱音律,特别是听吹竽。”南郭先生大喜:真是天助我也。可是新王接下来的一句话差点没让他当即昏倒。齐缗王说:“从明天起,你们一个一个轮流吹给我听。”

夜晚,南郭先生辗转难眠。眼前不断地浮现出他当众出丑的情形:轮到他上场了,他手忙脚乱,跌跌撞撞,不是踩了衣带,就是拿倒了竽。他胡乱吹奏出的声音不堪入耳。齐缗王龙颜大怒,气急败坏。“来人!将这不学无术之辈,拖出去斩了!并诛灭九族!”……南郭先生吓得从梦中惊醒,他一刻也不敢耽搁,连夜卷起铺盖逃走了。

“滥竽充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它涉及的历史人物是谁?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啊(滥竽充数中的主人公是谁)-第3张图片-万福百科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啊(滥竽充数中的主人公是谁)-第4张图片-万福百科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啊(滥竽充数中的主人公是谁)-第5张图片-万福百科

1、滥竽充数:齐宣王、南郭处士。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意思: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2、生花妙笔:唐代李白。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这句成语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生花妙笔和妙笔生花意思相同

3、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4、四面楚歌:项羽、刘邦。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5、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6、负荆请罪:赵国邯郸廉颇、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凿壁偷光: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8、单刀赴会:关羽。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9、望梅止渴:三国曹操。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啊(滥竽充数中的主人公是谁)-第6张图片-万福百科

扩展资料

滥竽充数的成语示例

叶圣陶《倪焕之》:“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滥竽充数。”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言调整人事,滥竽充数依然如故。”

学习不能滥竽充数,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进步。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真是滥竽充数!(指以次充好)

每当媒体夸火箭队没有姚明不行时,他总说自己是滥竽充数。(指谦虚)

成语典故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作者:先秦·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其作者是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滥竽充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单刀赴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花妙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凿壁偷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负荆请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面楚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梅止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