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能扫天下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

wanfu 麦克百科 70 0

一屋不扫能扫天下吗?

谢谢大家!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所谓正本必先清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我们今天晚上的辩题出自一千多年前的东汉,而一千多年后,我们再次以此为题展开辩论。其意义就在于新的时代赋予这个古老的命题于新的内涵,而这个新的时代内涵就是:一屋不扫能扫天下! 我方认为:“一屋”,指的是琐事,是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扫一屋”即是解决次要矛盾,而“天下”指的是大事业,“扫天下”即是在事业上获得公众认同的成功。 我方认为,一屋与扫天下之间存在着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联系。在解决主要矛盾以达到扫天下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之中,如果能把次要矛盾一并解决,那当然更好。但是是不是说不解决次要矛盾就一定不能扫天下呢,又是不是能由此推出只有解决次要矛盾才能扫天下呢?这显然是荒谬的。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人要处理的事务与古代社会相比何止增加百倍,如果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次要矛盾;如果我们拘泥于一城一池的得失,最终只会走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老路,君不见终日头发乱糟糟的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院起火的林肯成为美国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不会打枪的毛主席照样解放全中国! 现代社会分工了达,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的琐事都可以交给专门的从业者去做。这也是符合现代社会分工合作精神的嘛。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没有事必躬亲的必要了。我们总不可能要求现代人自己养蚕、织布吧?我们 看到无数能扫天下的人身上的衣服都是别人做的呀!他们不一样扫天下? 最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有“扫天下”的眼界与理想。如果我们过分拘泥于“扫一屋”而错过“扫天下”的机会,那将是我们的遗憾,祖国的遗憾,更是中华民族的遗憾;如果我们能不拘于“扫一屋”而成就“扫天下”的大事,我们的成功便是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幸福,更是中华民族的幸福。 谢谢 对方辩友: 大家好!各位评委, 我方观点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切事物需要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想必大家也一定知道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说的:一个在小事上做不好的人在大事上也不值得信赖。就凭这点,使他兢兢业业,用化学周期表成为俄国化学之父。林觉民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妻吾妻,以及人之妻。就是这些细小之事,使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虽魂落黄花岗,名却留天下。鲁迅为他的学生修鞋子,难道他忘却了天下,忘却写震撼中国的《呐喊》等作品么?扫天下者未必真英豪,扫一屋者如何不丈夫。 对方辩友也一定会疑问:有人就是不扫一屋呀? 推本溯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本人乱乱的,可生活上却井然有序,在此他的妻子功不可没,当记者问她是否明白相对论时,她精妙的回答:我知道他吃什么要比我知道相对论更重要。当年毛主席不拘小节,是在餐桌上用指挥作战图么,但谁见到他的指挥台是杂乱的么?是多个警卫员帮他整理的。才使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思考战局。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做了一些伟大的事,平凡的人之所以平凡是因为他们做了一些平凡的事。就是因为平凡的人才缔造伟人不平凡的业绩。而对方硬说没扫,或没意义。岂不知一屋已扫,才使伟人尽扫天下。扫者之多,令人惊叹。难道对方要轻蔑平凡,轻蔑我们的劳动人民么?轻蔑在非碘时期的打扫一屋一角的作用么?不要只在关乎自家性命时才想起扫一屋,不是后悔不迭,就是抱恨终身,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从上古传至到今,又定会传至到千古。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仍会被传至久远。 谢谢大家!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

1、译文: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

引申义:琐碎的事情不做好,怎能干好一番大事业?

2、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

3、译文: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祖上是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

可以看出薛勤对陈蕃“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一观点的反应是“奇之”,联系前面“清世志”的言论,这里“奇”当然不是“奇怪”的意思,而应当是“惊奇”的意思。可见薛勤对陈蕃的观点根本就是赞赏的态度,怎么可能去反驳呢?

再看同是记录东汉,魏晋时代资料《世说新语》,可以发现,其中对这件事的记录和《后汉书》中的记录基本一样,区别就是换几个无关紧要的字,意思一模一样。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哪来的呢?

看晋朝的史书、笔记没有,唐、宋的史书、笔记也没有,直到看到清朝的散文,才知道,哦,原来在这呢。清朝文学家刘蓉,在散文《习惯说》中记述了他年轻时的一件事。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我方观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参加辩论赛,请各位帮帮忙,想几个尖锐的问题。

急用
不扫一屋谁说就不能扫天下?真正想扫天下的人,是不应该把精力花在小节上的,更何况,不扫一屋并不代表他扫不了一屋。
我们难道就因为刘邦是个亭长就否认了他不可能打下八百年的汉朝江山吗?(不扫一屋并不代表他扫不了一屋。)
我们难道就因为爱因斯坦没有生活、自立常识就否认他的科学成果吗?(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其中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例子也很好反驳:也许是孔夫子所说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语句被我们大多数的青少年歪解了其意,其实修身所说的并不只是事务上的,更是行为上的。我们何必要拿扫一屋来验证它呢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无念

假如姜太公将鱼钩扳弯,也许他早以摆脱了食不果腹拮据度日的境况,或许他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市井鱼贩,每天有一定的收入,平平淡淡的,一生也就过去了,那么又何以会有后来富甲一方繁荣强大的齐国?假如马克思安于本分,子承父业去当一名律师,凭借他的天资聪颖勤学好问,也许能成为欧洲法律界一位声名显赫的大律师,那么又何以会有后来震惊资本主义世界的《 *** 宣言》,他本人又何以会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之父 ?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迭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于是“一切成就大业的人,都是首先从小事做起的”这句话就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真理。其实这句真理并非是发展到当今社会人们总结前人经验时归结出的。相反,早在几千年前它就被我们的先辈们当作真理来信奉了。

先讲一则小故事来证明: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早在汉代这条真理就已经在我们的先辈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了。

如果不去深究,这句真理确确实实可以而且也应该作为我们后辈的奋斗准则,然而仔细推敲后,却发现它并不合逻辑。

陈蕃有远大的志向,再加上聪慧好学,终成大业,为自己争了这口气。从政数十年,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给后人留下极佳的口碑,算是做成了大事,所以他应该是典型的反例。因而我认为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以薛勤的观点看(姑且以偏概全,认为这真理是他说的),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伟业,首先必须从“扫一屋”这样的小事做起。但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又怎能为一屋一院所困?一个人只注重身边的琐事,把许多时间都花在小事上面,却没有成就事业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也根本谈上“扫天下”,相反,如果有成就大事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即使不去做“扫一屋”这样的小事,那又有何妨?所以,陈蕃不去“扫一屋”而志在“扫天下”未必就错。

先回到笔者开头所做的两个假设上去。

如果假设是成立的,凭借姜子牙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再加上勤勤恳恳的日出而渔,日落而息。我相信用不了多少时日他就会从一个生活拮据,姑且能维持温饱的市井鱼贩成为拥有数十个海产品养殖场的渔业大亨。然而一旦假设成真那么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宏伟历史就要大打折扣了,没有了姜尚辅周灭商,没有了傲视群雄的春秋五霸,没有了齐桓公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没有了后来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

如果马克思安于本分,是个中国人常说的子承父业的大孝子,一切听从父母安排,从不违逆,凭借他的天分也一定是一位欧洲法律界的天之骄子。可是一旦假设成立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就要大打折扣了,没有了《 *** 宣言》,没有了社会主义,没有了共产主义,没有了巴黎公社,没有了一波又一波推动历史发展的工人浪潮。那么如今的世界岂不还要笼罩于资本家所掌控的白色恐怖之下!

对比来看,笔者的假设与两位先辈的真实成就相比,小大之分可见一斑。

综观历史,选择“扫天下”的伟人又何止姜尚与马克思,许多名士或能成大业者,有诸多都是不拘小节之人。据我所知在中国古代有名士王猛扪虱而谈,嵇康更是邋遢到了与友人聊天时袖口竟会跳出老鼠来,现代有陈景润,闻一多,郁达夫,就连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工作时还常常让别人给自己点烟呢,外国的有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美国总统罗斯福等,他们的成就足可称之为“扫天下”,但他们对于生活的细节却是毫不在意,甚至是不修边幅,这些不仅不妨碍他们的伟大成就,而且我们在谈到这些人物时,谈到这些细节时,反而觉得他们更是可爱,心与心的距离也拉近了不少,而对于一些神化了的人物往往敬而远之。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干出了惊人的事业,但他们的生活却是如此邋遢,我们能说他们不扫自己的屋,就不能扫天下吗?试想,王猛,嵇康又或是郁达夫,闻一多等伟大的先辈们,要是天天把精力全都花在自家的小屋,弄弄花,养养鸟,遛遛狗,过着天棚,鱼缸,石榴树,肥狗,胖丫头的悠闲生活,把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打理得有条不紊,生活的情趣是有了,可是中国就少了一些在精神领域供与人们以衣食的父母了吧。

一个有能力有志向的人绝不是“扫小屋”而放弃“扫天下”的,这似乎并不矛盾。

诚然,笔者并不是完全的否定“扫小屋”, 而是说我们不应该被一些繁琐小事所困扰,如果把自己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上,那是很可惜的。相反,我们应该树立成就事业的大志,并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地为之奋斗,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较大贡献,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请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文章具体内容是什么?谢谢。

这句话出自《后汉书·陈蕃传》:
  蕃年十年,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后汉书·陈王列传》

以《一屋不扫难以扫天下》为题,帮我写篇作文,19号要。谢谢!

题目为《一屋不扫难以扫天下》,议论文,八百字左右!
(一)
古人有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什么意思,我把它简单的理解为五个字:从小事做起!
我们虽然都是成年人,但不要望了我们也是学生,我们是大学生。来到了学校,就应该有学生的样子,可我们有些同学就是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又懒的去做。
看一看我们周围的环境,校道旁有随手乱扔的垃圾,教学楼雪白的墙壁上有钢笔留下的字迹,事故停电后的乱吼乱叫声,等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这些不文明的作风,都不应该是我们这群大学生的所作所为。这是大事吗?不,这不是大事,这只不过是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嘛,可为什么这些琐碎的事儿屡禁不止呢?难道是因为这都是些小事儿?难道是因为我们都是大学生吗?难道是因为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吗?
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天之轿子的大学生们,总认为自己是不平凡的,是高贵的。其实不然,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从小事做起,我们的大救星毛主席年轻时不也在北京图书馆当过义务管理员吗?那时的他被人瞧不起受人轻视,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位可谈,但他并没有感到自卑,相反他更加认真工作,更加努力学习,以至后来投身于革命。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义务管理服务社,这个社团对于有些同学来说可能还很陌生,它在整个学校中的地位也是很低的,同学们自认为义务管理员到图书馆去,不过就是帮忙打扫卫生,擦擦窗户而已,事实上并非如此!
当然,我们的义务管理员并不能和毛主席的图书馆助理员相比,他的工作是有薪水可拿的,一个月有八块大洋。而我们的义务管理员呢?是没有薪水的,是义务为广大同学服务的,义务管理员到图书馆去,是帮助老师整理书籍,帮助老师做好借还书登记手续,做好老师的得力助手,义务管理员的工作是光荣的!
如果说,你连打字都不会,怎么可能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
如果说,你连一篇文章都没有发表过,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如果说,你连游泳都不会,怎么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水手?
事在人为,不是每一件事都要我们去做,但我们要试着去做一些事,做好一些事,哪怕是一些小事!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校道旁不再会有垃圾的存在!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教学楼的墙壁上不再会有钢笔的字迹!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同学们能够扫完一屋再去扫天下!
(二)
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仔细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我则未敢苟同。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这又使我想起许多老师曾经说过的学习基础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钻研一些综合繁杂的大题 ,而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事到如今 ,后悔也不能够挽回失去的时间,便只有从头巩固,印象却淡多了。我受这种思想的危害已不浅,因而对“扫屋”的理解也就越之深,越发觉得其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些都说明了没有平日的积累,纵然有更好的命运降临到他头上,他也只能手足无措地眼望它擦肩而过,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啊!所以我们必须先会“扫屋”,分清楚应先扫地还是先洒水,抑或是先拖地板;这样,在“扫天下”时,你才会知道哪些是应该马上解决的,哪些事可以暂缓,甚至放弃。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堪称欲扫天下而先扫一屋的代表 ,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目标 。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学习成绩是一流的,社会活动是广泛的。他办过报纸,写过文章,做过洋洋万言的演讲 ,有过人的口才与机敏,这些对于他日后出任总理时的雄才大略不能不说有相当大的影响。假若他没有当年脚踏实地的“扫地”工作,当他面对一个6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他能够当好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吗 ? 这说明周总理“扫天下”的光辉革命业绩与他早年的“扫屋”工作是分不开的。
“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斥“扫一屋”呢?
(三)
北京日报称,在北京等地的大学生还没有正式开学的时候,就有大学生前往劳务市场预订家政服务人员。据说,大学生争相聘请保姆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据报道,家政公司的保姆月薪为400元人民币,小时工为每小时10元人民币,这些开销将由父母来掏。一位公司的负责人说:“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只要能够让孩子专心学习,做父母的花点钱也没什么。”

也许不能过多地责怪孩子们,大学生们毕竟也是孩子。也许可以从积极的方面看待这件事,比如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换在一二十年前,这岂不是天方夜谭?又比如这也的确会对“拉动内需”有用,可能又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但是,这都不是从根子上看问题,什么是根子?我以为这便是两个字:教育。

说到教育,有人竟持此论:大学生找保姆不必大惊小怪,我们也要更新观念么,让他们腾出时间来学习不是更为合算?或者高论曰:大丈夫做大事不必拘于“小节”……

对于上述论调我不敢苟同。相反,我以为,大学生找保姆一事,以及认为大学生找保姆是更新观念一说,深刻地暴露了我国教育的诸多弊端,暴露了我国现行教育的一些“致命伤”。

中国的大学生原则上实行的是住宿制。学校不仅设有食堂,还设置了洗衣机,因此根本没有必要请保姆。但在事实上,在学校附近租公寓的学生人数却在不断地增加。这一现象反射的背后是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重才轻德。大学生学什么?我们的教育方针写得明白:德智体美劳。但如今,五个字各自的分量孰轻孰重,明眼人一看便知。现实中仍逃不过“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当然,招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是系统的工程,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德的部分在入学前后中到底占多少分量?社会需要人格健全的人,一个连洗衣做饭都不屑的人,这样地缺乏责任感、劳动观的人,即使学富五车,怕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重言轻行。现代教育,十分强调知行统一,而反对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上大学只去啃书本,学知识,但对干活不屑一顾,其结果必然是理论脱离实际,重书本轻实践的“书呆子”,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普遍会出现高分低能?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不愿动手,视动手为“细枝末节”,甚至骨子里轻视,这样的“高才”与现代人相差十万八千里。

重利轻义。“省下时间来学习很合算”对不对呢?我以为,从短视眼光来言,有对的因素,在所谓的“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关注投入产出比十分重要。但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社会公德、公道可以被替代么?殊不知,你省下时间“学习”好了,但于你有益的“德行”、“义”却缺课了、滑坡了。这笔账不值得好好算算吗?

其实,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比我们厚实得多,有钱人比我们多得多,但有多少“未进校门先找保姆”,倒是不断听到人家勤工俭学的例子。总统的孩子上学期间还上饭馆端盘子打工呢。在这方面我国的许多老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很好榜样, *** 、周恩来等老一辈的革命家们在出国求学期间都是全部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业的。再看看我们如今的学生们,上大学要家长送,多用轿车送,好,现在又兴“找保姆”了。这,说是进步,我想,稍有理智的人是不会相信的。我以为这是退步,这是道德的滑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十分的艰巨,说明我们全社会的思想观念、思想 *** 离真正的现代文明意识仍有相当差距。有差距不可怕,我们努力“跟进”便是,怕的就是以非为是,习非成是,动不动还冠以“新进”的帽子。

让大学生洗洗衣服、扫扫地,并不在于要学到什么“技能”,关键在于磨炼个人的意志,培养平民心态。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终归要走出父母的呵护的。财产可以继承,本领不能自然继承。坐吃山空是没有出路的。对于每个人来讲,事业都可以说是从零做起,即使是富豪子弟也要培养一种“平民”心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人的一生当中,适当地吃点苦,是有好处的,它有助于理解和适应社会,同时也有利于人格的健全。有报道说,广东有些富翁深为孩子的养尊处优而担忧,专门花大钱制造机会让孩子去吃苦;也出现了一些“夏令营”等活动,就是让孩子完全脱离父母,在野外独立地生活数天……这些都是值得欣慰的。那些找保姆的大学生不应该从富人们的行为中得到点什么启发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