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教皇是什么样的人?他在西方享有怎样的地位?
谢谢由红衣大主教选举而产生的,基督教的精神领袖
罗马教皇在世界上什么地位
教皇一词译自“Pontifex”(祭司),原指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的多神教“Pontifex Maximus”(更高祭司),现为天主教国家梵蒂冈城国元首的政治及外交称号。[1] 教皇由天主教会的教宗(Pope)兼任,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内部投票产生,除自动退位外,可终身任职,且不可罢免。[2] 但枢机主教有权另立反对派教皇,或以监禁、放逐等形式对其架空。[2]公元382年,西罗马皇帝废止胜利女神的祭祀,独尊耶稣一神,并将教皇一职交罗马教会第39任主教。[3] 445年,东罗马皇帝与东正教会承认其教会的更高地位。同时,时任罗马主教利奥一世因劝退阿提拉,而在罗马市民中间树立威信,成为之一位被誉为“伟人”的教皇。[4] 西罗马灭亡后,奉行神权至上的罗马教会与政教合一的东部教会渐行渐远。[4]
公元8世纪丕平献土,教皇国以此为基础成立,自此成为世俗国家的领袖,直到20世纪签订拉特兰条约成为象征国家。[2] 此外在15世纪,时任主教尼古拉五世在与葡萄牙王国国王阿方索五世进行外交使节时,开始使用“Romanus Pontifex”(罗马祭司)一词,并写入教会法。[4] 后来葡萄牙商人和传教士来与中国的明朝和清朝 *** 进行双边活动,译作罗马教皇,约定俗成。[3]
教皇在神权上,与其他祭司(神父)一致。宗教事务上,教皇与主教的提案需要经过主教会议的讨论及投票,最后根据结果由教皇以耶稣首席宗座使徒圣伯多禄(彼得)的继承者名义代表整个教会颁布。[4] 而这结果必须是不可错谬的,是为“教宗不可错谬”和“首座使徒权柄”的特权教义。[5]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1雅典希腊文化民主与法制的提出 2中世纪罗马教皇 3文艺复兴(日心说、地心说) 4工业革命 5工业革命至今
说明以上的基本情况,语句简洁1、雅典希腊民主与法制的提出:雅典是希腊的首都,在世界古代史上,雅典是希腊的一个城邦,我们一般说雅典民主政治,之所以实行民主政治是有地理环境散发出的一系列的条件决定的, 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所以雅典的民主政治可以说是追求民主的一种起源。法制一般多说的是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罗马法为后来乃至今天的法律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如律师制度、诉讼原则等都是由罗马法而来
2、中世纪罗马教皇:宗教在古代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欧洲,在中国海好一些,顶多是迷信思想,信鬼信神,但是在欧洲,所有人都信仰上帝,上帝是万物之主,不能忤逆上帝的医院,而教皇就相当于上帝的发言人,至高无上,宗教一度是更高的地位,国家的一切都由宗教决定,教皇甚至相当于整个欧洲的统治者,各国的皇帝没有教皇的支持和认可,都干不下去。
3、文艺复兴:这个很简单,字面上的意思即''复兴文艺",但是文艺复兴表面上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实质上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当于是思想界的一次革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追求人性,打击了神性。但是,过度推崇人性,也造成了人们欲求的泛滥。
4、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一共有三次,之一次以蒸汽机为标志,第二次以电力为标志,第三次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标志,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整个世界的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这个就不用说了吧、、、
罗马 教皇 历史 宗教
哥们,最近听说罗马教皇在过去很厉害,给我讲一下他的历史!简介 教皇亦称“教宗”,译自拉丁文papa, 源于希腊文π�0�4ππα�0�9,意指“爸爸”,最初本为古代天主教对其神职人员的一般尊称,至今在东派教会中仍有以此称神父者。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称谓来表示其宗主教之衔,而罗马主教认为此衔仅指西部教会的领袖。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成为西方教会中的更高首领,加之756年法兰克王丕平“献土”后又在意大利形成“教皇国”世俗政权,“papa"这一称谓遂逐渐为罗马主教所独有,开始构成“教皇”之涵义。到11世纪时,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独占“papa"之称,从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制度。 “papa"一词也就作为“教皇”之专称沿用下来,即今日英语中的“pope”、德语中的“Papst'和法语中的“pape”。
耶稣赐予圣伯多禄两把"释放"和"束缚"钥匙
按照天主教会的传统说法,耶稣基督的之一个门徒彼得乃众门徒之首,他于传教过程中去罗马担任了罗马教会的之一任主教。从此,罗马主教均为伯多禄的继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这便是“教皇制”的由来。所以,“教皇”的全称为“罗马教区主教、罗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冈君主、教皇”,亦称“宗徒彼得的继位人”、 “基督在世的代表”等。
教宗的头衔包括“罗马主教,基督之代表,众门徒之主之后继者,更高祭司(教宗),西方之宗主教,意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长),罗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总主教),梵蒂冈国元首及上帝之众仆人之仆人”(Episcopus Romanus, Vicarius Christi, Successor principis apostolorum, Pontifex Maximus, Patriarcha Occidentis, Primatus Italiae, Archiepiscopus ac metropolitanus provinciae ecclesiasticae Romanae, Princeps sui iuris civitatis Vaticanae, Servus Servorum Dei)。教会很少会使用这个完整的头衔。天主教认为教宗为初任罗马主教圣伯多禄的后继,因此一开始称呼他为“伯多禄之代表”,直到西元5世纪时才改称为目前这更具权威的“基督之代表”(2006年《宗座年鉴》删除了“西方宗主教”的称呼,对上一次修订为1969年。当时教宗保禄六世把“天主众仆之仆”加于名号之中,并删除了“光荣在位”的句语)。
除了他的宗教职务之外,教宗也是拥有独立 *** 的梵蒂冈的国家元首。该国又被称为“圣座”(Sancta Sedes)。梵蒂冈整个被罗马城包围,在1870年之前,教宗统治的区域一度拓展到整个意大利中部,其领土,即教廷国,被称为“圣伯多禄的遗产”。尽管授予教宗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是伪造的,教宗对教廷国的统治还是延续到了1870年意大利统一的时候,而意大利王国和教宗之间最终的政治协议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兰协定才得以实现。1948年通过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再次确定该协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宗的职位空缺,这种情况称为宗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宗是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他于1978年58岁时被选为教宗,也是自亚德六世(1522年-1523年间在位)以来首位被选为教宗的非意大利人。
若望·保禄二世于 2005年4月2日19:37GMT 逝世,享年84岁。在4月18日开始的教宗选举(conclave)中,用了不足24小时,就选出德国籍枢机主教约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为新教宗,是为本笃十六世。 [编辑本段]辞源 拉丁文的“教宗”“papa”源自希腊文的“π�0�4ππα�0�9”,原意为“父亲”,起初用于对任何司铎或主教亲昵的称呼。在四世纪或五世纪的时候,“π�0�4ππα�0�9”在西罗马帝国仍频繁地用于称呼主教,尽管它已经开始逐渐转变成现代的用途,即局限于称呼罗马主教,而在东罗马帝国,尤其是在希腊和俄罗斯,司铎仍然被成为“π�0�4ππα�0�9”。天主教会内一直沿用“教宗”的名称,教会外也有翻译为“教皇”、“众仆人的仆人”等。
早在三世纪,亚历山大里亚主教对埃及的各副主教实行了集权控制,有意识地仿效罗马主教的管辖方式。在尼吉亚大公会议后,罗马主教立即授予亚历山大里亚大主教以管辖的优先权,并使用了“亚历山大里亚教宗”的称号,该称号现在演变成为希腊正教的“亚历山大里亚及全非洲教宗及宗主教”以及哥普特教会的“亚历山大里亚及宗徒圣马可之座的教宗”
罗马历任教皇之间 是否为嫡传关系继承优先呢
教皇是在枢机主教(红衣主教)之中选举产生,教皇任期终身(除非被指任为异端),不可指任下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