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呢?四大皆空的意思和造句

wanfu 麦克百科 84 0

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呢?

四大皆空 

【拼音】: sì dà jiē kōng

【解释】: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处】: 《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举例造句】: 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拼音代码】: sdjk

【近义词】: 心无杂念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无牵无挂

【英文】: all space-directions are void

四大皆空的意思和造句

  四大皆空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它来造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四大皆空的意思和造句,希望大家喜欢。

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呢?四大皆空的意思和造句-第1张图片-万福百科

  四大皆空的意思:

  【拼音】sì dà jiē kōng

  【解释】四大:地火水风,既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既地火水风。皆:一切既一,一既一切。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不取亦不离。四大皆空也有指地火风水四种毁灭世界的方式。使之空无一物。

  【出处】语出胞胎浑沌,~,没甚姓名(出家后,不姓在家姓,法名姓:释)。(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用 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四大皆空造句:

  1. 失业数年,我已经是四大皆空、一贫如洗了。

  2. 如今男人四大皆空:被工作掏空了脑袋,被烟酒掏空了肠胃,被朋友掏空了时间,被雄性激素掏空了身体。男性健康日,做男人,就应该对自己好一点。

  3. 就连四大皆空的和尚尼姑与清虚飘渺的道士道婆也不甘心当观潮派,一边把弥勒观音放诸脑后,一边把老君炼丹炉暂时封火,同样爬上花台当粉丝。

  4. 出家人四大皆空,称呼也是空,你我有缘,日后自会相见,何不随缘。

  5. 贫僧方外之人,四大皆空,哪会有心愿未了?嗯,若是四皇子有心愿,老衲倒愿献出涓埃之力。

  6. 我靠,不是说出家人四大皆空的嘛,现在怎么那么好斗,而且这老和尚神秘莫测,自己要是出手就被人干掉怎么办!“施主放心,点到为止!”。

  7. 真正的佛教徒,都是不惹凡尘,心无杂念,四大皆空,你点着香在赚钱,念着经在算计。

  8.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如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

  9. 我不杀你,让你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湮灭了你的屠刀,也算是回头是岸了!

  10. 出家之人四大皆空,哪里会要这些身外之物。

  11. 什么清规戒律,四大皆空,都是心性不定的假和尚自律之说,小僧看来通通假的紧。

  12. 我不能掩藏我心中的本欲,正如我心中爱你美丽,又怎能嘴上装四大皆空。

  13. 有的人由于某些方面遭到挫折,因而万念俱毁,从而产生一种四大皆空的消极思想,这是很不对的。

  14. 1月14日,送你我的爱情日记,记录了我一年四季,二度春秋,三生有幸,四大皆空,五冬六夏,七上八下,九九归一,十分爱你的甜蜜历程!句句肺腑,看完请回复读后感,亲爱的,日记情人节快乐!

  15. 而梦幻竹林则相对安全,进去的人可以活着出来,但出来以后全部修为大减,而且变得清心寡欲,四大皆空,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热情,大多数妻离子散,遁入空门。

  16. 陈小川客套了一番,马上说到正事,现在不是客套的时候,佛家弟子四大皆空也不需要过于客套。

  17. 本来赛季前表示要向着四冠王努力的利兹联队在后来因为伤病的原因落了个四大皆空的结局,虽然有很多客观因素,但这也让主席乔纳森十分的不爽。

  18. 鼓掌之中,让雷鸣在这一段时间里陷入两难境地,对红红这么一个人物来说,雷鸣心中是复杂的,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却怎么也无法做到佛教中所说的四大皆空。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佛教(如内涵表述有教派之别则特指禅宗)所曰"四大皆空"具体怎么讲?即“空”的定义是什么?拜托了各位

选用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一书。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

甚么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

关于五蕴的内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绍,因为五蕴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只能在此说一句: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解释【空】是什么意思?(空的定义)

选用成观法师《心经系列》

须了解“空”之义。而要了解“空”,须知:它是佛法中的“专有名词”、术语,而非“普通名词”或形容词,乃至动词。换言之,这“空”字,不是平常或日常语中的“空”;平常语言的“空”是表示“空无一物”、“空空如也”之义;但佛法中的“空”,却非如是;佛法的“空”有它特殊的意涵,表示:“无自性”,或“无自体性”,故“空”又称“无自性空”,“无自体空”,这就是“空”最基本的定义。所以并非“什么都没有了”叫作“空”。

其次,什么叫“无自性空”?以佛的智慧来看,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也就是:诸法都是集众缘而成;世间没有一法是由单一元素成就,而能独立存在的。例如水,须由二氢一氧合成,故水实无水之自性,因“水之自性”是从二氢一氧中“借来的”,故所谓“水性”,并非本有;若是本有之性,应不必靠二氢一氧结合,即本自存在;然而,离于二氢一氧,水之性实不可得。

又,请再进一步观察水之性:经云:水之性为湿。然而请看水的组成分子!——“氢与氧”:氢与氧之性为:氢能自燃,氧能助燃,然而二者所合成的水,其性却能熄火——灭燃!是故再深入而言:“水之自性为从其组成份子的氢与氧中来”,这个理论又不对了。再者,氢与氧的自燃与助燃之性,结合成水后,各自又到哪里去了呢?水性却完全既不自燃、也不助燃;可见,水之性初看似是从氢氧和合中来,然而此亦非然;是故深观“水之自性从哪里来?”这命题之后,即知:水性既非从“和合”中来,亦非离“和合”而有——水之自性实不可得,因而证知:“水无实自性”的命题得以确立。(即因明所言;“此立量极成”。)

因此依圣教而言,水本无自性,水性于氢氧和合之前非有,于氢氧和合之后,其水性亦不可说是从和合中生;故水性亦非从和合而有。因此,水之为物、及其自性,端是“因缘法尔,如幻显现”,并无实自性——“三界一切有为法,悉皆如是:因缘法尔,如幻显现,因缘幻生,因缘幻灭,本不生灭”:三界一切法皆依如是理而显现;如来一切显、密、性、相,权实圣教,亦皆依如是究竟极理而建立。

观察过无情界的水,再以有情之身而言。色、心二法,或色受想行识,此五蕴之和合,称为“有情身”,然有情身亦是无实自性:因为既是由五蕴合成,而五蕴都各有自性,到底哪一个蕴之自性,才能代表有情身的自性?不可能五个蕴的自性都是有情身之自性,否则一有情身便有五个自性,此理不成。然而,离于五蕴之性,有情身实无自性可得。

又,所谓“自性”,或“自体性”,即是“我”的代名词;若有“我”、即有自性;若有“我”,即有自体。什么是“我”?

“我”,在佛法及宗教或哲学上的意义为:

一、主宰为我——某物若是“我”、或“我的”(我、我所),“我”便可以作得了主,便可决定一切,包括我身体的生死、存亡、来去。然而,在这世间之中,没有一样东西是任何人可以自己主宰的,包括我们自己的身、家、性命、财产、妻子、儿女,我们都作不了主;甚至连我们自己的身心,我们自己都作不了主——它要喜要悲、要愁、要恼,要病、要死,我们都作不了主;因此佛说:“是心无主”,或“是身无我”,乃至“此身无我”、“一切法皆悉无我。”

二、恒常为我——任何一法,若能常住不坏的,才能称为“我”,这“我”就是指印度外道所说的“神我”,亦即西洋外道所说的灵魂。外道的神我或灵魂是永恒不变的,因他们说“神我”或灵魂,是梵天或耶和华所创造的;因梵天或神是永恒的,所以其所创造的神我或灵魂,也是永恒不变的。然而佛以一切智观察一切法实相,而说“一切法皆悉无常”,没有一法是恒常不变的;以世间一切法皆无常变灭、刹那刹那生灭,其体不可捉摸、执取,故无常即是“体性不可得”,亦是无我,以无“我体”故,亦是无有自体性——如是等现象,总名为“空”。虽然其“性”是空,然其“相”还是因缘如幻而现有!

三、不可分割名我——外道乃至世间哲学,都将“我”或灵魂,认定为“不可分割的一整体”(an
inpisible
whole);这不可分割的一整体,即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合相”;一切万物虽皆是“一合相”(众缘和合而成一相),然此“一合相”,实是假相,并无实体,系托众缘假合而妄现之相。故经云:“一合相者,实不可得,而众生贪着其事。”

总而言之,三乘“空”理,实是:无自性、无自体、无我、无常、因缘、和合等概念的总称。一切诸法“无自体性”,以无自体性故空;诸法以“因缘起”;“生”由因缘合,“灭”由因缘离,是故缘起性空;诸法性“无常”,以无常故其体不可执、不可取、不可得,是故其体性空;诸法无我,不可自主,以无主、无我故空。

为何佛教说,四大皆空,因果不空?

佛教的思想讲究“缘起性空”于是有些人就会这样认为,反正一切都是空么,时无有我,时无有人,我做坏事,等于没做,一切都空么,但事实证明,四大皆空,因果不空,果报不空,那么这又该如何解释呢?既然一切皆空了,果报为什么会不空呢?这实乃我的一大疑问,对于“空”,我从《李叔同解经》上这样了解到,“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相反是样样都有,那么什么是空?因缘合和而成,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叫空”如果依据这层意思,果报应该也是空,但实际上果报在身上是有感觉的。请各位大德善知识开示!另外,对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者比较好理解,但是对于“空即是色”这个...似乎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南无阿弥陀佛,明心合十
  同意道源居士的见解,终于让我见到我流的了,大善。

  回正题,楼主,其实你也说了,空不是无,不是没有,不是我们字典上那个“空”字的解释。

  空,是“诸行无常”的意思,是不定的意思,是没有规律等等的意思。万事无常,则万事皆空;地、水、火、风无常,则四大皆空,这些都没有定性的,你不能因为一事的因果,而去断定万事的因果。

  人是“空”的么?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无常性。同一个人,他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不可能有人生生世世都只做好事而没犯过错的,也不可能有人坏事干尽而无一丝善念的,所以,不可以妄断一个人的好坏善恶。

  为什么因果不空呢?
  那是因为,因果不一样,它是有常性的,因不离果,果不离因,就像春夏秋冬、日出月落、生老病死一样,它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客观现实)

  不要去纠缠因果这个词,佛经佛理看多了,很容易会头晕,因果即非因果,只是把这一种客观现实叫做“因果”而已,就像肚子饿了就会想吃东西,吃完了会不饿或者没那么饿一样,都是客观现实。

  所以,佛说“四大皆空,因果不空”也只是道出了“世事无常,因果有常”而已。

  “因缘合和而成,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叫空”——由于太多因素的影响,无法简单推断结果的事和物,叫做空(也就是无常),这句话跟因果空不空没有矛盾哦~~

  另,很想知道你是如何理解“色即是空”的,呵呵。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简单的理解就是:
  色:佛教认为是虚妄的、纷纷扰扰的万事万物(能见到的或者不能见到的都是)
  空:产生那些万事万物的各种各样的因由( *** 而成无常)
  全句:那些纷纷扰扰的东西(烦恼等)都是由各种虚妄的因由造成的,而又由于那些纷纷扰扰的东西(烦恼等),造成其他虚妄的因由,如此循环。

  嘛~大概就是这样吧。

  关于色即是空,则完全是个人理解,嗯……我记得这个百度百科好像有解释的,我倒没怎么去看,或许你可以看一下。

总有人会说出,佛心四大皆空,贫僧念尘已绝,无缘消受,人间富贵什么意思?

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语,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是印度婆罗门的观念,在中国一般用阴阳五行。无论是四大还是阴阳五行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础。所以四大也泛指“物质”,四大皆空和中国人常说的“色即是空”是一个意思,色并非美色的意思,佛教中色是指物质。四大皆空是修行人很高的证悟境界。
念尘是指红尘,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呆着的地方,财色酒气名利翻滚的地方。
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贫僧已经证悟万法真相的境界,而且今生与家人亲友的因缘已尽,今生不会回这烦恼无尽的俗世间,什么富贵名利,贫僧早已看破也不想享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