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儿(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里?)

wanfu 麦克百科 77 0

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儿

拉脱维亚的首都是里加。
里加:拉脱维亚首都,也是拉脱维亚的经济、文化中心。里加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于欧洲西部和东部、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和“北方巴黎”。

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里?

里加(***.peter'sChurch)拉脱维亚首都,经济、文化中心,波罗的海里加湾的大海港,渔港。位于道加瓦河注入里加湾的交汇处,距海约15千米,面积302.8平方千米,人口约92万。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拉脱维亚LATVIA:白沙滩、金发美女……还有更多……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拉脱维亚 是一个遥远又陌生的国家。 如果给这个国家贴标签概括她的特点, 最显著的标签应该是:『欧盟成员国』、『欧元区国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申根签证区国家』、『欧洲东北部重要的海港』、『波罗的海国家更大的国际机场』、『海运、物流中心』、『“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铁路大陆桥在欧洲的铁路终端枢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石油输往欧洲的装船港口』、 『离岸公司』、『金融中心』、『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激枣塌窗口』、『俄罗斯富人最多的欧盟国家』、『欧洲的白沙滩』、『三文鱼』、『鳕鱼』、『北极虾』、『金发美女』、『女人比男人多的女儿国』、『赌场 CASINO』…… 一个小小的国家,能被贴上这么多标签, 拉脱维亚还是很有名气的。只不过,离我们中国太遥远了,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深入了解这个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欧洲国家。 作为介绍拉脱维亚系列博文的之一篇,先引用干巴巴的、但是真实准确的事实和数据介绍这个国家吧!内容来自网络知识库: *** 、 互动百科 等可靠的网络信息资源。 拉岩清脱维亚(地图中深绿色部分)位于欧洲的东北部、波罗的海东岸,隔海与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为邻。 每天晚上有一班 塔林客诗丽雅游轮公司 的豪华游轮往返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和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下午 17:00 从里加港出发,第二天早上 10:00 到达斯德哥尔摩。 首都里加作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重要的海港、航空中心和物流中心,可以很方便快捷地到达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欧洲各地: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芬兰首都 赫尔辛基,丹麦首都 哥本哈根,德国的汉堡港、不来梅港、柏林、华沙、布拉格、维也纳等地。 从欧洲的大型航空枢纽,如莫斯科、赫尔辛基、法兰克福、维也纳、巴黎、阿姆斯特丹、伊斯坦布尔都可以很方便的乘飞机到达拉脱维亚首都 里加。 经济状况

拉脱维亚早在2004年就已经成为了欧盟成员国。 人均GDP:16340美元,在世界上属于中等发达国家。

加入欧盟后,经济发展,物价稳定,财政金融状况良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经济的各项指标多年来连续符合欧盟委员会对欧元区国家的严格要求, 2014年1月1日,拉脱维亚获准加入欧元区,成为第十八个可以使用欧元的欧盟成员国。

欧洲的白沙滩 —— 尤尔马拉

距离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中心25公里处, 有一个绵延33公里长的海滩 —欧洲的白沙滩 — 尤尔明圆马拉 。这里是欧洲人,特别是欧洲北部和东部国家、独联体国家的居民夏季的海滨度假胜地。 33公里长的海滩,全部是细腻的白色微细颗粒的细沙(世界上大多数海滩是石滩,石滩扎脚,不适合从事海边运动), 这是与菲律宾长滩岛白沙滩在世界上同样出名的“欧洲的白沙滩” ——里加 尤尔马拉 白沙滩。

这里的沙滩不仅踩着舒服,这里的大海多数时候也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没有鲨鱼出没,非常适合游泳和海滩运动,特别适合儿童在海边玩耍

从首都里加到 尤尔马拉 的交通非常方便 - 尤尔马拉距离 里加市中心25公里,驾车行驶20-30分钟,感觉还没有离开里加市区,就已经到达尤尔马拉白沙滩了。也有很多公交车线路从里加市中心到尤尔马拉。最方便的还是乘坐轻轨电气列车,从早上5:00 到夜里23:50,每隔20分钟就有一班电气列车在里加 市中心和尤尔马拉之间往返,只需要30分钟车程,就可以从 里加市中心到达 尤尔马拉海滩。

去尤尔马拉最浪漫的方式是乘船从里加古城 (Riga Old Town) 去白沙滩:站在甲板上看里加古城 Riga Old Town 大教堂的尖塔渐行渐远,看海鸥,看白沙滩上的比基尼美女们扑入你的视线……

在尤尔马拉,沿着33公里长的白沙滩,有很多漂亮的酒店、度假别墅,当地居民的别墅、公寓房、餐厅、娱乐服务设施。

因为是欧洲著名的海滩度假地,尤尔马拉的房地产市场是拉托维亚最昂贵的市场。

徜徉在尤尔马拉小镇街头, 欣赏漂亮的别墅,也是来 尤尔马拉休闲的一个好方式。

这些设施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享受和娱乐设施:从好吃的餐饮,到各种海上运动:风帆、摩托艇、游船出海、沙滩排球……

** 拉脱维亚的气候 **

拉脱维亚处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湿润气候之间,一、二月份是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温度 -6 °C, 与北京的同期温度相当,但是由于空气湿润,体感舒适度比北京冬季同期要舒适、温暖。 夏季的拉脱维亚虽然艳阳高照,但是凉爽宜人,平均气温在25 °C上下,极端高温不超过35°C。

拉脱维亚国土被大面积的森林覆盖,多河流、湖泊、海岸线长,自然风光旖旎。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空气质量指数排名之一的国家 是与拉脱维亚森林河湖土地紧密相连的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没有重工业,靠海,国土大部分被森林覆盖,也是世界上空气质量更好,最适合洗肺的国家。

英语、俄语、德语是拉脱维亚的通用语

说到拉脱维亚,有些人会想起来,它曾经是苏联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之一。90%的拉脱维亚居民会说俄语。

2004年加入欧盟后,英语和德语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公立中学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三年级开始教授德语。 现在,60%的人口说英语,特别是年轻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英语说得很好。 英语正逐步替代俄语,成为拉脱维亚社会通用语言和族际交流的语言。

在拉脱维亚,德语的使用也很普及。

波罗的海日耳曼人与今日拉脱维亚人的前世今生

德语在拉脱维亚也经常被使用,是因为拉脱维亚与德国有着深厚的血缘、历史和经济上的联系。 十三世纪以前,在今天的拉脱维亚土地上没有国家组织。 公元1201年,德国汉诺威大主教埃尔伯特率领的日耳曼商人和传教士乘船来到了今天拉脱维亚的里加,在道加瓦河与里加河交汇入海的地方修建起来港口与城堡,建立了港口城市-里加。

里加港很快发展为波罗的海东岸最重要的 “汉莎同盟” 贸易城市(汉莎是古代日耳曼语“商会”的意思;今天的德国汉莎航空公司Lufthansa 德语的意思是 “空中汉莎”)。

自十三世纪建城后的几百年来,里加一直是由日耳曼商人组成的商会、日耳曼骑士团、天主教会共同管理的。日耳曼人从事商业、宗教事务、 *** 管理、军事、文化教育、高级手工业,是这块土地的统治者;拉脱维亚原住民 -- 农民、渔夫,是被统治阶层。

日耳曼人统治了拉脱维亚的土地几百年, 这些生活在波罗的海东岸的德国人被称作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

他们与来自北欧的拉脱维亚原住民还有斯拉夫各民族、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各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波罗的海东岸各民族: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

因为这样的血脉渊源, 拉脱维亚人带有鲜明的北欧人和德国人的体貌特征和性格特点。 同德国人、瑞典人、芬兰人一样,拉脱维亚人男人、女人都是高高的个子,修长的身材,金色的头发。

拉脱维亚人工作作风严谨认真, 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和严格的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秩序, 缺点也和德国人相同,做人做事太过刻板、严肃、认真,缺少幽默感。

像德国和北欧城市一样,拉脱维亚社会井然有序,街道干净,拉脱维亚没有黑人、没有 *** 、社会治安非常的好。

如果想寻找心灵深处纯粹的欧洲 ——没有黑人、没有 *** 的欧洲,不要去伦敦、巴黎、罗马——那里已经被黑人化、被绿化(黑人和 *** 难民太多了),来拉脱维亚吧! 走在街上满眼都是金头发的美女和帅哥。

** 拉脱维亚的金发美女 **

拉脱维亚的女性人口大大多于男性人口。 在中文网络上,拉脱维亚被称为 『女儿国』,并说拉脱维亚有很多金发美女愿意嫁给中国男人。前一句是对的,拉脱维亚确实是女多男少, 后一句吗, 中国人对拉脱维亚了解的太少了,网上也常常是想当然的不正确的信息! 以笔者本人在拉脱维亚生活体会是: 拉脱维亚人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金发美女们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精神追求,中国的土豪们仅仅靠花钱泡妞,没有文化内涵,是很难赢得金发美女的芳心的。

倒是喜欢洋娃娃的国内姐妹们, 来拉脱维亚吧,在这里嫁个个子高高、身材修长的金色头发帅哥, 生个洋娃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拉脱维亚未解心结:苏、德相比更恨苏联

拉脱维亚未解心结:苏、德相比更恨苏联

  拉脱维亚未解的心结

  有一首描写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拉脱维亚人的诗,其中一段是这样的:“那些看上去非常廉价的东西有多么珍贵,当家乡的面包都被吃光的时候,我们靠蕴藏在思想里的种子坚持着”

  在波罗的海三国中,立陶宛的领土面积更大、人口最多,分别为6。53万平方公里和335万人;爱沙尼亚的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只有4。5万平方公里和134万人;居中的拉脱维亚领土面积6。46平方公里,人口数量226万。

  三国在国家命运上也是紧紧相连。历史上,它们都长期受制于瑞典和沙皇俄国,十月革命后也都一度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但在1918至1920年间都成立了独立国家。后来,根据1939年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它们都被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1940年苏联出兵占领了三国。虽然苏德战争爆发后它们一度被德国占领,但战后根据“雅尔塔协议”,它们又都被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最后三个加盟共和国。到1991年再次独立前,它们在苏联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于是,到了波罗的海三国之后,我努力寻找历史的印迹,用自己的眼睛解读三国民众的想法。在这方面,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给我的印象最深。

  “斯大林建筑”仅余一幢

  同立陶宛、爱沙尼亚一样,拉脱维亚再次独立成国之后,在社会发展各方面全方位地倒向西方,不仅实行了多党的议会民主制和自由的市场经济,而且加入了欧盟和北约。拉脱维亚已经没有了作为制度的苏联社会主义,但后者的某些标识依然存在。

  首都里加位于波罗的海里加湾的道加瓦河口,由老城、新城和旧城几部分构成。其中,老城建于13世纪初,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里加老城之外的一片破败旧城区里,有一座20多层的高楼,它就是典型的“斯大林建筑”。

  所谓“斯大林建筑”,指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为了“显示共产主义的革命 *** 和荣耀”,苏联修造的“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装饰富丽堂皇”的高大建筑。这样的楼莫斯科有7座,更大的是莫斯科大学。

  里加这座楼虽然无法与莫斯科的那些“斯大林建筑”相比,在波罗的海三国里却也是更高更大的了。现在它是拉脱维亚国家科学院所在地,只是周边的建筑破旧不堪,与老城和新城的繁荣景象反差极大。更为重要的,这座建筑已不再有“斯大林建筑”原来的内涵。

  不仅如此,今天的拉脱维亚同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一样,对苏联持否定态度。这三国的民众觉得,加入苏联意味着他们独立国家的消失,过去的岁月是一种“殖民地化”。其中,拉脱维亚人的情绪表现得最为直接。

  “被占领博物馆”展出“波罗的海之路”

  里加城区有不少与拉脱维亚争取独立有关的雕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里加老城区自由纪念碑旁的“拉脱维亚1940——1991年被占领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的外形是一个长方体,主体部分是黑色,看上去有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它的标牌十分特殊,是正面楼体上的一块很大的白色牌子,牌子中间有两条粗黑道,黑道的上面是拉脱维亚语写的博物馆,下面则用英文写着“拉脱维亚1940——1991年被占领博物馆”。

  通过参观和与工作人员交谈,我了解到,这个博物馆是在1993年由一批苏联时期流亡到海外的拉脱维亚人及其支持者筹建的。从1997年开始,拉脱维亚 *** 开始接手维护它的日常运转。

  博物馆主体部分是上下两层,主要展区是二层。由于参观免费,也由于它位于里加老城边上,参观者很多,男女老少都有,并以拉脱维亚本国人为主。2009年是苏东剧变20周年,许多国家都有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拉脱维亚也不例外。9月中旬我去参观时,博物馆正举办“波罗的海之路:1989——2009年回顾展”,展览的副标题是“回首过去,为了将来”。

  所谓“波罗的海之路”,是指1989年8月23日,200万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为了要求脱离苏联独立,手拉手从最北的爱沙尼亚塔林到最南的立陶宛维尔纽斯组成了长达600公里的人链,这被视为波罗的海三国要求独立的 *** 。这个展览主要是通过图片、图示和文字说明来描述当时三国民众群情激昂的场面。

  当然,“波罗的海之路”的展览是临时性的。这个博物馆的主题还是用大量的档案文献、照片和实物来说明拉脱维亚在20世纪4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社会发展的曲折性,而其中着重反映的是对苏联及其社会制度的认知。

  从历史上看,拉脱维亚和另两个波罗的海国家在20世纪的首次独立只持续了20年,接下来先后被苏联和德国三次占领,即1940年苏联的军事占领,1941年纳粹德国的军事占领,1944年7月至1945年5月苏联的再次军事占领。正因如此,该馆2008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标题就非常明确地叫做《拉脱维亚的三次被占领:1940——1991年》。书的封面是斯大林1939年8月接见前来签约的里宾特洛甫时两人握手的黑白照片,与下面红底白字的书名形成鲜明对比。

  苏德都是“占领者”

  在拉脱维亚人眼中,苏联和德国都是占领者,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创伤,但苏联更甚于德国。在拉脱维亚人心里,苏联的最后一次占领不仅剥夺了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而且强行将它们变成苏联的最后三个加盟共和国。

  与东欧其他国家一样,波罗的海三国正式并入苏联之前不仅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与西欧国家联系比较密切,而且宗教传统上也是天主教和新教占主导地位。因此,并入苏联后,拉脱维亚的社会发展轨道被硬生生地纳入苏联模式。在这座博物馆里,拉脱维亚人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失去独立的角度对苏联做出了否定的解释,力图说明其社会制度如何不适合拉脱维亚的国情、怎样阻碍了拉脱维亚的社会发展。

  不仅如此,由于与拉脱维亚的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缺乏兼容性,苏联与拉脱维亚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于是,这个博物馆就用许多档案文献来说明,为了彻底征服拉脱维亚,苏联 *** 在40年代对那些曾抵抗过苏联军队的拉脱维亚人进行镇压,将他们从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排除出去,送进“古拉格”(强制劳动营),甚至流放到西伯利亚。

  与此同时,苏联 *** 还采取大量从其他地区向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国家移民的政策,以改变这一地区的民族构成。就拉脱维亚而言,俄罗斯人在拉脱维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战前的10%左右增长到1989年34%,而拉脱维亚人则从75%降到52%。这种后果对拉脱维亚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该博物馆出版的书直言不讳地说:“苏联第二次占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拉脱维亚的殖民地化。”

  现在,虽然苏联解体了,拉脱维亚也已经独立,但是,它们之间的历史恩怨似乎并没有完全了结。

  2005年5月,受总统委托,拉脱维亚议会曾设立了一个由历史学家和 *** 各部代表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评估1940——1990年苏联“统治”时期给拉脱维亚造成的“损失”。经过3个多月的“评估”,该委员会于同年8月提出了一个结论性的报告,要求苏联的后继国俄罗斯赔偿拉脱维亚1000亿美元的“损失”。俄罗斯当然不会履行,此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但是,拉脱维亚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却一直不太顺畅。2008年初,两国还相互驱逐了对方的外交官。

  走出里加这个“被占领”博物馆,我的心境久久难平。我并不完全同意博物馆解说词中提出的所有观点,但能够理解拉脱维亚人那种复杂的心情。

 

  博物馆展品中有一首描写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拉脱维亚人的诗,其中一段是这样的:“那些看上去非常廉价的东西有多么珍贵,当家乡的面包都被吃光的时候,我们靠蕴藏在思想里的种子坚持着。”

79米苏联纪念碑被拆除,拉脱维亚为何不惜得罪俄罗斯将其拆除?

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儿(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里?)-第1张图片-万福百科
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儿(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里?)-第2张图片-万福百科
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儿(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里?)-第3张图片-万福百科

8月25日,位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的苏联“里加解放者”纪念碑被拆除,拉脱维亚之所以不惜得罪俄罗斯也要将纪念塔拆除是因为拉脱维亚是支持美国的,所以就算得罪俄罗斯也不怕。

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儿(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里?)-第4张图片-万福百科

苏联“里加解放者”纪念碑建立于1985年,位于里加市的胜利公园内,包括一座79米高的碑体,还有两组雕像。主要是用来纪念在苏联在二战期间从德国纳粹手中解放拉脱维亚的事。拉脱维亚在1991年脱离苏联恢复独立,之后这个纪念碑一直存在争议,但是一直都没有被处理。直到2022年,因为乌克兰要加入北约,发生俄乌冲突。作为早就脱离对俄罗斯的依靠,而依靠美国,并且加入北约组织的拉脱维亚,已经迫不及待的表明自己的立场要站在北约和美国的这边。不仅在购买俄罗斯能源的时候拒绝采用卢布结算,还推倒了纪念塔。

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儿(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里?)-第5张图片-万福百科

而这个国家这么做仅仅只是因为政治上对美国的依赖,但是俄罗斯是能源大国,欧洲各国对俄罗斯进行制裁的国家,均或多或少的有能源问题。拉脱维亚对民众表示自己是向欧洲的能源商家进口的天然气,采用的欧元结算而不是卢布。但是很显然经过“二道贩子”的天然气,绝对不会像直接从俄罗斯进口便宜。但是拉脱就是愿意当这个冤大头,也是没有谁能够阻止的。

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儿(拉脱维亚的首都是哪里?)-第6张图片-万福百科

拉脱维亚的底气就是美国和北约组织,作为一个小国家,在没有足够的话语权的时候,觉得自己背靠一个超级大国,就底气硬气,在国际形势紧张的时候,贸贸然的推翻历史,得罪另一个超级大国,甚至是能源大国是非常不明智的,不知道美国在背后又使了什么伎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