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可以给我奥黛丽·赫本的个人资料?更好是有图片的!
奥黛丽·赫本生平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在双亲离婚后,她跟随母亲去了伦敦,进入一所芭蕾舞学校学习,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职业模特。作为一名模特,她便显得很优雅高贵,而且好像她已经找到了最适合她的工作。直到1948年,一位制片人让她在一部欧洲电影《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担任一个小角色。当开始对电影感兴趣后,她最终决定去美国。
赫本在美国迅速显示了她的实力,她先在百老汇出演了音乐剧《Gigi》,1953年在电影《罗马假日》中扮演安妮公主。这部影片好评如潮,并让她获得了奥斯卡更佳女主角奖。
1954年9月25日,和小她九岁的精神科医生安德烈·杜提结婚。
继1954年《龙凤配》获得奥斯卡提名后,1959年的《修女传》使她获得了另一项奥斯卡提名。
1961年,《蒂凡尼的早餐》使她到达了她电影生涯的顶峰,并且又赢得一次奥斯卡提名。
1964年,赫本亮丽的容貌和风度在1964年的《窈窕淑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967年,《等到天黑》又为她赢得了一次奥斯卡提名。
1968年12月,和安德烈·杜提离婚,并打算引退,后经历了几次不成功的恋爱,对爱情心灰意冷。
1988至1993年,担任联合国亲善大使,帮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们。
1989年,主演最后一部影片《天长地久》。
1993年1月20日,病逝于瑞士。
http://www.sg.com.cn/glxw/wh/t20030118_20464.htm
怀念经典——怀念永远的奥黛丽·赫本她被誉为“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
看了她的眼睛才知道什么叫做明眸,看了她的造型才知道什么叫做时尚的经典,看了她才知道什么叫做优雅。
她的照片至今依然作为欧米茄手表的广告,她的名字代表着一种流派至今仍然在时装界广为流传。
她就是奥黛丽·赫本,永远的经典。
奥黛丽·赫本于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本名奥黛丽·凯萨琳·赫本-鲁斯坦(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奥黛丽的父亲约翰·维克特·赫本-鲁斯坦(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国银行家,母亲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兰贵族后裔,袭有女男爵的封号,家族谱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爱德华三世。
赫本六岁开始就读位于英国伦敦的贵族寄宿学校(1935年-1938年间),但旋即遇到父母离异(1935年),之后赫本离开英国跟随母亲一起回到荷兰的娘家。1939年时她进入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荷兰也落入德国纳粹的占领区内,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国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烦,她窜改了母亲的身分文件制造了一个荷兰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与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笔之差),但,这名字从未合法正式登记过。
当纳粹侵占Arnhem后,奥黛丽患上了忧郁症和营养不良,奥黛丽那瘦削的身材便来源于此。
战后,赫本进入伦敦著名的Marie Rambert`s学校学习芭蕾舞,并开始在一些音乐剧担任角色。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职业模特。直到1948年一位制片人发现了她,让她在一部欧洲电影《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担任一个小角色。1950年,赫本拍摄了她的处女作-英国影片《天堂的笑声》。1951年她又在电影《Young Wives' Tale》中为Eve Lester配音。当赫本开始对电影感兴趣后,她最终决定去美国好莱坞发展。在美国,她先在百老汇出演了音乐剧《Gigi》。随后在1953年由威廉·惠勒执导,并与好莱坞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中,赫本获得了了不起的成功,许多报纸着文夸奖赫本,说“一个新的嘉宝出现了”。赫本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更佳女主角奖。同时她还因在百老汇戏剧《翁丹》中的表演荣获托尼奖。赫本的成功是因为她饰演的“安尼公主”那天真清纯、善良典雅、贤良亲切的小精灵形象以及她那古典美(俏皮活泼的短发,给人健康的感觉),不象当时风行的性感金发女郎,她使世风转为自然清新之美。
1954年9月25日, 赫本与演员梅尔在瑞士结婚。在50年代-60年代末,赫本的片约不断,主演了多部电影,她高贵善良的形象深入民心。并4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她主演的喜剧片轻松幽默,她的银幕形象美丽动人,深受观众喜爱。《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龙凤配》等都是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著名影片。1968年,赫本与之一任丈夫离异。1969年1月18日,赫本和著名心理学家安德烈·多蒂举行了婚礼。婚后奥黛丽决心退出影坛。1976年,赫本复出,拍摄了《罗宾和玛丽安》、《血统》、《哄堂大笑》等影片,但赫本的复出并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均不成功,这使赫本决定从此息影。1980年冬赫本遇见了罗伯特·沃德斯,这个后来被她称为“灵魂伴侣”的男人影响了赫本原已经出现危机的婚姻。在赫本与安德烈·多蒂离婚后,两人最后成为永久的人生伴侣。
1989年,赫本在其生涯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中饰演天使一角。1988至1993年间,赫本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帮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们,亲赴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孩子们呐喊、呼吁和募捐。为表彰她为全世界不幸儿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将该1988年度奥斯卡人道奖授予了她。她的爱心与人格犹如她的影片一样灿烂人间。199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泰瑞落修女接获奥黛丽·赫本病危的消息时,命令所有的修女彻夜为奥黛丽·赫本祷告祈使其能奇迹般地回复,祷告传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洛桑(Tolochnaz)死于结肠癌。
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位美丽善良的“安尼公主”,在赫本去世10周年,美国邮政总署发行了她的的纪念邮票。去世11年后,有“时装圣经”之称的时装杂志《Vogue》2004年的时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数,荣登女性榜首。《Vogue》杂志发言人表示:“大家觉得奥黛丽-赫本高贵又有气质,她的美丽永恒不变!一讲到Style,人人都会立刻想起她!”
http://www.nzforce.net/dispbbs.asp?BoardID=25&id=265 点击还有图片
怀念奥黛丽·赫本的N个理由
昨天在网上看到某名为评选20世纪最美丽女性的活动的报道。据说是众多资深评委,从数千名如云美女中挑了几百位,又经过层层筛选,严格考察,最终大海淘沙,选出了顶级的前十位。之一位就是奥黛丽·赫本。
这个结果毫不夸张地说,应该是一种人类审美观念集成所达到的共识。就算稍有了解赫本的人也好,世界五大洋七大洲,除去极端个别地区,没有人会不承认她是一个美的化身。纯粹,而又真诚。
那个评选活动的评委意见有这样几点,从外表来说,奥黛丽有着像水果般鲜嫩的肌肤,和一对动人明眸。她笑起来的时候非常甜美,就像天使一样。而更为突出,也更重要的是,她有着独具的高雅气质,庄重,而又亲切,高贵,而又谦逊,令人倾倒,无人能及。
我想奥黛丽的这些过人天质,每一个即使看过她一部影片的人也都了然于心。不论是哪个角色,都在观众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和不可超越的地位。而奥黛丽本人却总是说:我只是偶然进到这个电影的世界里来的。谦逊得如一片树叶。
但奥黛丽的光芒根本未止于此。年初的时候看过一个纪录片,是奥黛丽在八九十年代作为世界儿童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到各地工作考察的拍摄记录。看着片中上了年纪的赫本发现她确实老了,皮肤依然白皙,但眼角眉梢已有了明显的皱纹。她高挑,瘦削,腰板无论何时都挺得笔直。她有时带着墨镜,显出沉稳的高贵。脑后总是盘着个简单的发髻,穿着素雅的便服和平跟运动鞋,及其平易近人。
看着片子,我们都生出一种共觉。赫本老的只是年龄,改变的只是外貌,但那都毫无紧要。就像一块瑞士名表,只是不再簇新,价值依然。赫本浑然天成的气质就像一团柔和明丽的光,可以照亮温暖每一个人,而且感染力生生不息。我们觉得她的美从未失去,反而更加光耀,是一种超越了肉体的动容,从她的骨子里迸发出来,从薄薄的肩臂中扩展开来,从每一条细小的皱纹中荡漾开来。
作为儿童基金会的形象大使,赫本不断地奔波于世界上最穷困,最贫瘠的地方。并且总是精神昂扬,笑容可掬,丝毫不露疲态。
赫本从不像一些女明星,端着架子扭捏作态,出份名义而起。片中的赫本,完全是自觉地作为一个称职的大使在尽力做着应做的工作,负着应负的责任。她经常摘下墨镜,露出只淡饰过的面容,一脸随和,与工作人员一起进出,毫不屈尊降贵,在镜头前悠然自得。
记不大清楚赫本考察过的地方了,但非洲中部最贫瘠落后的地区和中南亚的偏远山区是一定去过。赫本不怕吃苦,何时都挺着两个笔直的肩膀,在运送的大堆救援物资麻袋上跳上跳下,一脸调皮。
她也从没有对着邋遢肮脏的孩子们摆出沉重忧心的面孔,总是毫不迟疑的伸出双手,俯下身,孩子们抬起头,看见的是个平生见过的最亲切的笑脸,一把最温暖的火烛,一个最美丽的天使。
车队行驶在平川大漠和荒山峻岭间,旱季连天黄沙,雨季烂泥污树,片中没有记录途径的艰险,有的只是赫本在很少有外人到达的目的地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的温馨动人。她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交谈,在破烂的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大的心,告诉孩子们最基本也是更高尚的爱的含义,帮助小女孩扎起一个与自己一样的发髻,肯定并鼓励她们对美的追求。
赫本到哪里,就点燃哪里,照亮哪里。除了物资,还带去无法计数的温情与感动。很难想象她一个柔弱的女子如何散发出那么大的能量,仿佛一盏长明的灯,将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成千上万的心灵里去。
有一个片断,是赫本和考察团一起离开柬埔寨的一个小小的村落。在一条窄窄的山边小道上,全村的人们自发地为他们送行,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大人们眼里含着泪水,孩子们脸上写满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不是假意猩猩的怜悯,不是廉价的同情,更不是戴着以人道主义的面具装腔作势。也许在他们看来,赫本就是一个真正的天使降临,赋予他们力量,赋予他们自信与顽强,赋予孩子们奋发与希望。也许即使很多年过去,他们也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早上的景象,会把那条路指给人看:看,那就是当年赫本离开的地方。
于是赫本更加的美丽。那种美丽不是一种单纯的美,无数明丽柔和的色彩纷至沓来,你动容其中,无法一一叙说。
作为电影明星的时候,奥黛丽就完全脱离了美于肉体的束缚。53年曾有一本杂志报道过赫本的三围,却立即遭到影迷的指责与不屑。作为一个美丽心灵的载体,赫本的肉体不可能不美,但这种美超越了人们的感官,直接投射到了精神意识上。可以说,赫本从一开始就远远凌驾于众多搔首弄姿的魅惑侗体之上。
而作为形象大使,赫本更是超越了精神之美,而达到了灵魂之美。我们甘愿用最动人的歌声,最隽永的话语,最绚烂的图画,最唯美的诗篇去赞美它。歌颂它,感激它。
赫本在九十年代初患病的时候,仍然坚持出访,也依然精神昂然,不露疲态。她在美国电台作报告演讲,态度诚恳真挚,话语委婉铿锵,俨然一副战地前沿女战士的神情,面容果敢刚毅。
我不知道赫本去世时是怎样的场景。但可以肯定,悼念的人群肯定像海潮一样汹涌,而且是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遍布世界各地的人。他们哭泣,他们悲痛,因为他们知道,一个真正的天使已然离去。
至今,人们还看着赫本的经典影片,在那纯美无邪的笑容里描画记忆和憧憬。至今,奥黛丽的照片仍然挂在大街小巷,出现在广告牌和海报上,人们来去经过,总要会心一笑。
所以,当今天20世纪的美女桂冠戴在奥黛丽·赫本的头上时,我们只有叹服。也只有她,才能真正无愧于这一殊荣。
她是真正的天使,来人世间传播美,与爱。她飞过的时候,我们都仰首。听见她翅膀的拍响,扑拉扑拉,仿佛来自天堂的圣音。
伟大的女性,伟大的灵魂。
至此,怀念奥黛丽·赫本的N个理由......
http://sora3333.blogchin *** /2224202.html
奥黛丽赫本是谁呀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电影和舞台剧女演员。1948年,赫本在一部时长仅39分钟的荷兰风光纪录片《荷兰七课》中出境,开始电影。1954年,她在影片《罗马假日》中之一次出演女主角,并获得奥斯卡更佳女主角奖。同年,她因在舞台剧《美人鱼》中的表演,获得托尼奖的更佳女主角。1955年,她凭借电影《龙凤配》再度获得奥斯卡更佳女主角奖的提名。1961年,她主演了电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奥黛丽客串出演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晚年时,奥黛丽·赫本投身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人物,为第三世界妇女与孩童争取权益。1992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 。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阑尾癌病逝,享年63岁。赫本一生 *** 获得五次奥斯卡更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三位。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奥黛丽赫本 英文资料附翻译 (在线等)
学校里用的……维基我看过了,中文和英文貌似对不上的样子。不用太长,简短一些,小四号字A4纸一面的样子,可以用维基上的,但是希望能帮我整理概括一下,我自己有点事要先出门……没有时间弄。
不要网上拉的希望能有好心的亲帮我整理一下,句式不用太复杂。
谢谢。在线等,高分,到时候如果不错的话还会再加。(……我那么多分都哪里来的……费解中……)
Mini-Biography for Audrey Hepburn
Audrey Hepburn was born on May 4, 1929 in Brussels, Belgium, with the given name of 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She really was blue-blood from the beginning with her father, a wealthy English banker, and her mother, a Dutch baroness. After her parents divorced, Audrey went to London with her mother where she went to a private girls school. Later, when her mother moved back to the Netherlands, she attended private schools as well. While vacationing with her mother in Arnhem, Holland, Hitler's army suddenly took over the town. It was here that she fell on hard times during the Nazi occupation. Audrey suffered from depression and malnutrition. After the liberation, Audrey went to a ballet school in London on a scholarship and later began a modeling career. As a model, she was graceful and, it seemed, she had found her niche in life--until the film producers came calling. After being spotted modeling by a producer, she was signed to a bit part in the European film Nederlands in 7 lessen (1948) in 1948. Later, she had a speaking role in the 1951 film, Young Wives' Tale (1951) as Eve Lester. The part still wasn't much, so she headed to America to try her luck there.
奥黛丽·赫本小传
奥黛丽·赫本出生于1929年5月4日的比利时布鲁塞尔,教名是Edda Kathleen Heemstra Hepburn-Ruston。她是贵族血统,父亲是英国富有的银行家,母亲是荷兰女男爵。父母离婚后,奥黛丽·赫本和母亲去了伦敦,在那里上了一所私立女子学校。后来,母亲返回荷兰,她同样在荷兰上私立学校。她和母亲在荷兰阿纳姆度假时,希特勒的军队突然接管了城镇。在纳粹分子统治时期,奥黛丽·赫本在那里过了一段艰苦的生活。她一直忍受着抑郁和营养不良的痛苦。解放后,赫本去了伦敦的一所芭蕾舞学校,获得了学位,后来就开始了她的模特生涯。作为一名模特,她的仪态优雅,她感到似乎已经找到适合她一生的位置---直到电影制片人打来 *** 。1948年,被制片人发现后,她签约在一部欧洲电影里扮演一个小角色,“7 lessen”(1948)。过后,1951年,她在电影“Young Wives' Tale”里饰演Eve Lester,是正式的演员。角色一直不很多,因此她前往美国去试试运气。
Audrey gained immediate prominence in the US with her role in Roman Holiday (1953) in 1953. This film turned out to be a *** ashing success as she won an Oscar as Best Actress. This gained her enormous popularity and more plum role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her popularity was the fact that she was so elf like and had class, unlike the ***-goddesses of the time. Roman Holiday was followed by another similarly wonderful performance in the 1957 classic Funny Face (1957). Sabrina (1954), in 1954, for which she received another Academy nomination, and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in 1957, also garnered rave reviews. In 1959, she received yet another nomination for her role in _Nun's Story (1959). Audrey reached the pinnacle of her career when she played Holly Golightly in the delightful film,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in 1961. For this she received another nomination. One of Audrey's most radiant roles was in the fine production of My Fair Lady (1964), in 1964. Her co-star Rex Harrison once was asked to identify his favorite leading lady. Without hesitation, he replied, "Audrey Hepburn in MY FAIR LADY". After a couple of other movies, she hit pay dirt and another nomination in 1967's Wait Until Dark (1967).
1953 年,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假日”(1953)中的演出使她在美国变的引人注目。这部电影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功,她因此而获得了奥斯卡更佳女主角奖,并且备受好评,有很多角色来找她。赫本成为明星的原因之一是她能那天真清纯的小精灵形象以及她那古典美,不象当时的那些性感女郎。“罗马假日”后是另一部同样极好的电影杰作“甜姐儿”(1957)。1954年,“莎宾娜”(1954)让她获得了一个奥斯卡奖提名,1957年的“午恋”(1957)也得到了很多好评。1959年,“修女传”(1959)让她又获得一次提名。1961年,当奥黛丽·赫本在“帝凡尼的早餐”中饰演令人喜爱的Holly Golightly时,达到了她事业的顶峰。这次她又获得一次提名。赫本最光彩的形象是在名作“窈窕淑女”(1964)中的角色。她的合作者Rex Harrison曾被问及他最喜爱的女主角。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窈窕淑女’中的奥黛丽·赫本。”两部其他电影之后,她又碰到了好运,因为1967年的 “盲女惊魂记”而再次获得提名。 * prominence (n.) 突起,凸出,显著,杰出,卓越,声望
奥黛丽赫本简介,200字左右,能概括赫本的一生
奥黛丽·赫本(1929.5.4—1993.1.20):著名电影女演员,奥斯卡影后,晚年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使。身为好莱坞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气质与有品味的穿着著称。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3名。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约瑟夫·维克特·安瑟尼·赫本-鲁斯顿是一位英国银行家,母亲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荷兰贵族后裔,袭有男爵的封号,
童年赫本在六岁时就读于英国伦敦的贵族寄宿学校(1935年~1938年)。但那时她的父亲支持纳粹,忽然不告而别,抛下他们一家人。这件事在赫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很大的创伤。1938年赫本的父母亲正式离婚了。
当纳粹侵占安恒后,有谣传母亲的家族带有犹太血统,原本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视为帝国敌人,不但财产被占领军没收,赫本的舅舅也被抓入集中营。在战争的饥荒期间,营养不良促使她的身材逐渐瘦削。
最后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之下,走上了演艺的道路。到最终成名
于1993年1月20日逝世
奥黛丽.赫本算英国人还是算比利时人?国籍是按出生地算吗?
支持“溶溶”的说法,首先,赫本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荷兰人,出生于比利时,事业主要在美国发展,更爱的家是瑞士的“和平之邸”(赫本在瑞士的住宅,临终前的最后一段日子也是在那里度过的)。
赫本出生时是英国人,关于这一点,可以见下面的参考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z=229419007
至于赫本在一生中有没有又加入其他国籍,这个我不知道,不敢妄加评论。
关于奥黛丽赫本更详细的介绍,请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2299.htm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