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进入了黛玉身体描写
薛宝钗进入了黛玉身体描写如下:
人物外貌:头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
出闺:大轿从大门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宫灯排着进来,倒也新鲜雅致。傧相请了新人出轿,宝玉见喜娘披着红,扶着新人,幪着盖头。傧相喝礼,拜了天地。请出贾母受了四拜,后请贾政夫妇等登堂,行礼毕,送入洞房。那新人坐了帐,就要揭盖头的。
凤姐早已防备,请了贾母王夫人等进去照应。宝玉此时到底有些傻气,便走到新人跟前说道:"妹妹,身上好了?好些天不见了。盖着这劳什子做什么?"欲待要揭去,反把贾母急出一身冷汗来。宝玉又转念一想道:"林妹妹是爱生气的,不可造次了。"又歇了一歇,仍是按捺不住,只得上前,揭了盖头。喜娘接去,雪雁走开,莺儿上来伺候。
宝玉睁眼一看,好象是宝钗。心中不信,自己一手持灯,一手擦眼一看,可不是宝钗么!只见他盛妆艳服,丰肩软体,鬟低鬓亸,眼瞤息微,论雅淡似荷粉露垂,看娇羞真是杏花烟润了。
薛宝钗,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与林黛玉并列之一,男主角贾宝玉的姨表姐、妻子。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善处世为人,识大体,是曹雪芹理想的化身。父亲早亡,有一母(薛姨妈)一兄(薛蟠)。宝钗进京主要是为了备选"才人、赞善"之职,但由于各种原因后文再未提及。进京后与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寄住于贾府。
薛宝钗的结局既不同于通行本,也不同于某些探佚结果,根据癸酉本中薛宝钗的人物结局描写,主要内容是:由于抄家之事使宝黛二人的婚事泡汤,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抛弃宝钗即出家当和尚去了。
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后又巧遇与贾雨村,两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妻。但好景不长,之后贾雨村的徇私枉法之罪被钻营的门子所查,惨遭抄家,他们二人被流放至东北充军行役,因为此时宝钗没有冷香丸调治,不久就死去,就地埋葬在雪地中。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衣服和服饰描写
林黛玉的衣服偏淡色素净,薛宝钗的衣服庄重偏旧薛宝钗: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上去不觉奢华
林黛玉的没有什么鲜明的以后补上
林黛玉: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缎双环四合如意绦 49回
月白绣花小毛皮袄、银鼠坎肩、杨妃色绣花棉裙,头上还插了赤金扁簪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林黛玉和宝钗之一次见面是什么场景?
书中对此描写的很模糊,之一次把黛钗写在一起是在第四回:宝钗与黛玉、迎春姊妹一处,或看书下棋,或做针线,倒也十分乐业。
之前没有像写黛玉初进荣国府有那样写黛钗之一次见面。脂批说:金(宝钗)玉(黛玉)初见,却如此写,虚虚实实,总不相犯。宝黛钗初会荣庆堂。原著里好像没有诶,可能是电视剧里的。
《红楼梦》里怎么从穿着看出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差别多大?
林黛玉和薛宝钗并列十二钗之首,都是顶级美女,两人之美各有千秋。林黛玉是让人怜爱的芙蓉花,薛宝钗是艳冠群芳的牡丹花;贾元春看两人都如娇花软玉一般,贾宝玉在梦中云雨的对象是两人的合体,脂砚斋更是旗帜鲜明的说: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这一幕经典场面,让很多熟读《红楼梦》的人为之悲,为之气。事实上,按照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前世缘分、人生轨迹,以及两人的行事风格,两人之间的关系,包括贾府末世的走势,综合来看,这种情节不可能出现。不仅如此,薛宝钗嫁给宝玉之后,林黛玉还会祝福她。
林黛玉明明为了贾宝玉和王熙凤病情好转而念佛,哪有闲工夫想,让佛祖保佑她婚姻能成?薛宝钗却想到了。这说明宝玉的安危,薛宝钗根本不放在心上,她在意的只有宝玉的婚姻问题。她时时刻刻在意宝玉婚姻,所以把所有林黛玉的话也当成了为婚姻而祈祷。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很多人认同这一举动,是想当然的认为林黛玉所写的诗词都是情诗。因为贾宝玉不念旧情,所以才将情诗付之一炬,燃烧之后了无牵挂,所以才会有焚稿断情的意境和意向。
一首是《葬花吟》。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借着埋葬凋零的花朵,感叹生命的短暂,生活的无常,写出了林黛玉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迷茫,抒发了她对生与死、爱与恨的追问,最经典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表达了林黛玉对身世遭遇的感叹。全诗感情丰富饱满,但恰恰少了男女之情。
薛宝钗在《忆菊》中有这样一句,“蓼红苇白断肠时”“谁怜我为黄花瘦”的诗句,这里借物喻人,强调了作者相思之苦,为了心上人而思念成疾,人比黄花瘦。这简直是闺中怨妇触景伤情,一派伤感、悲婉和低沉的情怀。
宝钗羞笼红麝串,有诱惑宝玉的嫌疑。书里明着写,宝钗因为金玉良缘而远着宝玉,其实宝钗不仅没远着宝玉,反而上赶着找宝玉。金玉良缘就是宝钗和莺儿一唱一和,透露给宝玉的。薛宝钗频频造访怡红院,并屡屡规劝贾宝玉以功名利禄为重,企图把贾宝玉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大家看她风流体态,就知她有不足之症。追问之下,知道她从会吃饭时就开始吃药,并且一直在吃人参养荣丸“续命”。贾母当众吩咐,让贾府的药房里给她配药。
自古以来,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林黛玉作为在人世间历劫之人,也难以逃脱疾病带来的死亡,所以林黛玉会早早夭亡。林黛玉死后,宝玉失去了恋人;贾府大厦将倾,四大家庭彼此联姻显得更为重要,薛宝钗与他结成金玉良缘,顺理成章,符合贾府的利益,有益于贾宝玉过上安稳生活。
林黛玉出身书香世家,身份比宝钗尊贵,为何一次都没进宫参与选妃呢?
《红楼梦》第4回,薛宝钗一家进京,曹公就详细介绍了这一家人前来京城的目的:一为送宝钗进宫待选,二为看望亲戚(贾家、王家),三为亲自入部销算旧账目,再计新支。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曹公隐晦,没有直写出来——躲避薛蟠打死冯渊的官司!
总的看来,薛家前来京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送宝钗进宫待选,不少读者不禁感到奇怪,林黛玉的出身高于薛宝钗,为何薛宝钗有资格进宫待选,却不见林家送黛玉去待选呢?
林黛玉出身高于宝钗
先来说说两人的出身,其实乍一看,似乎薛宝钗的出身更高,毕竟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护官符上盛赞“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薛家祖上出过一个紫薇舍人,亦是皇商,地位似乎不可小觑,但实际上,这属于“回光返照”的错觉。
从《红楼梦》开篇伊始,四大家族就已经往末路上走了,第2回冷子兴称“如今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后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话虽然是在说贾府,其实准确概括了整个四大家族的运势。
贾家人才凋敝,又讲究奢侈排场,政治、经济两方面一直在走下坡路;史家就更不用说了,家里连针线伙计都用不起了,还得让史湘云这些儿娘儿们点灯熬油做活;王家只有一个王子腾,王子腾一死,王家也离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不远了;薛家更是如此,薛公(宝钗父亲)去世后,薛蟠不谙实务,每日斗鸡走马,薛姨妈、薛宝钗母女两个又都是女眷,撑不起薛家的体面,这一点书中记得很详细:
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一概不知,不过赖祖父旧日的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人家等措办。——第4回
所以,薛家看似顶着“金陵四大家族”的盛名,实则“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矣”,反观林家,气象与逐渐衰败的四大家族大大的不同,且看书中原文: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候,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第2回
在四大家族摇摇欲坠的时候,林家却正处于如日中天的时候,林如海前科探花,被皇上钦点为巡盐御史(何等肥差),可见林如海深得朝廷信任,用前途不可 *** 来形容,一点儿也不夸张,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林如海之后没有去世,继续发展下去,贾家要想娶林黛玉做宝二奶奶都会是奢望,林如海完全可以从比贾家更高的贵族中为黛玉择乘龙快婿!
所以,黛玉的出身无疑比宝钗要好太多,至少在第12回“林如海病重”之前,一直是这样的。
为何林如海不送黛玉去选秀?
那么就又回到了我们开篇说到的问题,林黛玉的出身高过宝钗,为何宝钗能进宫选秀,但却不见林黛玉进宫待选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为什么要选秀”的问题,薛家为何要送宝钗进宫待选呢?这和薛家日薄西山的家族光景有很大关系,薛父一死,薛家的衰败已成定局,薛蟠指望不上,薛姨妈年老且优柔寡断,不足以撑起薛家门面,只剩下一个薛宝钗,还是个女儿,将来又要嫁人,更加指望不上,在这种情况下,薛家送宝钗进宫选秀,属于破釜沉舟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