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大将的名字和简介?开国十大大将是那几位?

wanfu 麦克百科 86 0

十大大将的名字和简介?

共和国开国十大大将的名字和简介?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 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 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 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 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 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 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 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 *** 华野司令。 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 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
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更先到达陕北, 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 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 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 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 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 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更高人物了,
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 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 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 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 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 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 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
大将中他的年事更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 在 *** 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 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 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 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 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 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
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 工作性质特殊与更高层直接相关, *** 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 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 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 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
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 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 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 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更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 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 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 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 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 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 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 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 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 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 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 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 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 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开国十大大将是那几位?

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
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
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
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
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
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
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
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 *** 华野司令。
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
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
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更先到达陕北,
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
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斯诺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
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
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
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
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更高人物了,
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
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
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
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
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
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

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
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
大将中他的年事更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
在 *** 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
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
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
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
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
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
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
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
工作性质特殊与更高层直接相关,
*** 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
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
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
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
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
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
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
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更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
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
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
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
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
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
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
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
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
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
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
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
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
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岳飞手下十大猛将排名

之一名,张宪,用斧头枪,武功高强。帅气,洒脱大方,有计谋,有胆识,是岳飞的朋友,亲信,生死之交。
第二名,杨再兴,杨家铁枪。武功卓绝,自信,勇毅过人,曾与岳飞一战再战,杀死岳飞弟弟,后为岳飞所收,血战小商河,惨烈而死。
第三名,王贵,雁瓴刀。岳飞结拜大哥,谨慎,细致,是岳飞管家式人物,在军中地位仅次于张宪。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文中有重要章节描写,与岳飞之死也有直接关系。值得认真刻画。
第四名,徐庆,狼牙棒,排名岳飞之后,老三。是个粗人,强力,暴躁,口无遮拦,但对岳飞忠心耿耿,对朝廷不放在眼里。是岳飞大将中的强硬派,曾不断鼓动岳飞拥兵自立。
第五名,岳云,使双锤,神勇无比,负责军中机密文字,在战场上是锐不可挡的少年将军。性格沉勇,与张宪一同被害。
第六名,姚震,水火铁棍,性幽默,喜与徐庆斗嘴,岳飞娘家侄儿,长于步战,天生神力,长随岳飞左右,是背嵬军主力战将之一。
第七名,吉青,岳飞收服的流匪头目,背嵬军主力战将之一。
第八名,牛皋,不得不写的传说中的人物,其实在历史上作用不大,只是岳飞一名普通部将而已,考虑民间影响,可加重其在小说中的地位。历史上此人曾投降伪齐,后归正投奔岳飞,贪酒好财,曾被岳飞处理,岳飞被捕后没有出卖岳飞,但在岳飞死后继续领兵,最终为秦桧毒死,原因可能与岳飞有关。
第九名,董先,此人在历史上的形象与民间传说完全不一样,是牛皋的好友,自伪齐归来投在岳飞部下,好财利酒色,为岳飞所不喜,后出卖岳飞,成为张俊查处岳飞的重要证人。岳飞死后继续领军,病死于鄂州,官至节度使。
第十名,王雕,历史上原名王俊,此人之所以可被称为岳飞手下大将,因为他竟然做到了张宪副手的职位,此人出现较早,靖康年间即属范琼,范琼被张德远捕杀后,王俊归受李纲领导围杀杨么,后岳飞平杨么,王俊归岳飞,此人刁滑无能,生性险薄,俗名王雕儿,但可能有后台,所以岳飞不得不用。最后岳飞被罢兵权后,王俊首先告发岳飞,惨案酿成。此人最后竟得以善终。个人怀疑他是张俊安排在岳飞军中的卧底。
算起来,岳飞也很悲凉,跟随他的这十名大将,后来竟然有三四名出卖了他。英雄不易,小人遍地

三国各国十大武将及谋士

每个国家分开吧

  谋士:

  1、孔明:未茅芦而三分天下。他献出了“隆中策”,使刘备由逆转顺,由弱走向强,智取荆、益二洲,三分天下已成,称帝于西蜀。
  他的缺点: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善于培养武将至使“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将军”的惨痛局面。破坏吴蜀联盟也是他所造成的。能保其主却不不能说服其主,致使刘备死白帝城,连他自己也说:假如法正还活着,就能够劝阻刘备征吴。凡是都由自己去做,使自己的生命过早的结束。刘备死后,他连连争战使蜀国国库空虚,经济严重下降。
  2、鲁肃:三国时期杰出的战略家。胸怀大局、胸怀坦荡、以大事为重,是大智若愚之人。他提出的:“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黄祖,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守之”“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计策,被孙权立为国策。使东吴与魏、蜀成鼎足之势。可以说没有鲁肃就没有东吴。
  3、荀彧:有“王佐之才”,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曹统一北方他的功劳更大。他善于审时度势。他向曹操提出的“先固本”之策略。使曹操站稳山东。使曹操建立了三国中更大的魏国。
  4、庞统:才智与孔明在伯仲之间。益州同荆州的同为战略要地。庞统根据当时的形式劝说刘备取益洲,虽然刘有取之之意。却因找不到名正言顺的理由而犹豫,也正是庞统用“权变”之理(汤武的“兼明攻昧”、“逆取顺守”)代他解决了心病,使刘下定了决心。他一手策划了益州之计,使刘备取得了益州。只可惜在益州他中流矢而死。最后事实也证明他的英明。蜀国能生存长达半个世纪,正是益洲作为根据地的。而取得益洲庞统的功劳也是更大的。
  5、郭嘉:谋略奇深。是曹最为推崇的谋士之一。他对北方的统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曹曾想将后事托负与他,可见他的智谋。在曹讨伐乌恒的战斗中,他献计让曹按兵不动,结果公孙与二袁自相残杀,使曹不战而胜。从而使曹统一了北方。可惜他死得太早,曹曹在赤壁失败后,哭郭嘉,一是对他怀念,二是对其他谋士的批评,三是感叹郭死的太早,不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可见郭嘉的作用了。
  6、贾诩:
  贾翊字文和。少有其才,为世人所称道。先从李榷等人,后投曹操,常出奇谋,对魏的建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董卓被杀,李榷等人要逃跑时,他劝李榷等人“如跑一亭长能缚君”“聚人马为董卓报仇可胜”“即不胜走亦不迟”结果李等进入长安。李等进京后,烧杀抢掠,贾认为不可同谋,又投张绣。在张与曹的战争中又是贾出奇计使张获胜。投奔操后,他多次为操出谋化策,为曹的胜利,起了作用。尤其是在官渡之战中他起的作用更大。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曹获胜同他是分不开的。他根据不同形势、不同处境及敌我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最终让曹获得胜利。
  他对曹氏集团的更大贡献是,使曹丕登上帝位。起先操特别喜欢曹植,有传位之意在,而植的一些文人气质令他犹豫不决。贾看出了当时的情况,他觉得拥护丕比拥护植好,便多次出谋,让丕在操的面前表现自己;又利用植的文人特点出计,使植在操的心中位置逐渐缩小,使操逐渐喜欢丕。这时,操还是犹豫不决,问贾。贾说:“君忘袁绍二子乎”。操一听便知贾之意,将位置传给了丕。后,也正是因贾的这句话,操手下的另一句聪明之士、植的主要拥护者之一杨修, *** 借“鸡肋”之事而除之,为丕的登基扫清了障碍,使曹氏集团得到了稳定,没有出现象袁绍死后,袁氏集团的结局。可见,对魏的建立,贾所起的作用之大。
  7、田丰:字元皓、权略多才、料事如神。他的谋略不亚于张良、陈平。只可惜袁绍不听他的计策,而导致失败。他能料胜败,官渡之战未开战时,他就料到袁必败。可见他的战略与智谋。曹在听说:田丰未随而来,竟然大悦:绍必败。可见田丰的智谋。他能料生死,袁胜或许可以放他,袁败必杀他。可见,他是知人的。
  8、周瑜:他应该属于统帅级的人物。此时卓越的军事家。风流儒雅、赤壁之战,指挥若定,火烧曹军。为吴奠下鼎足之基。
  9、陆逊:有独特的战略眼光,又有政治头脑,出入将相都显示出超人的才智。关羽万人敌,威震华夏,却在他与吕蒙合计下丢了脑袋。刘备一代枭雄,在夷陵也成了他的败军之将,最后死于白帝城。他使蜀国从颠峰上直落而下,实现了吴“竟长江所极而有之”的有利局面,使东吴立于江东。
  10、司马懿:是大谋者能大忍,而大忍始能大谋的人。说他是谋士不如说他是一代开国之君。由于他曾事曹家四代,为曹家出力,且曹有危急之时,又挺身而出,使曹家转危为安,就也列进谋士之列。他有智谋,其智不在孔明之下。三国一书有关司马与孔明的斗智写得非常精彩,这里就不列举了。

  武将:

  NO.1、三国之一名将赵云
  常山赵子龙可以说是最受三国迷欢迎的人气角色,文韬武略,机谋胆色,赵将军无不是上上之选。作为一员虎将,他实在完美。长坂坡一战,赵子龙纵横曹营几万大军之中,出入自如,斩杀曹军50多员将领,竟然全身而退,没有受伤,虽然曹操在战斗中期曾经下令不许射箭,但毕竟以一敌万!一人一骑在千军万马中往来奔突,如入无人之境,通篇三国之中,除子龙之外又有谁能够?论冲锋陷阵能力、防御能力堪称三国之一!
  NO.2、飞将军吕布
  吕布,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人。素以勇武著称,使一枝方天画戟,箭法高超,号称∶“飞将军”,三国时代更优秀的武将。
  吕布原为并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在董卓会兵京师的时候,董卓本想杀掉丁原但是不敢动手,因惧怕丁原义子吕布,于是请手下谋士李肃前去游说,李肃盛赞吕布勇武天下闻名,若只追随丁原,一生必定埋没。若追随董卓,当封侯拜将,风光无限,吕布开始拒绝,说丁原待自己不薄,但李肃来时带来董卓自己的一匹千里马,此马可说是三国之一名马—赤兔马,吕布大喜过望。对于一位武将来说,最珍贵的就是宝剑名马了。吕布看董卓待自己不错,就杀掉丁原后,投靠董卓为义子。
  NO.3、西凉马超
  马超,字孟起,今陕西省人,出身于凉州豪强家庭。蜀国五虎大将第四位。
  东汉末年随父亲马腾起兵打仗,任偏安将军、封都亭侯。马超是世家子弟,却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年幼时诛杀董卓余党李蒙、王方时,就已经不同凡响了。父亲马腾被曹操用计杀害后,领兵为父报仇。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进攻曹操,与许褚大战于潼关,后被曹操用反间计打败,逃回凉州,又被扬阜等杀败,逃往汉中归附张鲁。后投归刘备,攻取成都时立下大功,拜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乡侯。用一杆长枪,有神威将军的美名,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勇有余,谋不足。后病死。
  NO.4/NO.5、绝世双雄绝世双雄典韦、许褚
  他们是书中众多读者认可的,唯一的可以匹敌关羽、张飞的猛将。他们不善于领兵打仗,可是天生神力,勇烈过人,使读者对他们有了浓厚的兴趣。
  NO.6、千古奇冤、蜀中魏延
  刘备初定汉中,要选派一位名将作汉中太守,众将都以为荆州既然是关羽镇守,汉中必定是张飞了,可是刘备独独选中魏延,为什么?
  魏延,蜀国名将。子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人。关羽攻长沙时,魏延杀主献城,后随刘备入川,一路战功不少。任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随诸葛亮平定南蛮,在陈仓力劈曹魏大将王双,迁升为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争兵权,被诸葛亮生前安排的马岱诛杀。擅用大刀,刀法熟练。
  NO.7、魏国之一名将张辽
  张辽勇谋兼备,可以算是曹操手下之一名将。计射太史慈,威震逍遥津,无论单打独斗,还是运筹帷幄,他都是那么出色。说到武勇,引用关云长对张飞说的一句话:“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张辽和赵云一样,也是现在最受读者欢迎的人气角色。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先为并州刺史丁原部下担任从事,后来又归附董卓,董卓死后,张辽又带兵投靠了吕布,在吕布手下任骑都尉。后来,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和刘备打败,最终归附曹操。武功高强,有勇善谋,多次建立奇功。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孙权攻打合肥,他率敢死队八百余人守城,奋勇突击,大破吴军。吴军一听见张辽的名字,便人人胆寒,连吴国小儿夜间啼哭,一听说张辽二字便不敢哭了。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亲征,三路伐吴。张辽与诸将大破东吴大将吕范军,遂因病死于军中,谥刚侯。
  NO.8、三国之一箭黄忠
  黄忠的过人武艺在与关羽的百多合交锋中就可以看出,当时以年近七十,要是老人家年轻20岁,勇武不知道是怎样?不过,黄忠的更大的厉害之处,却是那百步穿杨的箭术。大将夏侯渊在定军山被他斩杀,足以使黄忠坐享三国之一箭的美名。
  黄忠,蜀国五虎大将最后一位。字汉升,南阳人。最初在刘表属下任中郎将镇守长沙。当曹操南下时,仍忠守长沙。后刘备派关羽攻长沙时,城破被困,降了刘备。刘备平荆南四郡后,随其进取四川,常打先锋,勇冠三军。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取汉中时,黄忠在定军山用计斩曹军大将夏侯渊,大败曹军,被封为征西大将军。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发百中,年岁虽大,却常不服老。刘备为汉中王后,拜忠为后将军,后赐关内侯。220年,黄忠病逝于营寨中,享年七十五岁。
  NO.9、武圣关羽
  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之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关羽是“武圣”,除了吕布,单条真的没有败过。这点只有赵云可以相比。从三国单条斩敌比率看,关羽最厉害,吕布都比不上,温酒斩华雄,一刀斩颜良,后又一刀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斩庞德,擒于禁。
  NO.10、之一猛将张飞
  张飞世称斗神,越是强敌越是精神抖擞。曾经五十余合斗吕布略逊,后再斗一百回合不分输赢,斗十合大喝一声杀名将纪灵,斗马超一天220余合不败。单看他在当阳桥头一身吼,吓死了夏侯杰,震动得水倒流。曹操数万大军被唬得溃退数里,就算是金毛狮王谢逊的“狮子吼”怕也是远为不及吧!

求助牛人:十大元帅,大将,上将

他们中除萧克外还有谁写过有关军事方面的书
授衔情况1955年首次授衔时,我军共有60余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军衔。其中:

元帅和大将各10人。
上将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一名。
中将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一名。
少将802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4名,1961至1964年由大校晋升少将533
名。
十大元帅十大将名单(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将

萧 克 李 达 张宗逊 李克农 王 震
许世友 邓 华 彭绍辉 张爱萍 杨成武
韩先楚 李 涛 傅秋涛 王 平 吕正*
傅 钟 萧 华 甘泗淇 宋任穷 赖传珠
洪学智 周士第 郭天民 周纯全 杨至诚
陈再道 陈奇涵 王宏坤 苏振华 刘亚楼
刘 震 陈锡联 韦国清 陈士榘 陈伯钧
锺期光 宋时轮 朱良才 董其武 唐 亮
叶 飞 杨得志 王新亭 黄永胜 李天佑
陈明仁 贺炳炎 阎红彦 谢富治 陶峙岳
乌兰夫 周 桓 杨 勇 李志民 赵尔陆
王建安 李聚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将

徐立清 肖向荣 张经武 张 震 刘志坚 阎揆要 钟赤兵 唐天际
谭希林 莫文骅 刘道生 陶 勇 吴法宪 成 钧 程世才 李天焕
廖汉生 郭化若 唐延杰 张南生 杜义德 王必成 王近山 万 毅
王 诤 孙 毅 朱 明 王宗槐 蔡顺礼 邱会作 张令彬 饶正锡
倪志亮 梁必业 李作鹏 赵启民 方 强 罗舜初 王秉璋 罗元发
聂风智 曹里怀 周赤萍 邱创成 匡裕民 向仲华 谭家述 李寿轩
崔田民 欧阳毅 冼恒汉 王恩茂 张国华 肖望东 丁秋生 赖 毅
旷任农 林维先 周贯五 刘先胜 刘培善 彭嘉庆 黄火星 刘兴元
文年生 詹才芳 梁兴初 吴克华 毕占云 陈正湘 彭明治 姚 哲
杜 平 甘渭汉 曾思玉 郑维山 聂鹤亭 王尚荣 苏 静 刘少文
刘西元 孔石泉 袁子钦 傅连璋 韩振纪 李 耀 邓逸凡 汤 平
余秋里 陈庆先 刘 忠 孙继先 张 藩 徐斌洲 韦 杰 滕海清
庄 田 刘浩天 杨秀山 周希汉 顿星云 周仁杰 康志强 方正平
饶守坤 王辉球 常乾坤 曾国华 朱辉照 余立金 吴富善 黄志勇
胡奇才 周 彪 彭 林 刘昌毅 韩练成 张贤约 郭 鹏 刘金轩
张达志 赛福鼎 钟汉华 秦基伟 孔从周 范朝利 谭冠三 李成芳
陈 康 张才千 张翼翔 覃 健 鲍先志 皮定钧 周志坚 张祖谅
廖容标 刘 飞 梁从学 钱 钧 张仁初 饶子健 陈仁麒 杨国夫
晏福生 吴瑞林 杨梅生 田维扬 欧阳文 张池明 刘转连 孔庆德
谭甫仁 何德全 徐深吉 韩 伟 袁升平 王道邦 王紫峰 赵 榕
肖新槐 吴信泉 周玉成 曾泽生 温玉成 曾绍山 陈先瑞 旷伏兆
李雪三 谢有法 张天云 卢 胜 黄新庭 吴先恩
阿沛* *** 朵噶*彭饶错杰

中国人民 *** 少将

解 方 陈 沂 童陆生 詹化雨 刘其人 张 瑞 彭富九 李 信 曹广化
魏传统 孙仪之 傅家选 喻缦云 姜齐贤 钱信忠 贾若喻 王光华 王永浚
曹丹辉 李钟奇 叶楚屏 王文轩 叶运高 李兆炳 黄 远 吴 涛 马文波
陈外欧 刘显宜 张松平 范子瑜 严 俊 戴正华 官乃泉 黄曹龙 阎捷三
殷希彭 曾育生 陈远波 黄新友 张平凯 吉 合 胡备文 钱 江 陈福初
陈铁君 王兰麟 洪 水 刘少卿 周 维 刘绍文 安 东 黄有凤 李 基
况玉纯 游胜华 王兆相 贺盛桂 王兴纲 车敏瞧 张逊之 何济林 潘世徵
罗亦经 徐光华 黎东汉 幸元林 *** 周子祯 张文舟 何克希 徐文烈
戴润生 陶汉章 谢振华 谢立全 林 浩 刘居英 刘有龙 谢 良 雷绍康
罗若遐 方升普 刘永源 王绍南 袁 渊 谭知耕 余克勤 仲曦东 谭佑铭
张驾伍 周志刚 刘子云 沈启贤 吴嘉民 李汛山 吴华夺 李开湘 李 治
张书祥 高存信 周世忠 陈海涵 刘清明 方 正 刘 昂 李光辉 钟明彪
唐 凯 唐 铎 胡正平 陈金钰 郑大林 张崇文 胡定千 曹光琳 李 真
李 毅 郭 奇 张日清 李良汉 钟发宗 徐其孝 林 遵 胡华居 金忠藩
贺振新 段苏权 谷文善 薛少卿 漆远渥 王集成 李中权 张廷发 何廷一
石忠汉 朱虚之 沙 克 黄炜华 杨焕民 吴林焕 何振亚 傅传作 王德贵
杨尚儒 刘锦平 李世安 粟在山 韦祖珍 裴志耕 刘 放 王平水 李 平
梁达三 陈 钦 谢 斌 高厚良 关盛志 李 丰 邓东哲 蔡 永 肖 前
方子翼 李长日韦 朱云谦 吴宗先 刘懋功 王云霖 周 彬 李庆柳 余 非
赵正洪 黄连秋 黄玉昆 张百春 李 勃 陈 浩 罗维道 刘福胜 余 明
李振声 罗野岗 陈 熙 安志敏 朱火华 刘鹤孔 王学清 曾 征 黄仁庭
黄玉庭 袁学凯 兴 中 方 槐 张雍耿 乔信明 谢锡玉 曾克林 易耀彩
郑国仲 张学思 王政柱 袁也烈 彭德清 赵一萍 张汉丞 马 龙 曾 生
段德彰 卢仁灿 桂绍彬 雷永通 张 雄 高志荣 马忠全 蔡长风 肖学林
黄忠诚 刘华清 苏启胜 朱 军 刘中华 梅嘉生 何 辉 谢甫生 吴 西
魏天录 刘 义 黄忠学 丁世芳 王效明 傅继泽 张元培 齐 勇 邓龙翔
邱子明 宋景华 江勇为 胥治中 阙中一 邓兆祥 罗 斌 苏 进 陈锐霆
贾 陶 封永顺 张贻祥 涂锡道 管松涛 廖成美 王文介 朱 光 廖运周
颜东山 王振祥 罗 通 程世清 林 彬 邓家泰 宋庆生 王 胜 孙 三
李迎希 徐德* 赵东寰 唐哲明 唐健伯 廖述云 陈华堂 王智涛 谷景生
张西三 孙超群 林接彪 李赤然 潘寿才 刘秉彦 樊哲祥 蔡爱卿 黄径琛
张希才 曹传赞 李 贞 龙福才 刘 鹏 黎化南 孔令甫 何辉燕 闵学胜
张吉厚 朱绍田 袁 光 郭维城 徐 斌 陈 力 邓少东 查国桢 罗华生
吴 烈 李逸民 熊伯涛 方国华 邹国厚 盛治华 罗文坊 王明贵 杜国平
陈 波 梁玉振 刘辉山 张廷桢 蔡炳臣 陈伯禄 白寿康 郭炳坤 张希钦
曾 涤 苏 鳌 杨嘉瑞 程悦长 夏耀堂 王再兴 左 齐 李 铨 郭宝珊
史可全 闵鸿友 孙 光 马尔果甫.伊斯卡果夫 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
吴习智 徐国珍 朱声达 高朗亭 甘祖昌 罗 章 侯世奎 颜金生 张开基
祖农.太也甫夫 曹达诺夫.扎依尔 高维嵩 李建良 牛书申钟生溢孙润华
李书茂 熊 晃 李书全 曾光明 黄正清 慕生忠 李夫克 黄立清 鲁瑞林
金如柏 李文清 王启明 陈明义 查玉升 何维忠 郭林祥 杨尚高 胡荣贵
王贵德 石新安 范 明 王其梅 陈鹤桥 黎锡福 汪乃贵 熊 奎 何光宇
胥光义 张 和 吴荣正 肖新春 余述生 刘振国 卢南樵 孔骏彪 周长庚
周学义 涂则生 金绍山 张 忠 何德庆 崔建功 吴 忠 汪家道 李 觉
张培荣 金世柏 丁荣昌 鲁加汉 马琮璜 何以祥 段焕竞 邱 蔚 朱绍清
廖海光 刘 涌 曾如清 廖政国 黎有章 刘永生 李继开 陈美藻 张震东
常玉清 胡大荣 赵 俊 肖永银 张秀龙 熊应堂 张钅至 秀 詹大南 陈 宏
姚运良 李水清 周纯麟 谢胜坤 龙 潜 欧阳平 李世炎 刘文学 李耀文
汤光恢 谢云晖 王六生 何志远 张闯初 符确坚 何柱成 刘毓标 李景瑞
万振西 刘健挺 程业棠 谢 锐 宋 文 曾旭清 李 元 郭金林 王文模
李辉高 宋献章 严 光 童炎生 唐健如 贺光华 熊兆仁 周文在 ***
黄朝天 王健青 陈士法 孙端夫 徐体山 邓仕俊 王诚汉 马 辉 陈 奇
傅绍甫 李 发 阮贤榜 匡 斌 尤太忠 王 直 秦化龙 杨汉林 资 凤
罗湘涛 喻新华 张文碧 李曼村 陈德先 汪少川 彭胜标 罗应怀 熊 飞
彭显伦 张潮夫 王若杰 王义勋 郭卓辛 邱相田 龙飞虎 朱耀华 陈忠梅
李国厚 余光茂 谭友夫 张新华 张宗胜 熊 挺 张春森 曹思明 周明国
何敬之 姚醒吾 刘贤权 龙书金 韩东山 袁克服 潘振武 贺东生 张广才
钟 伟 吴自立 肖元礼 邓克明 卢绍武 叶长庚 刘子奇 李福泽 雷 震
马白山 黄一平 余成斌 覃士冕 张国传 周发田 江燮元 李化民 欧致富
魏 镇 刘新权 方国安 王全国 叶 明 谢镗忠 廖冠贤 李丙令 陈 德
陈发洪 王振乾 李俭珠 孙克骥 胡继成 杨树根 郭成柱 吴诚忠 王远芬
田厚仪 罗仁全 祝世凤 叶健民 李道之 姜茂生 向守志 覃国翰 赵兰田
王东保 陈文彪 彭龙飞 刘玉堂 张汝光 陈挽澜 黄荣海 李士才 胡登高
谭文帮 林忠照 钟文法 陈志彬 张太生 宋维轼 彭清云 方国南 兰 桥
魏洪亮 董洪国 傅春早 肖远久 何能彬 任昌辉 颜德明 杨大易 余品轩
陈宗坤 邱国光 汤 池 高体乾 齐丁根 曾敬烦 丁武选 程儒珍 郑效峰
邹善芳 汪洪清 刘兴隆 倪南山 卜万科 罗 云 黄胜明 江腾蛟 黄德魁
甘思河 潘 峰 傅崇碧 肖思明 叶青山 王奇才 龙道权 帅 荣 裴周玉
黄振棠 李人林 曾 美 石志东 孟庆山 杜文达 索立波 张世珍 成少甫
康健民 张正光 黄作珍 王之平 徐绍华 王耀南 于权伸 钟元辉 白志文
刘华香 赵文进 彭寿生 刘德海 林 伟 曾 威 刘 彬 方之中 马卫华
曾保堂 黄光霞 杨植亭 廷 懋 陈宜贵 钟炳昌 廖鼎琳 刘 昌 翁祥初
肖永正 王英高 范忠祥 蔡长元 钟辉琨 张英辉 郑三生 杨根生 曹玉清
曾宪池 卢 克 马泽迎 杨永松 苏 鲁 陶国清 韩卫民 杨世明 王才贵
孔 飞 李佐玉 王 谦 贺晋年 罗成德 唐子安 江拥辉 张开荆 贺 健
贺庆积 谭友林 吴 岱 邱先通 钟人仿 刘 何 邹 衍 张竭诚 邓 岳
谢正荣 徐国夫 江 文 刘亨云 宋承志 赵 杰 王良太 王力生 赵承金
伍瑞卿 龙开富 李资平 张济民 曾祥煌 袁佩爵 李伯秋 曹文彬 李少元
陈美福 张海棠 陈信忠 罗坤山 孙文采 苏焕清 黄思沛 叶荫庭 邱会魁
唐青山 罗桂华 王 屏 姚国民 黄惠良 李荆璞 王蕴瑞 黄文明 张明远
胡炳云 肖应棠 肖文玖 潘 焱 丁 盛 钟国楚 陈仿仁 陈云开 谢 明
李呈瑞 梁仁芥 赵冠英 赵章成 谭善和 徐国贤 杨俊生 吴泳湘 周长胜
肖全福 曾雍雅 宋玉琳 贺大增 李 震 吴保山 何运洪 李致远 谢福林
丁莱夫 丁先国 董永清 况开田 刘禄长 汪克明 王明坤 张树芝 张云龙
陈仁洪 李家益 赵国泰 吴瑞山 欧阳家祥 张万春 熊作坊 赖春风蒋克诚
舒 行 廖鼎祥 范阳春 谢家祥 杨中行 张梓桢 彭 盛 严庆堤 吴融峰
李彬山 刘 春 余积德 官宗礼 严 政 陈茂辉 张秀川 任 荣 唐金龙
吴子杰 游好扬 赖光勋 李木生 徐其海 黎 光 贺吉祥 张步峰 樊学文
汪 易 李布德

从名单中可以看出:
上将的顺序是总部、军兵种(海军、空军)院校、12大军区、志愿军
中将的顺序是总部、院校、军兵种(海军、空军)、6大军区、志愿军
排了三个轮次;
少将的顺序是总部、院校、军兵种(空军、海军)、6大军区、志愿军

有资料说,当时级别是
上将:正兵团级 33名,副兵团级 19名, 准兵团级 1名
无军队级别 2名(阎红彦、乌兰夫)
中将:正兵团级 1名, 副兵团级 22名,准兵团级 53名,
正军级 96名,无军队级别 3名(赛福鼎、阿沛、朵噶)
少将:副兵团级 1名,准兵团级 3名,正军级 107名,副军级 215名,
准军级 345名,正师级125名,无军队级别 2 名( *** 、黄正清)。

从中将的名单里看到按顺序排了三轮,恰好是22位--53位--96位。
(不计徐立清、聂鹤亭)

又,从变动工作职务的甘渭汉、钟赤兵,张池明、胡炳云等人在名单里的
位置来推测,中将、少将的名单在55年的年初就已经大体确定了。
如罗华生在55。5月由铁道公安部队司令员就任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56。7改任防空军高炮指挥部司令员)在名单中仍然列在公安部队系统里。

没有参加长征的将帅:

元帅 陈 毅
大将 粟 裕 许光达
上将
叶 飞 傅秋涛 乌兰夫 阎红彦
吕正* 陈明仁 董其武 陶峙岳
中将
刘培善 梁从学 黄火星 饶守坤 卢 胜 赵启民
林维先 崔田民 张达志 常乾坤 阎揆要 张 藩
万 毅 韩练成 孔从洲 曾泽生 赛福鼎
阿沛* *** 朵噶*饶错旺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