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在中国被禁原因
我国没有禁止过圣诞节,所谓禁止过圣诞节的说法都是来自于西方媒体。圣诞节来到时,西方媒体又出现有关中国排斥圣诞节的报道。可现实与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恰恰相反。节日需要有文化的支撑,如果失去了背后的文化,那节日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就比如中国人过圣诞节,大部分人都只是为了过节而过节。在我国,过圣诞节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上,大学教育应该更加维护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化与节日,我们既不能完全摒弃也不能盲目引进。我们应该去除糟粕,取之精华。圣诞节来源
"圣诞节"一词来源于"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基督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我们把它当作是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此又名耶诞节。在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都会举行特别的礼拜。但是现在,很多的圣诞节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关系。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现在西方在圣诞节常互赠礼物,举行欢宴,并以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增添节日气氛,已成为普遍习俗。圣诞节也成为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
圣诞节在中国被禁了吗
圣诞节没有被禁止。
中国禁止过圣诞节人民日报辟谣,曾经有西方媒体称中国禁止过圣诞节,所以圣诞老人不会来到这个城市,而且还描述了一些地区禁止销售有关圣诞节相关的商品等。对此人民日报辟谣禁止销售圣诞节商品多是指未经许可的摆摊卖货,这个不仅圣诞节期间是长期治理工作,在正规商店中是允许销售圣诞商品而且还会用大量的喜庆元素来装饰店面。
近年来总有人说不该过洋节,圣诞节是一个属于西方的节日,和西方的宗教人文信仰相关,其实,只要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心,对于优秀的西方文化还是可以接受的。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还是全世界,其优良人文信仰都应该受到同等尊重。
圣诞节的习俗:
圣诞节人物形象主要指圣诞老人(SantaClaus),其原型是生活在公元4世纪米拉城(今土耳其境内)的主教圣尼古拉斯,他一生当中做了很多慈善工作,最喜欢在暗中帮助穷人。圣诞老人是他后来的别号,这个名字是出自他暗中送钱,帮助三个女孩子的故事,尼古拉斯死后被尊为圣徒。
圣诞老人的形象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西方人们国圣诞节的饮食主要包括火鸡、树干蛋糕、杏仁布丁、姜饼,还有海鲜、glogi酒、沙滩宴、玉米粥等等。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议论文作文中国人应不应该过圣诞节600字
圣诞节早成了热闹日子,在我们班就有不少同学发礼物,可关于中国人到底该不该过圣诞节的争论早有发生。有媒体报道,温州
中小学校长均收到市教育局通知,要求“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
诞有关的活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这样
的举措难免遭人议论,学校固然没有必要搞圣诞活动,不过让教育
部门下发禁令实在有些小题大做。
禁令的出发点应该是出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圣诞节之所以屡
遭 *** ,也正是因为有人觉得社会对这一西方节日的重视程度超过
了不少中国传统节日,是西方文化的扩张。不过在这一点上,我们
该有更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西方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商家为了制造
商机而大肆宣传、渲染。实际上,圣诞节在中国早走了味,其在西
方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我们这里并不突出,在更多人看来,无非是
一个购物、社交的凑热闹的日子,没有多少人真正是为了它的宗教
含义而去过节的。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为了事业而客居他乡,像
清明、中秋、重阳这一类的节日对于他们来说未免过于沉重,以至
于不愿提起,并且生活压力的过重,圣诞节的狂欢为他们提供了放
松和发泄的更好契机。还有,在春节时,大家都回家乡过年,朋友
、同学、同事不能聚在一起,平时的节假日也不多,所以圣诞节也
就成了非亲人的同伴之间的聚会节了。
虽然圣诞节或许比端午、中秋、重阳更热闹,但原因并非是西
方节日文化压倒了传统文化,而只是其现实意义更容易被人接受,
让人更凑得起热闹而已。新兴的“光棍节”、“双十二”,隆重程
度恐怕不亚于各种东西方节日,那为什么没有人像“打压”洋节一
样去禁止呢?这就是很好的旁证。相反的例子也不少,感恩节、万
圣节等等洋节,虽然也总有商家宣传,但在社会中总难以形成什么
热潮。说白了,洋节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更不是传统节日被淡忘
的根源,真要因为圣诞节就惊呼洋节压倒中国节,未免有些大惊小
怪。
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弘扬中国传统节日,靠“打压”洋节显然
不对路子,而是应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其跟现代社会生活
更好地融合才是正理。可以在元宵教学生做汤圆,在端午教做粽子
,在重阳组织登山活动……春节就是更好的例子,只要中国人保持
着团圆、守岁的习惯,农历新年的地位就永远不会被公历元旦所取
代。
我们常说中国泱泱大国,文化兼容并蓄,在小小节日话题上,
当有顺应社会潮流、兼并包容的心胸,洋节和中国节并没有冲突,
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且不说圣诞节是否应该冷处理,即使真的要“
打压”,用教育局禁令的方式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事
与愿违。
圣诞节传入中国已被娱乐化,没多少人会考虑它是不是宗教性
的节日,只要自己过的快乐就行了。它几乎衍生成为青年朋友寻求
放松、获取快乐,与人狂欢的理由和契机。
不鼓励、不宣传、不渲染、不 *** ,对它进行冷处理才是对待
西方宗教性节日应该采取的态度。同时要加大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保
护、重视与宣传,这才能真正的让传统节日不再“寂寞”!
圣诞节是怎么来的.在国外要过几天?
1》圣诞节起源“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更大的节日。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那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那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那路拉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那稣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 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 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那稣的诞辰。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那稣降生的传说有关。
耶苏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苏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苏”,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 *** 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苏要出生了!於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苏。后人为纪念耶苏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苏的出世。
圣诞节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苏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2》圣诞老人的传说
圣诞老人的传说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出现。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据异教传说,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也有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Nicholas.因这些故事大多弘扬基督精神,其出处,故事情节大多被淡忘,然而圣诞老人却永驻人们精神世界。每年圣诞日,圣诞老人骑在白羊星座上,圣童手持圣诞树降临人间,随着世事变迁,作家和艺术家开始把圣诞老人描述成我们今日熟悉的着红装,留白胡子的形象。同时不同的国度和文化对圣诞老人也有了不同的解释。在德国,传说他扮成圣童把坚果和苹果放在孩子们鞋里。他乘双轮马车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苹果、坚果、糖等诸多奖品。坏孩子则得一鞭子。家长们灵机一动纷纷采用此传说来鼓励孩子们听话。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 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1世纪末来自意大利的宗教士兵将Nicholas圣人的遗物带回意大利,并在港口城市Bari建造了一座教堂来纪念他。很快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纷至沓来朝圣这位圣人。这些朝圣者将圣人Nicholas的故事带回他们的本土,所以有关圣诞老人的传说在各个国家都各具特色。
12世纪欧洲出现了圣人Nicholas纪念日,以互赠礼物和慈善活动为主。德国、法国、荷兰则将12月6日作为宗教纪念日,给孩子和穷人们赠送礼物。
荷兰殖民者来到美洲时,将他们的Sintirklass主教也带了去,Sintirklass身着红袈裟,骑着一匹白马。Sintirklass的美国形象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快乐的老精灵。起初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在他的喜剧《纽约的历史》中将他描述成一个又圆又胖的荷兰老人。1823年,诗人Clement Moore在他的诗歌《St.Nicholas印象》中继续将Sintirklass/Saint Nicholas的形象戏剧化,这就是各位在本篇开头看到的圣诞老人。
19世纪60年代卡通 *** 者Thomas Nash画了一幅胖胖的、慈祥的圣诞老人作为《Harper的一周》的插图。这个圣诞老人的形象开始深深地扎根于美国人民的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圣诞老人的形象传回欧洲,传到南美洲,传遍世界各地
许多国家都保存了他们自己有关圣诞老人的风俗和传说。在荷兰的传说中,圣诞老人Sintirklass还带了一个叫Black Peter的助手,乘着一艘船于12月6日来到。他带着一本大书,书中描述了所有荷兰小孩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表现好的小孩就送礼物给他们,不好的小孩便让他的助手带走。
德国的圣诞老人也带着一个叫做Knecht Ruprecht、Krampus或Pelzebock的助手,肩上背着个装着礼物的大袋子,手上拿着一根棍子。好孩子可收到他的礼物,顽皮的孩子却要给教训几棍子。
意大利的圣诞老人叫La Befana ;法国的圣诞老人叫Father Christmas或Pere Noel ;瑞士的圣诞老人叫Christkindl或Christ Child;斯勘的纳维亚地区的圣诞人叫julenisse 或 juletomte ;而英国的圣诞老人和法国一样也叫Father Christmas(圣诞之父),他的形象比其它圣诞老人更庄严,更清瘦一些。北美的圣诞老人便是乘着驯鹿拉的雪橇来给孩子们送礼物的。
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北京是在圣诞节平安夜吗?
我就要知道历史上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具体时间年.月.日。八国联军侵华这件事情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义和团袭击杀害外国传教士,并大肆烧毁教堂以及卖洋货的商铺的情况下,严重威胁外国人的生命安全,需要依靠武力来镇压。由于清 *** 当时并没有将义和团直接镇压下去,这才让这些国家有了可乘之机,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所谓的八国联军侵华其实指的是以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以及奥匈这八个国家为首的十一国联军。由于其余国家参与的人数比较少,所以基本就被忽略了。这场战役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假借镇压义和团之名,对腐朽没落的清朝 *** 实行掠夺跟瓜分。
面对步步逼近的侵华联军,此时的清 *** 早已经发现他们的不良动机,作为太后的加慈禧听信了一些守旧大臣的谣言,认为那些团民“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是其对付洋人的强大外力。想要依靠着不断壮大的义和团去消灭这些洋人,最终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就连作为清朝国都的北京都彻底沦陷。
虽说侵华军队只有不到五万人,却将当时有着8万清军跟几十万义和团成员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最后联军在只伤亡两千多人的情况下成功杀入北京,太后慈溪跟不少朝廷大臣只能落得一个仓皇逃串的下场。八国联军闯入北京后,展开了非常疯狂的扫荡,直接将皇宫中的贵重物品都搬空了,还一把火烧了圆明园,以此来毁灭证据。
占领北京后的八国联军并不甘心,将那里洗劫一空之后还四处攻城略地,最后在清军的阻击下吃了败仗之后才收敛起来,最后以清 *** 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才宣告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