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出自何处?破釜沉舟出自哪个地方

wanfu 麦克百科 86 0

破釜沉舟出自何处?

破釜沉舟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早在孙子兵法中就有“焚舟破釜”的记载,也表示誓死一战的决心,但并未能形成过于广泛的谈论,直至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皆沉船,破釜甑”,讲述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带领士兵所做出的破釜沉舟的举动,逐渐成为后世老生常谈的经典故事。

项羽本纪是西汉年间由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第七卷,讲了西楚霸王项羽的生平,记录了秦朝末年项羽辉煌壮烈的一生。

破釜沉舟出自何处?破釜沉舟出自哪个地方-第1张图片-万福百科

简介

《项羽本纪》通过描述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纷起与楚汉相争的恢宏历史景象,生动地刻画了项羽十分悲壮与深刻的一生。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河、骁勇无敌的英雄豪杰,又是一个生性暴戾、有勇乏谋、儿女情长的匹夫。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的描述,将他性格中所有矛盾点的每个侧面都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地在这篇巨著中展现无遗,既有不少作者对于其人格上一些不足之处的评判,但更多的是对于一位英雄发自内心的同情与叹息。史记中的所有本纪所描写的都是帝王,然而项羽并为成为帝王,司马迁却将之写入本纪归为帝王之列则是表现了对项羽至高无上的敬意。

破釜沉舟出自哪个地方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区)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这就是历史典故“破釜沉舟”的由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战斗到底的决心。
破釜沉舟
:pò fǔ chén zhōu
也作:破釜沉船
褒贬色彩
褒义
语法结构
并列
释义
基本
釜:古代一种用陶土烧制的锅;舟:船。把饭锅砸破,把渡船凿沉。形容下定决心,不留退路,一拼到底。
例句
为了实现自己考大学的目标,他决定破釜沉舟,去做最后一搏。
我们已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不完成任务,绝不停止。
做这笔买卖他已经破釜沉舟,把所有可动用的资金都投下去了。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什么意思,告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上联是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率军伐秦,过漳河的时候,命令士兵只留三天的干粮,然后把船沉没,把锅砸碎,以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下联是卧薪尝胆,说的是越国被吴国灭亡,越王勾践睡在柴草上,每天临睡前都要舔一下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亡国之辱。对联中的“百二秦关”指的是秦国的函谷关,函谷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破釜沉舟出自何处?破釜沉舟出自哪个地方-第2张图片-万福百科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归楚所有;苦励心志的人,上天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吴国。

这两句话相传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为激励自己刻苦攻读所作,也有人说是颜迈为赞扬蒲松龄的坚忍不拔而作。

蒲松龄的《破釜沉舟》的上句和下句是什么

全诗内容如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破釜沉舟出自何处?破釜沉舟出自哪个地方-第3张图片-万福百科

其实这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副对联,是蒲松龄为了勉励自己所作。


译文】

有志气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的,就像项羽破釜沉舟那样,秦朝的雄关最终是属于楚国的。

上天是不会辜负有志气的人,就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样,最后率领三千越甲就可以灭亡吴国。


一、不难看出这幅对联中是包含典故的,我们来看看包含了哪些典故

【破釜沉舟】这个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当时秦国将领围攻巨鹿,项羽率楚军前去营救,但是他们之间兵力相差太大,于是项羽带领兵士渡过漳水后,命士兵把做饭的锅打破,把渡河的船凿烂沉入水底,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楚军以一当十,最终大破秦军,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

【卧薪尝胆】这个典故是关于春秋时期的。那时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越国兵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就让他去当马夫,这对一个一国之君来说,实在是一种侮辱,越王心里很不服气,下定决心必须要回到自己的国家。于是他装作很顺从的样子,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十分忠心,最后就允许他回到越国。

回到越国后,为了洗刷耻辱,越王每一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后来经过十年的努力,越国也变得兵强马壮,最后一举攻下吴国,成为了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由此可以看出,蒲松龄用这两个典故,其实就是想勉励自己,得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地去学习。


二、蒲松龄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需要用这样一副对联来勉励自己呢?

其实,这是蒲松龄在科举屡次不中、极度落魄的时候写的。对于蒲松龄其实我们应该都不陌生的,他写的《聊斋志异》就很受欢迎,他也因此得了聊斋先生这个名。

蒲松龄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可不知道为什么,科考次次落榜,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灰心,还是在勉励自己学习,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才能写出《聊斋志异》这么优秀的作品吧。


其实,蒲松龄的这幅对联也是在告诉我们,学习不可浮躁,只要能够坚定意志,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写这幅对联就像是现在我们发朋友圈给自己打气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巨鹿之战是项羽破釜沉舟吗

巨鹿之战是项羽率军与秦军主力进行的一场大型战役,破釜沉舟就是出自这个典故。此战不仅奠定了霸王项羽的地位,也是大秦帝国走向衰弱的标志,秦的衰弱,各地起义军兴起,此战彻底扭转了天下灭秦的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的胜利,对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具有推动意义。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而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龟缩于壁垒中时带头以楚军猛攻秦军,带动诸侯联军歼灭秦将主力,如此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破釜沉舟出自何处?破釜沉舟出自哪个地方-第4张图片-万福百科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以十月为岁首,秦二世二年为前209年十月至前208年后九月,该年闰月),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并杀死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不足忧,于是渡过黄河,汇合前来增援的王离军20万(长城军)一起攻打赵国,大败赵军。

这时候,赵歇为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为国相,都逃进了钜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了钜鹿,自己的军队驻扎在钜鹿南边,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给他们输送粮草。陈余作为赵国的大将,率领几万名士卒驻扎在钜鹿北边,这就是所谓的河北军。

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陈馀曾派陈泽率五千人先去试试秦军的力量,结果是到了那里就全军覆没了,自此,诸侯联军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后九月(闰月),楚怀王阵营分兵两路,一路以卿子冠军宋义为上将军,鲁公项羽为次将,亚父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以解巨鹿之困;另一路以刘邦为主帅,进攻关中。楚怀王许诺说谁先攻下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

楚国援赵大军进至安阳(现在山东曹县东南)后,宋义称更好等秦赵两败俱伤后楚军再收渔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进。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一月(秦二世三年为前208年十月至前207年九月),项羽痛斥宋义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