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什么?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wanfu 麦克百科 125 0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什么?

顺序如下:
1、朱元璋诛杀廖永忠。简单来说,就是投靠自己时间越短的,就会越早被杀。朱元璋之一个杀掉的是廖永忠,理由是“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不过,这或许只是其中一部分,廖永忠曾经“窥探朕意”,在小明王韩林儿的事情上,廖永忠让朱元璋背了黑锅,所有人都以为是朱元璋指示廖永忠干掉小明王的,因此,这应该也是朱元璋处死廖永忠的一个原因。

2、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之后就比较有名了,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胡惟庸案中,宰相胡惟庸专政擅权,很多事情没有请示朱元璋,直接就办了,在朱元璋得知胡惟庸隐瞒不报占城来贡之后,勃然大怒,涉事官员相互推诿,更是让朱元璋恼火,下令彻查胡惟庸等人的罪行。这件事情并没有因为胡惟庸的死而结束,前后延续数年,涉案被杀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还有一直存在争议,究竟是否与胡惟庸有勾结的李善长。蓝玉案。蓝玉军功赫赫,风头强劲,这让朱元璋很是不爽,而蓝玉也的确仗着自己的威望做了一些事情,朱元璋终于动了杀心,诛杀蓝玉,族诛三族,平时与蓝玉有些来往的人也都遭遇抄家的下场,前后因此而死的人竟有一万五千人之多。朱元璋借着这件事,将军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彻底铲除了将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3、韩国公李善长。定远人,早年间加入朱元璋义军,“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1370年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左丞相,位居功臣之一,朱元璋在制词将他比作萧何。之后李善长一度与刘伯温在朝中博弈,后推举胡惟庸任丞相。1390年朱元璋以“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将77岁的李善长以及一家七十余人全部处死。

4、吉安侯陆仲亨

濠州人,17岁就加入了朱元璋义军。1370年陆仲亨被封为吉安侯。曾因事被降为指挥使,负责抓捕盗贼,但不久恢复爵位。朱元璋经常对人说“此(陆仲亨)我初起时腹心股肱也”。但1390年朱元璋惩治胡惟庸党时,陆仲亨的家奴举报他与唐胜宗、费聚、赵庸同谋,因而被处死。

5、延安侯唐胜宗

濠州人,18岁时就加入朱元璋的义军。1370年唐胜宗被封为延安侯,曾因“擅驰驿骑”,被夺爵,但不久又恢复。此后他又镇守辽东、巡视陕西,1390年坐胡惟庸党被处死。

6、宋国公冯胜。

定远人,初名国胜。早年间与兄长冯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顺朱元璋。1370年冯胜被封为宋国公。朱元璋在诰词中称冯“胜兄弟亲同骨肉”。1393年蓝玉被杀当月,冯胜被召回京。两年之后(1395年),冯胜被赐死。文献记载,“上召胜饮之,酒归而暴卒”。7、颖国公傅友德。砀山人,元未加入红巾军。傅友德先后在明玉珍、陈友谅麾下,但无所知名,后归顺朱元璋,遂得重用。1370年傅友德被封为颍川侯,此后他大放异彩,平巴蜀、征西塞、伐云南,功勋之一。1384年晋封为颍国公。1394年傅友德被赐死,据说他是在朱元璋面前当众自尽的。

之后有很多记载甚少的不做列举。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什么?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怎么样的?-第1张图片-万福百科
朱元璋是怎样的人:

看了上面这些,你是否认为,朱元璋实在是心狠手辣?震惊历史的明初四大案中,胡惟庸与蓝玉案件是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的政治案件,“空印案”应是整顿吏治的案件,“郭桓案”则偏向于经济案件,而当时因这些案件而死的人,不下十五万。如果单看这些数据,似乎朱元璋实在是一个恶魔似的皇帝。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秦始皇,他在历史上的“罪名”,很多都是后世添油加醋上去的,就比如“焚书坑儒”,焚书是有,但是先秦时期还不是有很多古籍保留了下来?至于坑儒更是太过夸张,只是杀了一些嚼舌根的方士,却被说成了坑儒。

朱元璋也大抵是这种情况,看清人给他的画像就知道了,能怎么丑化就怎么丑化,以至于后人真的以为他长了一张鞋拔子脸。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顺序:

明朝的开国功臣大多数都惨死于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刚开始是杀了廖永忠、刘基(他太聪明怕他谋反不是贪污)、周纯仔团亮祖和胡惟庸和李善长,然后怕武将造孙子的反杀了冯胜、蓝玉(太骄横),和蓝玉的副将王弼,后又杀了傅友德,徐达的死因不明应该是善终。朱元璋之一次诛杀功臣,是从廖永忠开始的。之后一路杀下去,基本上就是按照私人关系的远近了,关系越远,被杀得越早。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的濠州旧部,还继续扩大着优势地位。直到朱元璋这一朝终了,功臣都被杀得差不多了,这个格局基本上也没怎么改变。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什么?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怎么样的?-第2张图片-万福百科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男,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戚庆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做橘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朱元璋杀尽开国功勋,谁先死,谁后死,谁又不死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可是一个不讲究的君主,出身比刘邦还低,比刘邦还要残暴。打天下时是兄弟,坐天下时是仇敌。几乎所有的开国功勋,无一幸免,那么他们谁先死,谁后死,谁又没死呢?

濠州红巾军是朱元璋的心腹嫡系,是最开始和朱元璋打天下的那批人,和朱元璋的关系也最为亲密,徐达,常遇春等人就在这个梯队中。在这个梯队中的人都是是战功赫赫的功臣,获得的赏赐也最为丰厚。

再其次就是廖永忠的巢湖水军,廖永忠对朱元璋的帮助非常大。廖永忠本人就是这个梯队的代表,虽然战功卓著,但是却没有被封侯,与朱元璋的关系也不如徐达,常遇春等人亲近。

总体来说,朱元璋诛杀开国功勋的顺序,基本上就是按照私人关系的远近,关系越远,杀得越早。直到朱元璋这一朝终了,朱元璋的濠州旧部都被杀得差不多了,开国功勋几乎被斩尽杀绝。

但是还是有人逃过一劫的,汤和就是典型代表。汤和从小就有雄心壮志,也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洪武一朝,功臣纷纷被诛杀。他知道,朱元璋的更大心病,乃功臣手中所握之权。于是,他主动辞官,交出手中权力,回家养老,大智慧也。

1395年,八月二十八,汤和死去,享年70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东瓯王,谥襄武,埋葬在凤阳曹山。

朱元璋赐死廖永忠,渡江之战决定一批功臣生死

廖永忠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他曾率军平定浙东、福建、广东、广西、俘虏陈友定,是朱元璋身边十分出众的将领。但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廖永忠依然没能善终,最后是被赐死。当时廖永忠已经50多岁,但朱元璋还是没放过他,反而更先就是拿廖永忠开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朱元璋在处理功臣时,也是看他们和自己的关系好不好,往往比较疏远的,反而会成为首要目标。
朱元璋最早是因为参加起义,然后势力一路做大,最后做到了明朝开国皇帝。
在其创业阶段,有一场战役非常关键,那就是渡江之战。
当时起义的义军被元朝军队围困在长江西北,眼看就要断粮,而长江对岸的芜湖,正好是盛产稻米的地方,朱元璋当即就决定,摆脱元军包围,东渡长江,到长江对面吃米去!而要到长江对面,船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朱元璋的部队,缺少的就是船。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叫廖永忠的起义军首领带领他的部下前来投奔朱元璋。廖永忠所带领的部队,正好是一支精锐水师。有了他们的加入,朱元璋带领部队,顺利渡江。
这一战,在朱元璋的心里分量非常重。在他当上皇帝之后,明朝的官场派系,以这一战为分界线,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三大派系:
之一是之前一直跟随朱元璋的濠州红巾军旧部,这是和朱元璋私人关系最亲密的之一圈层,战功赫赫的常遇春,就属于这个梯队。身处这个梯队中的人,不管是战功赫赫,还是战功平庸,都是朱元璋封侯的首要考虑人选。如汤和、郭子兴两位濠州旧将功绩平平,劣迹斑斑但只是资历特深。
第二是渡江之前投奔的廖永忠的巢湖水军,这个圈层之内的人虽然也在封侯时有一席之地,可要是跟他们所立的战功比起来,实际上是受到了压制,排在了众多战功平庸的濠州旧将的后面。
第三就是渡江之后,在朱元璋当皇帝已经毫无悬念形势下前来归降的各路降将,这个圈层的人在封侯中有份儿的,要么依靠战功,要么依靠率领大队人马归降,整体和朱元璋的私人关系比较单薄。
后来论功行赏时,就是按这些人和他建立主从关系的早晚。越早,朱元璋成事的趋势越不明显,在朱元璋地位稳固之后的封赏就越大;投奔朱元璋的时间越晚,他成事的趋势越明显,之后得到的封赏就越低。
诸臣与朱元璋的圈层关系,不仅影响到勋贵在国初得到封赏的情况,对于其后的胡蓝党案等一系列屠戮功臣的过程,也发生了直接的影响。
明朝建立后首次杀戮功臣,是洪武八年杀廖永忠。其原因先后有僭越、受杨宪牵连、杀韩林儿等多种说法。廖永忠在杀邵荣、杀韩林儿这两次最重要的政变中,都扮演关键角色。他不是濠州红巾军旧将,与邵荣、韩林儿本无渊源关系,而作为归附者中的头号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姿态至关重要。他的被杀,隐隐展现出归附者功高位重而不免首遭清洗的前景。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中书省、御史台、大都督府三大衙门的更高官员,除右御史大夫安然被斥还乡外,其余均遭杀戮。其中,胡惟庸、毛骧、陈宁、涂节、汪广洋、安然、丁玉等,皆为渡江后加入红巾军者。他们或是投奔朱元璋较晚和归附的濠州人,或是投奔朱元璋很晚的非濠州人,皆非濠州从军者。案发后,中书省与大都督府被取缔,御史台则由勋贵之首李善长出山控制。可见,胡惟庸案中,皇帝并未打击淮西集团或任何勋贵,而是清洗了取代勋贵重职的新锐官员,可以视为以濠州从军者为主导的勋贵集团对新进官员的胜利。
胡惟庸案后,渡江后归附者朱亮祖、胡美被杀。而此前,濠州从军者华云龙、与朱元璋同村的周德兴虽犯下与之类似的罪名,但均获从轻处理;其他濠州从军勋贵也有犯罪降调者,但无一遭到诛杀。渡江后归附者得封侯,多依靠率领大股部众来降,少数如杨璟、傅友德是靠征战之功,而康茂才、朱亮祖、胡美等三人则两者兼备。康茂才是作为集庆路守将投降的,所部连家属数十万口;朱亮祖所部十分强悍,投降前多次重创红巾军;胡美所部则是陈友谅在江西全省的势力,部下于壬寅年发动南昌叛乱,红巾军损失惨重,朱元璋仍惮胡美而特宥之。至此,康茂才前已病卒,渡江后归附的三股最强势力的首领全部离世,江北归附者对旧部有影响的人物也只剩南雄侯赵庸一人。
总之,从洪武三年封赏勋贵到洪武二十三年诛戮胡党的二十年间,明初勋贵集团中的濠州从军者持续扩大着优势地位,未受任何触动,而归附者中带来大股部众且战功卓著的几位勋贵则遭消灭。
洪武二十年、二十一年,明朝发动两次大战,彻底击败了北元实力,勋贵集团的利用价值不复存在。洪武二十三年,胡党案爆发,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费聚、赵庸被杀。而陆聚、黄彬、郑遇春的结局,不见于《明太祖实录》,三人若非与李善长等同遭杀戮,即此前已死而遭追论,洪武二十三年已不在世。
此时,洪武三年所封勋贵大多已经死亡,勋贵的主体已是袭封的子侄和新封侯者。朱元璋公布追论已死的胡党分子,有胡美、顾时、陈德、华云龙之子、王志、杨璟、朱亮祖、梅思祖、金朝兴。钱谦益指出,其实还有邓愈之子、吴祯、俞通源、薛显、吴复。由此,胡党案牵连勋贵共二十二家,他们的子孙或遭屠灭,或受牵连。
其中,二十家来自洪武三年所封公侯,另外的吴复、金朝兴,恰恰是洪武三年曾遭压制、后来才得封侯的两位甲辰年指挥,而其他新封勋贵无一受到牵连。这次大屠杀的目标很明确,只是建国初期的老一辈勋贵及其子孙。
朱元璋与勋贵集团之间,并非一贯的对抗、打击关系。在君权极端膨胀的背景下,朱元璋仍然长期扶植、利用、保留了与自己有密切私属关系的部分勋贵。于是有浓郁濠州与从军色彩的派系,与君主互相借重,一直构成明初勋贵集团的核心主体。明初卫所的兴衰,乃至君臣之间、文武之间的兵权分配等制度现象的演变,都是在这个派系背景下展开的。
由此可见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也非常有意思。朱元璋之一次诛杀功臣,是从廖永忠开始的。之后一路杀下去,基本上就是按照私人关系的远近了,关系越远,被杀得越早。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的濠州旧部,还继续扩大着优势地位。直到朱元璋这一朝终了,功臣都被杀得差不多了,这个格局基本上也没怎么改变。

朱元璋手下的各大功臣,为何大多数都被赐死了?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什么?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怎么样的?-第3张图片-万福百科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什么?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怎么样的?-第4张图片-万福百科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什么?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怎么样的?-第5张图片-万福百科

   

    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历代王朝开国功臣的大致结局。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什么?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怎么样的?-第6张图片-万福百科

    朱元璋是穷苦人出生,他的开国大臣们都是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兄弟,没有这些劳苦功高的患难兄弟就没有大明王朝,为什么朱元璋也对他们大开杀戒?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什么?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怎么样的?-第7张图片-万福百科

    建国之初,君臣也曾是鱼水情深,关系融洽。朱元璋给予他们高官厚禄,高调封爵,建国功臣们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朱元璋还赐予他们大量的土地,使他们享有优渥的生活。更是赐给他们免死铁券,开国功臣们俨然可以世代享受荣华富贵。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什么?朱元璋诛杀功臣的顺序是怎么样的?-第8张图片-万福百科

    但是这究竟是免死铁券,还是催死铁券呢?正是这免死铁券,使这些大臣们在结束了戎马生涯之后,生活逐渐奢靡,逐渐出现腐败现象。霸占耕地、抢钱民女、贪污受贿……令人发指。朱元璋认为他们已经成为王朝的蛀虫,已经触动王朝的根基。为大明王朝计,朱元璋开始对开国功臣痛下杀手。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借口无一例外,都是谋反和连坐。被他诛杀的大臣如:胡惟庸、廖永忠、朱亮祖父子、胡美、朱文正、李文忠……就连徐达这样的老实人都不能逃脱,先诛杀他的妻子谢氏,后又逼死徐达。

    朱元璋大规模诛杀功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太子朱标之死。朱标是朱元璋非常喜欢的一个儿子,朱标之死令朱元璋悲痛欲绝。孙子朱允文好似一个文弱书生,朱元璋为了大明王朝千秋万代,要为他的孙子扫平道路,至此,朱元璋变得更加血腥。周德兴、叶升、谢成、傅友德、王弼、冯胜都没有逃过这场腥风血雨。

    最后,这班人中得以善终的只有高英一人,其实,高英的罪行也很多,但有一点,他是朱元璋的心腹,所以,最终逃的一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