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意思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出处
1、“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意思是: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2、读音:jiāng yù qǔ zhī,bì xiān yǔ zhī
3、出处:《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意思是什么
1、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2、将欲取之必先予之:(jiāngyùqǔzhī,bìxiānyǔzhī)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演讲稿《将欲取之,必先予之》800-1000字
演讲稿《将欲取之,必先予之》800-1000字请在50分钟之内完成,拜托各位网友们,谢谢,致敬!!!有80分悬赏分!“穷寇勿追”、“围师必阙”是古人用兵的谋略之一。《孙子兵法•军争第七》里的“围师必阙”,意思是当你要包围敌军的时候,为了避免把他逼到绝路上,狗急跳墙,跟你拼命,造成你太大的损失,更好给他留一个小缺口,让敌人看到希望,从而无心恋战,慌乱地顺着缺口逃跑,让慌乱奔逃的敌人被路上的伏兵轻而易举地消灭。这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穷寇莫追”,大约也是这个道理,除非你存心把对方赶尽杀绝。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率领他的骑兵在东方战场上所向披靡,无论是野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攻而必克,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多次采用了“围师必阙”之计,经常将守城部队诱出城堡,消灭在广阔而便于机动的野外战场。所以,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你给了敌人一个希望,敌人才可能还你一个可乘之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被演绎成各种模样。汉代,各藩国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汉朝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但迫于藩国太强势,终不敢轻举妄动。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三年冬天,开始实行“推恩令”计划,当时诸侯王的子弟众多,但是只能有嫡长子一人继承王位。汉武帝下令,个诸侯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封诸子弟为侯。下放了一点小小的权力给藩王,小小地满足了一下他们对权势的欲望,让他们乐得找不着北。当藩王们还沉浸在分封土地的 *** 中时,子弟们却在为多分得一些封地而勾心斗角自相残杀。看起来是皇帝厚待他们,可实际上却使每个封国的面积都越来越小,越来越分散,名存实亡,再也不足与中央朝廷抗衡。汉武帝不损一兵一卒,了却了历代皇帝的心病。“推恩令”实际上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策略。
在军事上,“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叫做以退为进,推广到生活中,就叫做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要想在土地上取得大的收获,就要在种子、化肥、耕作等方面先有所投入,这才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呵!
只有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有鸥翔鱼游的水天一色;只有付出穿越荆棘的奋争,才会有鲜花满目的康庄大道;只有付出过攀爬高峰的艰辛,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汝爱人,人恒爱之”。出自哪
老子《道德经》第36章:“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主要意思是:想要夺取它,必须暂时给予它。这句话流传至今,已经变成了“将欲取之 必先予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出自《孟子》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高二哲学 用哲理解释一下 将欲取之 必先予之
这句话用矛盾的观点比较好解释。“取”和“予”即“索取”和“付出”,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即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索取与付出对同一主体来说是不能同时发生的,方向上是相反的;但同时,索取与付出又是密不可分的,所谓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付出是索取的必要前提,索取或者获得也是付出的必然逻辑结果。就 *** 论意义而言,这要求在现实中不能割裂二者关系,只顾索取,不知奉献。有其他角度的楼下补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