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wanfu 麦克百科 66 0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2、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出处

1、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这句话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2、“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更高评价。也有人说和“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一样。

3、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问题:1.唐太宗的这番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2.这番话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出自<<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列传.原文是“(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我们在社会中生存,注定要面对种种问题,在面对失败时,在面对诱惑时,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有时候作为个人,我们可能会迷茫,会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不妨听听朋友的建议,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能存在难以认清自己的问题,所谓人最难认识的其实就是自己。如何在工作或学习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认位,做到不骄不躁,这就需要我们以虚心的态度冷静的眼光去看待自己。以人为镜,时刻以身边道德高尚的人为榜样,找差距,找自己不足,不断完善自己,鞭策自己。做一个对社会,对自己负责的人。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把敢于谏诤的______(人名)比作自己的镜子

唐太宗把敢于谏诤的魏征比作自己的镜子。

魏徵(580年—643年),古代徽通征,字玄成。汉族,钜鹿郡人(一说邢台市巨鹿县人,一说是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人[1-2] ),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魏徵所上 《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望采纳~

以人为镜可以名得失这句话出自哪里?求全文!

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为谏臣魏征立的碑文。魏征是进谏次数最多的谋臣,直言不讳,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他攒写碑文,后有人背后说魏征坏话于是下令毁了碑文。这一史料由《资治通鉴》收录。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