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得故事(林海音的故事有哪些?)

wanfu 麦克百科 94 0

林海音得故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 *** ”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之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黄爱珍,台湾板桥人。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地络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20世纪50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 *** ”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而林海音也因为工作之故,认识了一生的伴侣夏承楹。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并开始发表文学创作。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她担任“联副”主编(1953-1963)时期,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除外,并且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再出发,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封面[2]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 *** 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林海音的故事有哪些?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 *** ”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之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
  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
  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之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 *** 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林海音写窃读记的写作背景!!急急急!!帮一下!!!

背景说明:

1、林海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学习。由于当时是 *** 统治中国,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再加上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

2、她的《窃读记》一文,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儿时的读书嗜好。儿时的林海音因为喜欢读书而又无钱买书,在书店中那尴尬而又惊险的滋味,读来让人感佩而又心酸。

《林海音·城南旧事》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文学名作《林海音·城南旧事》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林海音,本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她的父亲林焕文是台湾省著名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不得不离开台湾、东渡日本;林海音就是1919年在日本出生的。不久,林海音随父母从日本回到祖国,定居北京。他们先后住过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等地。林海音毕业于当时北京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并曾在《 *** 》做过记者。1948年,她偕同丈夫何凡 (夏承楹)回到她从未去过的故乡——台湾。同年10月25日《国语日报》创刊,她被聘为编辑。1951年9月16日《联合报》创刊,她任该报副刊主编长达10年。在主持《联合报副刊》的编政期间,她特别注意扶植和培养台湾省籍的年轻作家。如钟理和、钟肇政等都受过她的培养和扶植。她主编《联合报副刊》期间,该刊曾发表一首诗触犯了台湾当局。这首诗说,有一艘船在大海中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终于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境遇,便把作者抓起来,林海音也不能再做《联合报副刊》的主编了。此后她担任过《文星杂志》的编辑和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的教员。1967年4月,她创办并主编《纯文学》月刊。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力经营纯文学出版,出版“纯文学丛书”。著有: 小说《城南旧事》、《晓云》、《春风丽日》、《孟珠的旅程》、《冬青树》、《绿藻与咸蛋》、《烛芯》、《婚姻的故事》、《春风》,散文《作客美国》、《两地》、《阿太婆的故事》、《艺窗夜读》、《鸟仔卦》、《剪影话文坛》等;另有儿童文学多种。

内容概要 《城南旧事》是部系列小说集,共收五个短篇,全以小主人公英子的叙事观点写成。一、《惠安馆传奇》,这篇故事描述了住在宣武门外椿树胡同的英子,她的童年生活和两个朋友:一个是胡同里惠安会馆里的疯子,一个是在油盐店里结识的小朋友妞儿。疯子本名王秀贞。王秀贞的故事,是英子从其他人那里,以及英子和秀贞相处过程中,断断续续地从她自己口中听到的。那时的惠安会馆住的都是福建省惠安县籍来京求学的青年。其中有个北京大学的学生思康。秀贞和他相遇、相识、相知、相爱了。正当他们海誓山盟,思康准备娶秀贞时,思康家里来了电报,他妈病了,叫他赶快回去。但思康一去不返,而早已怀孕的秀贞却被母亲发现了。母亲将她送回海淀分娩,待孩子生下来后取名小桂子。秀贞只看见这个女儿一眼,而且还听收生婆说这孩子脖子后头正中间有指头大的一块青记。可是当她昏睡过去时,她母亲和收生婆就把这个刚落地的女婴裹包裹包,趁着天没亮,给扔到齐化门城根底下去了。秀贞醒来发现后就疯了。这小桂子如今若活着,该六岁了。秀贞所以会和英子成为“忘年交”,因为英子今年也六岁,正好和她失去的小桂子同龄,同时也寄希望于英子,能帮她找回小桂子。英子的另一个小朋友妞子,曾对她说,现在的父母不是亲生的,经常打她骂她,逼她学唱戏,企图把她培养成一棵摇钱树。她告诉英子,她偶然从养父那里听到,她是他们在齐化门那里捡来的。所以她从家中偷出几件自己的衣服,暂存在英子处,准备逃走,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英子模模糊糊地感到她就是秀贞失去的小桂子,秀贞就是她的亲生母亲,并且还验证了她脖子后面的青记。英子果然领妞子去见了秀贞。秀贞认下了妞子,并约好一道去福建惠安寻找妞子的亲生父亲——思康。恰在这时,英子因被雨淋而发高烧,住进了医院。英子在病中听大人说,秀贞带妞子过火车道时,不幸出了车祸,那母女被火车撞死了。二、《我们看海去》,记叙了一个藏在草丛中的小偷。英子到草丛中去拾皮球时偶然认识的。她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却发现这个贼也来了。原来那个代表全体毕业生领取毕业证书、考之一的同学,就是这个贼的弟弟,而且这个弟弟读书正是他哥哥——那个贼供的。于是,后来英子目击到这个贼被捕时,她困惑了,她弄不清贼是好人还是坏人;可是当妈妈告诉她:“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个下场”时,她激动了,说了个“不”字。三、《兰姨娘》写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也是英子童年所目击的。男的是北大学生,跟英子家是同乡,也是家里的常客;女的是25岁的兰姨娘,从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儿身边逃出来的。四、《驴打滚儿》,写的是英子家女佣的不幸遭遇。宋妈来自京东顺义县牛栏山的冯村,她丈夫冯大明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有一个和英子同岁的儿子叫小栓子;4年前,宋妈又生了一个女儿叫丫头子。刚生下丫头子,因生活困难,冯大明用驴驮着她到北京城里来谋生。正好英子的妈妈刚生下弟弟,她就在英子家给她弟弟做了奶妈,抱来的丫头子交冯大明带回乡下。在这4年当中,宋妈省吃俭用,任劳任怨,却也无时不在惦记着留在乡下的一双儿女,她不时地将积攒下来的工钱和给儿女做的小衣服和鞋捎回去。最近,一个管宋妈叫大婶的小伙子进城来找工作。宋妈向他打听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时,他吞吞吐吐,回答不上来,使宋妈有些放心不下。于是,宋妈让英子代她给乡下写了封信,把冯大明叫来。细一盘问,原来那小栓子早在一年多以前就被水淹死了,而那丫头子也早在那年抱回乡下路过哈德门给送了人。宋妈强忍丧子之痛,带着小英子去哈德门寻访丫头子。但遍寻无着,宋妈更伤心了。最后,在英子母亲的劝说之下,宋妈辞工回家去了。五、《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12岁了,这一年正好小学毕业。在毕业典礼上,她想起了爸爸怎样送自己上学,开始了学生生活,也想起当她一年时怎样因为不爱起床,爸爸逼着自己起床上学的事;可是,今天的毕业典礼,却因为爸爸住在医院里,不能来参加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不由得想起爸爸多么喜欢花,如何不再把自己当做小孩子,让自己去闯练,他说“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今天,当毕业典礼结束回家之后,却听说爸爸在医院里……”她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赶紧去了医院,她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作者在这里凭吊了她那过早离开人世的父亲,也记述了她的成长。

作品鉴赏 作者林海音的原籍虽然是在台湾,她的童年、少年、青年却是在北京渡过的。所以台湾有人说,林海音到底是台湾化的北京作家,抑或是北京化的台湾作家呢?这是个饶有兴味的问题。林海音在海峡彼岸遥望着祖国北方的古都,也是回忆她的童年,她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这部《城南旧事》就是以她童年接触过的这些人物和她的关系为主要想象的来源,而她要“为了回忆童年,使之永恒。”台湾一位评论家说,林海音所有小说几乎都以这生为女人的悲剧为主题。从清末民初到现在,在这动荡不已的大时代里,许多阶层,形形 *** 的女人,悲欢离合的故事,栩栩如生地重现在她的小说里。她真正有兴趣的,就只有最古老又深刻的问题——女人的命运。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觅表现。同样,《城南旧事》里出现的人物,如英子、妞子、疯女人、英子的母亲、宋妈、兰姨娘,等等,也都是女人,这些人物的故事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人的命运。值得指出的是,这部作品是用单一叙事观点写就的。现代小说,叙事观点的运用,在艺术上很重要。传统的小说,一般都是运用作者的全知全能总揽全局的叙事观点(Omniscient Point of View),即作者有如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他总揽全局,站在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之上,什么都知道,也就把什么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唯恐读者弄不清楚。到了20世纪,小说艺术有了新的进步,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士提了单一叙事观点(Narrator’s point of view),即整个故事是由作品中某一人物所看、所想、所为的角度来叙述的,小说里所有人物、事迹、地方情调等,都是由某一个人的眼睛里所看到的;这个人对于他周围所发生的事如有所不懂,读者只好跟着不明细,作者并不加以说明。因为作者并不是单单描写客观世界,他要描写的是某人主观意识里的客观世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正是运用主人公英子之一人称的单一叙事观点(当然,单一叙事观点不一定用之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成的。这里的人物和故事是通过英子的眼睛来向我们介绍的。如在《惠安馆传奇》中,英子的小朋友妞子是不是她另一个大朋友“疯子”所失去的女儿,作者没有说明,只是通过英子从两方面听到各自的身世以及英子自己的推测,传达给读者,甚至疯子和妞子最后的悲惨结局,英子只是在病中发高烧时听别人说的,这个细节有些扑朔迷离,真相如何,只好也由读者自己来判断得出结论了。同样,英子在《我们看海去》中新结识的小偷,究竟是个什么人?他和他的弟弟是否值得同情?凡此种种,作者也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需要读者自己去琢磨、评价。还有宋妈一家的悲欢离合,也是靠英子看到和听到的,读者也需要自己把这些零零星星散在前后而不连贯的情节贯串起来。总之,这种单一叙事观点,使故事的进行,多了一个立足点,减少了观察者——作者的全知能力,增加了故事的逼真性。这是因为寻常我们观察一桩事物,也是无法避免个人学识、修养、经验以及好恶的左右的。这种 *** ,使叙述故事的人,是否真正可靠,受到相当考验,而必须由读者随时加以判断,因此不能像读传统小说那样,故事里说什么就听什么。这样就增加了读者对小说的参预。读《城南旧事》这类小说就能增加读者在这方面参预的乐趣。

林海音的生平 简介 代表作 人物背景

林海音
姓名
中文名称: 林海音
又名: 林含英
性别: 女
生卒年: 1918—2001
国别: 中国
籍贯: 台湾省苗栗县

林海音
(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 *** 》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 *** 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之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 *** 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 *** 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 *** 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