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寻千里马,还是千里马遇伯乐?千里马和伯乐比喻什么?

wanfu 麦克百科 86 0

伯乐寻千里马,还是千里马遇伯乐?

都说千里马很容易遇见,但是伯乐很难遇见,那么遇到一个伯乐到底能让自己少走多少弯路呢?其实这一点真的是无法预知的,当你遇到一个伯乐的时候,真的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事情。

千里马和伯乐比喻什么?

千里马比喻高端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英雄的领导或老板。

有句话讲“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说明慧眼识珠的人还是很难寻找的。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2020高考同题作文.全国卷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墨默天地

读书会的小伙伴们:

大家好。

我们非常熟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故事,现在来重温一下历史片段:

我们把镜头推至齐桓公即位为君时,丞相一职由谁来担任至关重要,也是举棋不定最为纠结纷扰的问题,作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更高权力的官职,关乎社稷江山的未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我们看到了齐桓公的不计一己私仇任人唯贤广阔的胸怀,我们看到了齐桓公任用管仲后收获无数将士的尊重,我们还看到了齐桓公的称霸天下指点江山的气魄。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的这句话充分肯定了管仲的才能,管仲在齐国协助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齐桓公的君主气度,管仲的雄才伟略都是有目共睹的,齐国的崛起称霸就是不争的事实,但令我感触最深的人却是那个力荐管仲做丞相并甘居其下的人————鲍叔。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反而更加称赞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可见鲍叔牙有一双辨识人才的火眼金睛,还有知人善用的大智慧。

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管仲有才能是真,是匹千里马不假,但没有鲍叔牙这位伯乐引荐给齐桓公,管仲纵有无边的能耐也施展不了丞相之才,也是枉然。

我们经常惊叹那些有才华而被大众所熟识的人,她(他)们或许是才华横溢脱颖而出,亦或是囊中之锥锋芒毕现,概而言之就是已经被发现才能的千里马;

我们也还会遇到一些怀才的人,她(他)们“才美不外现”,或是具有某方面的才能而不自知,终有一天,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位伯乐慧眼识才,还原其千里马的风采,使其在擅长的领域一日千里而异于常马。

但还有一些怀才的人没有那么幸运,一生都没有被伯乐发现而泯然众矣。恰如韩愈笔下“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世间有才能的人很多,术业有专攻的人很多,但是大多数人才没有发挥才能的机遇,伯乐就是发掘人才,给人才以机遇的人,没有伯乐,这些人才都埋没在社会中,因而世间都认为是千里马罕见人才稀少,追其根源其实是伯乐稀罕而已。

伯乐的才在于眼,能识别常人“不知其能千里也”的能力,不具备伯乐知马识马能力的常人很多,而独具慧眼发现千里马的伯乐不多, 可遇不可求的机缘,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在对的时间,千里马遇见发现才能的伯乐,一切都是刚刚恰如其分的更好,是千里马的福,也是伯乐的乐。

《管晏列传》中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记载了管仲与鲍叔牙的一些过往,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真切看到鲍叔牙为人处事的格局:

当管仲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的时候,管仲分得的利益多一些,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是个贪婪的人,是因为管仲比较贫困而已;当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的时候,结果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不觉得管仲愚笨,反而安慰管仲,是因为时机不成熟而已;

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每次都临阵逃跑,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胆小怕死,是因为管仲家里有老母亲需要侍奉;当年公子纠败北,管仲被囚禁起来受屈辱,鲍叔牙不认为管仲不知羞耻,而是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鲍叔牙觉得管仲的才能在自己之上,事事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出于爱才惜才的初心。而管仲也道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知心感叹。

伯乐的心,因为懂得而慈悲,因为同理而博大。

伯乐会发现人才,深知千里马要有千里马的待遇,像常马一样喂养,拉车做苦力是无法发挥出其优势创造奇迹的。

韩愈《马说》中提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伯乐深知千里马与常马的区别,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伯乐之道在于精通如何发现千里马,如何挖掘看似平常的马之潜力,使之成为真正的千里马。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 *** 鞭打它,按照竭尽它的才能去喂养,听千里马嘶鸣能通晓它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才是伯乐与千里马更好的相处模式。

伯乐之道在于智,在于仁,在于义。

鲍叔牙有自知之明,知人善用,宽厚仁慈,他并没有因为与管仲所选择的政治道路不同而有所敌视。相反的,通过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这一历史事件,我们看到了鲍叔牙的大智慧,在大是大非而前,以国家利益为主,不掺杂任何政治成见,深谙什么样的人才适合什么样的位置才能发挥更大的才干。

鲍叔子也因管鲍之交赢得了历史诸多名人墨客的赞誉与尊重。

当我们欣赏千里马风驰电掣驰骋的矫健时,我们很少想起精心喂养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当我们感叹创造丰功伟绩或天赋异禀的人才时,我们很少想起发现这些人才背后的伯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间怀才的人很多,而发现他(她)们才能的人却很少。

感谢大家的聆听,以上就是今天读书会的分享。

关于千里马比伯乐重要的论据(至少二十条)急急急!!!

我们不要忽略一个问题就是“千里马”的概念。千里马是在被发现以前就是“千里马”了,如果不是哪伯乐就是发明而不是“发现”。也就是说“千里马”无论你发现与否都是“千里马”,只是被发现以前没被“人”冠以“千里马”的名称而已。
伯乐,就是能够发现“千里马”的人,人与马不同,人的原始本能不仅是发现“千里马”。为是么有“伯乐”是因为“伯乐”这种“人”在认识马的过程中发现了有特殊本能的马即“千里马”。也就是说“伯乐”的出现必须有“千里马”的存在为前提的。
千里马在没被赏识之前, 不等于不客观存在, 只不过是没被发现而已.
伯乐不是驯兽师是相马者, 他看到了千里马的潜质, 而不是将常马驯成了千里马. 在他没看到之前, 千里马只是没得到释放的空间, 没得到展现自己的舞台. 没遇到伯乐. (也许这时的伯乐还没成为伯乐).
人们往往把千里马理解为已经展露才华者, 我却觉得更多的千里马藏在芸芸众“马“中, 是已经存在的现实, 能不能发挥千里马的作用则要看有没有伯乐了. 所以我觉得伯乐在后.
故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千里马成就了伯乐,伯乐成就了更多的千里马!
所以说千里马和伯乐二者是相互的一衣带水的关系彼此也是相互需要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唐朝韩愈名篇的首句,至今也广为流传。“伯乐”们为了国富民强,坚持原则、擦亮眼睛,慧眼识出“千里马”,给“千里马”们用武之地;“千里马”们身心愉快,“士为知己者用”,不遗余力地拼杀疆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然而,如何才能得到一匹理想中的千里马呢?“赛马”与“相马”都是选用合格人才的必要程序。试想参赛的 “马”在参赛之前就已被相过至少一次了。应先“相马”而后“赛马”,也就是说“赛马”是“相马”的印证。但“相马”的 *** ,“赛马”的技巧又各有不同。于是便经常能听到有人说到,中国的千里马究竟在哪里呢?难道真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千里马都出国了?或许还是:中国本不缺千里马,缺的是伯乐?
设想一下,一个好公司、大公司要招的人是何其的多,如没有“相马”这道程序,那么多的“马”,有可能都让他们参赛吗?时间、空间等各种条件都能允许吗?所以 “相马”仍是选用人才的重要程序。这也是为什么找工作的人初试就没通过之所在。然而相马的条件并不是特定的,也许在一人眼里你是一匹“驽马”,而在另一人眼里你可能又是一匹“千里马”。另外,也许你所在的职位不适合,也会限制你自身潜能的发挥,故是不是“千里马”也与公司的用人机制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出现是用人与被用者之间结合的结果。一相马者被称得上是“伯乐”那是“千里马”的衬托,因为他发现了千里马,而一千里马是因为伯乐成功地挖掘出他本有的潜能,才有“千里马”这一说,两者是一一对应的。故其实世上本没有独立的千里马,亦没有独立的伯乐;千里马和伯乐原是互为依存的。要有的话也是, “准”伯乐在找“准”千里马,“准”千里马也在找“准”伯乐。而“准”伯乐只有在找到了这一个“准”千里马之后,后者才成为真正的千里马;同样,只有在 “准”千里马认定了这一个“准”伯乐之后,后者才成其为真正的伯乐。也正所谓,在当今的人才招聘会上, 犹如相亲一般,“伯乐”是月老,“千里马”与用人单位是“相亲”对象。
但是“相亲”在没有彼此真正认清对方也会有错过的时候。伯乐的任务是研究马,把马拉出来走走,自然就知道是千里马还是劣马了,而千里马自身也要作好推销自己的准备。千里马被慧眼识出后,身价倍增,自然就会得到重用。难免有劣马的主人想将马卖个好价钱,讨好伯乐,让伯乐误判成千里马。真正的千里马任凭如何吼叫却不被重用,时间久了,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了驰骋疆场的远大报复。晋升工作中,评委们的职责如同“伯乐”,参评者如同鱼目混杂的马儿,晋升中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意味着“伯乐”们的失职,造成人才的浪费。那些有能力、有知识、有抱负的人好似“千里马”,基于很多原因遇不到“伯乐”或者不能被“伯乐”识出,就不能得到重用,郁闷之情由然而生,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果“千里马”与用人单位错过了一对美好 “姻缘”。企业构成的要素是员工,员工的优劣是由企业决定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企业管理混乱,制度不全、纪律松散,能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吗?

历史上 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小故事 一定要很短……

一百字以内把,更好是。
历史上,把伯乐和千里马换成是历史人物的……

一、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春秋时秦国人伯乐,路上遇到一匹千里马驾着装盐的车爬太行山,它的膝盖折断皮肤也溃烂了,被鞭打着爬到山路的中间,再也上不去了。伯乐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又昂起头高声嘶叫,它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

二、故事的寓意

告诫君主当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就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恰当地使用人才,还要用伯乐爱护千里马那种特殊的感情去理解和珍惜人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